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解新疆伽师县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媒介白蛉的动态,于2016年6月15-30日白蛉季节高峰期间,以伽师县卧里托格拉克乡荒漠农业区为监测点,采用人房外墙捕蛉管人工捕集法、野外悬挂白布灯照诱引法和黏性油纸法捕集白蛉,观察白蛉密度、鉴定白蛉种类并观察雌蛉消化道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前鞭毛体情况。结果共采集白蛉497只,经鉴定均为吴氏白蛉(Phlebotomus wui)。其中,雌蛉占75.3%(374/497),雄蛉占24.7%(123/497),雌雄比例3.04∶1。人房外墙捕集白蛉182只,密度为30.3只/人工小时;野外捕集白蛉259只,密度为43.2只/人工小时;居民庭院内捕集白蛉56只,密度为5.6只/张。剖检的109只吴氏白蛉雌蛉中,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2只,自然感染率为1.8%。提示卧里托格拉克乡白蛉密度甚高,存在利什曼原虫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 在新发现的流行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县调查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的媒介蛉种。方法 在民丰县安迪尔乡雅通古斯村居民点和附近野外采集白蛉,经鉴定后计算蛉种组成和数量比例; 定人、定点、定时观察白蛉数量统计密度;观察白蛉昼夜活动的数量变动;解剖白蛉,分析雌蛉生殖营养周期;检查白蛉有无前鞭毛体自然感染。结果 捕获白蛉1 210只,其中99.17%(1 200/1 210)为吴氏白蛉; 6月上中旬是该蛉季节消长的第一高峰; 生殖营养周期分析表明吴氏白蛉为野生野栖蛉种,夜间活动的白蛉主要在户外吸血,有较强的亲人性;在2只白蛉体内查到自然感染前鞭毛体。 结论 塔里木盆地南缘民丰县安迪尔乡雅通古斯村存在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媒介吴氏白蛉,并有利什曼前鞭毛体自然感染,表明当地存在内脏利什曼病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新发现的新疆民丰县黑热病疫区分离利什曼原虫。方法用镜检法调查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状况,以接种敏感动物和培养基方法分离利什曼原虫。结果捕捉白蛉282只,检查173只吴氏白蛉(♀),查出感染前鞭毛体白蛉9只,分别培养接种9只灰仓鼠,其中2只接种第二天死亡;分离出2株利什曼原虫,灰仓鼠出现典型的内脏利什曼病症状。结论分离自吴氏白蛉的利什曼原虫致使灰仓鼠表现出典型的内脏利什曼病症状,分离到的利什曼原虫对研究塔里木盆地的利什曼原虫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用白蛉属的三种白蛉去叮咬感染沙鼠利什曼原虫的BALB/c鼠和长爪沙鼠的皮肤病变,表明副蛉亚属的亚历山大白蛉是沙鼠利什曼的良好昆虫宿主;该种原虫在阿蛉亚属的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体内发育良好,但仅进展到白蛉的咽基部;而在劳蛉亚属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原虫停滞在胃内。作者分析了我国沙鼠利什曼分布区内白蛉的种类和本文人工感染实验的结果,指出副蛉亚属蛉种是沙鼠利什曼原虫的主要媒介,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作为媒介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确定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患者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利什曼原虫的种。方法:通过酶切电泳及DNA杂交的方法对当地病人体内和蛉体内的利什曼原虫以及参考虫株的nDNA及kDNA的同源性分析,研究克拉玛依病人和蛉体内利什曼原虫的基因型。结果:经nDNA基因型分析,表明病人与蛉体内原虫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性大。结论:当地皮肤利什曼病的病原体为婴儿利什曼原虫,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为该病的媒介。  相似文献   

6.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几株利什曼原虫分离物的同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定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患者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利什曼原虫的种,方法:通过酶切电泳及DNA杂交的方法对当地病人体内和蛉体内的利什曼原虫以及参考虫株的nDNA及kDNA的同源性分析,研究克拉玛依病人和蛉体内利什曼原虫的基因型。结果:经nDNA基因型分析,表明病人与蛉体内原虫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性大。