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分析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0例(2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前充分控制全身病(高血压、高血糖等),最大限度降低眼压,在粘弹剂辅助下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辅以5-氟尿嘧啶及按摩治疗。结果术中所有患者前房均有少量出血,但均在3d内自行吸收。术后大部分患者前房维持良好。术后20眼视力维持术前,3眼略有提高;眼压降至21mmHg(1kPa=7.5mmHg)以下者20眼;虹膜新生血管变细或消失19眼。结论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术中辅以粘弹剂,术后配合5-氟尿嘧啶及按摩治疗,效果肯定,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保存视力和控制眼压是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中尚未解决的难题。作者对24只不同病因所致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滤过性手术,在这两方面均取得较好效果。患眼均为眼压高伴有小梁新生血管,360°周边前粘连,房角全部或大部关闭,术前眼压平均42mmHg,药物不能控制,视力从20/40到光感。手术方法分小梁切除术和后唇巩膜切除术两种。首先在颞下方角膜缘内作前房穿刺切口(以便恢复前房,冲洗前房出血),然后在上方距角膜缘12mm处切开结膜,分离结膜瓣直达角膜缘,严格止血并剪去球筋膜。在小梁切除术中,用刀片作一1/2巩膜厚度的三角形或长方  相似文献   

3.
四联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mitomycin C,MMC)联合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睫状体冷冻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效果。方法:对16例16眼NVG行小梁切除术+MMC,玻璃体腔注射TA混悬液4mg/0.1mL,睫状体冷冻180°范围4~6个点,每点冷冻时间60s。结果:眼压控制正常者14眼(88%),其余2眼眼压仍高出正常范围,但眼痛症状明显缓解。虹膜新生血管大部分消退14眼,部分消退2眼,无眼球萎缩病例。结论:小梁切除术+MMC联合玻璃体腔注射TA睫状体冷冻术是治疗NVG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探讨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2  
目的 比较全视网膜冷凝术(PRC)联合小梁切除,自体巩膜条引流术与前视网膜冷凝术(ARC)联合小梁切除术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42例随机分成A,B两组,分别行ARC联合小梁切除术和PRC联合小梁切除,自体巩膜条引流术。结果 术后第1天,B组眼压明显高于A组,而术后末期随访B组眼压下降及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均优于A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观察两种手术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NVG)的疗效。 方法:对46例57眼手术治疗的NVG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根据手术方式分Ahmed青光眼阀( AGV)植入术组( A组,24例31眼)和半导体二极管激光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 TSCPC)组( B组,22例26眼),比较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术后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视力变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B组,其中眼球疼痛、前房出血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AGV 植入术与 TSCPC 治疗 NVG 均有效,但 AGV植入术是滤过性手术,而TSCPC是睫状体破坏性手术,后者术后并发症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术后应用消炎痛,联合抗青光眼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7例,术前、术后口服消炎痛并行抗青光眼手术。结果:术后眼压降至21mmHg以下者25眼,占68%;完全解除痛苦和用药后解除痛苦的占92%;18眼术后schelemm氏管充血消失及新生血管部分闭塞,占49%,20眼虹膜粗大血管变细或消失,占54%。结论:针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三种主要病因,首先进行原发病治疗,并采取早期药物控制及局部治疗、中期综合手术、晚期缓解症状的治疗原则,术前、术后服用消炎痛联合抗青光眼手术,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4例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最难控制的青光眼类型之一。药物治疗效果常不满意,局部给予皮质类固醇及睫状肌麻痹剂可解除眼部不适,但不能控制眼压,缩瞳剂无效,且可加重眼部充血及疼痛。我们对4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了做滤过性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手术方法:(1)结膜瓣制做同一般青光眼手术。(2)上方做5×4mm 板层巩膜瓣,向前分离超过Schwalbe 氏线,进  相似文献   

