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情感障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来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的一种新技术。它可以对活体脑组织进行水分子扩散测量和成像,无创跟踪脑内纤维束,描绘白质的结构,探测白质纤维微观结构的异常改变。本文主要就DTI在情感障碍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弥散张量成像在精神分裂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目前在活体直视脑白质主要纤维柬三维结构的唯一方法。国内外已将其应用于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本文就DTI在精神分裂症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近年来在常规MRI技术和弥散加权(DWI)技术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的MRI技术,是一种能在活体显示脑白质纤维束走向的无创成像方法[1~3]。1DTI的基本原理弥散是指水分子的随机运动,即布朗运动。在这一运动模式中,水分子在各个方面所受的弥散阻力相等,称为各向同性弥散。在脑组织中,由于神经纤维束的限制,水分子更倾向于沿着脑白质走行的方向进行弥散,称为各向异性弥散。由于各向异性的存在,弥散需要用张量描述。在DWI中,仅在1个或3个方向上施加弥散梯度磁场,因此只有表观弥散系数(ADC)1个标量值用于描述弥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全脑白质纤维受损状况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对 24 例抑郁症患者及 30 名健康对照者进行临床测评、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神经心理学检查.结果:抑郁症组在左额中回、左额上回、右额内侧回、左楔前叶、左颞上回、右扣带回等区域各向异性(FA)值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01).抑郁症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的分类数、总错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或 P<0.05).两组持续注意操作测试(CPT)差异无显著性;抑郁症组 CPT 与 WCST 部分结果均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DTI 与 WCST 结果的相互印证反映重性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白质区域神经功能的异常,DTI 技术有助于发现影响认知改变的脑微细结构和功能的异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查精神发育迟滞(MR)患者脑白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来了解该病患者脑白质发育情况,以寻找MR患者新的诊断手段,并探讨发病机制中脑白质纤维束发育障碍的根据.方法:用DTI扫描技术对45例MR患者作了皮质脊髓束、枕额束、扣带束、胼胝体束的检查.结果:45例患者中仅4例未发现异常,枕额束有异常为27例,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郁期双相障碍患者脑白质纤维束的变化。方法选取42例未用药双相障碍抑郁期患者(患者组)和年龄、性别及右利手与之相匹配的59名对照者(对照组)进行DTI检查,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类白质纤维束图谱,将大脑白质组织分割为20条公认存在的粗大纤维束,应用PANDA软件计算每个被试者每条白质纤维束的4项平均弥散属性,采用非参数置换检验比较2组在20条白质纤维束上弥散指标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白质纤维束弥散指标与临床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患者组左侧钩束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低于对照组(0.40±0.01与0.41±0.01,P=0.001);胼胝体辐射线额部FA值低于对照组(0.36±0.02与0.38±0.02,P<0.001);左侧钩束径向弥散率(radial diffusivity,RD)值高于对照组(6.57×10^-4±2.41×10^-5与6.40×10^-4±2.42×10^-5,P=0.0017)。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组弥散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白质纤维束与临床指标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抑郁期双相障碍患者钩束及胼胝体辐射线额部存在脑白质完整性破坏。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梗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分析缺血性脑梗死不同时期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变化,并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观察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CST)位置关系,以评估预后。方法 45例由于皮质脊髓束受损所致运动功能障碍的不同时期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分为超急性期(<6h)、急性期(6h~3d)、亚急性期(4d~8w)和慢性期(>8w),分析其DTI参数的变化特点,并与正常组进行比较。结果患侧FA值在超急性期无明显变化,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逐渐降低,与健侧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患侧ADC值在超急性期、急性期明显减低,亚急性期逐渐恢复接近于健侧,慢性期再度增高;DTT成像显示CST受损严重其预后较差。结论不同时期脑梗死病灶其FA、ADC值有一定规律变化,DTT图像可无创性的显示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作为评估预后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非侵袭性的核磁成像技术,能够识别传统CT和MRI难以发现的脑微观结构改变,特别是神经纤维束变化和方向,目前DTI已成熟地应用于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中,能为严重脑损伤患者发现物标志物并且预测预后提供参考,DTI也在意识障碍的诊断和预后预测领域进行了很多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病,在我国,发病率占全部脑卒中的21%~48%[1],在HICH患者存活者中,约有50%~75%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以肢体偏瘫最为常见。皮质脊髓束损伤是其致残的重要机制。所以,如何在HICH急性期准确判断皮质脊髓束受损情况,从而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患者全脑白质纤维弥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能够提示白质纤维(white matter,WM)完整性的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全脑白质纤维是否受到损害。方法对2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21名健康人(对照组)进行全脑DTI扫描,用SPM2(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s,SPM)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采用以像素为基础的分析方法(voxel-based analysis,VBA)对两组的分数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患者组下列脑区的FA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左侧额眶区和右侧额中回的白质、双侧颞下回白质、双侧顶叶内侧白质、右侧前扣带、双侧海马、双侧大脑脚、双侧岛叶、右侧放射冠和右侧小脑上脚。结论精神分裂症多个部位脑白质纤维的完整性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1.
胶质瘤呈侵袭性浸润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致残率和致死率高,预后差.目前胶质瘤手术切除主要依靠术者经验行肉眼下全切除,往往不超过影像学边界,留有残余肿瘤,术后易复发.因此,进行影像学引导的胶质瘤手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e,DTI)是近年发展的磁共振成像新技术,是目前惟一能在活体无创地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成像方法[2].  相似文献   

