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因转录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如DNA甲基化以及组蛋白乙酰化在一系列神经退行性病变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关于组蛋白乙酰化的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Histone deacetylase,HDACs)能够调节组蛋白乙酰化的平衡.起初作为抗癌药的某些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近来已被推荐用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提高患者的突触可塑性以及学习和记忆能力.揭示HDACs的生理作用将有助于更为全面、深刻地了解AD的发病机制,并研制出特异的HDACs抑制剂.本文就近年来HDACs与AD发生发展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是HDAC家族中Ⅱb类成员之一,具有去乙酰化酶活性和参与细胞内异常蛋白降解的功能。近来研究发现HDAC6参与调节Tau蛋白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影响线粒体运输等有关的生化过程,提示HDAC6可能与AD的发生有关,是治疗AD的潜在靶点。本文论述了HDAC6的结构与功能、HDAC6的选择性抑制剂以及在AD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近来有些学者认为[1,2 ] 老年期体内雌激素(Estrogen ,E)、褪黑素(Melatonin ,MT)水平下降是老年疾病中的危险因素。研究显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nmer,sdisease ,AD)患者的边缘系统存在着广泛性萎缩,其中最大百分比的体积丧失出现在隔区(34% ) ,并且隔区的病理损害与AD的情绪障碍、学习与记忆能力减退密切相关[3] 。隔区参与了情感反应及学习记忆活动的神经环路。关于E、MT与隔区病理损害关系的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给大鼠去卵巢(Ovariectomy ,OVX)、去松果体(Pinealectomy ,PX) ,造成内源性E、MT缺乏,观察隔区病理损害情况,以了解…  相似文献   

4.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目前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有关,载脂蛋白E(Apo E)基因是目前被公认的AD最常见的风险因子,Apo Eε4等位基因是目前散发性AD的最强遗传性危险因素。近年许多基因被证实与散发性AD具有相关性,研究Apo E在AD发病中的作用,对AD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研究及AD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活化在Alzheimer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在Alzheimer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24例AD和13例对照组人群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MP)CD4l、CD62p和CD6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AD患者血小板3种GMP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活化可能与AD患者血浆中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β-淀粉样肽(βA4)浓度增高有关,故血小板活化与AD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载脂蛋白E(ApoE)基因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关系密切。在ApoE基因的启动子区存在着多个位点的多态性,由于这些位点距ApoE基因编码区非常近。因而其多态性可能与AD的发病有关。为此我们对启动子区-491A/T。-427T/C两位点多态性与AD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Alzheimer病(AD)与血管性痴呆(VD)的临床特点。方法 通过详细收集临床资料,并用痴呆严重程度临床评定量表(CDR)、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对38例AD与30例VD患者的发病情况、行为、精神症状特点、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等进行比较。结果 VD患者多急性发病、呈阶梯性病程、伴有高血压和卒中史;AD患者脑电图改变主要是双额叶及双枕叶的节律改变,以θ波及δ波为主要活动,而VD患者以不对称为主要表现;抑郁、焦虑、欣快的发生率VD患者明显高于AD患者,而幻觉、妄想、饮食障碍则明显低于AD患者;时间定向、地点定向、物体命名评分AD患者明显低于VD患者,而图形描述评分高于VD患者;AD和VD患者存在着躯体生活、工具使用能力下降的不平衡,VD患者躯体生活能力下降更明显。结论 AD与VD患者的临床特点不同,发病基础、行为、精神症状、认知功能、智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评价及CT和脑电图的检查等对痴呆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与阿尔茨海默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学习记忆、认知和分析能力的进行性减退。目前,AD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清楚,还没有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法。1987年,Snow等首次报道了AD病人大脑中硫酸化葡萄糖胺聚糖存在于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和脑血管淀粉样沉积中。1991年,Celesia等[1]提出了有关AD病因的蛋白聚糖假说。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人们对蛋白聚糖在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主要对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eparansulphateproteoglycansHSPG)与AD的关系进行综述,讨论HSPG在AD发生…  相似文献   

9.
关于A lzhe im er病(AD)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有多种学说,包括胆碱能损伤、氧自由基损伤、兴奋性氨基酸损伤、基因突变、内分泌失调、钙平衡失调及炎症反应等。随着对AD危险因子及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胰岛素可能与AD发病有关。现将胰岛素在AD发病中作  相似文献   

10.
<正>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痴呆类型,该病是与多基因有关的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AD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遗传因素、细胞凋亡、自由基损伤等因素有关。AD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累及前基底部发出至大脑皮质和海马的胆碱能神经通路,已知这些通路与注意、学习、记忆及其他认知过程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DNA/RNA水平检测基因,分析基因结构变异和  相似文献   

