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李杰  罗兴华  王义宁  王显粤  张卫达 《重庆医学》2012,41(33):3533-3534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268例先天性心脏病婴儿,术前积极治疗肺炎、心力衰竭和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采用静吸复合维持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畸形矫治术。术中采用有创血液动力学监测监测生命体征定时做血气检测评估内环境情况统计体外循环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剂量,术后随访统计术后并发症及病情转归。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为20~258min,平均(80.3±16.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0~130min,平均(35.22±18.6)min,所有患儿在开放主动脉后均静脉给予小剂量多巴胺3~10μg.kg-1.min-1。101例同时加用肾上腺素,50例合用异丙肾上腺素,11例加用心脏临时起博器。术后8例患儿因心功能障碍死亡,10例婴儿拔管后出现喉头水肿,经雾化吸入等治疗后好转其余患儿均痊愈或好转后等待二次矫治手术。结论术前积极提高麻醉及手术耐受性,术中合理有效的麻醉监测是保证婴儿先天性心脏病麻醉及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43例低体重(≤5kg)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麻醉管理,并对心肌保护、脑保护进行探讨。方法:常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动静脉穿刺,体外循环,根据需要维持全身深、中,浅低温;主动脉开放后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结果:2例大动脉转位患儿死于吻合口渗漏,1例法乐氏四联症患儿死于低心排综合征,肺部并发症8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其余患儿均恢复良好。本组患儿死亡率6.98%。结论:低体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的麻醉管理较困难,死亡率高,并发症多,但只要处理得当,可降低其死亡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双向格林手术围术期的麻醉管理.方法 2005年4月至2008年4月,在我院心脏中心行双向格林手术42例.年龄4m~17y,体重4~52kg,气管插管全麻,术中主要采用中小剂量的麻醉镇痛药(舒芬太尼或芬太尼)维持麻醉,并辅以低浓度的异氟醚吸入,通过呼吸支持、及时补充血容量、静注血管活性药物等方法 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结果 全组无死亡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SpO2 由术前72.5±7.47%上升到85.97±3.96%, 除一例患儿于术后67h拔除气管内导管外,其余患儿均于术后24h内脱离呼吸机;平均带管时间8.13±11.85h,ICU 停留时间3.39±1.85d,术后出院时间12.25±5.43d.结论 行双向格林手术的患儿心内结构复杂,麻醉前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准备充分,术中维护心血管功能稳定和维持较低状态肺血管阻力是手术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53例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及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的麻醉管理,并探讨其围术期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3年6月~2013年7月共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53例低出生体质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其中49例为早产儿。本组病例孕周
26~40 周(30.96±3.09)周,出生体质量640~2460(1429.90±455.08)g。手术时日龄4~87(32.81±20.76)d;手术时体质量650~
2460(1750.20±481.59)g。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下完成先心病非体外循环矫治手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对呼吸参数、患儿体
内酸碱平衡及电解质进行调整,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血压并维持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持续机械通气,置暖箱保温。结
果本组病例中有47例为PDA结扎术,其中有1例未行手术即发生心跳骤停,未能心肺复苏;1例由于术前诊断有误,术中经食
管超声诊断后修正诊断为主动脉瓣及升主动脉重度发育不良,不能行PDA结扎术,放弃治疗;2例COA矫治术,其中1例于手术
中发生心跳骤停,术中死亡;2例为PDA结扎同期COA矫治术;其余2例为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分别行A-P分流术+Broch术和
B-T分流术。本组病例术中死亡2例,死亡率3.77%,术后早期死亡(72 h内)1例,总死亡率5.66%。结论低出生体质量儿可实施
