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涎腺内镜诊治慢性阻塞性下颌下腺炎14例报道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评价涎腺镜在诊断和治疗慢性阻塞性下颌下腺炎中的价值。方法:对14例临床诊断为慢性阻塞性下颌下腺炎的患者进行涎腺镜检查.了解导管壁和导管内的表现,并同时通过涎腺镜进行相应的治疗,包括液电碎石术、钳取术和套石篮取石术、导管清扫扩张术.将结石或黏液栓子取出。结果:14例患者涎腺镜诊断的阻塞原因分别是:阳性结石10例、阴性结石1例,黏液栓子1例,管壁严重增生2例(其中1例结石嵌入)。11例患者成功应用治疗性涎腺镜取出结石或去除黏液栓子,导管扩张灌洗后阻塞症状消失;3例治疗失败,原因主要为导管增生、结石嵌入。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涎腺镜能直观地了解涎腺导管内的病变表现,明确导管阻塞原因,并可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为慢性阻塞性下颌下腺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涎腺内窥镜诊断治疗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涎腺内窥镜诊治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有不明原因涎腺反复肿胀病史的患者,进行临床检查、x线平片、B超检查,对其中22例排除涎石症的患者进行涎腺造影和涎腺内窥镜检查,比较所得结果.对此22例患者应用涎腺内窥镜进行扩张狭窄导管及冲洗治疗,评价涎腺内窥镜疗效.结果:30例患者x线平片发现阳性结石8例.22例涎腺造影检查18例为慢性阻塞性涎腺炎造影表现,4例基本正常,未发现阴性结石.22例涎腺内窥镜检查导管内皆可见纤维样物质、管壁上可见充血点少数出血点、导管口及附近1cm左右较后方狭窄.22例患者导管兼有狭窄和扩张.5侧粘液栓子.1侧阴性结石.追踪观察1~8个月,平均5个月,22例患者中21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缓解(有效率95%),只有4例患者复发(复发率18%),但程度及持续时间较前明显减低.结论:涎腺内窥镜能够直接准确诊断导管内阻塞原因,是一种结合了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优点的有效的诊治合一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舍格伦综合征患者的腮腺磁共振涎腺造影表现、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5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扫描仪对32例舍格伦综合征患者进行磁共振涎腺造影检查,获得自旋回波磁共振涎腺造影,对其特点进行观察和总结。结果:在舍格伦综合征患者磁共振成像中可看到点状、球状、腔状及破坏性表现,少数有正常的主导管和分支导管表现;无造影检查所见主导管层状或葱皮状。结论:磁共振涎腺造影可客观、清晰地反映舍格伦综合征患者腮腺主分支导管、腺泡病变,可作为诊断舍格伦综合征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涎腺内镜在慢性颌下腺炎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8例因颌下腺反复肿胀就诊的患者行颌下腺涎腺内镜检查,明确导管系统的病变。结果:7例因导管重度狭窄放弃检查,71例完成涎腺内镜检查(91.0%)。59例通过涎腺内镜可发现明确的导管系统病变,其中结石31例,23例存在导管增生扩张、粘液栓及纤维素样渗出形成;导管息肉2例,导管畸形2例。多数病例导管内壁可见不同程度的充血、糜烂性炎症。此外,12例患者通过内镜未发现可观察到的明确的病变。结论:涎腺内镜可直观、有效地观察颌下腺导管系统的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涎腺内镜在颌下腺导管及导管内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自2006年9月至2007年2月因颌下区反复肿胀而在我科就诊的21例患者,行涎腺内镜诊治,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2~42岁,左侧14例,右侧7例.16例行颌下腺造影检查,5例行下颌横断咬合片检查.结果:X线片显示颌下腺导管阳性结石5例,其他原因致颌下腺导管阻塞16例.