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除药物溶栓外,逐渐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机械取栓装置,其中以删取栓器最为引人注目。尽管脑缺血机械取栓(MERO)试验证实Merci取栓器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并且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不同学者对其结果的看法并不一致。目前对Merci取栓器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还需要进行一项以临床转归作为评价指标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回答这一问题。机械取栓与药物溶栓可能各有所长,应根据不同患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进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直接的血管再通手段,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直存在着争议。文章通过对机械取栓装置的发展过程以及机械取栓治疗最新临床试验结果的总结,对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重要手段,但因受限于较窄的治疗时间窗、低再通率等因素,部分患者并未获得显著的疗效。血管内机械取栓的出现不仅扩大了治疗时间窗,而且可以使患者获得更高的再通率。目前对桥接治疗(采取静脉溶栓后再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与直接血管内机械取栓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尚存争议,本文针对桥接治疗与直接取栓治疗的优势与局限、临床证据、随机对照试验等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随着精准的筛选和材料的改进,机械取栓已成为急性大血管闭塞卒中推荐等级最高的治疗方案。技术的命名是基于材料的发展,机械取栓材料主要包括取栓支架及抽吸导管。支架及抽吸导管单独或联合使用产生了眼花缭乱的技术命名。本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治疗技术进行概述,并对我国人群发病更高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血管闭塞的取栓技术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5.
颅内闭塞血管能否及时再通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有研究表明,静脉溶栓治疗颈动脉或颅内大动脉闭塞再通率低,患者预后差[1]。血管内机械取栓术作为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方法,能显著提高大血管闭塞的再通率。我们就机械取栓术在急性脑梗死的应用现状和前景综述如下。1机械取栓装置根据作用机制可将机械取栓装置分为两大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超时间窗机械取栓的治疗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5月在南阳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93例,其发病至入院时间均>24 h,且影像学检查显示存在明显的缺血半暗带。根据患者是否接受机械取栓将其分为对照组(n=49)和取栓组(n=44)。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标准护理,取栓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机械取栓。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影像学资料,记录取栓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所有患者于术后90 d通过电话进行随访,主要结局指标为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为0~2分)、mRS评分为0~3分、死亡、脑梗死复发情况及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情况。结果 取栓组患者手术方式:单纯抽吸取栓5例(11%),支架取栓39例(89%);手术相关并发症:动脉夹层2例(5%),新发部位栓塞3例(7%);取栓次数为1(1)次;植入支架19例(43%);mTICI分级:0~1级2例(5%),2a级3例(7%),2b级27例(61%),3级...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静脉溶栓和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12h的基底动脉闭塞患者23例,家属知情同意下予2种治疗分为静脉溶栓组10例,根据患者体质量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0.9mg/kg;联合机械取栓组13例,给予rt-PA 20mg静脉溶栓同时送至导管室,进行机械取栓,比较2组疗效差异。结果联合机械取栓组患者血管再通10例,静脉溶栓组血管再通2例(92.3%vs 20.0%,P0.05);联合机械取栓组患者溶栓治疗后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6.5(4,12)分、溶栓后14d为2.5(1,8)分、溶栓后90d为0.5(0,8)分,静脉溶栓组分别为12.5(8,16)分、6.5(2,12)分、4(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07、0.019)。联合机械取栓组溶栓治疗后14dBarthel指数评分为82.5(40,95)分、溶栓后90d为100(40,100)分,静脉溶栓组分别为47.5(20,85)分和62.5(20,100)分。联合机械取栓组患者90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1分7例,静脉溶栓组2例(53.8%vs 20.0%,P0.05)。结论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既可以实现治疗启动迅速,又能得到高的血管再通率,预后明显优于单纯行静脉溶栓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发病4.5h内进行静脉溶栓仍然是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最有效方法。对于不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标准、静脉溶栓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恶化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的替代治疗方法。经动脉机械取栓装置能实现迅速和完全的血管再通,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文章对近年来机械取栓装置相关的技术演变和临床试验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在出现不可逆性神经细胞损伤之前迅速安全地再通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是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 AIS )的主要治疗目标。目前,在AIS早期开通血管的方法主要是静脉溶栓,但由于其治疗时间窗短、血管再通率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等原因,效果常不令人满意。近年来,随着机械取栓装置的研发及介入技术的发展,使得AIS的治疗时间窗显著延长,血管开通率显著提高,临床转归显著改善,机械取栓治疗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单纯机械取栓术与动脉溶栓复合(支架置入、球囊扩张、机械碎栓)其他方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市中心医院2004年1月—2012年1月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6例,其中17例采用动脉溶栓复合其他方式(简称复合治疗组),对19例采用单纯机械取栓术(简称机械取栓组)。采用心肌梗死溶栓分级标准(TIMI)判断血管再通情况。比较两组的疗效及安全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血管再通患者比率分别为76.5%(13/17)、100%,P=0.025;残余狭窄率≤30%者,分别为11.8%(2/17)和47.4%(9/19),P=0.021;治疗后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两组改善者分别为17.6%(3/17)和52.6%(10/19),P=0.029。②治疗时,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栓子脱落发生率分别为5.9%(1/17)和5.3%(1/19),P=0.935;穿支血管闭塞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9%(1/17)和0,P=0.284。治疗后24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8%(2/17)和10.5%(2/19),P=0.906;两组均无患者发生治疗后急性血管再闭塞的情况;病死率分别为11.8%和10.5%,P=0.906。③治疗后3个月随访mRS≤1分者,复合治疗组和机械取栓组分别为52.9%(9/17)和89.5%(17/19),P=0.015。结论单纯机械取栓术治疗急性脑梗死与动脉溶栓复合其他方法比较,安全性接近;但由于单纯机械取栓术的血管再通率高,短期效果可能要略好于动脉溶栓联合机械方法,但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ALVOS)机械取栓术后对比剂外渗患者的临床特点、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成都大学附属医院卒中中心确诊为ALVOS、经机械取栓术血管成功再通的患者52例,分为无对比剂外渗组(22例)和对比剂外渗组(30例)。统计2组患者的基线信息、围手术期参数及术后90 d预后情况。 结果2组患者入院前阿尔伯塔早期卒中CT评分、从发病到血管再通的时间、从动脉穿刺到再通的时间及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出血转化是对比剂外渗的独立危险因素(OR=7.016,95%CI:0.021~0.957,P=0.045)。 结论出血转化是影响机械取栓术后造影剂外渗的独立危险因素;ALVOS患者入院CT显示低密度灶,发病后就诊时间长,院内血管再通时间长,可导致机械取栓术后对比剂外渗,提示卒中后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血栓逃逸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行机械取栓术的并发症之一,血栓逃逸造成新发梗死灶,扩大了梗死体积,对患者预后产生了不良影响.