早期非体外循环下先心病手术;良好的麻醉管理有助于降低围术期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低体重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下称先心病)合并重症肺高压的麻醉处理,选择102例低体重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择期行先心病矫治手术的患儿,所有患者围术期连续监测血压、心率、氧饱和度等。结果,患者在低温心脏停跳下或浅低温搏动下行缺损修补术,麻醉诱导及维持过程平稳,有65例阻断升主动脉,余未阻断。开放升主动脉后56例自动复跳,9例经除颤复跳,有3例在修补完缺损后因无法停机,最终强行停机于术后数小时死亡,有1例术后因肾衰而放弃治疗出院,余痊愈出院。认为对该种病人应及早手术,术中加强心肌保护,维持适度的体循环压力,注意避免使用对心肌抑制较重和引起肺血管收缩的药物,加强呼吸及体外循环管理,合理使用正性肌力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合并主动脉弓离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同期外科根治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1996年7月至2008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48例合并主动脉弓离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接受同期根治手术,其中A型40例,B型8例.男30例、女18例,年龄0.08~7.00(1.97±2.05)岁,体重3~20(9±5)kg;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42例,平均肺动脉压力61~106(82±14)mm Hg,肺动脉阻力66~762(315±259)dyn·s·cm~(-5),均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其他合并畸形:室间隔缺损33例、房间隔缺损8例、二尖瓣关闭不全6例、三尖瓣关闭不全5例、主肺动脉窗4例、右室双出口3例、二尖瓣狭窄2例等.手术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在全麻深低温低流量、深低温低流量结合停循环、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其中主动脉弓成形术30例,主动脉弓置换术18例,心内畸形同期矫治:室间隔缺损修补术33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8例、二尖瓣成形术7例、三尖瓣成形术4例、主肺动脉窗修补术4例、心室内隧道2例、大动脉调转术1例等.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112~375(182±5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24~287(99±45)min,气管插管时间8~936(179±133)h,ICU住院时间1~57(14±14)d,出院时复查超声心动图主动脉弓恢复正常解剖结构,无显著压差,心内畸形矫治满意.全组患者死亡3例(3/48,6.25%),死亡主要原因:肺动脉高压危象、呼吸功能衰竭、低心排综合征等.主要并发症:二次开胸止血2例,气管切开2例,术后右侧膈肌麻痹行膈肌折叠术1例,延迟关胸1例,右侧胸腔积液1例,严重肺部感染1例.生存患者均痊愈出院,生活质量提高,随访3个月~12年,无远期死亡或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 主动脉弓重建同期矫治心内畸形治疗合并主动脉弓离断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疗效满意,提高了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范媛 《吉林医学》2015,(4):794-795
目的:探讨15例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围术期护理的处理经验。方法:通过对15例在静脉复合麻醉及体外循环下行矫治术的主动脉缩窄患儿的围术期处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两年前12例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的手术病例进行比较(对照组),总结了治疗组患儿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术前改善心功能,术后尽早处理反应性高血压;积极预防肺动脉高压危象及顽固性低心排综合征的发生,制定预见性、个性化综合护理计划。结果:治疗组中15例患儿,14例治愈出院,随访6~12个月,预后良好,1例因顽固性低心排综合征,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随着一期矫治手术及体外循环、监护技术的提高有效地降低了再缩窄发生率和病死率,同时结合围术期主动采取综合预防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成功及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儿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改良Fontan手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142例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年龄3月~14岁,体质量3.5~34 kg.所有病例均在静吸复合麻醉下完成手术.术前口服咪达唑仑糖浆,静注咪达唑仑、芬太尼和维库溴铵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通气模式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术中分次静注芬太尼和持续输注维库溴铵维持麻醉,并辅以O2-ISO吸入.连续监测心电图(ECG)、动脉血压(ABP)、中心静脉压(CV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率(HR)等,并定时进行血气分析.停转流后通过控制气道压力、输血补液及适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综合处理,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 142例患儿中140例在体外循环下实施手术,体外循环时间(146.28±48.3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42±30.54)min;127例心脏自动复跳(89.44%),电击除颤复跳15例(10.56%).术后早期死亡23例(16.2%),原因为多脏器功能衰竭、低心排综合征、心力衰竭及脑血管意外等.全组无因麻醉死亡病例.结论 术中维持低状态肺血管阻力和较高水平的右房压,增加心肌收缩力,降低体循环阻力以维持心排量和循环功能,是小儿改良Fontan手术麻醉尤其是体外循环后麻醉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低出生体重儿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低出生体重儿(≤2.5 kg)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ECC)管理经验。