涎腺内镜检查显示:1)颌下腺导管病变:导管狭窄3例,扭曲2例,导管息肉2例,憩室2例.2)颌下腺导管内病变:阳性结石5例,阴性结石7例,粘液栓及脓栓在所有病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涎腺内镜术后,阻塞症状基本消失,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涎腺内镜是一种有前途的新技术,在颌下腺导管及导管内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中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涎腺导管癌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结合我院近十年收治的9例涎腺导管癌病例,回顾国内详细记载涎腺导管癌病例报告,对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涎腺导管癌好发于老年人,以腮腺导管癌多见,临床上表现为质硬、界限不清肿块,常伴有神经侵犯症状。主要病理学特征是导管样细胞巢呈实质性、筛孔状和乳头状结构,中心有粉刺样坏死。治疗以手术扩大切除加颈淋巴清扫术为主,辅以术后放疗或化疗。术后易复发,颈淋巴结转移率高,常发生远处转移。结论:涎腺导管癌是一类较少见,且恶性程度很高的涎腺恶性肿瘤,预后较差,癌基因C-erbβ2和p53检测可能对判断早期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和生存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涎腺内窥镜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 1 0年来内窥镜在大唾液腺导管系统的应用取得了很大进步 ,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诊治技术———涎腺内窥镜。它不仅可以明确诊断和定位导管内的阻塞 ,而且还能进行微创性手术治疗。这一方法越来越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 ,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现将研究状况综述如下。一、涎腺内窥镜的发展史微创性内窥镜技术最早被用于治疗胆结石和肾结石。1 991年Katz[1 ] 首先将一种直径为 0 8mm可弯性微细内窥镜引入大涎腺导管系统 ,用于诊断和治疗涎石症。Konigsberger等[2 ] 在 1 993年运用可弯性内窥镜联合体内休克波碎石器粉碎结石。Arzoz等[3 5] 在 …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涎腺淋巴上皮病变作一较全面的认识,方法 对1980年至今收治的15例涎腺淋巴上皮病变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涎腺淋巴上皮病变一般为良性过程,但具有肿瘤的特性,也有恶变可能,良性的组织学形态基本相同,恶变则有上皮成分恶变和淋巴成分恶变两种可能。结论 涎腺淋巴上皮病变应按涎腺肿瘤的原则进行手术,恶变者术后给予化疗和放疗,以防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舍格伦综合征患者的腮腺磁共振涎腺造影表现、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5T超导型全身磁共振扫描仪对32例舍格伦综合征患者进行磁共振涎腺造影检查.获得自旋回波磁共振涎腺造影,对其特点进行观察和总结.结果:在舍格伦综合征患者磁共振成像中可看到点状、球状、腔状及破坏性表现,少数有正常的主导管和分支导管表现;无造影检查所见主导管层状或葱皮状.结论:磁共振涎腺造影可客观、清晰地反映舍格伦综合征患者腮腺主分支导管、腺泡病变,可作为诊断舍格伦综合征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 自1795年德国Bozzini发明第一具原始金属直管内窥镜以来,医学内窥镜迄今已有200年历史,一直到1957光导纤维问世以来,内窥镜进入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随着电子内窥镜、超声内窥镜、激光内窥镜的问世,大大提高了内窥镜的诊断和治疗范围。自从1990年Kart首次应用纤维内窥镜诊断和治疗涎腺疾病以来,纤维内窥镜在涎腺疾病特别是涎石病的诊断和应用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涎腺内镜为国际涎腺疾病临床研究中的热点之一,国外主要集中于涎石症的诊治研究,国内仅见初步临床应用报告。《慢性阻塞性腮腺炎造影、内镜及冲洗液检查的对比研究》一文的作者对27例慢性阻塞性腮腺炎患者进行涎腺造影与涎腺内镜及内镜冲洗液对比研究,发现了原来涎腺造影无法发现的病变,并提出,粘连在导管壁上的纤维样物质可能是引起腺体反复肿胀的局部原因之一。国内外尚未见类似的对比研究,对涎腺炎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病因学研究有指导意义。故推荐通过“快速通道”发表。  相似文献   

12.
