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同时间更换集尿袋的效果.方法:将123例留置导尿管排除尿路感染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41例,均7 d更换1次导尿管,而集尿袋A组每3 d更换1次、B组每5 d更换1次、C组每7 d更换1次,追踪监测菌尿发生,同时对尿液进行细菌培养,最后进行统计.结果:C组菌尿率低于A组和B组(P<0.05).三组引流尿液细菌培养共检出5种细菌,细菌出现最早的为A组,出现最迟的为C组.结论: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对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每周更换1次集尿袋不会增加尿路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集尿袋更换时间与尿路感染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留置导尿病人更换一次性集尿袋的最佳间隔时间。方法将136例脑出血术后留置导尿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A组每天更换一次集尿袋;B组3 d更换一次集尿袋;C组给予7 d更换一次集尿袋。与化验室相配合,每天采集三组病人的尿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尿培养细菌阳性率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B组与A、C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B组尿培养细菌阳性率明显低于A、C两组。结论留置导尿病人每3d更换一次性集尿袋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留置导尿患者集尿袋更换间隔的最佳时间。方法:选择神经内科脑血管意外留置导尿管患者68例,随机分为换尿袋组(A组)与不换尿袋组(B组)各34例,A组每日定时更换集尿袋,B组直至尿管拔除无更换集尿袋。对不同间隔时间出现的尿培养阳性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 d内每日换尿袋组菌尿发生率明显高于不换尿袋组(P<0.01),换尿袋组与不换尿袋组5 d、7 d尿细菌培养菌尿递增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 d的比较结果不换尿袋细菌发生率递增明显(P<0.01)。不同时间两组男女患者尿细菌培养阳性结果及菌尿递增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集尿袋更换间隔时间以每周1次较为科学有效,男女患者集尿袋更换间隔时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留置导尿患者更换集尿袋的最佳时间。方法全面检索国内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研究对象为已发表的有关留置导尿患者集尿袋更换的临床对照试验,观察指标为留置导尿患者集尿袋不同更换频率(每天更换、每3d更换及每周更换)下的尿培养阳性率,干预有效性的效应量采用相对危险度(odds ratio,OR)。结果共检索到10篇合格文献。Meta分析结果提示:留置导尿患者集尿袋每天更换与每3d更换、每3d更换与每周更换、每天更换与每周更换发生泌尿系感染的OR值分别为2.31[95%CI(1.45,3.68),P=0.0004]、0.54[95%CI(0.32,0.92),P=0.02]、1.33[95%CI(0.91,1.95),P=0.14]。结论留置导尿患者若每3d更换1次集尿袋,发生泌尿系感染的风险最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留置导尿管病人一次性尿袋更换的最佳时间.方法 将120例手术及脑血管意外等疾病需留置导尿管的病人随机分为四组,病人每天更换一次尿袋(每天更换组),病人每3天更换一次尿袋(每3天更换组),病人每5天更换一次尿袋(每5天更换组),病人每7天更换一次尿袋(每7天更换组),于每天更换尿袋或拔除尿管前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法采集4组病人的尿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 每天更换组细菌阳性率较高;其他三组阳性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每天更换组外的其他三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留置导尿管病人每天更换尿袋增加了感染机会,留置7 d以内的病人无需更换尿袋(有污染或有尿酸盐结晶除外),既降低了病人的费用,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男性留置导尿患者一次性集尿袋最佳更换时间。方法选择2012年4月—2013年9月收治于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的成年男性留置导尿患者270例,按照集尿袋更换时间分为3组,予以A组每日更换、B组每周更换2次、C组每周更换1次集尿袋,比较三组患者尿培养阳性结果。结果60~79岁及≥80岁患者中,每周更换2次集尿袋组尿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每日更换1次及每周更换1次组(P均<0.05);≤59岁患者A、B、C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男性留置导尿患者集尿袋更换频率以每周2次为宜。  相似文献   

7.
腹部外科病人保留导尿更换集尿袋时间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腹部外科留置导尿病人更换一次性集尿袋的最佳间隔时间。方法将150例腹部外科术后留置导尿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各50例。Ⅰ组每天更换一次集尿袋;Ⅱ组3天更换一次集尿袋;Ⅲ组1周更换1次集尿袋。留置导尿1周后分别采集三组病人的尿液进行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判断感染阳性率。结果尿培养细菌阳性率Ⅰ组与Ⅲ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与Ⅰ、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感染阳性率明显低于Ⅰ、Ⅲ组。结论腹部外科留置导尿病人每3天更换一次性集尿袋为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使用无菌贴膜减少留置导尿管内侧壁菌落数的效果.方法 将50例行留置导尿患者按随机数字事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在首次导尿及每次更换集尿袋后,以无菌操作方法使用无菌贴膜将导尿管与集尿袋连接处进行密闭保护;对照组按照留置导尿管常规护理处理.2组均在留置导尿第3、7、10及14天更换集尿袋,在每次更换尿袋时以无菌操作技术于导尿管与集尿袋衔接口内侧壁采集标本做细菌培养.并对2组细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时间段留置导尿管内侧壁的菌落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无菌贴膜的应用可减少留置导尿管内侧壁的菌落数,从而降低留置导尿患者上行尿路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留置导尿患者一次性集尿袋的最佳更换时间。方法将120例在普外科住院治疗需留置尿管的患者分成A、B、C3组,A组每天更换1次集尿袋,B组每周更换2次集尿袋,C组每周更换1次集尿袋,比较3组患者的尿培养结果。结果B组患者尿培养阳性率[45.0%(18/40)]低于A组[67.5%(27/40)]和C组[72.5%(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到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等6种病原菌。结论一次性集尿袋以每周更换2次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反流引流袋在减少尿路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将56例留置导尿病人随机分成3组,A组应用抗反流引流袋,7d更换1次;B组应用普通集尿袋,每天更换1次;C组应用普通集尿袋,7 d更换1次。对3组1周及2周尿培养结果进行统计。[结果]3组尿培养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效果优于其他两组。[结论]抗反流引流袋的应用可减少留置导尿病人的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11.