方法对我院34例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心内直视术的ECC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22例,女性12例,出生体重1 130~2 500(2 278.3±444.6)g;孕周28~42(36.5±3.29)周。手术时日龄为3~80(23.9±15.4)d,手术日体重1 130~2 700(2 193.2±349.6)g。其中早产儿15例。所有患儿均在全身麻醉ECC下完成心内畸形矫治手术。其中深低温停循环(DHCA)2例,深低温低流量(DHLF)15例,ECC中度低温中低流量11例,浅低温中高流量3例,常温不停跳3例。1例术中给予平衡超滤(ZBUF)结合常规超滤(CUF)和改良超滤(MUF),其余均给予CUF联合MUF。结果本组病例无术中死亡。ECC转流时间35~235(109±55.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125(59.8±28.2)min。所有病例在开放主动脉后心脏均自动复跳,并成功脱离ECC,14例延迟关胸。术后早期死亡8例,死亡率23.5%。结论防止液体潴留,良好的心肌保护、脑保护,选用适宜的灌注方式有助于降低围术期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月龄、低体重患儿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及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武警总医院2008年度至2012年度共297例月龄≤12月且体重≤10kg的先心病患儿行心内直视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分析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体外循环时间16~122(57.4±13.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95(35.1±11.3)min,均采用改良超滤+平衡超滤,围术期低心排综合征2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3例,难治性肺炎9例,肾功能衰竭5例,延迟关胸5例,围术期死亡5例。结论合理的预充和灌注,采用超滤并重视脏器的保护,是低月龄、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的合理策略,可以有效改善手术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回顾性总结,探讨高频通气应用于唇裂整复术中麻醉呼吸管理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高频通气应用于先天性唇裂畸形患儿围术期的呼吸管理,实施择期手术30例,年龄3月~3岁,体重6~16kg.行唇裂修复术,手术时间40~160分钟.结果 术程进行麻醉安全效果评估,评估结果表明,患儿术中心电图、心率、SPO2及PETCO2均正常,术后均及时清醒拔除气管导管,未发生缺氧、呛咳、躁动、支气管痉挛、喉痉挛情况.结论 以高频通气应用于先天性唇裂患儿畸形麻醉中的呼吸管理,可以有效地保障先天性唇裂畸形患儿麻醉呼吸管理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我院16例小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体外循环(CPB)状况,总结其灌注技术。方法:对我院1995-1996年的16例小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资料及CPB情况(人工心肺机类型、预充液组成、CPB操作步骤、CPB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心肌保护等)做一回顾性总结。结果:16例患儿。年龄5个月。2岁,平均1.2岁;体重4.5-9.5kg,平均8.2kg。CPB时间32-284min(平均92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14-121min(平均64min)。冷晶体高钾停搏液经滚压泵自主动脉根部间断灌注较好的保护了心肌。结论:适宜的血液稀释,根据不同疾病选择正确的灌注方法,良好的术中管理及心肌保护,可有效的使小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CPB中平稳过渡,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寸腹膜透析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对13例急性肾功能不全患儿应用腹膜透析治疗,急性肾功能不全均发生于低温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年龄8个月~9岁,平均(3.2±1.7)岁;体重8.5—20k,平均(13.0±2.4)kg。结果死亡3例。存活10例患儿经腹膜透析治疗都能够超滤出多余的水分及毒性、代谢产物,尿量恢复正常,酸中毒、高钾、低氧血症和低心排综合征被纠正,治愈出院。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急性肾功能不全应尽早进行腹膜透析,纠正水、钠潴留,恢复内环境平衡,可明显改善心、肾功能,其方法简便、经济、安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总结双向Glenn分流术治疗儿童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对24例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双向Glenn分流术,年龄4个月~14岁,体重6~30kg。以芬太尼5~10μg/kg、维库溴铵0.1~0.15mg/kg、氯胺酮1mg/kg静脉注射行麻醉诱导。分别于右侧颈内及右股静脉置入双腔静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CVP);左侧桡动脉穿刺监测血压。麻醉维持药物为芬太尼15μg/kg及维库溴铵0.1mg/kg。手术开始后,根据心率、血压变化泵入多巴胺3~8μg.kg-1.min-1、硝酸甘油0.1~0.5μg.kg-1.min-1或肾上腺素0.02~0.05μg.kg-1.min-1,维持循环平稳;纠正酸血症,并适当补充人造胶体及新鲜冰冻血浆。结果术后早期患儿的动脉血氧饱和度为(88±6)%,较术前的(69±11)%显著升高(P<0.01)。所有患儿术前肺动脉压力为(13.9±4.3)mmHg(1mmHg=0.133kPa),术后升至(16.8±4.