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针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内因性镇痛物质(EOP)增加,在脊髓蛛网膜下腔给予EOP,可抑制痛觉传递物质SP(P物质)的释放,由  相似文献   

2.
将大鼠的右侧前肢臂部用Wall氏法,在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进行Cap处理,于其末梢侧曲池到手三里及对侧加用电针(6~8V,3ms,2Hz,60分钟),观察张口反射,用甩尾法测定其痛阈(60~90分值),比较左右两侧。P物质(SP)的定量,采用Th5~7脊髓,以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结果:未用Cap处理侧的电针组,张口反射受到抑制(约45%),而痛阈上升(约180%)。处理侧的电针组,张口反射及痛阈均未见明显变化。脊髓后角的SP含量,处理侧较非处理侧减少约55%。另外,Cap950mg/kg连续投与组,在投给后15日其未处理侧的SP也减少,针刺镇痛作用消失。说明针刺刺激是通过Cap感受性的细纤维所传递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鉴定从辣椒中提取、分离和纯化出的辛辣活性物质为何种成分组成。方法:对此辣椒辣素结晶进行NMR谱分析研究。结果:1H-NMR谱、13C-NMR谱、DEPT谱均出现了辣椒素及二氢辣椒素的化学位移值。结论:根据其NMR谱测定结果,可以推定:用此方法提取的结晶应是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混合物。  相似文献   

4.
辣椒辣素对不同刺激剂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的调节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辣椒辣素(8-甲基-n-香草基-6-nonenamide)是从红辣椒中分离出的辛辣成分。短期和长期应用,对不同类型刺激剂诱导的损伤,均能引起组织的激活,然后脱敏。通过研究辣椒素对不同刺激剂(如气体、化学和辐谢)诱导的脂质过氧化的调节作用,讨论了辣椒素引起激活然后脱敏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6.
辣椒辣素(8-甲基-n-香草基-6壬烯胺)是红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中的刺激性成分,一般认为能显著作用于生物膜系统。用辣椒辣素处理能使膜处于激活状态,并引起膜脂类成分、钙平衡状态、抗氧化剂酶防御系统和溶酶体泄漏的改变。但辣椒辣素使膜处于激活状态的机理尚不清楚。文中研究了辣椒辣素与人红细胞膜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148 辣椒辣素治疗自发性顽固性肛门瘙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ysy等报道用辣椒辣素治疗慢性自发性顽固性肛门瘙痒的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结果。 治疗对象为慢性肛周瘙痒患者49例,发病多于3个月且传统治疗无效。研究1:在5例患者中实施开放性试验,通过比较两种剂量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来确定哪一种最易被患者接受。局部给予辣椒辣素制剂(0.012%)  相似文献   

8.
不同部位脑梗塞针刺效应比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段国俊  唐强 《中国针灸》1997,17(10):591-593
92例经CT证实的急性脑梗塞患者,根据其梗塞部位的不同分成大脑半球表面梗塞组和大脑半球深部梗塞组,这两组再分别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单纯药物对照组,即共分成表面梗塞针刺组、表面梗塞对照组、深部梗塞针刺组、深部梗塞对照组4组。观察4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针刺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肯定,但针刺的作用却因梗塞部位的不同而异,即大脑表面梗塞的针刺疗效好于深部梗塞。提示:针刺效应与梗塞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针刺治疗不同部位脑梗死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脑梗死在临床病症积分,梗死面积、针刺疗效等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8个不同部位梗死的完整临床资料,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对比。[结果]梗死部位对脑梗死病人的治疗前后病症积分、严重程度、梗死面积有显著的影响,且影响不同。[结论]梗死部位对脑梗死的病情有一定影响,但只是影响各个方面的因素之一,并非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在口服和心内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中,辣椒(Capsicum annuum)对大鼠呈现明显的抗高血糖作用。