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前后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指标(QTc、Tp-Te、Tp-Tec间期)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45例STEMI患者,其中行pPCI治疗(干预组)188例,未行急诊PCI(对照组)57例,采集其入院即刻及入院第3天标准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1)干预组患者入院第3天和入院即刻比较,QTc间期无明显变化(P =0.277),Tp-Te间期、Tp-Tec间期均明显减小(P <0.001);对照组患者入院第3天和入院即刻比较,QTc间期较前增大,Tp-Te间期、Tp-Tec间期均较前减小(P 分别为:0.018,0.003,0.001);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入院第3天Tp-Te、Tp-Tec间期减小更明显。(2)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期间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降低(P < 0.05)。结论:急诊PCI术可使Tp-Te间期、Tp-Tec间期明显减小,比药物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使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苏杭  刘思丽  吴婕 《海南医学》2023,(2):180-184
目的 探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室重构患者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结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内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监测,并于入院后第2天和出院后6个月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根据是否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49例(包括室性心动过速28例,室性早搏21例)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31例,根据是否发生心室重构分为重构组33例和非重构组47例。所有患者在入院24 h内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监测,对其Tp-Te值、校正后Tp-Te间期(Tp-Tec)、校正的QT间期(QTc)和Tp-Te/QT水平进行测定。比较不同组间患者的Tp-Te、Tp-Tec、QTc和Tp-Te/QT水平。从出院后6个月开始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24个月的随访调查,比较不同结局患者的Tp-Te、Tp-Tec、QTc和Tp-Te/QT水平。结果 室性心律失常组患者的Tp-Te、Tp-Tec和Tp-Te/QT水平分别为(137.34±23.92) ms、(128.48±21.35) ms、0.29±0.04...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Tp-Tec)的变化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心肌梗死急性期间有无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分组,将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6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77例患者纳入研究组。记录两组急性期、恢复期心电图Tp-Te、Tp-Tec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Tp-Te、Tp-Tec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急性期Tp-Te、Tp-Tec均较恢复期长,且研究组急性期、恢复期Tp-Te、Tp-Tec均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双变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证实,Tp-Te、Tp-Tec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结论:心电图Tp-Te、TpTec延长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呈正相关,可作为临床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80 mg)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将该院2009年9月~2011年6月住院行急诊PCI术治疗的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1例随机分为他汀组80例和非他汀组81例,另设对照组75例.他汀组在入院后即刻口服阿托伐他汀80 ng,急诊PCI术后3d内每日口服阿托伐他汀40 ng.然后分别测定并比较3组患者入院即刻、第2天、第3天校正的跨壁复极离散度值,并根据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比较3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正常组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明显增加(P<0.01)、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加(P<0.01).(2)他汀组较非他汀组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的明显减小(P<0.05),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尚无统计学差异(P=0.07).结论 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值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减小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  相似文献   

5.
