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西医教育模式对中医基础学科体系形成的影响及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代中医学界为争取中医教育加入学校系统,仿照西医学科体系框架设置中医课程;为沟通中西医,适应时代潮流,以西医为参照系整理构建出中医基础学科体系的雏形;中医高等教育承袭了近代中医教育的模式及课程体系,是造成中医后继乏人、乏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西医治疗脂肪肝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治未病"与脂肪肝管理之间的联系,提出了构建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的脂肪肝中医管理模式的构想,其基本框架包括:①建立以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体质辨识、危险因素辨识为一体的综合辨病模式,建立长期随访体系。②建立分层管理的策略和体系。③运用养生理论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宣教体系。④建立多途径的脂肪肝中医药特色疗法干预体系。  相似文献   

3.
王慧博士在她的"民国时期中西医不同范式下的中医发展"、"实证主义思潮对近代中医学术研究的影响"等有关论文中,运用范式理论系统分析近现代中医,明确了现代中医应有的发展模式,即中西医两种不同范式下的中医发展各具特点,中医像西医一样,具有其独特的学科范式,事实上,替代医学的自身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王慧博士的研究为中西医科学体系分析提供了崭新的视野。王博士应用范式理论全面分析科学及西医影响下的近现代中医,对当代中医发展模式作了清晰的界定,她的这项研究成果对现代中医教育及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社区健康管理相结合,探讨其在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提出预防高血压模式,以便形成中医特色的高血压诊疗方法。方法:对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两个社区采用以点概面的研究方法,以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动态双盲法,将患者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两组分别采用中医和西医手段进行社区健康管理的干预,中医组干预时还体现"治未病"理念。研究以半年为期。之后观察两组高血压病症表现、血压水平、复诊率、医疗费用和氢氯噻嗪使用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中医组在高血压病症表现、复诊率、医疗费用、氢氯噻嗪使用率方面显著低于西医组(P〈0.05),在降压水平上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中医"治未病"在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中预防效果显著,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5.
西医基础课程是中医药教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大多简单地沿用西医院校传统的"学科为中心"教学模式,"器官为中心"的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医学教学内容改革模式。通过整合西医基础课程体系,建立新型的整合教学团队,改革教学内容、模式和测试评价方法,对中医院校西医基础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该种教学改革模式,打破学科壁垒,以器官为中心整合西医基础课程,使各学科紧密融合为一个整体,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贾满仓 《四川中医》2011,(10):60-62
目的:观察"益气温阳、活血通络"验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方法:300例随机分为中医验方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对照组及中医验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中医验方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对照组及中医验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组,结果显示中医验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组能有效改善麻凉疼乏力症状、神经传导速度亦增快,总有效率高于两个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气温阳、活血通络"自拟验方联合西医综合治疗组方案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够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为中西医联合治疗提供了可操作方案。  相似文献   

7.
在探讨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培养模式问题上,中医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我校作为全国最早开办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教育的院校之一,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率先提出“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即中医基础和西医基础课程分别由中医、西医讲,临床课程中、西医结合在一起讲。中西医结合外科学是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临床主干课程之一,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如何实施中西医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肝肾综合征为严重肝功能不全或肝衰竭时发生的功能性肾衰竭,其发病中心环节为"肝功能不全门脉高压-内脏血管扩张及循环紊乱-肾灌注不足";中医将其归于"鼓胀"、"水肿"、"关格"等范畴。该病预后极差,死亡率高,目前西医治疗尚缺乏有效而特异的方法和手段。本病例在西医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使患者转危为安、疗效显著。因此,叙述于下,旨在抛砖引玉,丰富肝肾综合征中医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9.
从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特色及创新试验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2方面入手,探讨以培养"理论宽、临床专、能力强、素质高"的中医临床实用人才为目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管理及教学质量考评,强化实践和临床技能,进行实验区改革探索,总结经验,探求适用于现代中医院校教育的中医学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出更多具有中医学特色的临床人才。  相似文献   

