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失去了保持生理湿化的屏障,呼吸道内大约有250ml/d的水份从气管切口处不断丧失,造成管腔内分泌物粘连,阻塞管腔,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临床上常使用间断湿化法,即每1~2h用注射器向气管内滴入湿化液(生理盐水+硫酸庆大霉素+糜蛋白酶)3~5ml,及现在使用输液泵和微量泵持续进行气道湿化。但前者却由于一次性量大,速度不易控制,易引起患者刺激性咳嗽,心跳加速,血氧饱和度下降 . 相似文献
3.
人工气道的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人工气道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人工气道套管位置与气囊的护理;气道的湿化;及时消除分泌物,以保证气道通畅;拔管的护理。认为人工气道的护理至关重要,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工鼻在人工气道患者湿化气道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观察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应用效果。方法将神经外科ICU气管切开患者99例,根据气管切开日期随机分为3组,采用人工鼻气道湿化患者32例为人工鼻湿化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患者34例为微量泵入湿化组,采用定时间断气道湿化患者33例为定时湿化组,观察患者痰液分泌量、吸痰次数、气道湿化程度及应急反应。结果人工鼻湿化组在减少患者日均吸痰量、日均吸痰次数、湿化不足、湿化过度及高气道反应明显优于微量泵入湿化组和定时湿化组,分别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行乘列卡方检验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或P<0.05;增加气道阻力,3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工鼻在减少痰液分泌量、吸痰次数及保持良好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微量泵入湿化和定时湿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人工气道是指将导管经口、鼻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内建立的气体通道。湿化疗法是指应用湿化器将溶液或水分散成极细微粒(通常为分子形式),以增加吸入气体中的湿度,呼吸道和肺吸入含足够水分的气体,达到湿润气道黏膜、稀释痰液、保持黏膜纤毛正常运动和廓清功能的一种物理疗法。 相似文献
6.
7.
8.
人工气道分为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两种,而气管插管又分为经口插管和经鼻插管。人工气管的建立和使用急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因此严格有效细致的气管管理抢救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院自2005年04月至今收入974例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其中经中(经鼻)插管的有363例;经皮气管切开的有611例。现将这两种常见的人工气道的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在气管切开后气道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应用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应用微量泵延长管与单鼻塞输氧管进行气道湿化。连续7天观察两组患者痰液湿化效果、气道湿化过程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第1d、第3d、第7d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每日刺激性呛咳次数、每日吸痰次数、每日输氧湿化管滑脱次数、痰痂形成累计例数、气道粘膜损伤累计例数以及第7d痰培养细菌学检验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可持续湿化气道,湿化效果稳定,易控制,有效降低了气道湿化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气道湿化护理,观察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患者的每天吸痰次数、排痰量及肺部感染和痰痂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每天排痰量、吸痰次数及肺部感染及痰痂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人工鼻对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进行湿化,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工气道湿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气管切开术最初是一种紧急情况下建立人工气道的急救手术,仅用于解除喉梗阻引起的呼吸困难。随着对呼吸道病理、生理的深入了解,气管切开术已成为治疗某些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由于气管切开患者吸入的空气不经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造成下呼吸道的分泌物变得粘稠不易咳出,并损害黏膜的柱状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受阻,分泌物潴留在支气管中导致肺部感染,为降低下呼吸道感染,对人工气道进行湿化,现将人工气道湿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设计院前急救开放气道流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本院急诊科院前急救心跳呼吸骤停病例48例,按接诊先后次序交替分为常规组及流程组各24例,常规组按常规气管内插管开放气道,流程组按自行设计的开放气道流程开放气道;比较二组一次插管气道有效开放成功率、气道有效开放时间。结果:流程组一次插管气道有效开放成功率比常规组高,气道有效开放时间比常规组缩短,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开放气道流程设计合理,安全简便,取长补短,一次插管气道有效开放成功率高,气道有效开放时间短,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机械通气时人工气道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危重患者的急救和治疗过程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和充分的气体交换,是争取救治时间,保障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确保各项治疗顺利实施的首要环节,因此人工气道的有效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人工气道是通过鼻腔或口腔或直接在上呼吸道置入导管而形成的呼吸通道,人工气道既是保证气道开放、防止气道不通畅或被阻塞的主要措施,也是连接患者和呼吸机的唯一途径。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和呼吸辅助治疗时间长短,人工气道可选择简易口鼻咽通气管、气管内插管和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14.
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和效果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正常时鼻、咽、喉呼吸道戮膜对吸人气体有加温和湿化的作 用,气管切开患者由于呼吸道的改路,丧失了正常呼吸道对吸人 气体温度和湿度的调节功能,直接吸人未经加温和湿化的气体, 可导致支气管分泌物勃稠,痰液不易咳出从而加重呼吸道堵塞, 造成肺部感染川。我科自勿以犯年4 相似文献
15.
16.
人工气道患者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兆霞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1):69-71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直接或经上呼吸道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为气道的有效引流、通畅和机械通气提供条件。目前最常用的建立人工气道的方法是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管。由于人工气道破坏了上呼吸道的正常防御机制、抑制咳嗽反射,因此,气管内吸痰即成为排除人工气道患者气管内分泌物的有效方法。然而,气管内吸痰做为一种侵入性的护理操作,会导致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最为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低氧血症,其他还有气管黏膜损伤、支气管痉挛、肺部感染、肺不张、刺激性窒息、心律失常、心脏停搏等。尽管有研究证明,密闭式吸痰较传统的开放式吸痰相比,更有助于降低患者呼吸道感染率、维持气道正压、减少低氧血症的发生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正气管切开患者院内临床上应用硅橡胶材质的气管套管能与人工鼻配套有效连接。但当患者在院外,需要继续开放气道时,多应用于钛合金材质的气管套管,因易于煮沸等消毒被广泛应用,而钛合金材质的气管套管与人工鼻因其不配套连接不上。因此,我们自制替代人工鼻小装置与钛合金气管套管配套应用,起到了与人工鼻相同的效果。现报告如下。材料与制作:可选超市随处可以买到的直径5 cm的纸杯2个(或医院应用的一次性尿杯2个),纱布1块,寸带长度适 相似文献
18.
喉癌术后患者人工气道系统化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喉癌手术患者人工气道护理方法,避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46例喉癌术后气管切开的患者从术后的体位、吸痰时机、湿化液及湿化方法的选择、内套管的消毒等方面实施系统化人工气道管理。结果:46例患者无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结论:严格、有效、细致的气道管理是喉癌患者术后护理的一项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人工鼻替代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道刺激征、痰培养阳性率及呼吸道湿化效果、气道阻力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呼吸道刺激征、痰培养阳性率及呼吸道湿化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鼻具有良好的湿化、温化、过滤作用,能促进痰液排出,可以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型人工气道主动加湿加温系统对气道开放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建立人工气道患者11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气管切开均为41例,气管插管均为18例。对照组选择传统的微量泵持续气道滴入湿化法,观察组选择新型人工气道主动加湿加温系统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湿化后痰液黏稠度、肺内感染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气道湿化程度、痰液黏稠度、肺内感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人工气道主动加湿加温系统在现阶段是最适合患者的湿化系统,对气道开放患者呼吸系统刺激小湿化效果好,能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