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原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注释] 胜:偏盛、亢盛之义。 [讨论] 本节经文主要论述阴阳偏盛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内经》的许多经文都指出,人体的阴阳必须维持相对的平衡。如果其中一方偏盛,便会使其相对的一方受到克伐而削弱,于是相对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便出现病理现象,故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那么,阴阳偏盛会产生什么性质的疾病呢?经文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是《内经》解释寒热病机的根本所在。张景岳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是说寒证  相似文献   

2.
肾阳虚证的甲皱微循环改变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肾阳虚证的甲皱微循环改变的临床探讨李云杰,曲春华(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卫生学校临床教研室,152000)阴阳学说是祖国医学的理论核心,用现代科学手段探讨阴阳学说的实质,有其重大意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治法有常有变,“寒者热之”、“热者清之”等,皆言其常;“上病下治”、“下病上治”等,则系变法。对寒热错杂、虚实相兼诸复杂的证候变化,临床常以“相反”的配伍,达“相成”之目的。笔者拟就临床肤浅体会,简介如下。调阴阳,寒热相济《内经》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又谓:“阳虚则寒,阴虚  相似文献   

4.
“舌体下卷”为症状性疾病,确属少见。《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舌为心之苗窍,下通于肾,舌上卷属脏风,舌下卷属腑寒,且见胃脘疼痛喜按;畏寒肢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认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就是说,如果阴的成分过重,社会打压阳气,使其呈现病理状态,阴胜的时候就表现出“冷”的特点。舌下卷为“冷”的一种表现,治“冷”要治本,脾肾施补是重点。但还要提醒的是,补讲究的是温补,不能急于求成,动不动就上大热的补品,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欲速而不达。  相似文献   

5.
"舌体下卷"为症状性疾病,确属少见.<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舌为心之苗窍,下通于肾,舌上卷属脏风,舌下卷属腑寒,且见胃脘疼痛喜按,畏寒肢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认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就是说,如果阴的成分过重,就会打压阳气,使其呈现病理状态,阴胜的时候就表现出"冷"的特点.舌下卷为"冷"的一种表现,治"冷"要治本,脾肾施补是重点.但还要提醒的是,补讲究的是温补,不能急于求成,动不动就上大热的补品,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欲速而不达.  相似文献   

6.
正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櫄櫄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櫄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櫄櫄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櫄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櫄  相似文献   

7.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以下简称“本句”)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本文的注释多从王冰之说 ,即“用苦寒泻热而热不退 ,当用补阴法治疗。用辛热散寒而寒不去 ,当用补阳法治疗”(见《内经讲义》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4,167)。笔者结合《内经》全书玩味 ,深感此说欠妥 ,故将心得述要于下 :   1.本句的“阴”和“阳”指的是疾病性质属阴、属阳 ,即疾病的寒热属性。如指虚实 ,在此变换治法时 ,当以虚实冠之 ,不当以阴阳冠之。且《内经》中已有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阳盛生外热 ,阴盛生内寒 …  相似文献   

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其本义的针对药食气味而言的,后世医家多从人体阴阳寒热盛衰的病机进行阐述,这不仅丰富了病机学说的内容,也是对《内经》理论的发展和补充,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原文本身的含义。本文在阐释原文本义的同时,对后世医家的引申义也进行了论述,目的是使人们对该段原文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使理论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中医辨证论治中,疾病的发热与否是辨别疾病性质的关键。因此,临床工作者必须所认识。下面,仅结合个人体会作以浅谈,请予指正。一、发热的病因和分类中医对发热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素问·调经论》)。这说明发热有阴阳表里虚实之分,有互相转化,消长的变化,随着阴阳的转化而变化。按八纲辨证和病因分类,可分为: (一) 表热证:可分表虚和表实发热(包括半表半里证之发热)两种,其病因主要为外感六淫。  相似文献   

10.
对虚实病机进行了考察,认为外感病与内伤病的虚实病机可以统一起来,即"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为实,"正气虚损"为虚,"邪实"与"正虚"同时存在,根据邪气与正气的对比关系确定为"实中挟虚"或"虚中挟实";对"阴阳俱盛"是否存在进行了推理,根据中医"从化"理论,初步认为可以有"阴偏盛"和"阳偏盛",但不会有"阴阳俱盛"病机之存在;对"阳胜则阴病"与"阴胜则阳病"进行了思考,认为这对病机其实是"实中挟虚"病机,而非单纯实证;并提出"阳胜"到何时会出现"阴病","阴胜"到何时会出现"阳病"的疑问.  相似文献   