涎腺内镜对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诊治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涎腺内镜对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诊治价值。方法选择自2003年1月至6月到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涎腺专科门诊因涎腺区反复肿胀就诊的患者25例(34侧)行涎腺内镜术。其中腮腺19例27侧,颌下腺6例7侧;女性16例,男性9例;年龄17~77岁,平均年龄43.72岁。22例术前拍摄涎腺造影片,3例颌下腺结石病例术前加拍下颌横断咬合片。结果常规X线检查显示:颌下腺导管阳性结石3例;慢性阻塞性涎腺炎22例。x线片显示:腮腺、颌下腺主导管及部分分支导管不均匀增粗。涎腺内镜检查显示:①导管内有不同程度的纤维样物质,呈絮状、片状附着管壁;②导管存在程度不一的狭窄;③导管壁片状充血,部分可见点状、斑点状出血;④黏液栓、脓栓;⑤导管内腔变形呈不规则状,管壁向外突起形成憩室;⑥阳性、阴性结石。涎腺内镜术后,涎腺区肿胀、不适、疼痛感明显减轻,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涎腺内镜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介入学方法。对慢性阻塞性涎腺炎的诊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癌基因c—erbB—2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利用抗c-erbB-2单克隆抗体,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50例涎腺肿瘤(腺癌,涎腺导管癌、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各10例)进行癌基因、c-erbB-2的检测。不同种类的涎腺肿瘤,其c-erbB-2的表达很不一致。腺癌及涎腺导管癌的阳性表达率较高,粘液表皮样癌及多形性腺瘤较低,腺样囊性癌为阴性。c-erbB-2的表达与肿瘤分化度有一定关联,涎腺肿瘤组织形态学的多样性,可能与c-erbB-2的表达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导管支架在涎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架是一种管腔样结构,可植入人体内维持机体腔孔状器官的外形和腔隙。近10年来,支架这一新的技术在全身各系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支架在涎腺疾病中的使用起源于内镜技术的发展。支架植入导管是内镜手术诊治涎腺阻塞性疾病的一种方法,为了避免内镜术后狭窄而放置临时导管作为支架,起到暂时性扩张和冲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涎腺导管癌细胞,为进一步研究治疗涎腺导管癌奠定基础。方法:对原发于腮腺部位的导管癌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并通过HE染色、流式细胞术(FCM)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内细胞角蛋白(CK)、巨囊性病液体蛋白(GCDFP-15)、雄激素受体(AR)特异性抗原标记物的表达,对涎腺导管癌进行形态学检查和鉴定。结果:涎腺导管癌体外培养细胞呈多边形,不规则,有突起,异倍体明显。细胞的生长曲线有明显快速生长期。肿瘤性细胞CK、GCDFP-15、AR阳性表达。结论:涎腺导管癌细胞与原发肿瘤的组织学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16.
小涎腺非肿瘤性病变268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次报导了268例小涎腺非肿瘤病变的临床病理分析并总结。其中病例最多的是粘液囊占88.4%,其次为小涎腺炎占56%,其余小涎腺结石,坏死性涎腺化生1小涎腺移位,小腺增生等共占3.33%。粘液囊肿发病率占颌面部囊病挛21.15%,其临床及病理等方面与国内文献及教科书一致。小涎腺炎症及增生大部病例临床表现为外突 性无蒂小肿物,易误诊,应注意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切除后应常规作活检。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 ,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VEGF在正常人涎腺组织中表达 ,是正常人唾液的组成成分之一。病理情况下 ,VEGF的生血管作用与涎腺组织的炎症反应、肿瘤的生长转移及口腔黏膜伤口的愈合关系密切。特别是“涎腺VEGF系统”的提出 ,对于深入认识正常及病变涎腺组织和唾液中VEGF的功能及调节机制有重要意义。本文对VEGF的生物学特性 ,在正常涎腺及病变涎腺组织和唾液中的表达、含量及临床意义作一综述。1.VEGF的生物学特性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血管通透因子 (VPF)分别由Gospodarowicz和Se…  相似文献   

18.
涎腺造影曲面体层法作为一个新的诊断方法已步入涎腺肿瘤的诊断之中.作者对33例腰腺肿瘤患者用该法检查,结果总结如下:(1)良性肿瘤的诊断:在全部28例腰腺良性肿瘤中,发现有25例的造影片上出现明显的腺泡内充盈缺损区及导管移位.周界轮廓清晰可见.(2)恶性肿瘤的诊断:在此造影片中均可见,腺体分支导管断裂、造影剂不同程度地外漏,此外还可见肿瘤的大致范围。因此本法在涎腺肿瘤的诊断中有其独特的优点,尤其是根据腺内导管的形态和腺泡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提示肿瘤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涎腺疾病是口腔颌面部疾病一大分支 ,病变种类繁多几乎累及所有大小涎腺 ,以大涎腺受累最为常见 ,单侧病变多见 ,常影响患者的口腔颌面部功能与形态[1,2 ] 。涎腺双侧病变者除偶见个案报道及流行性腮腺炎报道外[3 ,4 ] ,目前尚未见到系列报道。为此 ,现将资料完整的双侧涎腺病变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作一介绍。1 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近 2 0年经住院治疗的双侧涎腺病变病例共 4 2例 ,男性 2 6例、女性 16例。年龄范围 6~81岁 ,平均 32岁。双侧涎腺病变部位 :腮腺 2 3例 (5 4 .8%) ,颌下腺 11例 (2 6 .2 %) ,舌下腺 8例 (19.0 %) ,多腺体受累 2…  相似文献   

20.
涎腺淋巴上皮病变2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对25例涎腺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资料和观察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并对本病的名称和性质,Mikulicz病与Sjoegrer综合征的关系作了讨论,认为涎腺淋巴上皮病变一般为良性过程,但具有肿瘤的特性。临床易误诊,治疗需按涎腺肿瘤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