12.
奖赏环路是脑内边缘系统的一部分,而奖赏系统则是愉快体验的核心,它可以促进人的学习,刺激和趋避行为.但奖赏系统的作用不仅局限于体验愉快,它同时也调节着人的认知与动机[1].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由Basser等[2]在1996年首次提出,是目前唯一能在活体人脑组织的研究脑白质的非侵入性手段.DTI技术通过对水分子的自由热运动的各向异性进行量化分析,利用彩色图像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向、排列、紧密度、髓鞘化情况等信息[3],可以间接评价大脑白质纤维的完整性.DTI成像参数主要有两个: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反映细胞膜的完整性,受白质通道的调节,对纤维束的方向及一致性更加敏感;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 MD),反映分子整体的弥散水平(平均椭球的大小)和弥散阻力的整体情况,MD越大,弥散阻力越大,信号传递速度越慢.本文对最近关于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奖赏环路的DTI的研究结果进行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前,手术仍是脑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如何在最大范围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神经功能,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挑战。肿瘤浸润生长及占位效应可导致脑功能区变形及重建,单纯解剖学定位不能满足对神经功能保护的要求。随着MRI技术的发展,脑功能定位成为可能,特别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可以对脑白质纤维束走形进行示踪。  相似文献   

14.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目前已经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疾病,早期具有可逆性。近年来弥散张量成像(DTI)以其定量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表明,MCI患者海马、穹隆、扣带回和胼胝体的DTI指标变化明显,可用于MCI的早期识别和病情评估及预测,且多个指标联用可能增加其准确性。MCI患者DTI表现与认知功能的下降程度具有相关性,尤其与记忆功能的相关性较为确定。MCI亚型中,遗忘型MCI (aMCI)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AD)的风险更高,其部分各向异性(FA)值越低、平均弥散度(ADC)值越高预示着转化为AD的可能性越大;DTI技术对AD与MCI患者脑白质的差异较为灵敏,AD的脑白质病变范围更广、程度更重。但目前关于DTI在MCI中的应用尚存在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胶质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对19例经病理证实胶质瘤的患者术前进行弥散张量成像,观察白质纤维束与肿瘤的关系,测量肿瘤实质区和周边水肿区的FA值。结果颅内胶质瘤所致白质纤维异常有三种基本改变:移位、浸润和破坏。19例中10例移位伴破坏,5例单纯浸润,4例浸润伴破坏;肿瘤的实质区和周边水肿区的FA值与对侧大脑白质FA值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肿瘤的实质区和周边水肿区FA值之间无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以显示胶质瘤与周围白质纤维束的关系,FA值不能区分肿瘤实质与周边水肿区。  相似文献   

16.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是在常规MRI和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这个概念由Basser等^[1]提出。DTI可在三维空间内定量分析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运动,利用特定的算法可以提供其他成像方法所无法实现的脑的解剖结构和功能信息,重建脑白质纤维束。它对脑白质病、脑血管病等的诊断、神经外科术前病灶的定位、病灶与纤维束的毗邻关系的确定有重要意义。本文就DTI相关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应用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常规的影像手段对视放射纤维束的成像、分析缺乏特异性,为了弥补常规影像检查的不足,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TI)和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研究成人视放射的各向异性程度和视放射纤维束的构象特征.方法 对20例正常视放射和24例视放射区域病变的患者进行MR常规及DTI序列检查,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区的部分各向异性(F...  相似文献   

18.
颞叶癫癎(TLE)作为常见的一类局限性癫癎,了解其颅内病灶至关重要。MR弥散张量成像是一种水弥散成像技术,能够反映白质纤维的解剖和病理过程。本文介绍了TLE在弥散张量成像中的影像学表现:TLE患者病灶侧海马,与致癎灶相关连接结构如穹窿、扣带回、胼胝体和额颞叶联系纤维在弥散张量成像中均有异常信号,另外在双侧丘脑、额枕叶、双侧小脑亦有异常信号发现。TLE患者颅内各类白质纤维的信号异常与患者的某些认知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9.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观察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内囊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探讨弥散张量成像纤维束技术在高血压性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于入院时采用Brunnstrom评分法对20例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对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应用日本东京大学的Volume-one 1.72下的Dtv.Ⅱ.R2软件进行白质纤维束成像,比较观察双侧内囊白质纤维束形态.结果 健侧内囊白质纤维束解剖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吻合,患侧内囊白质纤维束则受血肿的侵犯,表现为受压、移位、不同程度的破坏;患侧皮质脊髓束受损级别和患肢肌力有明显相关性(r's=-0.8911,P<0.05).结论 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了解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内囊白质纤维束的损伤情况,这有助于临床医生全面掌握病情.  相似文献   

20.
弥散张量成像是目前唯一能够对人的活体大脑进行无创性研究脑白质纤维束形态结构的方法,目前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神经外科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将对DTI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神经外科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