抗反流尿袋在泌尿外科的应用与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抗反流尿袋在泌尿外科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60例住院泌尿外科留置尿管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采用抗反流尿袋一周更换1次尿袋,对照组采用普通尿袋每天更换1次尿袋,然后分别在留置尿管后的第3、7、10、14d留取尿培养标本送检。结果:两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的长短与菌尿阳性发生率呈正相关,第3d两组菌尿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7、10、14d实验组菌尿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返流引流袋可以减少泌尿外科患者因留置导尿引起的尿路感染,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2.
张爱琴  方颖  曹凤  孙洁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4):273-274,277
目的探讨引流袋更换频率对引流尿液细菌污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2月至2008年11月我院重症监护室、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卧床留置导尿患者180例,随机分为3组,所有患者均使用密闭式引流袋。A组每天更换1次引流袋,共72例;B组每3d更换1次引流袋,共52例;C组每7d更换1次引流袋,共56例。分别于留置导尿后次日起按无菌操作技术隔天1次取尿液送尿细菌培养,连续留检5次。结果三组患者的尿培养致病菌阳性结果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尿培养致病菌阳性结果比较,差别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C组尿培养致病菌阳性结果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A、C组尿培养致病菌阳性结果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流袋更换频率影响引流尿液的细菌污染状况,应以每3d更换1次为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直肠癌术后短期留置导尿的患者采取密闭集尿措施,探讨其对尿路污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治疗并于术后行短期留置导尿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集尿袋每日更换;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密闭集尿护理,包括不随意打开尿袋与尿管之间的连接,不更换尿袋,尽量减少倾倒尿液的次数,排空尿袋时使用独立的且干净的容器,洗手,避免接尿袋开关接触到其他物品等。比较两组患者尿袋内、尿袋与尿管连接处、尿管尖端标本的细菌培养阳性率。结果 对照组尿袋内、尿管与尿袋连接处、尿管尖端的细菌培养阳性例数分别为16例(53.3%)、10例(33.3%)和2例(6.7%),试验组分别为4例(13.3%)、1例(3.3%)和0例(0%)。除在尿管尖端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两个部位标本的细菌培养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密闭集尿措施的使用,能有效降低尿路污染的风险。同时能有效降低非必要更换尿袋带来的工作量,进而节约资源,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更换集尿袋操作方法在尿道狭窄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复杂性尿道狭窄留置导尿管患者1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80例。观察组应用改良法更换集尿袋,对照组实施传统法更换集尿袋。比较两组留置导尿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患者对留置导尿管注意事项的认知程度,包括膀胱功能训练正确夹管方法,患者尿培养结果。结果观察组留置导尿管拔管困难者0例,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03,P〈0.05);观察组尿培养阳性率7.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44,P〈0.05);观察组对留置导尿管注意事项的认知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杂性尿道狭窄留置导尿管患者应用改良法更换集尿袋,可以减少留置尿管不良反应发生,减少患者痛苦,使更换集尿袋操作方法更趋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医院信息系统对缩短尿管留置时间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4-6月留置尿管的111名患者为观察组,实施电子系统提醒,并制定拔除导尿管指征评估表,每日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必要时及早拔除;将2015年1-3月留置尿管的116名患者为对照组,被动执行医嘱拔除导尿管。比较两组患者留置导尿管的时间及重置尿管例数。结果所有观察组患者留置尿管总计230d,平均留置尿管2.09d,对照组留置尿管总计407d,平均留置尿管3.4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有2例患者在拔除尿管后重置导尿管,观察组无重置导尿管患者。结论电子系统提醒,护士主导的每日评估留置尿管的必要性,及时拔除不必要的留置尿管,能有效缩短患者留置尿管的时间,对减少导尿管相关性感染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尿道冲洗防治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尿道冲洗对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择80例需作留置导尿的男性患者,导尿前均无泌尿系感染症状、尿培养阴性。按入院顺序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尿道冲洗用金银花水煎液,B组尿道冲洗用5%聚维酮碘,C组尿道冲洗用等渗盐水,D组未进行尿道冲洗。在留置导尿3 d、7 d时作尿液细菌培养;留置导尿7 d拔除导尿管,作导尿管细菌培养。结果 留置导尿3 d时,A组尿培养无阳性,B组和D组、C组和D组,以及A、B、C 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留置导尿7 d时,A、B、C 3组尿培养和导尿管培养阳性率均较D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C 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道冲洗可降低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永久性膀胱造瘘集尿袋更换时间与尿路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A、B、C、D四组,每组20例,各组集尿袋更换间隔时间分别为3 d、5 d、7 d、10 d,分析比较不同更换时间对尿液细菌检出率的影响;研究患者引流系统不同部位细菌检出情况,分析比较是否存在关联;对患者认知、心理、行为给予护理干预.结...  相似文献   

18.
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对预防留置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具有长效物理抗菌功能的沽悠神喷洒在导尿管表面和尿道口,观察其是否能降低患者留置导尿管伴随性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方法本组70例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年龄14~90岁,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实验组35例。对照组,按常规行尿道口护理,每日2次;实验组,按常规行尿道口护理后,加用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喷洒于尿道口、导尿管及集尿袋接口,每日2次。结果实验组留置尿管期间尿路感染病例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587,P〈0.05)。结论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使用洁悠神长效抗菌材料进行导尿管壁和尿道口喷洒,可形成一层物理抗菌分子膜,阻止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能有效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