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场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额济纳旗大沙鼠和蜥蜴均自然感染了利什曼原虫;感染原虫的大沙鼠耳组织无溃疡;该原虫虫体比其它利什曼原虫大,对小鼠不致病。但能在黑线仓鼠睾丸的塞氏细胞内繁殖;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是大沙鼠利什曼原虫的主要传播媒介,微小白蛉新疆亚种为蜥蜴利什曼原虫的媒介;未发现当地居民有皮肤利什曼病,提示大沙鼠利什曼原虫对人类无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2.
预防方针黑热病的传播机转: 黑热病的病原——杜氏利什曼原虫,由于黑热病人及利什曼病犬(病源)被白蛉叮咬而进入白蛉体内(传播媒介);经过发育和繁殖后,又由于白蛉再次叮咬健康人(易感染者),而把黑热病传播开。在中国传播黑热病的主要媒介为中华白蛉。针对上述情况,扑灭中华白蛉,切断传播环节是黑热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治  相似文献   

3.
白蛉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双翅目,毛蛉科,白蛉亚科,是一种小型吸血昆虫。白蛉能够传播黑热病(Kala azar),早已证实。山西省白蛉的调查研究工作,自1956年开始,至今已发现四种白蛉,它们是中华白蛉,蒙古白蛉,鳞嘩白蛉和许氏白  相似文献   

4.
1.在甘肃省22个县市的蛉种调查,共发现有中华白蛉、蒙古白蛉、鳞喙白蛉和许氏白蛉四种。2.中华白蛉的季节分布是:五月中旬或下旬季节开始,七月上旬或中旬达高峯,9月下旬或10月上旬季节终了,季节全长4个半月左右;蒙古白蛉的季节分布与中华白蛉相似,全长亦为四个多月。从白蛉季节分布曲线上看,两种白蛉每年仅有一个世代的繁殖。3.白蛉密度消长与温度的关系较密切,而与湿度的关系并不显著。4.本省白蛉的主要栖息场所为窑洞及畜圈。中华白蛉分布极为广泛,其范围并不局限于村庄内,在野外洞穴中亦有大量白蛉存在。5.村镇边缘区较中心区的白蛉密度为高。6.白蛉活动时间:住屋内的白蛉黄昏开始活动,自21时起渐增加,至下半夜2时以后虽减渐少,但并不显著。7.白蛉的雌雄比例:一般为雌多于雄。8.中华白蛉的吸血范围较广,其中吸人血、驴血、犬血者较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嗜吸犬血,且犬对中华白蛉有很大的吸引力。9.对三年来调查的生态学资料加以讨论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1997~ 1998年在 2 2个县 (市 ) 6 3个自然村 ,用扑蛉管、扑蛉纸和灯光诱扑等方法 ,开展了白蛉监测 ,共扑获白蛉 12 0 8只 ,经鉴定 99.38% (12 0 0只 )为鳞喙白蛉 ,0 .6 6 % (8只 )为鲍氏白蛉 ,未发现黑热病的传播媒介—中华白蛉。  相似文献   

6.
利什曼原虫病免疫学一利什曼原虫的多种型性利什曼原虫的特征是在其动基体的细胞器中有‘核外’的脱氧核糖核酸。这种原虫种型繁多,均寄生在不同脊椎动物宿主的细胞内部,而这些细胞主要是属于单核吞唁细胞系统。这种原虫在动物宿主细胞内繁殖为无鞭毛的圆形小体,称无鞭毛体(amastigoles)并在媒介昆虫——白蛉的肠壁内发育为单鞭毛体,称前鞭毛体(Promastigatas)。  相似文献   

7.
1.经土壤内检查幼虫和安装捕蛉器的方法来测定白蛉的孳生场所,发现孳生地是很分散的,在秦安郭家镇是以窑洞内的鼠洞为主其次为其他场所之鼠洞,在皋兰县抚河湾以畜圈的墙缝为主,其次为其他场所的墙缝和鼠洞。2.通过封闭马蛉薯窖的方法,发现该处亦为孳生地之一。3.通过安装捕蛉器发现在村镇周围的洞穴及野外的洞穴也是白蛉孳生地之一。4.经捕蛉器检查结果,发现皋兰县抚河湾有中华白蛉及蒙古白蛉,而秦安县郭家镇只发现中华白蛉。5.对这项研究工作的意义、方法及结果加以简单的讨论,认为用安装捕蛉器的方法比较简便而且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正> 中华白蛉是黑热病的媒介昆虫,它在国内的分布并不限于黑热病流行区。长春市查见中华白蛉是国内已知的最北点(北纬43°54’)。不过,只是在长春市内一平方华里范围内的几幢颓屋中查见的。由于阳性地点非常局限,这现象引起我们注意。20年来(1956~1979年,除外1970~1973年),我们坚持观察原阳性地点,并于1978及1979年向各点的居民作了调查,结果都是阴性。居民普遍能描述出他们在厨房或厕所内所见蝶蛉(psychoda sp.),但未见过白蛉。根据这20年的调查,我们得出“长春市中华白蛉从原阳性地点消失”的结  相似文献   