文中进一步研究了辣椒活性成分辣椒辣素的抗高血糖作用,对新生和3月龄大鼠注射给药,辣椒辣素对皮内注射0.5g/kg葡萄糖负荷的新生大鼠的基础糖血和血糖值无影响,但对口服1g/kg葡萄糖负荷的新生大鼠,辣椒辣素有显著的降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辣椒饮食摄入是否会影响针刺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针刺组和针刺+辣椒饮食组,每组20人;采用钾离子透入法诱发人体急性痛模型;针刺组和针刺+辣椒饮食组受试者,分别予以针刺左侧足三里及针刺左侧足三里加辣椒饮食等干预措施;采用钾离子测痛仪检测左侧足三里每次治疗后的痛阈值。结果:针刺组和针刺+辣椒饮食组受试者痛阈显著提高,各时间点所测量痛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组和针刺+辣椒饮食组受试者治疗后痛阈明显提高,各时间点所测量痛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和针刺+辣椒饮食组受试者比较,各时间点所测量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当的辣椒饮食不会影响针刺镇痛的疗效,而辣椒饮食是否增加针刺镇痛疗效及其作用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针刺疗法镇痛在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的变化及针刺镇痛机制的异同性。方法:选取本院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0例(男14例、女16例)分为传统体针组16例和平衡针组14例。传统体针组针对大肠俞、天应穴,配穴关元俞穴直刺停留,平衡针组对腰痛穴短暂针刺不停留。治疗结束30 min后通过f MRI扫描,并使用SPM5软件处理得Re Ho图像。结果:两组Re Ho值相同(P0.03)的脑区,包括双侧小脑半球等12个脑区。平衡针组Re Ho值显著上升(P0.03)的脑区主要有右侧下顶叶等5个脑区,显著下降(P0.03)的脑区主要有左侧中央后回等5个脑区。结论:传统体针与平衡针两种针刺疗法均通过镇痛中枢调节患者痛觉,本实验对两种疗法选穴和针法的差异造成了二者信息传入机制及镇痛效果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针麻时多采用电麻仪代替手法操作,针麻究竟用高频或低频,意见不一致,我室用CDM-5型针麻参数仪,对20例针麻术前预测病员,探讨不同频率对镇痛效果的影响。本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21~60岁。病员在22℃恒温室内静卧10~15分钟后,就标准后外侧剖胸切口线的后、中、前三点用弹簧测痛棒测痛阈、耐病阈,作为自身对照值,采用实际手术切口部位止痛穴后溪、束骨;支沟、足临泣;合谷、陷谷;内关、太冲四对穴,得气后接上CDM-5针麻仪诱导,病人被分成四组(每组5人),分别采用高频(103赫兹/秒)、中频(60赫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麻醉对不同痛阈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将700例准备行经阴道超声引导取卵术接受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不孕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复合麻醉组(347例)和单纯度冷丁组(353例),针刺复合麻醉组于取卵前1日预针刺前30 min测量痛阂,单纯度冷丁组于取卵手术前30 min注射度冷丁前测量痛阈,取卵术前30 min两组分别接受电针(穴取肾俞、次(骨翏)、百会、三阴交等)结合肌肉注射度冷丁和单纯肌肉注射度冷丁镇痛.结果:痛阈为1 mA、1.5 mA和2 mA的患者,针刺复合麻醉组的疼痛积分显著低于单纯度冷丁组(P<0.01,P<0.05),对于痛阈为0.5 mA、2.5 mA、3 mA的患者,两组疼痛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刺复合麻醉对于痛阈处于中间段的患者镇痛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对膝关节训练伤镇痛效果。方法:将38例膝关节训练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选用阳陵泉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三个膝关节局部穴位,采用平补平泻针法;观察组在此选穴基础上加用对侧臂中、手三里两个穴位,使用传统透天凉及烧山火针法。结果:采用传统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膝关节功能评价法(Lyscholm)评价,针刺治疗结束后,两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 <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Lyscholm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 <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于膝关节训练伤疼痛治疗,取穴上采用局部穴位结合对侧远端取穴,针法上使用传统透天凉及烧山火针法,疗效明显,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后溪穴、腰痛穴和扭伤穴对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的镇痛效果,对比并分析各项结果。方法:选取我院康复科收治的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患者共84例,随机分为4组,分别接受针刺后溪穴治疗(后溪穴组)、针刺腰痛穴治疗(腰痛穴组)、针刺扭伤穴治疗(扭伤穴组)和常规止痛药治疗(对照组)。