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湿为六淫之一,其性重浊、粘滞。湿邪所致的病症,如湿邪外袭而见的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倦怠身重;湿在中下二焦出现的大便溏泻、小便浑浊,湿疹流水等。湿病的发生较缓慢,病程长,常被患者所忽视。故《沈氏尊生书》:“湿病……,不论内外,其重袭乎人,多有不觉”。湿为长夏主气,故长夏季节,特别容易发生湿病,如暑湿、泄泻、湿热痢。但湿邪一年四季皆有,故湿病的发生,不仅限于长夏。至于内湿,则因生冷厚味,积滞壅结,脾胃受损,日久中阳不振,水湿不运而引  相似文献   

2.
湿疹高发于长夏湿热环境中,其具体生物学机制尚未明确.联系环境变化对人的影响,从季节温湿变化阐释"脾应长夏"的理论,并根据现有科学成果提出支持本观点的物质基础与科学内涵,即"脾应长夏,喜燥恶湿"与褪黑素调控NF-κB介导的Th1/Th2免疫平衡之间具有密切联系,这是影响长夏季节湿疹高发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分析季节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产生重要影响、长夏季易发外内合邪与免疫相关的湿邪疾病、长夏季节湿疹高发的重要机制等多方面展开探讨,揭示长夏季节湿疹高发的生物学机制.提出"脾应长夏恶湿"理论与松果腺-褪黑素引起皮肤NF-κB-Th1/Th2调节链的季节性变化具有相关性:导致湿疹长夏季节高发的外界影响因子主要是温湿度季节性变化,中介物质是褪黑素,调节机制是皮肤中NF-κB介导的Th1/Th2细胞因子分泌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于庆莹 《大家健康》2014,(8):155-155
眩晕症发病多数为中老年群体,由于血脂高、动脉硬化、颈椎病等因素造成脑供血不足,引发该病。患者眼前发黑,视物模糊,站立不稳,多数高血压。中医认为治疗眩晕症是由于“风、痰、虚”引起,临床用药治疗关键在于“疏肝利胆、清化湿热、运脾和胃”;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保持稳定的情绪、优雅的环境,清淡的饮食,按时用药。多数患者均会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痛经浅析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之一,其发病机制一般为“痛则不通”而概括之,其临床论治则在于使其“通则不痛”。临床常见有:气滞血瘀、含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亏虚、肝肾亏损等症型。笔通过长时间经验积累,辨证施治,取得显效果,现结合病案五则介绍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肝炎”为西医病名,中医根据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把慢性乙型肝炎归属于中医的黄疸、胁痛、臌胀、积聚等病证范畴,认为本病与“湿”、“热”之邪有关。湿热毒邪是慢乙肝的主要致病因素,湿热毒邪内侵,留滞不去,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治疗上多以清热解毒利湿法为主,大多方剂的药物也以苦寒类居多,以此治疗慢乙肝,常可收到改善肝功能、明显减轻或消失患者临床症状的良好效果,但大多无法使有关的病毒指标转阴,无法使之痊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湿热”并非是慢乙肝的全部病因病机。湿热毒邪是外因,是病之标;正气亏虚是内因,是病之本。…  相似文献   