9.
中华白蛉在形态上是可因学生地区不同,从而影响其形态和生态,致发生对黑热病具有不同特殊性的传播意义,还是值得观察。我们于1957——1958年在安徽省宿县,五河及萧县三个不同黑热病流行区,从事中华白蛉成蛉的采集与生态上一系列的观察,一面采集江苏徐州和山东泰安白蛉一批作比较,拟通过白蛉形态和生态上不同特点,以说明中华白蛉有否种型的区别。初步获得有以下几点,可说明中华白蛉因地区不同,在形态和生态上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别。兹将经过分述如下,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
黑热病是以中华白蛉为媒介,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它主要在山西、陕北、川北、甘肃、内蒙古及新疆地区流行[1],但随着近年来物资和人员的大量流动,该病也出现在一些非流行地区.  相似文献   

11.
中华白蛉在国内除分布于黑热病流行地区外,昆明、毕节和长春也有发现。在已知的地理分布中,长春是最北地区。1954和1955年我们在市内的几幢颓屋中观察了它的季节消长。颓屋只剩屋顶和墙壁,地面潮湿,堆有垃圾和人粪。两年皆由五月开始,晚上用捕蛉管按人工小时进行捕捉,到九月连续三次阴性时则停止。1954年同时使用蓖麻油捕蛉纸捕捉,次日取回鑑定计数。两年共捕到白蛉1,447只,皆是中华白蛉。它的季节消长(见附表);1954年是由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阐明我国中华白蛉群体的遗传差异,探讨四川白蛉的分类地位。方法 在我国陕西、河南、甘肃和四川等地采集白蛉,依据形态和分子特征鉴别种类,扩增其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itochondrial DNA cytochrome b,mt DNA-Cytb)基因片段,测定和分析序列。结果 共获得42个单倍型,形成2个独立的家系,存在明显的地理聚集性,分别是来自陕西和河南的各单倍型家系,以及四川和甘肃的单倍型家系,均呈平行演化,四川白蛉与中华白蛉的单倍型未完全区分。分子变异等级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计算结果显示变异主要存在于种内群体间(89.25%),其次是群体内个体间(20.41%),种间的变异部分为负值,FST值为0.808,各群体间具有相当水平的遗传分化。各群体间的地理距离与基因流的相关性Mantel检验,显示两者呈负相关性(R2=0.888),群体遗传结构符合距离隔离模型。结论 我国中华白蛉群体间遗传差异大小与地理距离存在密切相关性,综合分析显示中华白蛉与四川白蛉在形态和分子水平已出现遗传分化,支持其为独立种。  相似文献   

13.
光敏生物素标记k-DNA打点杂交鉴定利什曼原虫种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光敏生物素标记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k-DNA),以打点杂交鉴定利什曼原虫。结果表明,在前鞭毛体数为10~4~10~5时,此法能显示出利什曼原虫不同的种和株间有明显的区别,并且发现采自国内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不同的地区的虫株间k-DNA 在同源程度上存在差异,但用传统分类法则无法加以鉴别。此法为快速、简便地鉴定利什曼原虫及诊断黑热病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1.本文复习了以往的文献,自1954年——1958年在我省主要黑热病流行区检查6.006支犬,发现32支有犬利什曼病,阳率为5.3‰,同时检查24种野生动物4,122支(包括家鼠727支),结果均为阴性.2.这次在酒泉市,玉门市,镜铁山及敦煌等地检查喜马拉旱?,喇嘛仓鼠,大沙土鼠及子午沙土鼠等10种动物300多支,结果在92支大沙土鼠中16支耳朵增厚,结节,脱屑或溃疡等皮肤症状,其中有九支查见了利什曼原虫.3.在发现利什曼原虫的黑山湖及附近地区,发现了有蒙古白蛉,司氏白蛉,在河西其他地区如张掖,敦煌曾发现中华白蛉,还在敦煌发现硕大白蛉,关于大沙土鼠利什曼原虫可能是司氏白蛉传播的.4.黑山湖及其附近地区系半荒漠景观,有苏构杞及盐爪爪生长适于沙土鼠的生长,该地属于大陆性干燥的沙漠性气候,气温较低,年较差及日较差均大.5.对大沙土鼠的生态习性进行了初步的观察,喜棲居在富有苏构杞及盐爪爪等植物的沙丘上,对其食性,活动范围及时间加以简单的描述.6.从大沙土鼠发现利什曼原虫的意义,原虫的种型及自然疫源地存在的问题,加以初步的讨论,并提出今后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1978年我们进行黑热病调查时,分别于合江、宜宾县、宜宾市查获土门白蛉及鲍氏白蛉。对这二种白蛉,过去研究甚少,了解不多,为进一步研究媒介提供资料,现将结果,简述于后。一、土门白蛉(phlebotomus tumensis sp.n.)雌蛉:灰黄色,腹部第2—6节背面上有成簇的竖立毛。咽甲前部有尖形小齿3—4排,齿尖向后,中部和后部有许多由点状小齿所构成的平行横脊。口脏内无色板。受精囊形似气球,除未端一节外,无  相似文献   

