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阴生国  王琪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2):2922-292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AIH)的价值。方法:对12例疑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平扫及血管成像,应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建(VR)等后处理方法显示壁内血肿及穿透溃疡。结果:12例均诊断为AIH,其中,A型2例、B型10例,4例AIH伴主动脉穿通溃疡(PAV)。结论:MSCT可直接观察到病变程度及累及范围,能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壁内血肿临床患者病例34例,对其采取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该组患者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均得到明确诊断,其中A型者6例,B型者28例;壁内钙化内移者24例;主动脉壁内血肿厚度(8.79±3.21)mm,受累主动脉管径(32.62±6.63) mm;合并主动脉溃疡者6例.结论 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能够对主动脉壁内血肿进行明确诊断,准确性高,影像学特点明显,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3.
李毅 《中外医疗》2013,(22):172+174-172,17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中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7月间在该院进行治疗的14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16层螺旋CT主动脉血管成像。结果经16层螺旋CT扫描成像后,能够将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大小范围、形态变化和分支血管情况立体显示出来。结论 16层螺旋CT在对主动脉壁内血肿进行血管成像时具有准确快速全面的特点,对于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在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例疑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病人,全部行64层螺旋CT进行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并对其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64层螺旋CT三维图像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大小、形态、变化及与分支血管的关系等。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快速、准确、无创、全面的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病理解剖关系,对于选择治疗方案或术后随访观察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64排CT在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4排螺旋CT平扫及血管成像对图像进行VR、MIP、MPR、CPR等图形处理,分析经临床确诊的11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的CT表现。结果64排螺旋CT的强大的图像处理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大小、形态、变化及与分支血管的关系等。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具有快速、准确、无创、全面等优点,对于主动脉壁内血肿选择治疗方案或术后随访观察等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66例临床疑似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主动脉全程血管成像,并对图像的原始数据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和三维容积成像(VR)重建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58例患者被诊断为主动脉夹层,根据DeBakey分类法,Ⅰ型夹层11例,Ⅱ型夹层4例,Ⅲ型夹层43例;6例患者诊断为主动脉壁间血肿,2例患者诊断为增厚的主动脉壁内穿透性溃疡征。各种后处理重建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的破口及分支血管受累的情况都能够清晰显示。结论 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快速、准确、无创等方面的优势,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可提供临床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价值及优势.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22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行CT检查并诊断为壁内血肿.结果:22例按Stanford分型:A型6例,B型16例.其直接征象:沿主动脉壁的环形或新月形低密度影,无撕裂的内膜片.间接征象:内膜钙化内移7例,溃疡15例,主动脉粥样硬化改变14例.结论:64层螺旋CT并结合重组技术能提高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急性发作期的诊断价值及方法.②方法 总结分析16例确诊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对比表现,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 显示壁内血肿.③结果 16例主动脉壁内血肿,A型1例,B 15型.CT主要表现为:所有病例见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主动脉内膜钙化者伴有钙化斑内移;5例见主动脉内壁上有溃疡形成;1例合并主动脉夹层;3例并发胸腔及心包积液.多层螺旋CT可清楚显示血肿的部位、累及范围、血肿程度以及并发症.④结论 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急性发作期具有重要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许宏伟 《西部医学》2011,23(3):550-55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及穿透性溃疡的价值。方法 11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结合多模式重组如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容积再现(VR)等方法显示壁内血肿及穿透溃疡,并参照Stanford分类法进行分型。结果 11例主动脉壁内血肿,1例为A型,10例B型(其中3例伴有穿透性溃疡)。主要CT表现:①全部病例均见主动脉壁呈半月形或环形增厚,CT平扫时呈高密度,增强后无强化。②内膜钙化向内移位6例。③并发心包、胸腔积液共9例。其中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athero-sclerotic ul-cer)增强扫描表现为增厚的主动脉壁(斑块)内有造影剂充盈的龛影。在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成像技术中11例均清晰显示血肿部位、厚度、累及范围及有无并发症。结论多层螺旋CT并结合重组技术能提高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主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应包括颈部至髂动脉分叉水平,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冠、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使得破口最好的重建方式显示。