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早期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随着医疗技术的长足进步 ,脑卒中抢救存活率逐步提高 ,但部分患者存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本文旨在探讨早期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 998年 3月 - 2 0 0 0年 3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 1 0 8例 ,随机分为 2组。康复组 68例 ,男 47例 ,女 2 1例 ;平均年龄 63岁 ;CT证实为脑梗死 45例 ,脑出血 2 3例 ;右侧偏瘫 40例 ,左侧 2 8例 ;病程 <1 4d。对照组 40例 ,男 31例 ,女9例 ,平均年龄 61 .5岁 ,脑梗死 2 9例 ,脑出血 1 1例 ,右侧偏瘫 2 8例 ,左侧偏瘫 1 2例 ;病程 <1 4d。2组均符合全…  相似文献   

2.
电针配合促通技术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5,他引:5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促通技术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病程在2周内的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综合组配合电针及促通技术为主治疗,促通组仅采用促通技术治疗。治疗前及治疗2月后均采用Fugl—Meyer及Lindmark指数评定,并对恢复独立行走患者采用目测法进行步态分析。结果:2组治疗后Fugl—Meyer及Lindmark指数评定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综合组优于促通组.并且恢复独立步行的患者步态比较,综合组优于促通组。结论:电针配台促通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偏瘫患者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3.
4.
脑卒中偏瘫后上肢功能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克琴 《现代康复》2001,5(9):145-145
  相似文献   

5.
中风偏瘫是脑血管病常见的后遗症,往往出现半身不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为了促进偏瘫肢体的恢复,我们采用电针与高压氧相结合治疗中风偏瘫,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早期应用电针治疗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配合电针治疗的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8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患者均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组同时配合电针治疗,疗程为2个月。采用Fugl-Meyer评分评定患者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均有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结合电针的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
应用电针刺激患侧下肢穴位位的方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23例进行治疗,治疗后步态变化,行走能力均较治疗前有提高,独立步行由治疗前0例提高到6例,提示电针刺激治疗下肢穴位对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有效。  相似文献   

8.
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训练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对109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训练进行观察,发现患者经训练后,各项能力都有明显改善。与老年前期组相比无差别。训练对恢复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很有价值。观察还表明,平衡能力由高到低呈规律性变化,对指导平衡训练及判断预后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上肢运动功能在人类日常生活中处于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早期进行康复训练,促进患者上肢对脑卒中偏瘫患者 68例,重点突出上肢功能的康复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 68例,男 38例,女 30例,年龄 42~ 72岁,平均 59岁。左偏瘫 29例,右偏瘫 39例。所有病历均经 CT扫描确诊。排除失语、严重认知障碍而不能主观配合康复训练的患者。 1.2康复训练方法 (1)训练前要对患者的上肢及手的功能进行评估, ADL能力的评估采用 Barthel指数 (BI),上肢运动功能的评估采用简式 Fugl- Meyer运动功能量表,根据评估制…  相似文献   