结论:当地皮肤利什曼病的病原体为婴儿利什曼原虫,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为该病的媒介。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大沙鼠洞、旷野及人房等不同场所内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情况、蛉体内原虫对实验动物的致病特征以及用利什曼原虫McAb的dot-ELISA法对白蛉自然感染的利什曼前鞭毛体的检测结果;并结合4年来对当地白蛉的生态和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对白蛉的感染性等一系列的调查研究,证实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为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疆南部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部分流行区媒介白蛉动态。方法选择库尔勒砾漠地带、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和伽师荒漠农业区作为监测点;3种类型监测点采用粘性油纸法、诱蛉灯法、捕蛉管人工捕集法和白布灯照诱引法捕集白蛉;对捕集的白蛉观察密度、鉴定蛉种并检查雌蛉自然感染前鞭毛体。结果喀什、伽师和库尔勒捕蛉管人工捕集法白蛉密度分别为34.83、27.69和0.73只/人工小时;喀什解剖白蛉860只,其中吴氏白蛉占77.6%,长管白蛉占22.4%。伽师解剖白蛉604只,均为吴氏白蛉;库尔勒解剖白蛉11只均为亚历山大白蛉;吴氏白蛉是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和伽师荒漠农业区夜间在有灯光的户外和人房外墙活动的优势蛉种;长管白蛉是喀什古老绿洲农业区白天主要在人房内和畜舍内活动的优势蛉种,夜晚也可在人房外墙捕到;亚历山大白蛉是库尔勒砾漠地带的优势蛉种。结论喀什和伽师白蛉密度甚高,应根据各自的特点,采取有效方法控制传播媒介,降低人群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研究新疆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的组成比,为制定喀什绿洲内脏利什曼病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8、2011年在新疆喀什绿洲伯什克拉姆乡、浩罕乡于白天和夜间以人工小时法、灯诱法采集白蛉,解剖鉴定蛉种,计算当地长管白蛉和吴氏白蛉的种群组成比,结合以往新疆喀什绿洲内2种白蛉的组成比的文献,比较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组成比的变化。结果夜间共捕获白蛉1 453只,其中吴氏白蛉1 066只,占73.4%;长管白蛉387只,占26.6%;白天在人房内捕捉白蛉,共捕获白蛉104只,以长管白蛉为主,占87.5%(91/104),吴氏白蛉仅占12.5%(13/104)。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吴氏白蛉占当地蛉种组成比(69.3%)上升,长管白蛉占当地蛉种构成比(30.7%)下降。结论夜间村内捕获白蛉以吴氏白蛉为主,白天人房内捕获白蛉以长管白蛉为主。吴氏白蛉占当地蛉种组成比(69.3%)上升,因此应重视吴氏白蛉在当地内脏利什曼病传播中的作用,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0.
应用多学科的手段,包括形态度量,对宿主的致病性和病理,组织化学,单克隆抗体检测,DNA杂交,酶电泳分析等,从细胞水平到分子水平的不同层次,对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进行了研究;首次证实了我国新疆境内的大沙鼠耳组织有都兰利什曼原虫的寄生。用生态学,寄生虫与昆虫宿主的相容性等方法,确定了都兰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为蒙古白蛉和安氏白蛉,并从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查见婴儿利什原虫,本文初步讨论了  相似文献   

11.
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传播媒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的研究表明,在克拉玛依从皮肤利什曼病患者皮肤损害部位和从硕大白岭吴氏亚种消化道内分离出来的利什曼原虫,经DNA基因型的分析,证实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本文报道,在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内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数最颇大,亲人性强,在野外和居民点内该蛉的前鞭毛体自然感染率分别为5.9%(58/985)和2.9%(13/449),前鞭毛体在该蛉的消化道内能大量繁殖并可移行至咽及喙部;而在非流行区,该蛉的数量很少或无,也未查见前鞭毛体的感染。综合以往和本文的研究结果,作者确认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为克拉玛依山婴儿利什曼原虫所致的皮肤利什曼病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2.