袁源  马兰  江昕 《安徽医学》2016,37(5):598-600
目的 ①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评分与Tp-Te间期的关系;②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Tp-Te间期及室性心律失常(VA)的影响。方法 选取174例临床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行PCI术的患者102例为观察组,未行PCI术的患者72例为对照组,计算观察组患者Gensini评分,测量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院时、治疗后第2天的Tp-Te间期并随访1周内的VA发生情况。结果 ①观察组患者随Gensini评分增加,Tp-Te间期相应增大(相关系数r=0.332,P=0.001),VA的发生率也有所提高。②与入院时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第2天Tp-Te间期均较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第2天Tp-Te间期降低更明显(P<0.05)。③观察组1周内VA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结论 Tp-Te间期对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程度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急诊PCI术能显著降低Tp-Te间期,减少V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庞明  李维  关浩增  史文  苏卫红 《广西医学》2010,32(4):401-40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电图复极离散度的意义。方法非器质性心脏病对照组50例,冠心病组50例,描记两组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间期(QT)、QTc间期(QTc)、QT离散度(QTd)、校正QT离散度(QTcd)、T波峰-T波末间期(Tp-Te)和T波峰-T波末间期离散度(Tp-Te间期离散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Tp-Te间期、Tp-Te间期离散度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延长(P〈0.001)。结论 Tp-Te间期及Tp-Te间期离散度的延长对预测危险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储红斌 《安徽医学》2014,35(1):66-6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经心率校正的Tp-Te间期(Tp-Tec)和Tp-Te间期离散度(Tp-Ted)与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方法 分析我院治疗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性期与恢复期的Tp-Te、Tp-Tec和Tp-Ted,观察其与心肌梗死不同时期的关系.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是否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31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组(19例),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Tp-Te、Tp-Tec和Tp-Ted的差别,分析Tp-Te及其相关指标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期的Tp-Te、Tp-Tec及Tp-Ted长于心肌梗死恢复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p-Te、Tp-Tec及Tp-Ted与AMI患者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r=0.671,P〈0.05;r=0.703,P〈0.05;r=0.694,P〈0.05).结论 Tp-Te、Tp-Tec及Tp-Ted在AMI急性期较恢复期延长,Tp-Te、Tp-Tec及Tp-Ted可能成为预测AMI患者发生多种室性心律失常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interval,Tp-Te间期)和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纳入UA患者62例,分别于入院时、PCI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7天测算其12导联体表心电图最长Tp-Te间期、QTd值,记录人院24h及PCI术后第7天VA的发生情况。所有患者采用手术前后自身对照,比较所有患者手术前后Tp-Te、QTd及VA发生率等指标:根据冠脉造影结果.把UA患者进一步分为三组:单支血管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1-支病变组,对二三组患者PCI术前后TD-Te、QTd及VA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单支血管病变组相比,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Tp-Te间期、QTd值均增大(P〈0.05);与PCI术前相比,单支血管病变组及双支病变组PCI术后24h和第7天rrp-Te间期、QTd值均减小(均P〈0.05),三支血管病变组术后第7天Tp-Te间期、QTd值也均减小(均P〈0.05),但PCI术后24hTp-Te间期、QTd值变化不明显(P〉0.05)。与入院24h相比,PCI术后第7天VA的发生率(20.97%vs8.06%)降低(P〈0.05)。结论PCI术可降低UA患者的Tp-Te间期、QTd值.从而降低UA患者V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水平与心室重构和预后的关系。方法:100例STEMI患者入选,ELISA法测定入CCU即刻和发病第7天血清中PⅢNP含量。于发病第(7±2)天和6个月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6个月复查超声△LVEDVI增加≥20%为重构组,△LVEDVI增加<20%为非重构组。结果:第7天时,STEMI患者血清PⅢNP浓度均明显高于入院水平[(7.95±3.61)ng/m1 vs(4.18±1.83)ng/ml,P<0.001],急诊PCI患者血清PⅢNP浓度明显低于未行急诊PCI者[(7.02±2.97)ng/ml vs(11.07±3.82)ng/ml,P<0.001]。6个月随访时左心室重构发生率为27.96%,急诊PCI患者22.78%,未急诊干预者57.14%,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08。重构组患者第7天PⅢNP浓度明显高于非重构组[(10.82±3.91)ng/ml vs(6.86±2.83)ng/ml,P<0.001]。结论:STEMI患者第7天血清PⅢNP水平与半年时心室重构的发生密切相关。第7天血清PⅢNP水平升高者心室重构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缺血性J波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286例急性STEMI患者,以人院时体表心电图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41例为观察组,未记录到缺血性J波的245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2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及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48 h、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QTd、Tp -Te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均<0.01),2组QT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中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QTd、Tp-Te较同组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明显延长(P均<0.01).结论 缺血性J波出现于急性STEMI患者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可作为急性STE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如结合QTd、Tp-Te能进一步提高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