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身上有两种蠕形螨,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该螨呈梭形,雌螨作通向毛囊(毛囊蠕形螨)或皮脂腺(皮脂蠕形螨)的通道,并在那里产卵,大约60小时后卵孵化,以后有二个若虫阶段,整个生活史大约15天。成螨以食毛囊或皮脂腺腺泡的细胞内容为生。在世界的各个地区,不同人种和不同年龄组的人中都曾发现这两种蠕形螨,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螨的流行有所增加。最常见的寄生部位是鼻唇沟、鼻和眼睑,较多受累的部位有头皮、外耳道、乳头和生殖器区。在身体皮脂腺数目多,皮脂产量大的部位发现蠕形螨最为集中,其传播可能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据作者所知口腔组织中出现蠕形螨以前未见报告,本文报告一例发生于口腔粘膜异位皮脂腺蠕形螨患者,为65岁男性,因两侧颊粘膜有多发性  相似文献   

2.
一、人蠕形螨寄生虫学概念: 蠕形螨俗称毛囊虫、是一种小型螨类,属蠕形螨科(Demodicidae)、蠕形螨属(Demodex),已知的有134种,蠕形螨是雌雄异体、卵生。生活史有卵、幼虫、稚虫和成虫等期。寄生人体的有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寄生于毛囊,成虫似桑蚕,镜下长约0.4~0.5mm,宽约0.04~0.05mm,卵呈蘑菇状。皮脂蠕形螨(Demodex brevis)成虫似锥形,长约0.16~0.2mm,卵呈卵园形。蠕形螨以皮脂和毛囊细胞为食,没有中间宿主,在20℃左右潮湿环境中可存活六天之久,是一种永久性的寄生蠕螨。  相似文献   

3.
毛囊蠕形螨是一种寄生在皮脂腺开口处的寄生虫。其大量繁殖可引起玫瑰痤疮等炎症性疾病。Sattler等发现可将共聚焦激光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简称CLSM)用于毛囊蠕形螨的检测和计数。在研究中发现CLSM能检测到毛囊蠕形螨,但未进行CLSM与毛囊蠕形螨镜检之间阳性率比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观察玫瑰痤疮患者治疗前后毛囊蠕形螨数量的变化。方法:收集我科50例玫瑰痤疮患者,治疗前后分别用RCM对其面部特定部位进行毛囊蠕形螨的检测。结果:50例患者均检出毛囊蠕形螨,5 mm×5 mm扫描面积下,治疗前后毛囊蠕形螨总数分别为91.60±25.57和42.95±10.20,受累毛囊数量分别为33.38±8.10和21.05±4.9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随着治疗及临床症状的改善,玫瑰痤疮患者毛囊蠕形螨感染数量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RCM)在毛囊蠕形螨检测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临床52例酒渣鼻患者采用挤压法、标准化皮肤表层取材法(SSSB)及RCM进行毛囊蠕形螨检测,并对其阳性率、高螨密度检出率(蠕形螨≥5个/cm~2)及单位面积内毛囊蠕形螨平均密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挤压法、标准化皮肤表层取材法(SSSB)及RCM法的阳性率分别为69.23%、78.85%、100%。单位面积内毛囊蠕形螨平均密度分别为8.21±6.45、16.22±13.12、410.8±203.2。结论:RCM法在毛囊蠕形螨检测中是一种更为敏感、准确、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蠕形螨俗称毛囊虫,寄生于人体的蠕形螨有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 Df)和皮脂蠕形螨(Demodex brevis Db)。蠕形螨主要寄生于面部,可引起丘疹、痤疮、酒糟鼻、毛囊炎等多种皮肤病,同时,又会造成皮肤粗糙而影响美容。其人群感染率较为普遍。我们于2002年6月期间,用本教研室自制的杀螨液,对我校三个年级医学生面部蠕形螨感染者进行了治疗,以观察其疗效。  相似文献   

7.
蠕形螨是一种常见的皮肤寄生虫,包括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普遍存在于成年人面部,且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既往认为蠕形螨不具有致病性,因此蠕形螨病在临床上常常漏诊和误诊。近年来随着检测手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蠕形螨可引起宿主的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且蠕形螨与玫瑰痤疮、睑缘炎、毛囊性糠疹及脂溢性皮炎等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蠕形螨感染导致的炎症性疾病统称为蠕形螨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蠕形螨病由蠕形螨直接引发,继发性蠕形螨病发生于已有皮肤或系统疾病、或免疫抑制状态的患者。治疗蠕形螨病目前可使用伊维菌素、联用苯甲酸苄酯与克罗米通等。  相似文献   

