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目的 研究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对静息闭眼状态和疼痛状态脑电波的调制作用.方法 采用128导高密度脑电记录仪记录15名健康男性大学生在静息闭眼、热痛刺激、TENS刺激和TENS调制对侧疼痛4个条件下的脑电波活动.用简易麦-吉评分量表来测量被试的主观疼痛感受,采用快速傅立叶转换(FFT)进行脑电波功率谱分析.结果 ①TENS刺激和静息闭眼状态:TENS显著地增强了头皮表面额部区域的Beta-1的活动,脑电波频谱值从静息状态(290±201)μV2增加到TENS刺激时的(385±224)μV2 (t=3.323,P<0.01).②TENS调制和疼痛刺激:TENS显著的降低了被试在简易麦-吉量表里视觉评分(t=2.26,P<0.05)和现有疼痛指数的评分(t=2.12,P<0.05).在疼痛诱发的脑电波背景下,TENS调制显著的增加了枕部和顶部Alpha-1的活动[疼痛时脑电波频谱值为(332±221)μV2,TENS调制时为(378±243)μV2 ,t=-3.683,P<0.01],同时增强了额部和枕部Beta-1的活动[疼痛时脑电波频谱值为(348±213)μV2,TENS调制时为(397±240)μV2,t=-2.362,P<0.05].结论 TENS作为一种外周感觉刺激,主要激活了感觉运动皮层的活动,TENS对侧调制疼痛时Alpha-1波段能量的增高反应了TENS可能使大脑对外界伤害性刺激的反应降低,缓解了被试对疼痛的情绪反应. 相似文献
4.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镇痛的作用途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辐射热甩尾法测痛、2%盐酸普鲁卡因皮麻、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背侧部(D-PAG)局灶损毁及纳洛酮阻断等手段,观察了大鼠“足三里”穴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后,大鼠痛阀的变化。结果发现:刺激点皮肤局麻后,TENS刺激仍然具有镇痛作用,但其后效应消失。纳洛酮腹腔注射和D-PAG核闭损毁能完全阻TENS的镇痛效应,说明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具有与电针相似的作用途径和中枢递质参与,刺激时所出现的后效应与皮肤 相似文献
5.
6.
本文报导了经蛛网膜下腔及侧脑室注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特异性抑制剂Captopril和电针刺激对大鼠痛阈的影响,以及它们与阿片肽系统的关系。发现蛛网膜下腔及双侧侧脑室注射Captopril可产生明显的、长时间的镇痛作用,此作用可被静脉注射纳洛酮部分阻断;2~15Hz转换频率,30分钟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可产生明显镇痛作用,该作用可被Captopril所加强;而纳洛酮可部分阻断两者合用时的镇痛效果。实验表明captopril可在脊髓和脑的水平发挥镇痛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降低了中枢内血管紧张素Ⅱ的含量而引起的,而且与内阿片肽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经皮电刺激复合瑞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单胎足月活跃期初产妇120例,ASA I~II级,随机分为3组。试验组(=40)行经皮电刺激复合瑞芬太尼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组(=40)行硬膜外阻滞镇痛,无镇痛组(=40)不实施镇痛干预。记录各组镇痛效果、新生儿Apgar评分、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及剖宫产率等。结果镇痛前后,3组产妇血压、心率、呼吸、经皮脉搏氧饱和度(Sp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镇痛后30min、60min、宫口开7~8cm、宫口开全后、第二产程镇痛评分试验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明显低于无镇痛组(均<0.01);试验组与硬膜外镇痛组除镇痛后30 min有差异(<0.05)外,其他各时间点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第一产程时间硬膜外镇痛组与无镇痛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试验组第一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前二者(均<0.01),第二产程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0.05)。剖宫产率试验组明显低于硬膜外镇痛组和无镇痛组(均<0.01),产妇表述很满意者试验组远高于硬膜外镇痛组和无镇痛组(均<0.01)。3组新生儿娩出后1min、5min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经皮电刺激复合瑞芬太尼输注可以安全用于分娩镇痛。 相似文献
9.
10.
Berlioz(1810)建议針上通电以增强治疗效果。15年后,Sarlandiere(1825)用电針治疗了一位鉛中毒酸痛患者而将电針应用于临床。利用电流引起魚类,两栖类动物的实驗性睡眠则是Hermaon(1885)首次实驗感动的,但是电針止痛特别是电針(或針灸)穴位麻醉則是我国近年来的一个創举,本院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病人自控镇痛(PCA)技术已成为麻醉科工作不可缺少的部分.但阿片类镇痛药进行PCA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副作用,增加了术后镇痛的不适和风险.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具有镇痛作用,本文旨在观察TEAS用于上腹部手术后PCA是否有止吐作用,是否减少PCA止痛药物剂量. 相似文献
12.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9,(13)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不同电刺激对慢性盆腔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2017年1月—2018年7月就诊的慢性盆腔疼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n=20)、观察组1(n=20)和观察组2(n=20)。观察组1接受80Hz神经电刺激治疗仪治疗,观察组2接受100Hz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对照组神经电刺激治疗仪不接通电流,疗程3个月,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力及NR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2治疗后盆底肌力优于观察组1(P<0.05);观察组1盆底肌力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治疗后NRS评分低于观察组1(P<0.05),观察组1 N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对慢性盆腔疼痛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而且不同频率的治疗作用有所不同,其治疗过程亦比较简便。 相似文献
13.