11.
目前有关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研究不断更新,经典的β淀粉样蛋白瀑布学说、tau蛋白学说依然是AD发病机制的主流学说。包括肠道菌群在内的病原体感染促进AD发病学说逐步引起重视,充分补充了现有学说。我们通过查阅近10年来关于病原体感染促AD发病的文献,总结病原体促进AD发病的可能机制,并提出早期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自发性高血压颅内出血(ICH)的处理仍有争议,本文探讨微创穿刺引流(MIPD)与去骨瓣减压(DC)相比能否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ICH患者(发病24h内基底节出血≥30mL)非随机分配到MIPD(A组)或DC(B组)行血肿清除术。主要观察终点是发病30d后是否死亡及1a后其功能独立程度。结果初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为8.1±3.4,平均血肿体积(HV)为(56.7±23.0)mL。A组B组,平均年龄(59.4±14.5vs55.3±11.1,P=0.025),30d和1a的累积病死率分别为32.3%和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NIHSS15或HV≤60mL患者A组病死率显著低于B组(P均0.05)。发病1a后累积功能独立性为26.8%,A组(33/84,39.3%)和B组((20/114,17.5%)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1a后治疗有效率与治疗方法、年龄、GCS、HV、IVH和肺部感染相关(P均0.05)。结论对于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基底节HV≥30mL),通过评估发病1a后功能独立率及≤60岁、NIHSS15分或HV≤60mL患者的病死率,MIPD治疗方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基因的S18Y多态性在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16例散发性AD患者和123例正常人UCH-L1基因S18Y多态性分布后,进行病例-对照相关分析。结果S18Y多态性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AD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差异;按发病年龄对AD组进行分层后,亦未显示S18Y多态性与散发性AD相关;按性别分层后,女性AD组Y等位基因和YY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女性正常对照组(分别为P=0.003和P=0.015)。结论Y等位基因和YY基因型在女性对散发性AD的发病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多态性引起的UCH-L1功能改变及不同的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正>阿尔茨海默病(AD)是痴呆的主要原因,约占痴呆发病人数的60%~70%。约90%的AD患者在65岁以后发病,60岁以前发病者在临床上非常少见,称为早发AD(EOAD)[1],一般与家族遗传有关。本文报道1例散发性EOAD。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53岁,机关干部,高中文化,主因“近记忆下降4年”来北京核工业医院门诊就诊。自患者48岁开始,家属逐渐发现患者易忘事,经常问同一个问题,反应迟钝,对过去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不爱与人交往,  相似文献   

15.
Alzheimer病(AD)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因以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1]证实,自发的中枢神经细胞死亡与不可逆转的细胞损伤有关.细胞凋亡被认为与AD神经元退行性变过程中几个阶段有关,所以有些研究者[2,3]认为AD中神经细胞死亡是由凋亡介导的.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人群中最普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海马区淀粉样蛋白寡聚体的沉积.β-淀粉样蛋白(Aβ)聚合成寡聚状态被认为是AD发病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而海马区是AD发病中的最敏感的区域.AD的早期临床症状即包括与海马相关的认知功能的下降,如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下降等.长时程增强(LTP)是反映突触可塑性的重要指标之一,被认为与学习和记忆的形成有关.本文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就Aβ对海马LTP的影响及其主要机制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7.
突触改变与Alzheimer病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Alzheimer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以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与淀粉样斑块形成、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与神经原纤维缠结产生为突出病理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长时间以来,在AD发病机制中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是Aβ学说和tau蛋白学说,但两者均不能完整地解释AD的发病机制。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找其他可能的病因。近年来突触的病理改变在AD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我们就AD突触研究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Aβ蛋白表达增高在脑内聚集形成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在胞内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尽管Aβ与tau蛋白的损伤机制一直是AD研究的重点,但目前仍未找到能有效治疗AD 的药物。本文主要概述了Aβ蛋白聚集与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对大脑损伤作用的分子机制,并从中寻找治疗AD的潜在靶点,有助于阐明AD发病机理以及寻找有效的AD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发梗死性痴呆(MID)与阿尔次海默病(AD)在认知功能损害及有关因素方面的差异,为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对113例MID患者与78例AD患者作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测查,及研究其发病有关因素并作比较。结果 MMSE总分MID组为(17.43±6.1)分高于AD组的(13.30±5.30)分;定向力、语言命名、注意计算、短程记忆、物体命名、语言复述、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图形描记因子分MID组均高于AD组;MID组平均血压值高,高血压史、中风史、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明显,急性、亚急性起病、病程呈波动特点为多。结论 MMSE测查结果结合有关病史是MID早期诊断及与AD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神经变性疾病是一组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特定区域神经元发生变性而引起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主要包括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亨廷顿舞蹈病(Huntington's disease,HD)等,这些疾病均以异常蛋白质聚集和神经元选择性丢失为特征[1].虽然细胞自身具备清除这种蛋白质的途径,但是当其产生速度超过清除速度时,将会聚集并干扰细胞的正常功能.因此,寻找降解异常蛋白质的有效途径,对于治疗神经变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