6.
基于乳腺癌本虚标实的中医病机,从“因时”“因地”“因人”角度,分析发病时节、地域、体质等诸多因素与乳腺癌发病的相关性,提出临证应基于三因制宜原则,以培本补虚为主,兼顾标症治疗乳腺癌,为临床乳腺癌的辨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属于祖国医学的“症瘕”、“痛经”范畴,系生育期妇女的常见病.其发病率约为妇女的1%;30~40%的不孕症由内异症引起.近年其发病率日趋上升.内异症的发病机理尚未阐明,可能与机体免疫功能和卵巢功能失调有关.治疗上除手术外,尚无特效疗法.我们根据内异症的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症瘕积聚等发病机理,按血瘀证诊断标准,对56例内异症患者应用化瘀消症法治疗,观察了本治法对机体体液免疫球蛋白、抗宫内膜抗体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与子宫肌瘤发病的关系.方法: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王琦教授的体质学说,分析体质与子宫肌瘤发病的内在关系.结果:30 ~50岁的女性中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是子宫肌瘤的易发人群,尤其是在春季及长夏易发病.结论:在子宫肌瘤的好发阶段,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患者通过运用药物、加强锻炼等途径来调整病理体质从而有效减少并预防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综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具有发病传染性强、易于扩散、有发病季节的特点,类似中医所指的“疫疠”与“湿热温”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治疗瘀胆症的思路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张照兰主任治疗瘀胆症的思路和方法,针对“湿热入血致瘀”的病因病机,采用“清利湿热。凉血散瘀”的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1.
范清霞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Z):102-103
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多发于夏秋季节。经云:“谓之肠癖,有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等名称”,本病多由于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阳腑而形成,其发病多与季节有关,称为殆泄、肠癖,滞下者谓气食滞于下焦,肠癖者谓湿热积于肠中,即今之痢疾也,故日:“无积不成痢。”痢乃湿热食积三者,又日:“生冷油腻留滞于内,湿蒸热瘀伏而不作,偶为调摄失宜,风寒暑湿干触秽浊,故为此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崔云教授辨治血精症的经验。[方法]通过跟随崔云教授临证侍诊,收集相关病案,分析崔云教授对血精症病因病机的认识,总结其治疗血精症的学术观点、治疗分型、常用方药,并举案例予以佐证。[结果]崔云教授认为血精症的病机主要为肾虚肝郁、热迫血行,湿热蕴结、灼伤血络,脾肾两虚、气不摄血。治疗上,肾虚肝郁型治以滋肾疏肝止血,常用“自拟滋肾疏肝止血方”加减;湿热蕴结型治以清泻湿热、凉血止血,常用“四妙散”加减;脾肾两虚型治以补肾健脾、益气摄血,常用“还少丹”加减。本案患者辨为肾虚肝郁证,治以滋肾疏肝、清浊和络,方用“自拟滋肾疏肝止血方”,同时配合心理和饮食起居指导,最终取得良好的疗效,充分验证了上述辨证思路及治疗经验。[结论]崔云教授基于肝肾同源理论,以滋肾疏肝、清浊和络治疗血精症,临证详查病因,遣方用药灵活变通、切中病机,注重心理疏导,其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立体式的复合型概念,“长夏”应该包括“时间内涵”“地理内涵”“气象内涵”这三重内涵。从时间上来说,长夏时节应该是农历六月,并且和“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大暑、“三伏天”中的初伏中伏相对应。从地理上来说,在五行归类中和“长夏”这一概念相对应的地理区域“中央者”,应该就是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从气象上来说,农历六月中原地区“高温酷暑、大雨时行”,由此导致了高温高湿的气象条件,进而对人体产生了“湿困脾气”的生理病理影响。  相似文献   

14.
山豆根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范健  吕建峰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1):1254-1255
<正> 山豆根为豆科植物广豆根的根,主产于广西、广东,别名山大豆根(《经验方》)、苦豆根(《中药材手册》)。本药功效始载于《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止痛、消疱肿毒”;《本草经疏》谓山豆根为解毒清热之上药;《本草求真》载“解咽喉肿痛第一要药”。近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牙龈肿痛、湿热黄疸、湿热带下以及以心律失常等症。本文就山豆根这些年的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探讨如下。1 化学成分1.1 生物碱 张超等用容量法和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得山豆根中总生物碱含量以苦参碱计算为13.43mg/g,其中以苦参  相似文献   

15.
病名、病因的探讨一般而言,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可按“伤酒”、“胁痛”、“酒癖”等论治;而酒精性肝硬化则属“酒癖”、“酒臌”等病范畴。早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症并治》中记载的酒疸就类似于西医的酒精性肝病(ALD)。中医学认为,过量饮酒后,酒毒湿热内蕴,肝脾损伤,气血不和,痰浊内生,气血痰湿相互搏结,停于胁下,为本病发病之关键,而素体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为发病之本。中医辨证及病机演变酒精性脂肪肝:证属肝气郁结。病机演变多为“伤酒”阶段,纵酒首先伤及脾胃,连及肝木,肝脾同病,而致脘胁胀满或痛。此阶段可归纳为酒伤肝脾,聚…  相似文献   