16.
百色地区 2 0 0 0年疟疾监测 ,开展以传染源为主的发热病人血检 ,共检常住人口发热病人 2 614 4 9人 ,疟原虫阳性 17例 ,阳性率为 0 .65 /万 ,其中乐业县 10例 ,占 5 8.82 % ,田林县 4例 ,隆林和德保两县各 1例 ,其余 8个县 (市 )没有检出内源性病例。荧光抗体检测 10 193份 ,阳性 43例 ,阳性率为 0 .42 % ;外来流动人口血检 5 0 12人 ,疟原虫阳性 13例 ,阳性率为0 .2 0 % ,当地人口外出回归人员血检 2 0 68人 ,疟原虫阳性 2 8例 ,原虫阳性率为 13 5 /万。到海南回归人员原虫阳性 16例 ,占 5 7.14 % ,其中恶性疟 1例 ,到广东回归人员原虫阳性 7例 ,占 2 5 .0 % ,媒介监测 7个点 ,捕获中华按蚊 2 0 3只 ,占 65 .0 5 % ,6个点发现微小按蚊共捕获 2 8只 ,占 8.97%。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沙鼠感染模型的定量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建立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蒙古沙鼠感染模型 ,并通过比较定量培养、快速脲酶试验和ELISA三种方法 ,确定Hp动物模型的最佳评判指标。方法 采用临床分离的Hp强毒株对 2 0只蒙古沙鼠进行感染 ,4周后剖杀。取血按常规ELISA法检测抗Hp抗体 ;分别剪取胃窦、胃体和胃底粘膜组织作定量培养 ;其余组织作快速脲酶试验及病理检查。结果 经定量培养结果显示沙鼠的Hp感染率达到 80 % (16/ 2 0 ) ,胃窦、胃体和胃底的Hp定植密度的对数均值分别为 5 2 4± 1 5 0、4 11± 3 2 2、和0 97± 2 3 9;16只Hp阳性沙鼠中脲酶试验有 4只阳性 ,ELISA有 7只阳性 ,阳性鼠的感染均值显著高于阴性鼠。结论 经筛选的Hp强毒株成功感染沙鼠后 4周 ,Hp主要定植于胃窦和胃体部 ;定量培养仍是评价Hp动物模型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84年,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发现有酷似皮肤利什曼病的皮肤病患者,继而在当地一农场捕获的三种白蛉体内查见有前鞭毛体的自然感染,但感染来源不明。1988年,我们从当地野外大沙鼠耳皮下组织查  相似文献   

19.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氏曼原虫引起,以白蛉为媒介传播的地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解放后该病在绝大多数地区已基本消灭,但在西北少数地区仍有散发。现将我科1988年收治的一例报道如下。患者,男性,33岁,蒙古族。住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三户红旗牧场。自1987年10月份开始不规则发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定植部位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探讨不同定植部位Hp感染在RE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有典型反流症状并经胃镜检查诊断为RE的患者226例,分别取胃体及胃窦黏膜各1块,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Hp检查。根据有无Hp感染及Hp定植部位分为四组:Hp阴性组、胃体Hp阳性组、胃窦Hp阳性组、胃体和胃窦Hp阳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一般治疗和雷贝拉唑抑酸治疗,Hp阳性者同时行Hp根除治疗,8周后比较各组治疗效果。结果226例RE患者中Hp阳性65例,阳性率28.76%,其中胃体Hp阳性组12例(占18.5%),胃窦Hp阳性组17例(占26.2%),胃体和胃窦Hp阳性组36例(占55.3%)。胃体Hp阳性组REⅠ级者较多;而胃窦Hp阳性组REⅢ级较多(P<0.01);胃体Hp阳性组的疗效较其他各组差(P<0.01)。结论胃内不同定植部位Hp感染在RE中的作用不同。胃体部Hp阳性者RE程度较轻,而行抗Hp治疗可能影响RE的短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