影响血栓逃逸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静脉溶栓、取栓方式及取栓次数、术前CT血栓Hounsfield单位值、血栓性质、侧支循环状态及后循环卒中等.近年来多项研究对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该文对血栓逃逸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桥接治疗与直接机械取栓治疗大血管闭塞(LVO)-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2月在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100例LVO-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桥接治疗组52例,机械取栓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有效再通血管比例、预后良好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入院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 d及1、2、4周后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治疗3 d及1周后GCS评分均明显升高(均P<0.05);其中治疗2、4周后桥接治疗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机械取栓组(均P<0.05)。两组患者有效再通血管比例(84.62%比77.08%)、并发症发生率(15.38%比27.0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桥接治疗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机械取栓组(69.23%比4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直接机械取栓相比,桥接治疗对LVO-AIS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远期预后更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术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1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术治疗。两组患者均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取栓前、溶栓/取栓后即刻、溶栓/取栓后1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取栓后即刻、溶栓/取栓后10 d及随访结束后血管再通率,随访结束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并观察两组患者溶栓/取栓后10 d内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溶栓/取栓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溶栓/取栓后即刻、溶栓/取栓后10 d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溶栓/取栓后即刻、溶栓/取栓后10 d及随访结束后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随访结束后GO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溶栓/取栓后10 d内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静脉溶栓治疗相比,血管内支架机械取栓术能有效减轻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短期预后,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韩国研究者们通过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一2013年2月接受血管内治疗的16例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血管内机械取栓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采用Penumbra系统进行血栓抽吸和Solitare支架回收血栓是该研究主要的两种取栓技术。评估参数包括造影再通情况、出院和出院后3个月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评分(mRS)以及脑出血并发症。成功再通定义为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Ⅱ级或Ⅲ级。16例患者平均年龄(67.8±11.0)岁,平均NIHSS评分(12.3±8.2)分。  相似文献   

16.
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LVO-AIS)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血管再通成功率高且能带来显著获益。随着治疗时间窗的延长,合理的影像学评估对于患者行机械取栓治疗至关重要。不同的影像学方法在检查内容及提供的信息上各有优势,关键影像学信息有助于临床医师的治疗决策。本文将对LVO-AIS患者机械取栓影像学评估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颅内动脉机械取栓后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2022年在黄石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颈内动脉串联病变所致脑卒中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研究组患者颅内动脉机械取栓后行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TIMI血流分级及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rathel指数、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记录两组术后1 d颅内出血发生率及术后3个月责任血管再闭塞发生率、死亡率。结果 研究组临床疗效、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mRS评分分别低于本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分别长于本组治...  相似文献   

18.
靳涛  张晓雷 《山东医药》2023,(25):76-79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正五聚蛋白3(PTX3)水平与急性前循环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恶性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选择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脑卒中患者187例,术后发生恶性脑水肿(MCE)40例(MCE组)、未发生MCE 147例(non-MCE组)。比较两组血清CRP、PCT、PTX3水平。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既往史、实验室检查资料、卒中原因、闭塞部位、血管再通以及NIHSS评分、ASPECTS。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性前循环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MCE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RP、PCT、PTX3水平对急性前循环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MCE发生的预测效能。结果 MCE组血清CRP、PCT水平均高于non-MCE组,血清PTX3水平低于non-MCE组(P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NIHSS评分、闭塞部位、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血清CRP、PCT、PTX3、BUN水平可能与急性前循环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术后发生MCE有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国产中间导管抽吸联合支架取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79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单一支架机械取栓治疗,观察组采用国产中间导管抽吸联合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比较两组入院基线资料、发病至穿刺时间(OTP)、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PTR)、取栓次数、血管再通、颅内出血、血栓逃逸、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天mRS评分等;术前及术后7 d进行两组头颅核磁共振平扫,测量梗死灶及对侧相应区域表观弥散系数(ADC)并计算相对ADC(rADC)。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合并症、吸烟史、卒中病史、卒中TOAST分型、术前NIHSS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PTR较对照组缩短,取栓次数少于对照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颅内出血及血栓逃逸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NIHSS评分、mR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术前ADC和rAD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 d观察组梗死灶ADC及rAD...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是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其致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及时开通导致梗死的责任血管以恢复脑灌注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机械取栓技术的应用使得患者的血栓组织能够被获取并得到研究。本文介绍了近年来通过机械取栓术获取的血栓的相关研究发现,以纤维蛋白为主的血栓是造成取栓困难的重要组织学原因,影像学方法可以在术前评估血栓特征。这些发现提示临床工作者可以积极开发新型血栓取出装置用于处理难治性血栓,并有必要探索精确便捷的血栓特征影像学评价方法,从而提高机械取栓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