16.
1.《金匮·黄疸篇》如何阐述黄疸病的发病机制? 答:《金匮·黄疸篇》以湿热黄疸为例,以“借脉论理”的写作笔法,从脉象的变化阐述其病机。”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浮则为风”,“风”指外邪,可作“热”理解。“缓则为痹”,“缓”为湿之征,“痹”即湿热蕴脾之意。黄疸病的病机是湿热蕴结于脾  相似文献   

17.
历代医家多将慢性前列腺炎归入“淋症”或“淋浊”等范畴。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虽有“五淋”之不同,多属于本虚标实,标实为湿热下注,精血瘀滞;本虚为阴亏,气虚。治疗多以清热通淋为法。我们认为中医之淋有二:一为病在水道,一为病在精道。精道的疾病由于与水道相通,亦可影响到水道,其病机多为湿热侵犯膀胱气分,下焦气化不利。而精道为病,则多发于青春期“天癸”始生以后,是由于肝。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标实证和本虚证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探讨湿热证与本虚证的关系,以及湿热证的分布特点。方法选择50例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根据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观察本虚证各型分布及交叉分布情况;观察不同原发病中本虚证的分布;观察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湿热证兼夹标实证分布情况;观察湿热证症状分布;观察湿热证、非湿热证中本虚证的分布。结果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本虚证中脾肾气虚为最常见的证型,脾肾气虚最常合并脾肾阳虚;标实证中湿热为最常见的证型,可与血瘀兼夹出现;慢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最常见证型均为脾肾气虚证;湿热证中出现率高的症状为腰困痛、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小便黄赤、灼热或涩痛不利,口干不思饮;湿热证中本虚证以脾肾气虚为主。结论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本虚证中脾肾气虚为最常见的证型,标实证中湿热证的发病率最高,并且可以合并各种肾脏病的本虚证,也可以兼夹血瘀证。  相似文献   

19.
《开卷有益》2021,(7):74-75
中医认为,长夏为夏季后的一季,时值阴历六月,也就是阳历七八月夏末秋初之时,其涵盖了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 长夏时天气闷热,阴雨不断,空气中湿度较重,故湿为长夏的正常之气.若湿气过盛,就可使人致病,临床上称为"湿邪",湿邪是一种阴邪,其性重浊黏腻. 湿邪之病,一般说来,多见于长夏暑湿季节,但其他季节也可出现,它可以随着各种时令之气侵犯人体,临床见证有寒湿、风湿、湿热、暑湿等.可见湿虽为长夏主气,可五脏中的脾位于人体中央,属土,主运化水湿,所以脾与长夏相应.脾脏喜燥而恶湿,湿又为阴邪,好伤人之阳气,尤其是易伤脾阳.因此,长夏是人体脾土最易受伤的季节,也是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20.
王真权教授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的病机关键在于“湿热”,“湿热”“气滞”“血瘀”贯穿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的全过程,治疗应以清热燥湿为主,行气止痛、化瘀止血为辅。强调:(1)辨病辨证相结合。辨病是基础,明确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诊断后再辨证,才能抓住其本虚标实的特点,对其活动期和缓解期特点的认识更加准确,使治疗更加具体。(2)湿热蕴结是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的关键病机,湿热即是重要病因,也是急性活动期致病的关键病机。(3)清热燥湿、顺势而为是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的关键治法。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发病初期以湿热蕴结为主,而后湿阻气机,瘀滞肠腑以致于血败肉腐。故临证之时应以清热燥湿为本,以调和气血为辅,祛除湿热之关键病因,断瘀血之来路,如此顺势而为,防止病情进一步进展。(4)衷中参西、内外合治是溃疡性结肠炎急性活动期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将复方芩柏汤颗粒剂通过口服和(或)保留灌肠的方式使药物直达病所,改善黏膜屏障,修复病变黏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