8.
玫瑰痤疮是一种以面中部持久性红斑伴或不伴有水肿、毛细血管扩张、面部潮红等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毛囊蠕形螨感染是玫瑰痤疮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该文就毛囊蠕形螨感染与玫瑰痤疮发病相关性及毛囊蠕形螨感染的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毛囊蠕形螨是酒渣鼻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1]。显微镜下观察毛囊蠕形螨的方法快捷、方便,已广泛用于临床。取材方法有很多种,挤压法应用最多。标准化皮肤表层取材法是一种用于研究皮肤角质层简单无创的方法,Forton和Seys应用这个技术在1 cm2皮肤表面检测毛囊蠕形螨,并将此技术命名为标准化皮肤表层取材法(SSSB,standardized skin surface biopsy)[2],该技术在我国的应用鲜有报道,我们采用SSSB法和挤压法两种取材方式检测酒渣鼻患者毛囊蠕形螨,探讨SSSB法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 RCM)检测面部皮炎患者蠕形螨感染情况并分析其与皮损表现类型的相关性。方法:皮肤科门诊收集考虑合并蠕形螨感染的面部皮炎患者,使用RCM检测皮损处毛囊蠕形螨感染数量。Spareman相关分析法分析蠕形螨感染数量与各种皮损类型的相关性。结果:共收集381例患者(男83例,女298例),男性患者蠕形螨阳性率为74.7%,女性阳性率为72.8%,总阳性率为72.7%。Spareman相关分析提示蠕形螨感染数量与红斑相关系数为0.357(P<0.01),与鳞屑相关系数为0.365(P<0.01)。结论:红斑、鳞屑皮损毛囊蠕形螨数量更多。  相似文献   

11.
研究表明,人蠕形螨是人群中感染率较高的一种寄生虫,寄生于毛囊及皮脂腺内。当大量蠕形螨感染时,部分感染者产生临床症状,引起蠕形螨病,影响美容,有碍皮肤健康,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笔者采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dode-cylbenzene sulfonate,SDBS)进行体外杀螨试验,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在某工厂随机抽样年龄19~60岁的蠕形螨病患者40例(男28,女12),作为治疗对象.全部病例均有典型临床症状,蠕形螨玻片镜检阳性者.40例中,面部寄生毛囊蠕形螨36例,面部寄生皮脂蠕形螨4例.在同厂随机选择蠕形螨患者40例,暂未给治疗,作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13.
蠕形螨是寄生人和动物体的一类小型螨类.寄生人体的只有毛囊蠕形瞒(Demodex folliculorum)和皮脂蠕形蜗(Demodex brevis)二种,但以前者的感染率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4.
毛囊蠕形端的皮肤感染,临床上多采用直接挤压取材的检查方法,在工作中我们感到,由于挤压时,力量大小的不匀,挤出的皮脂多少也不一致,直接影响检查的结果.为此,我们改用透明胶带粘贴法,检查毛囊蠕形螨,提高了检查阳性率,收到较好的效果,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蒿甲醚体外抗毛囊蠕形螨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蒿甲醚体外抗毛囊蠕形螨效果,为蒿甲醚治疗毛囊蠕形螨感染性皮肤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花生油将蒿甲醚分别稀释成浓度为20、10、5和2.5 g/L,分别处理实验组蠕形螨;对照组蠕形螨单纯用花生油处理。各组均随机选取32只活体毛囊蠕型螨进行体外抗螨实验,pH仪分别测定各组蒿甲醚pH值。结果 20、10、5和2.5 g/L蒿甲醚组及对照组体外杀螨时间中位数(P25 ~ P75)分别为3.00(2.00 ~ 3.88)、6.00(4.13 ~ 7.25)、13.00(11.63 ~ 14.50)、17.00(15.25 ~ 20.75)和34.00(23.50 ~ 39.50)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 = 133.954,P < 0.001);各蒿甲醚组虫体死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且随蒿甲醚浓度增高杀螨时间逐步缩短,但10 g/L蒿甲醚组和20 g/L蒿甲醚组间虫体死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蒿甲醚组与对照组药液pH均在7.0 ~ 7.1之间,接近中性。结论 20、10、5和2.5 g/L蒿甲醚对体外活体蠕形螨均有杀灭作用,蒿甲醚可能成为治疗毛囊蠕型螨感染的备选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20000846蠕形螨病的流行病学现状(综述)/赵淑肖(河北医大三院)//河北医药.-1999,21(3).-165 资料分析表明,蠕形螨大多寄生于哺乳动物、人群感染者中儿童男女感染率无差别,成人男高于女,且有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的趋势。人群感染蠕形螨的种类以毛囊蠕形螨最常见,其感染途径和方式主要为直接接触,其中家庭成员密切接触是造成蠕形螨传播的主要方式,尤其是母亲传播给子女的机会较大。其感染时期主要是雌虫,人体对蠕形螨的感染不产生免疫力。(汤亚娥)20000847 复方灭螨霜的研制及其应用/杨素…  相似文献   

