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0 毫秒
1.
细胞调亡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都经历着凋亡与坏死,凋亡占主导地位,参与了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氧自由基基、某些生长因子、一氧化氮、内毒素以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等可诱导细胞凋亡。细胞凋亡具有复杂的分子调探机制,多种基因参与了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与内皮细胞都经历着凋亡与坏死,调亡占主导地位,参与了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氧自由基、某些生长因子、一氧化氮、内毒素以及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等可诱导细胞调亡。细胞调亡具有复杂的分子调控机制,多种基因参与了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涉及多种细胞并由多种因素诱导的慢性疾病,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增殖、迁移对As的发生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包括促进斑块的生成及诱发斑块的不稳定等。VSMC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换是其增殖和迁移的基础,维持VSMC的收缩表型,抑制其合成表型的形成有助于抑制其异常增殖和As斑块的形成。心肌素作为VSMC收缩标志基因的关键转录因子,能与血清反应因子结合来激活VSMC收缩标志基因的表达。多种功能因子,如雌激素受体α、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和microRNA等,都可以与心肌素联合作用调节血管的功能并抑制VSMC的表型转换;多种作用途径,例如转化生长因子β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等信号通路,可增加心肌素表达,抑制VSMC的增殖和迁移。因此,心肌素在As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保护作用。调控心肌素影响VSMC的表型转换可能成为未来治疗As乃至心血管疾病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张斌  谢满江 《心脏杂志》2019,31(2):190-194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当外界环境因素变化时可发生“收缩表型”和“合成表型”之间的转换。VSMCs表型转换是血管损伤后修复、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众多血管疾病发生与发展中的关键起始步骤。研究证实生长因子、转录因子、缺氧、机械应力等因素能够调节VSMCs的表型转换。此外,microRNAs被证实广泛参与了VSMCs表型转换的调节,特别地是存在一类microRNAs可以感受细胞外力学因素的改变从而参与调节VSMCs的表型转换。航天飞行中,微重力环境可通过力学敏感性microRNA调控脑动脉VSMCs的表型转换,最终导致航天飞行后心血管功能的失调。因此,力学敏感性microRNA可为航天飞行后心血管功能失调提供潜在的药物靶点,对长期载人航天的医学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高血脂等多种因素作用下,血小板膜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血小板活化,释放多种血管活性物质,促使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等转化成泡沫细胞,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复杂且缓慢的过程。血管平滑肌细胞可分为合成型和收缩型,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该文介绍血管平滑肌细胞外泌体、表型转化、离子通道、自噬以及细胞外高血糖状态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的表型具有高度可塑性。在缺氧及炎症等因素作用下,VSMCs由收缩型转变为分泌型,表现为细胞收缩能力减弱,而增殖、迁移和分泌能力显著增强,这一过程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肺动脉高压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前期研究表明,VSMCs表型转变受多种因素调控,如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细胞外基质、生物力等,靶向调控这些分子及信号通路可有效改善心血管疾病的进程。因此,本文将对VSMCs表型转变的机制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进行阐述,以期为多种相关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血管重构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管再狭窄等血管重塑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表型转化,丧失收缩功能并获得增殖、迁移和分泌细胞外基质的能力是该类疾病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原因。现就组织激肽释放酶或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对血管重构的影响及其基因治疗在血管重构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抗血管重塑性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相关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其中衰老是重要的内在发病原因,可通过以下多种机制起致病作用:衰老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影响受损内皮细胞的更新;衰老引起脂质代谢紊乱,诱导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产生增多;衰老还可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迁徙,使细胞表型发生改变,细胞增殖能力减退,导致斑块纤维帽变薄而增加易损性。目前端粒修复、线粒体功能矫正、修复受损DNA或增加抗衰老蛋白的表达等可延缓衰老的方法可有助于改善上述病理生理过程,从而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改变与动脉粥样硬化、介入后再狭窄等病理改变紧密相关。去分化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可分化为成骨型、炎症型或成纤维母细胞等表型。现从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及相关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具有重要且可能是不同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文章复习了近年动脉粥样硬化病损内膜中血管平滑肌细胞来源、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的分子机制及鉴别不同平滑肌细胞表型的标志性分子,以期为深入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相关研究提供有益认识。  相似文献   