观察并对比不同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溪穴组患者与扭伤穴组患者总有效率均为100%,高于腰痛穴组总有效率(76.19%),亦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四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其中后溪穴组与扭伤穴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分别为3.15±0.89分和3.21±0.75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低于腰痛穴组(4.83±1.03分)和对照组(6.58±1.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痛穴组治疗后VAS评分又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后溪穴、扭伤穴、腰痛穴治疗对于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患者的止痛效果均优于常规止痛药物,其中后溪穴与扭伤穴组效果无明显差异,均优于腰痛穴组。针刺后溪穴与扭伤穴治疗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具有疗程短,效果好,费用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野木瓜不同部位提取物的镇痛抗炎效果,并作有效部位筛选。方法采用热板法和乙酸扭体法实验研究不同部位提取物的镇痛作用;采用二甲苯诱发小鼠耳廓肿胀模型研究不同部位提取物抗炎作用。结果野木瓜不同部位提取物对小鼠热板致痛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中乙醚提取物镇痛效果最为明显。不同部位提取物对乙酸诱发小鼠腹腔剧烈疼痛的镇痛作用显著,其中乙醚和三氯甲烷提取物效果尤为显著。乙醚提取物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其他部位提取物抑制作用不明显。结论乙醚提取物为野木瓜中镇痛抗炎的主要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针刺后溪穴、腰痛穴和扭伤穴对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的镇痛效果,对比并分析各项结果,探讨具体机制。方法:自2013年5月—2014年10月,选取医院康复科收治的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患者共84例,随机分为4组,每组21例,分别接受针刺后溪穴治疗(后溪穴组)、针刺腰痛穴治疗(腰痛穴组)、针刺扭伤穴治疗(扭伤穴组)和常规止痛药治疗(对照组)。观察并对比不同组之间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溪穴组患者与扭伤穴组患者总有效率均为100%,高于腰痛穴组总有效率(76.19%),亦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四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其中后溪穴组与扭伤穴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分别为(3.15±0.89)分和(3.21±0.75)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低于腰痛穴组(4.83±1.03分)和对照组(6.58±1.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痛穴组治疗后VAS评分又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后溪穴、扭伤穴、腰痛穴治疗对于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患者的止痛效果均优于常规止痛药物,其中后溪穴与扭伤穴组效果无明显差异,均优于腰痛穴组。针刺后溪穴与扭伤穴治疗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具有疗程短,效果好,费用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影响针刺镇痛效果的若干因素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相似文献   

20.
针刺小肠俞对痛风镇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受日本近代针灸名家泽田健先生用小肠俞灸治痛风的启示,在临床中针刺小肠俞用于痛风的止痛,获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0例,全为男性,年龄40~72岁,平均年龄63.5岁。病史最长者20年,最短者3周;全部病例均有拇趾跖关节肿痛,血尿酸增高。4例伴有踝关节肿痛,4例关节穿刺为血性胶状液,2例曾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3例X线摄片提示关节间隙狭窄、有骨质增生。 [治疗方法]全部病例均取双侧小肠俞,针刺1.0~1.5cm,行泻法,并留针20~30分钟,每日一次。 [治疗结果]10例中有6例经一次针刺即获良好的止痛效果,4例经2次针刺后疼痛明显减轻。有4例在半年随访中,疼痛未发作,但实验室检查血尿酸仍高于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