用白蛉人工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方法,观察从新疆荒漠、甘肃山区及河南平原三地自人体成蛉体分离出来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对新疆亚历山大白蛉的感染性。以白蛉的感染率、感染程度以及原虫在白蛉消化道内的进展等项指标,来衡量原虫对白蛉的适应性。结果发现,新疆荒漠的原虫对亚历山大白蛉有高度的感染性,甘肃的原虫居次,河南的原虫对白蛉的感染性很差。结合以往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法和K-DNA杂交法对我国一些地区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研究,以及我国荒漠、山区和平原地区的黑热病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等的结果分析,认为我国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很可能存在不同的地域株。  相似文献   

13.
新疆喀什绿洲地区白蛉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88年至1990年,我们在喀什绿洲地区进行了白蛉生态观察,发现中华白蛉长管亚种除大部分仍为家栖性外,有少部分野栖,栖息地为绿洲农业区内的坟地。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在绿洲农业区内外均为野栖蛉种,栖息地为绿洲农业区内外的弃耕地、干河床、坟地、半荒漠、低山丘陵地带,但广泛侵人居民点,在靠近上述区域的居民点内,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占优势。在绿洲农业区内的居民点用药物喷洒防制白蛉,对野栖的中华白蛉长管亚种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作用不大,对其在维持绿洲地区黑热病的传播作用及防制方法,应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我国传播内脏利什曼病 (黑热病) 的4种重要白蛉媒介的生物学及生态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用于指导利什曼病白蛉媒介防制实践,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即是对该项研究的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离中华白蛉的微卫星DNA序列,并筛选其中具有多态性的位点。 方法 应用中华白蛉基因组DNA的酶切片段与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AAT)17、(GA)25、(CCT)17和(TG)18杂交,亲合素富集和超滤离心浓缩目的片段,扩增放大后克隆并测序,构建中华白蛉微卫星DNA库。挑选合适的微卫星位点,建立PCR扩增体系。应用中华白蛉现场标本对不同的微卫星DNA进行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筛选具有多态性的位点。 结果 本研究分离中华白蛉微卫星DNA的方法效率高,重组克隆阳性率为78.6%。构建的微卫星DNA库含有118条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FJ919812~FJ919932(登录号为FJ919833、FJ919836和FJ919869除外),其中典型微卫星DNA序列72条(占61.0%),非典型序列46条。在构建的中华白蛉微卫星DNA库中选择22个位点进行多态性筛选,电泳结果显示14个为多态位点,双核苷酸重复的位点比三核苷酸和多核苷酸重复位点的多态性高。 结论 首次构建了含有118条序列的中华白蛉微卫星DNA库,共获得14个新的多态微卫星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鉴别吴氏白蛉 (Phlebotomus wui)和斯氏白蛉 (Phlebotomussmirnovi)的主要形态特征 ,有助于区分该两种白蛉。 方法 用两种白蛉原描述的形态进行比较研究 ,以图、表对比的方法说明两种白蛉在形态特征上的不同。 结果表明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均属于劳蛉亚属的种类 ,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种。 结论 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是两个形态特征完全不同的蛉种 ,存在着严格的地理隔离。吴氏白蛉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典型的野生野栖种类 ,是新疆、内蒙古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传播媒介。微小司蛉新疆亚种 (S.minutussinkiangensis)在描述上不需要更改的情况下 ,根据种名优先法勿需更名。  相似文献   

17.
Visceral leishmaniasis is an anthropozoonosis that is caused by protozoa of the genus Leishmania, especially Leishmania (Leishmania) infantum, and is transmitted to humans by the bite of sandflies of the genus Lutzomyia, such as Lutzomyia longipalpis. There are many reservoirs, including Canis familiaris. It is a chronic infectious disease with systemic involvement that is characterized by three phases: the initial period, the state period and the final period. The main symptoms are fever, malnutrition, hepatosplenomegaly, and pancytopenia. This article reports a case of a patient diagnosed with visceral leishmaniasis in the final period following autochthonous transmission in the urban area of Rio de Janeiro. The case reported here is considered by the Municipal Civil Defense and Health Surveillance of Rio de Janeiro to be the first instance of autochthonous visceral leishmaniasis in humans in the urban area of this city. The patient was discharged and is undergoing a follow-up at the outpatient clinic, demonstrating clinical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