12.
调查发现70%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实验证实胰岛素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已被证实与基因异常甲基化有关,最近发现高胰岛素可以导致平滑肌细胞基因异常甲基化,由此提出假设,血液中高浓度胰岛素可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缝隙连接和连接蛋白43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发病机理非常复杂。缝隙连接作为细胞间连接的重要方式,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连接蛋白43是主要由血管壁表达的连接蛋白,与内皮细胞凋亡、平滑肌细胞增生及泡沫细胞的生成密切相关,在多种细胞生长及肿瘤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缝隙连接和连接蛋白43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变化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血脂异常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氧化损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管内皮结构完整、功能正常,一方面通过屏障作用阻止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等大分子物质和单核细胞等血液细胞成分进入动脉内膜,另一方面又通过产生前列腺素(PCI2)等活性因子发挥抗凝、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多种功能。血液中大量LDL在内皮下的沉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单核细胞浸润、血小板粘附聚集、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向血管内膜迁移与增殖,巨噬细胞吞噬脂质而形成泡沫细胞,逐渐发展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此,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损伤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激活素A是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成员,近年的研究发现它可以调节巨噬泡沫细胞形成,减少胆固醇积累;阻止平滑肌细胞损害,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再分化;阻止炎症因子表达,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脂血症兔主动脉内皮剥脱后c-myc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在喂高胆固醇饲料的基础上行兔主动脉内皮剥脱术,分别于内皮剥脱术后1、2、4和6周处死动物.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兔主动脉形态、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和c-nryc基因表述规律.实验结果发现:内皮剥脱加高胆固醇饲料能在6周内形成较典型的粥样斑块,斑块肉细胞成分主要为平滑肌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少见。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申,平滑肌细胞发生表型改变,术后一周新生内膜的平滑肌细胞中肌丝成分减少,细胞器增多,此时C-myc基因表达最高.术后2、4周内膜平滑肌细胞内含有大量细胞器,肌丝成分少见,成为典型的的合成型细胞,从2周开始合成型细胞内已开始出现数个脂滴,且随时间延长而增加,至6周时这些细胞已充满大量脂满,细胞器亦减少。成为肌源性泡沫细胞,2周后,c-myc基因表达逐渐降低。这些结果提示:兔主动脉内皮细胞剥脱能诱导c-myc基因高表达,加速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17.
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SMCs)迁移进入内膜和增生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键环节,并受包括PDGF、IGF、FGF、EGF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众所周知,SMCs自身亦可合成及分泌生长因子。未研究以平滑肌细胞条件培养基及平滑肌细胞粉碎物作为生长因子的来源,观察其对~3H—TdR掺入NIH3T3细胞DNA的影响,结果提示两者均促进NIH 3T3细胞DNA的合成,说明平滑肌细胞合成的生长因子部分被分泌到细胞外并可与其自身细胞膜上的生长因子受体结合,部分保留在细胞内促进其自身的增生。  相似文献   

18.
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是支气管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的气道重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等许多疾病的重要病因,多种刺激因素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炎性介质等均能诱导平滑肌细胞增殖,但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途径尚不完全清楚,研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途径对于阐明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清热解毒类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动脉粥样硬化是在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作用下,引起的以动脉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平滑肌细胞迁移与增殖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炎性疾病,清热解毒类中药通过降血脂、拮抗内皮素、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抑制血小板聚集达到“消炎”的目的,因而具有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  相似文献   

20.
血管钙化的调节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衰老、收缩性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子。最近研究发现血管钙化是一种类似于骨质疏松的主动的调节过程。然而,目前血管钙化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基质小泡、向钙性激素、钠依赖的磷酸转运系统、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改变、血细胞、巨噬细胞和细胞凋亡等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