结果:18例患者行主动脉CT成像检查,均确诊主动脉夹层,Ⅰ型夹层动脉瘤10例;Ⅱ型夹层动脉瘤2例;Ⅲ夹层动脉瘤6例;主动脉壁内血肿5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时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陈晓云 《中国厂矿医学》2013,(11):1223-1224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不典型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方法与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血管成像及图像重组资料。结果容积再现技术(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均清晰显示出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血管,图像清晰,血管对比明显;11例患者中壁内血肿6例,穿透溃疡5例。结论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以在无创的情况下快速、安全、清晰显示不典型主动脉夹层,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信息,可作为诊断不典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其三维重建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2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包括典型主动脉夹层17例,不典型夹层,即主动脉壁内血肿3例)行主动脉增强扫描,扫描范围应包括颈部至股动脉水平,对所有扫描图像行冠、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RP)、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阴影成像(SSD)、容积再现(VR),使得破口以最好的重建方式显示。结果20例患者行主动脉CT戍像检查,均确诊主动脉夹层,其中典型主动脉夹层17例:Ⅰ型4例,Ⅱ型3例,Ⅲ型10例(Ⅲa型3例,ⅢЕιb型7例),不典型夹层(主动脉壁内血肿)3倒,1例壁内血肿合并穿通性溃疡。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戍像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壁间血肿(AIH)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4排MSCT诊断、并经临床/或DSA证实的13例AIH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AIH64排MSCT表现特点。结果 13例AIH中,64排MSCT轴面平扫4例主动脉壁呈新月型增厚,9例环形增厚,其中7例增厚动脉壁密度不均,可见内膜钙化并钙化片内移;CT增强所有病例动脉管腔直径变小,均未发现内膜撕裂破口,增厚主动脉壁不强化。结合三维重建后表现,本组病例按Stanford法分型,B型12例,A型1例。9例合并胸腔积液、2例合并心包积液。结论 64排MSCT平扫和增强可以反映AIH的特点,并能准确区分主动脉夹层与AIH,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48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多层螺旋ct诊断对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ct检查结果中,根据stanford分型判断患者主动脉壁血肿a型11例,B型37例;ct检查中患者主动脉壁呈半月形或者环形增厚,平扫时呈高密度;ct检查基本能够观察到患者血肿部位、厚度、累及范围以及并发症情况。结论使用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可以更加精准的分析患者病变状态,有利于提高主动脉壁内血肿诊断的准确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曾鹏程 《中外医疗》2012,31(7):21-22,2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4层螺旋CT对12例胸背痛,临床怀疑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行螺旋CT扫描并诊断为主动脉壁内血肿,所有数据传至工作站进行重建及后处理。结果 1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中,A型4例,B型8例;其中B型主动脉壁内血肿中,累及胸腹主动脉的4例,累及胸主动脉3例,仅累及腹主动脉1例;2例壁内血肿发展为急性夹层;2例壁内血肿伴穿透性溃疡。结论 MSCT是检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快速、无创检查方法,对临床的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主动脉壁内血肿多排螺旋CT(MDCT)的诊断价值及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的CT增强扫描资料,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图像重建技术进行分析。结果 48例诊断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患者中,随访43例,进展的有8例,非进展者有35例。高龄,男性,肥胖,高血糖,吸烟及CT随访所见危险征象为主动脉壁内血肿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 MDCT能准确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并可以评估其进展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主动脉壁内血肿(aortic intramural hematoma,AIH)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主动脉壁内血肿的CT表现,12例AIH患者,全部行平扫及增强扫描,运用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s,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层CT血管造影(16SCTA)对主动脉壁内血肿(AIH)的诊断价值和技术优势。方法对36例AIH患者行16S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明确血肿的部位和范围。结果36例AIH中Stanford A型3例,Stanford B型33例。合并穿透性动脉粥样硬化性溃疡(PAU)17例,占47.2%。合并胸腔积液12例,心包积液3例。结论16SCTA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和独特的优越性,能清晰显示病变特征和累及范围,是诊断AIH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多层螺旋CT数据重建在主动脉壁内血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收集主动脉壁内血肿病例11例,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机进行平扫、增强扫描,将增强扫描数据薄层重建后进行MPR、CPR、MIP、VR等后处理。结果发现,11例患者中StanfordA型2例、B型9例。平扫增厚主动脉壁呈高密度10例。等密度1例,增强扫描所有患者增厚主动脉壁均未见明显强化,主动脉内膜小渗漏孔1例。合并主动脉溃疡6例,主动脉瘤样扩张1例。由此可知,多层螺旋CT检查能够清晰显示主动脉壁内血肿的范围、并发症、合并症,可以作为临床诊断、鉴别主动脉壁内血肿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双主动脉弓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和超声诊断共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儿的主动脉弓畸形发生情况以及对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弓畸形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结果显示55例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患儿中16例患儿的降主动脉横断面位置明显右移,13例患儿可见升主动脉分叉,7例患儿合并房间隔缺损,4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阳性诊断率72.7%,明显高于超声诊断的阳性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双主动脉弓畸形的诊断阳性率明显高于超声检查,在双主动脉弓畸形的诊断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