10.
护士分层级管理的原则是从确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培养保障体系建设、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为构建新型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策略支撑[1]。2010年以来,我院护理部以改革优质护理服务模式为切入点,以国家《中医医院护理管理指南》为导向,以护士分层级规范化培训及考核为关键点,在西医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规范各种中医技术操作流程和优质护理服务流程,取得了一些成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康复治疗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加,中医特色康复治疗师的培养逐渐成为我国康复治疗人才培养的模式之一。然而各中医药院校的康复治疗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大差别。对国内9所中医药院校和8所西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并对中医药院校所开设该专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课程设置相关建议,期为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人体时间系统在中医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历史反思、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向三个方面阐述人体时间系统在中医学上的意义。通过历史反思,可以看出中医学近代的发展是缓慢的,其原因主要是不加批判地接受西医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忽视了中西医的根本区别;通过理论基础的分析,可以看出中西医有完全不同的理论基础,而人体时间系统和人体结构的双系统模型与中医传统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中医的发展趋向是加速基于人体时间系统的中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张明  李丽琼 《光明中医》2012,27(5):1033-1035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医疗美容市场的现状,对部分大中专院校所开设的“医学美容”专业进行了调查分析.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对“中医美容”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设置等方面提出设想及对策.  相似文献   

14.
陶莹 《中医教育》2012,31(2):77-79
目的 比较国内中西医院校护理本科课程设置,分析探寻中医药院校护理本科课程设置改革方向.方法 采用同类横向比较研究法,对14所中西医院校护理本科的课程设置进行多角度比较.结果 西医院校自然科学类课程平均学时多于中医药院校(P<0.05),中医药院校课程设置则体现较强的专业性.结论 中医药院校可发展特色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了解现时段中西医在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中的治疗进展,从文章治疗机理角度进行总结,通过选取近年来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相关文献,分析得出:目前治疗KOA的方法西医多以药物配合,后期予以手术,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而在中医的方面,治疗方式多种多样,且效果显著.总结得出,多以按证型...  相似文献   

16.
叶青  都立澜 《中医教育》2013,(6):16-18,21
提出从就业能力的视角来研究新兴交叉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以南京中医药大学所开设的医疗保险专业为例进行具体分析。认为课程设置体系结构缺乏科学性,不利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和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是该专业课程设置面临的主要问题。调整课程设置结构、改革专业课程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该专业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导向下课程设置改革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西医理论结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西医结合是推进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中西医理论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试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为例,探索中西医理论结合研究的切入点。从生理、病理及致病因素等几方面,用中医学的太过、不及、气血等理论阐释现代医学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相似文献   

18.
Omic techniques have become key tool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ystems biology. As the holistic approaches underlying the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new tendencies in Western medicine towards personalised medicine require in-depth knowledge of mechanisms of action and active compounds, the use of omic techniques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CM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view of its expansion in Western countries. In this short review, omic applications in TCM research are reviewed which has allowed some speculation regarding future perspectives for these approaches in TCM modernisation and standardisation. Guidelines for good practi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omics in TCM research are also proposed.  相似文献   

19.
以数学模型对中药药效进行综合评价的意义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我国加入WTO,如何使中药在全世界得以推广使用,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与西药相比,中药本身存在某些弱点(如:作用机理不明确、质量难控、量效关系复杂及在单个指标上药效强度不如西药等)应该为中药目前所面临的困镜负一定的责任,但是随着近几十年来的研究,我们也看到了中药在治疗疾病上的优势,这些优势也是西药在现阶段很难实现的,比如:具有丰富的多效性,表现出双各调节的作用。在某些药效中有不反弹不耐受的特点,副作用较弱,适合弱势群体等。因此,在正视中药的弱点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它的优点,其中,如何对其药效进行科学的评价就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当前文献报道的中药药效评价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学模型的方法对中药的多项药效参数进行综合评价,涉及的模型有最简单的加减乘除,也有矩阵法及模糊数学的应用,在评价参数的选择上同样也是多种多样。尽管这些评价方法所涉及的模型源于西医观点,其方法还不完善,但它们给予我们如何按中医观点中对中药药效进行科学的评价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协同救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彰显了我国医学的独特优势,同时也引起了对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新思考.创新发展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不仅是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快建设教育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经过近30年发展,取得了瞩目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切入点难以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