11.
<正>"七损八益"一词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云:"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  相似文献   

12.
寒与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寒与热是阴阳发生偏盛偏衰所引起的基本病理变化。寒有实寒与虚寒,热有实热和虚热。实寒、虚寒、实热、虚热均有各自的病理过程。简而言之,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现将其病理生理基础讨论于此。一、阳胜则热多为感染而引起的炎症反应,或由于精神因素引起的交感神经偏亢,或由于物理化  相似文献   

13.
<正> 张仲景乃东汉时期著名医家。他在许多方面继承了《内经》的学术思想,并且创造性地运用到临床上,本文仅就其在妇科领域继承、发扬《内经》的学术思想作一简要的讨论。 1 治病必求于本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被古医家运用于中医的理法方药之中。《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平时,“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病时,则“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  相似文献   

14.
清热解毒药(方)功能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热解毒药 (方 )是针对实热证的治疗方法。《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明确指出“热证”是人体阴阳失去平衡 ,处于阳偏盛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一组特定的症状。诚如《医学心悟》所描述的“口渴而能消水 ,喜冷饮食 ,烦燥 ,溺短赤 ,便结 ,脉数”等证候。临床研究结果表明 ,清热解毒药(方 )所治疗的热实证多属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如乙型脑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菌痢、病毒性肝炎、急性阑尾炎、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等。本文仅就笔者对清热解毒药 (方 )功能的几点认识浅谈体会如下。1 抗病毒功…  相似文献   

15.
陈师诊病治案,多本《内经》、《难经》.他对《内经》中阴阳对立统一、承制生化、相互依恋、互为消长等观点,滚瓜烂熟,融会贯通.尝谓:"人身阴阳,互相为用.人有阳气,阴之使也;人有阴气,阳之守也.故阳气常升,水吸之而下行,阳气无炎上之忧;阴气常降,火蒸腾而上升,阴津无涸竭之虞.……阳不足则阴胜,阴不足则阳胜,诸病生矣.阴阳配合,本不得一毫偏胜于其间也."陈师运用阴阳学说指导辨证用药,如轻车熟驾,辄能得心应手,有左右逢源之妙.尝见其治阳虚生外寒之症,用益火之原取胜;治阴虚生内热之病,以壮水之主奏功;治阳胜则阴病者,取泄热生津之法;治  相似文献   

16.
“七损八益”一词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云:“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  相似文献   

17.
阴阳平衡是机体的健康状态,机体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本质。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中医从"整体观念"来认识疾病,从"辨证论治"来治疗疾病。"整体观念"体现了中医对人自身内部整体、人与自然环境整体、人与社会环境整体平衡的思维;"辨证论治"则体现了中医对机体发生疾病时阴阳平衡失调状态的认识,以及如何治疗疾病使机体恢复或重建阴阳平衡的思路和手段,因此,阴阳平衡是中医把握疾病的思维核心。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中阳胜与阳盛的含义应有所不同。胜,有胜过之意,必然内含对方负之果,如两军对持,必有一胜是也;盛,有旺盛之意,但不一定以对方之不足为因,自本强者,此之谓也。所谓阳胜,指既有阳气偏胜,而又必然有损及于阴津之不足一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阴病”。其治不宜但折其阳,须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传统的中成药是几千年来人们治疗疾病的经验结晶。如“六味地黄丸”开始是小儿科药,以后为成人用药,对阴虚、肾水不足而引起的憔悴赢弱、头晕耳鸣、腰膝痠软、遗精盗汗等症,颇有成效。一般地说:“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俗话说:“草药一味,气死名医”。中成药除单味外,本身就是按辩证施治法则组成的。传统中成药如能对症服用,当然也可以药到病除。因此说,传统的中成药是能够辨证施治的。但是,“任何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错综复杂的。”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生理状态是人体内在阴阳矛盾处于相对平衡的协调状态,疾病就是人体内在生理机能的失调,阴阳对立的一方发生偏胜偏衰,即所谓阴胜则阳病,阳胜即阴病。治病就是以药物性味的阴阳偏胜来矫正人体因寒、因热、因虚、  相似文献   

20.
一、阴阳调和的关健是什么?阴阳协调及失调会有什么表现?二、理解下列经文,将互根、升降、消长、中: 1转化,选其一填人.清阳出_L窍,浊阴出下窍。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8.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 4.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5.阴者藏精而起巫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6.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 7.阳生阴长。(·) 8.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9.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一) 10。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 三、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是什么? 四、五脏的病机及主证是什么? 五、何谓正洽法?何谓反治法?并各举四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