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VP为(6.4±2.3)cmH2O(1cmH2O=0.098kPa),术后显著升高至(19.3±3.6)cmH2O(P<0.01)。无1例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结论双向Glenn分流术麻醉处理的关键是维持循环平稳,并及时纠正酸血症和低血容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小儿起源于肺动脉的左冠状动脉异常矫治手术的麻醉特点,为今后开展类似手术提供可行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10年7月本院20例小儿起源于肺动脉的左冠状动脉异常矫治术的麻醉管理方法.结果 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术中均未出现急性心衰或心梗,CPB时间为58~204( 80.6±44.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5~ 125( 53.4±32.2) ain,开放主动脉后均自动复跳,适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保证麻醉平稳,停CPB时SBP为(78.6+8.0)mmHg,DBP为(45.4±3.5)mmHg,HR为(130.8±10.5)次/min,术中无死亡及麻醉并发症.1例术后第2天死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死亡率为5%,其余痊愈出院.结论 小儿左冠状动脉异常矫治术以静吸复合全麻的方法,辅以严密监测,尽力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避免加重心肌缺血的麻醉管理方法是正确可行的,可以推广应用于术前有心功能损害的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行大动脉调转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14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新生儿,在气管插管全麻、体外循环(CPB)下行大动脉调转术,麻醉采用间断予芬太尼、咪达唑仑和维库溴铵维持,主动脉开放后给予多巴胺、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 全组麻醉平稳,CPB转流时间186 ~392 (237.1±42.3)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26~201(139.5±34.2)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24 ~342 h.术后并发低心排综合征3例,死亡2例,延期关胸5例,低氧血症4例,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各2例.结论 新生儿大动脉调转手术麻醉危险性高,术中加强左室功能支持,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重视肺部并发症处理是麻醉管理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小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对26例5-15kg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体外循环辅助下施行心内畸形矫治术,围手术期采取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稳定,预防感染,对家属的健康指导和培训等。结果23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治愈出院,呼吸衰竭死亡1例,低心排综合征死亡2例。结论对小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围手术期密切监测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婴幼儿主动脉弓中断及合并畸形矫治术的麻醉处理.方法 14例主动脉弓中断及合并畸形婴幼儿行一期矫治术,全组患儿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进行,采用常规超滤及改良超滤,入室至深低温停循环前以前列腺素-1维持.结果 转流时间为(139±50)min,阻断主动脉时间为(75±29)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34±8)min.停机后下肢动脉压力超过上肢3例,与上肢相同9例,上肢动脉压力超过下肢2例.11例痊愈出院,恢复良好.结论 适当的麻醉管理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附85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的婴幼儿的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对85例10kg以下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死亡率3.53%,体外循环转流时间(59.2±33.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35.4±21.8)min,术后使用呼吸机(27.2±13.4)h,术后住院时间(12.4±8.1)d。结论术前掌握好手术指征,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同时提高体外循环水平,加强围手术期的监护,是取得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适应症选择、体外循环管理及围术期处理。方法: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对36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脏缺损行缝合、修补、成形、疏通等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残余分流2例,发生III0房室传导阻滞2例。除1例F4患儿死于术后低心排,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先天性心脏畸形应在婴幼儿时期予以矫治,精细的手术操作、良好的心肌保护和体外循环灌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