《医学综述》2020,(4)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混合痔术后的镇痛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柏氏肛肠科收治的混合痔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外剥内扎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采用口服洛索洛芬钠药物镇痛,研究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比较两组术后镇痛效果、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术后镇痛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 0%(45/45)比91. 1%(41/45)](P <0. 05)。两组术后1 d、3 d VAS评分较术前降低,研究组术后1 d、3 d VAS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时点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研究组首次疼痛时间晚于对照组[(8. 8±1. 6) h比(6. 7±1. 4) h](P <0. 05),疼痛消失时间早于对照组[(145. 6±6. 1) h比(184. 8±5. 0) h](P <0. 05);研究组术后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肛门肿胀、尿潴留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治疗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减少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是混合痔术后镇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我们以往工作表明,下丘脑弓状核(ARH)可能是低频电针的重要整合区域,本工作观察了反复电刺激大鼠ARH引起镇痛耐受后低(2 Hz)、高(100 Hz)频电针镇痛效应的变化。 9只大鼠连续11次ARH电刺激(0.3ms,32H_2,<150μA,每次5分钟)导致了镇痛作用的耐受,此种耐受对高频电针刺激足三里及三阴交穴产生的镇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联合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初产妇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联合组采用TEAS联合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记录两组产妇产程开始时及宫口开2 cm、4 cm、6 cm和开全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分娩过程中麻醉药物使用剂量,产程开始时和开始后1 h、2 h血清中β-内腓肽水平,各产程时间,新生儿动脉血气指标和出生1 min后阿普加(Apgar)评分等指标。结果 联合组产妇宫口开2 cm、4 cm、6 cm和开全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药物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产程开始后1 h、2 h血清β-内啡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两组产程时间、新生儿脐带动脉血气指标及出生1 min后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AS联合硬膜外麻醉较单纯硬膜外麻醉在分娩过程中的镇痛效果好,且不会影响产程和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7.
长期的临床经验提示,应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可产生不同的疗效,但机理不明。我们实验室近年来的工作表明,低频(2 Hz)电针引起大鼠脊髓释放脑啡肽,高频(100 Hz)电针引起脊髓中释放强啡肽。这一现象也在人体上得到证实。由此设想,若应用2 Hz与100Hz(或15 Hz)交替出现的疏密波电针刺激使脑啡肽和强啡肽相继或同时释放出来,是否能引起比2 Hz或100Hz单独作用时更强的镇痛效果。本工作以大鼠甩尾潜伏期为测痛指标,改变疏密波交替的周期以及刺激强度,对其镇痛效果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复合局麻在宫腔镜检查中的镇痛作用。方法:选取宫腔镜检查患者12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2组,对照组在术前行局部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记录2组患者术中的疼痛强度及宫腔镜检查过程中的疼痛情况;比较2组进镜前后5 min的心率(HR)、血压(SBP、DBP)、血氧饱和度(SaO2),采用恶心程度评分量表(NVDS)评估进镜后1 min及5 min的恶心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镇痛优率优于对照组(60.00%vs 41.67%,P<0.05);观察组于钳夹宫颈及宫颈扩张时的疼痛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镜体置入、镜检过程、活检及刮宫时的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进镜后5 min的HR水平[(87.69±5.82)次·min-1]高于进镜前[(78.61±5.91)次·min-1],且高于同时间的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进镜前、进镜后5 min的HR、SBP、DBP、SaO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心脏外科开胸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8月至2022年4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脏外科行开胸心脏手术的40例患者,年龄39~71岁,体质量指数(BMI)18.63~24.80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组(EA组),每组20例。EA组在麻醉诱导后于双侧内关、合谷穴行经皮穴位电刺激直至术毕,C组仅在相同时间、相同穴位粘贴电极片但无电刺激操作。比较两组拔除气管导管后即刻、4、8、12、24、48、72 h静息和活动时的视觉模拟(VAS)评分,拔除气管导管后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和总按压次数,术后补救镇痛例数,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及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EA组静息时VAS评分在气管导管拔除后4、8、12、24、48 h均低于C组(P均<0.05)。活动时气管导管拔除后8、12、24、48h EA组VAS评分均低于C组(P均<0.05)。拔除气管导管后48 h内EA组PCIA有效按压次数、PCIA总按压次数均较C组下降(P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