17.
<正>玫瑰痤疮(rosacea)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中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临床表现为阵发性潮红、红斑、丘疹、脓疱等,少数患者可发展成鼻赘,因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病程迁延以及有效的治疗手段有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16年对本病临床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感染在本病中的作用评价感染因素在玫瑰痤疮发病中的作用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感染因子包括幽门螺杆菌、毛囊蠕形螨、寄生在蠕形螨体内的芽孢杆菌、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其中蠕形螨最受关注。蠕形螨  相似文献   

18.
20 0 2 2 86 4 我国虫媒性皮肤病及其治疗 (综述 ) /周吉礼 (山东滨州医学院寄生虫教研室 )∥皮肤病与性病 .-2 0 0 2 ,2 4 (1) .- 16~ 18螨类引起的皮肤病有疥疮、蠕形螨 (酒渣、毛囊炎、痤疮、脂溢性皮炎 )、恙螨性皮炎及革螨性皮炎、蜱性皮炎、虱蚤性皮炎、毒毛虫性皮炎、皮肤蝇蛆病、啮虫性皮炎及其他虫咬性皮炎等。参 16  (张孝友 )2 0 0 2 2 86 5 徐闻县人体蠕形螨感染情况调查 /周大森(广东徐闻县卫防站计划免疫防疫科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2 0 0 2 ,2 3(1) .- 31共调查 2 178人 ,蠕形螨感染 711例 ,感染率为32 .6 4%。以毛囊蠕形螨感染为主 (占 92 .0 4 % ) ;男性感染率为 34.4 1% (42 7/ 12 4 1) ,女性为 30 .31% (2 84 /937) ;以 2 6~ 4 5岁组感染率最高 (38.76 % ) ;教师偏高为 4 1.90 % ;以鼻唇沟和颊部为主要感染部位 ;酒渣鼻的蠕形螨感染率为 95 .0 0 % ,可见酒渣鼻与蠕形螨感染有一定关系 ,且蠕形螨感染者大多数有面部痒...  相似文献   

19.
面部皮脂溢出性皮炎及激素依赖性皮炎与蠕形螨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蠕形螨感染与面部皮肤病的相关性。方法使用纯刮法检查200例面部皮肤病患者(研究组),同时检查143例无面部皮损的其他皮肤病人(对照组),比较两组感染情况的差异。结果200例面部皮肤病人蠕形螨感染率59.5%远高于对照组的19.58%(28/143),(P〈0.01)。两组均显示蠕形螨感染无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大,蠕形螨感染率相应增加。纯刮法检查蠕形螨感染的阳性率以颊部最高(45.5%),其次为鼻部(26%)。结论蠕形螨感染与面部皮肤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在面部皮肤病治疗时可配合进行抗蠕形螨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解析面部皮损、蠕形螨感染虫荷与杀螨治疗效果三者间的关系,探讨蠕形螨病的诊治依据,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方法 对2009年1月-2021年12月前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节肢动物研究室进行咨询的6例蠕形螨病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者面部均出现程度不同的潮红、瘙痒、鳞屑、红斑、丘疹、脓疱和结节等皮损症状,且在病灶部位查见大量蠕形螨,经杀螨治疗症状缓解或痊愈。结论 面部皮损伴随大量蠕形螨寄生且杀螨治疗有效是蠕形螨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