10.
偏瘫的肢体功能训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偏瘫的肢体功能训练吴青暖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诊断治疗手段不断提高,尤其是脑外科的广泛开展使中风死亡率逐年减少,相对的遗有偏瘫、失语、感觉障碍、失用、痴呆等后遗症的人增加了。据统计资料表明,目前中风后致残率约为70-80%[1]。伤残给患者带来了精神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功能训练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37 例脑瘫患儿,分为观察组(n=81)和对照组(n=56)。观察组采用电针疗法结合功能训练,对照组则单纯采用功能训练。3 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评分明显增加(P<0.01);观察组治疗后GMF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结合功能训练在改善脑瘫患儿GMFM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水中平板运动对亚急性期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偏瘫患者34例,分为观察组17例接受水中平板运动及陆上运动训练,对照组17例接受陆上运动训练;选取13例健康青年男性作为健康参照组。研究开始前、4周后,测量2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两侧腹横肌厚度,患侧下肢股直肌、胫前肌和腓肠肌厚度,计算两侧腹横肌厚度比及患侧下肢主要抗重力肌群增厚比。腹横肌厚度、BBS评分等计量资料进行参数检验,腹横肌厚度比、下肢主要抗重力肌群增厚比等比值资料进行非参数检验,BBS评分与下肢抗重力肌群增厚比进行非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4周后,2组两侧腹横肌厚度及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1);观察组患侧腹横肌厚度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治疗前,2组患者腹横肌厚度比均低于健康组(均P<0.05) 。治疗后,2组患者及健康组3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患侧下肢主要肌群增厚比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均P<0.05),观察组下肢股直肌增厚比与胫前肌、外侧腓肠肌增厚比呈负相关(P<0.05) ,胫前肌与外侧腓肠肌增厚比呈正相关(P<0.05),2组患者BBS评分与各下肢肌群增厚比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水中平板运动和陆上运动训练均可以提高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水中平板运动可以有效提高患侧腹横肌厚度,改善异常的腹横肌形态,增强下肢主要抗重力肌群力量,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功能伸展测试(FRT)在评估脑卒中偏瘫患者跌倒风险中的作用。方法选取51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受试者跌倒史的问卷调查,分为跌倒组、将跌未跌组、无跌倒组,分别对3组受试者进行FRT,通过FRT结果,求出能够更好预测跌倒风险测试指标的置信区间,以能否达到其下限来预测跌倒风险。结果FRT测试指标前后移动范围与跌倒次数高度相关(r=-0.788,P<0.01),受试者前后移动范围<42.15 cm时,受试者的跌倒风险大。结论FRT能够预测受试者的跌倒风险,可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跌倒风险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功能性伸展运动(FSE)联合巴氯芬、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下肢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177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88例和联合组89例;对照组给予巴氯芬、rTMS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FSE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步行功能(10MWT、TUG评分)、下肢功能活动(FMA、STREAM评分)、下肢痉挛情况(MAS、CSI评分)、平衡能力(Mini-BES Test、BBS、FTSST评分)及神经功能(NIHSS)和生活质量(FIM、BI评分)情况,并对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结果:2组治疗后的步行功能、下肢功能活动、下肢痉挛情况、平衡能力及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显著好于各组治疗前,且联合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联合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FSE联合巴氯芬、rTMS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下肢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下肢功能活动、下肢痉挛、平衡能力及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16.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孙少萍  张淑美 《中国康复》2005,20(3):163-164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0例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常规神经科治疗和早期良肢位摆放,康复组同时进行包括头、颈、肩、躯干、臀、足部的运动及床上运动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um评价肢体功能;Barthel指数评价ADL。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肢体功能和ADL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康复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本文拟定的康复训练计划为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功能恢复提供了一套有效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7.
偏瘫实用训练技术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偏瘫实用训练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 将313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分为康复治疗组和对照组,运用偏瘫实用训练技术进行康复治疗3个月。康复治疗组在康复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和3个月时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法、功能独立性评定法(FIM)和社区康复肢体残疾功能评定法,进行肢体功能评定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I。)评定。对照组仅做定期跟踪康复评定,内容同康复治疗组。结果 治疗后,康复治疗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ADL、社会适应能力均有明显改善,Fugl—Mey—er评分、FIM评分、社区康复肢体残疾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P〈0.001),康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01)。FIM评分、Fugl—Meyer评分、社区康复肢体残疾功能评定法三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偏瘫实用训练技术有良好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功能性电刺激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效果。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收集功能性电刺激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3个随机对照试验,共744例患者。功能性电刺激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显著优于常规组(MD = 9.77, 95%CI 6.36~13.17, P < 0.001)。亚组分析显示,干预4周以上(MD = 13.42, 95%CI 8.43~18.41, P < 0.001)或以下(MD = 5.82, 95%CI 2.58~9.06, P < 0.001),干预30 min以下(MD = 9.78, 95%CI 6.26~13.29, P < 0.001)或45 min以上(MD = 14.20, 95%CI 0.99~27.40, P < 0.05),均可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功能性电刺激组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MD = 13.72, 95%CI 11.60~15.84, P < 0.001)。 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干预,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文迅 《中国康复》1998,13(4):163-164
为探索一种疗效好的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综合组和对照组。综合组在传统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现代康复医学的运动疗法,对照组仅用传统针刺疗法,采用Brunnstrom偏瘫运动评价法和Barthel指数分级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给予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比治疗前有很大改善,但2组间比较,综合组疗效更明显(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明显优于单纯针刺疗法,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