8.
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法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10年来共31例31眼NVG的不同手术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5眼行睫状体冷凝术,5眼行小梁切除术联合5 Fu结膜下注射,1眼行青光眼活瓣外引流管植入术,观察术前术后眼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及视力变化,随访4-27个月.结果睫状体冷凝术后患者眼压有明显下降,但相对于手术成功指标(7mmHg<IOP<22mmHg)25眼中仅4例达到这一标准,共2眼发生眼球萎缩,5眼因术后疼痛摘除眼球,9眼发生视力下降;小梁切除术5眼中2眼达到理想降眼压标准,1眼出现视力下降;外流流管植入术患者眼压控制良好.结论传统睫状体冷凝术在缓解疼痛降低IOP方面作用较为明显,但手术并发症多,术后视功能损害明显.NVG手术疗效缺乏统一的临床标准,各种手术方法均有其优劣性,探讨新的有效治疗NVG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视网膜光凝或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新生血管性青光眼64例64眼,首先行视网膜光凝或视网膜冷凝,再行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球结膜滤过泡及手术并发症等。结果:术后随访6~12mo,视力均无明显改善,平均眼压自术前47.89±6.74mmHg随访末降至18.41±2.16mmHg,控制在21mmHg以下者53眼(73%)。结论:视网膜光凝或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较好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0.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目前最难治疗的青光眼之一。其原因是:药物治疗无效;手术则易引起出血、炎症反应、组织增生和瘢痕化,造成滤道阻塞等并发症,加之原有的眼底病变严重,因而难于控制眼压,视力预后不良。虽已试行了各种治疗,但迄今仍无可靠方法。本文对目前应用或试行的疗法作了介绍,旨在强调必须竭尽全力防止患眼的视功能继续下降。  相似文献   

11.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2.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是一种对于药物及手术普遍反应不良的难治性致盲性眼病.早期应用降眼压药物对于延缓疾病进展有效,及时进行全视网膜光凝术控制视网膜缺血性原发病可有效减少新生血管在眼前段的发生率.当发生明显的房角粘连时,可行传统的滤过或引流管植入手术,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目前手...  相似文献   

13.
改良联合手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简便有效方法。方法 在传统的板层巩膜下巩膜咬切术的基础上对11例(11只眼)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手术进行了改良:(1)球结膜切口做距角膜缘1mm的横L型切口,术毕需缝合球结膜切口;(2)做板层巩膜下巩膜咬切术之前先行半周睫状体冷冻术及次全视网膜冷冻术,冷冻时间均较常规时间减半;(3)在做虹膜周边切除前水下水电凝虹膜面新生血管;(4)术毕前房内注入部分粘弹性物质。结果 10例(10只眼)病人术后眼压稳定在8-21mmHg。视力较术前有提高者7只眼,不变者3只眼,1只眼下降。无一例眼球萎缩。该方法成功率为63.6%,有效率为90.9%。结论 改良式板层巩膜下巩膜咬切术联合睫状体冷冻术及次全视网膜冷冻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显著,可增进患眼视力。  相似文献   

14.
联合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两组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方法的效果.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41例(41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随机分2组.A组(20只眼)行手术区域虹膜、房角新生血管光凝及小梁切除联合前视网膜冷凝术.B组(21只眼)行睫状体冷凝术联合前部视网膜冷凝术.观察1周内眼压及眼内情况;随访1年眼压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1周A组眼压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2P<0.01);A组疼痛消失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 P<0.01).术后1年A组眼压有90%(18/20)正常,B组有49%(10/21)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 P<0.05),两组病例中虹膜新生血管均有减退,A组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 P<0.05).结论 手术区域虹膜、房角新生血管光凝及小梁切除联合前视网膜冷凝术效疗更优越.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联合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3l例(31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采用联合手术治疗方法:标准小梁切除术,应用丝裂霉素C,羊膜植入,全视网膜冷凝术.结果 术后5~7 d眼压7~18 mmHg(平均12.5 mmHg),术后3个月(31只眼)眼压10~29 mmHg(平均13.5 mmHg),术后6个月(28只眼)眼压10~31 mmHg(平均17.5 mmHg),术后12个月(24只眼)眼压11-31mml-1g(平均17 mmHg);术后3个月(31只眼)眼压低于21mmHg为完全成功有25只眼,条件成功有4只眼,成功率93.5%;术后6个月(28只眼)完全成功有19只眼,条件成功有5只眼,成功率85.7%;术后12个月(24只眼)眼压完全成功有12只眼,条件成功有7只眼,成功率79.1%.术后6个月(28只眼)有功能性滤过泡14只眼,非功能性滤过泡14只眼;术后12个月(24只眼)有功能性滤过泡11只眼,非功能性滤过泡13只眼.术后3月(31只眼)虹膜新生血管消失24只眼,术后12个月(24只眼)虹膜新生血管消失18只眼.手术后并发症:前房出血有11只眼;有3只眼前房渗出;有6只眼有脉络膜脱离;元前房消失,有1只眼恶性青光眼.结论 对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联合手术:标准小梁切除术,应用丝裂霉素C,植入羊膜,全视网膜冷凝术效果肯定,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综合手术治疗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全视网膜冷凝术(PRC)联合小梁切除、自体巩膜条翻转固定引流,并应用丝裂霉素C(MMC)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回顾21例PRC联合小梁切除、自体巩膜条翻转固定引流,并应用MMC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病例。结果 术后随访4月~2年,18例眼压控制在1.46~2.6个kPa(10.94~19.55mmHg)。结论 PRC联合小梁切除、自体巩膜条翻转固定引流,并应用MMC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17.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眼科常见的一种难治性青光眼,通常继发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陈旧性视网膜脱离、眼部肿瘤等。既往治疗主要包括:全视网膜光凝(PRP)、药物、抗青光眼手术或睫状体破坏术,但治疗效果不佳。随着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不断发展和运用,抗VEGF药物联合治疗逐渐被提出,NVG手术成功率显著增加,NVG得以控制。本文主要围绕NVG近年来的治疗进展进行详细综述。  相似文献   


18.
李××女79岁1987年11月26日入院。右眼剧烈胀痛,偏头痛,视力下降4天。4天前,右眼突然剧烈胀痛,视力下降恶心。诊断右急性充血性青光眼。患高血压已15年,1983年患脑溢血。1986年7月2日—8月2日右眼患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经用扩张血管剂、降压剂、碘剂,右眼底出血大部分吸收,视力0.2。入院时,右眼视力手动,左眼0.04。眼压右61.75mmHg,左20.55mmHg。右眼混合充血( ),角膜明显水肿。前房不浅,  相似文献   

19.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两年来,我科共收治青光眼患者百余例,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收治10例,均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并用丝裂霉素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原发病因和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对NVG患者97例108只眼的病因和手术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在所有的患者中,视网膜静脉阻塞导致NVG的患者最多,其次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两者之合共67例74只眼,占总例数的69.1%,总眼数的68.5%.其他的病因包括眼缺血综合征5例6只眼,Coat病4例4只眼,慢性色素膜炎3例4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例3只眼,以及一些相对少见的病因.37只眼接受或者补充完成了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其中34只眼(91.9%)新生血管完全消退.47只眼接受了全周边视网膜冷凝治疗,其中38只眼(80.9%)的新生血管完全消退.在接受改良式小梁切除、术前或术后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的26只眼中,21只眼(80.8%)的眼压控制良好.在接受玻璃体切除+全视网膜光凝+小梁切除术的9只眼中,8只眼(88.9%)眼压控制良好.4只眼接受青光眼阀植入手术,在平均5.5月随访期内眼压控制良好.39只眼先后接受52次半周睫状体冷冻术,其中30只眼(76.9%)眼压控制良好.结论 NVG的病因复杂多样,手术治疗应该根据不同的临床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