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氯乙烯及其代谢产物的豚鼠皮肤致敏试验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 探讨三氯乙烯及其代谢产物三氯乙酸、三氯乙醇及水合三氯乙醛对豚鼠的皮肤致敏作用。方法 按豚鼠最大值试验 (GPMT)法 ,用三氯乙烯、三氯乙酸、三氯乙醇及水合三氯乙醛分别对白化豚鼠进行皮内和涂皮结合法致敏试验 ,并设阳性对照 (二硝基氯苯 )、溶剂对照 (橄榄油 )和福氏完全佐剂 (FCA)对照 ,观察各组动物皮肤的红斑和水肿等情况 ,求出致敏率和平均反应值。结果 三氯乙烯、三氯乙酸和二硝基氯苯的致敏率分别为 71 4%、5 8 3 %和10 0 % ,平均反应值分别为 2 3、1 1和 6 0。三氯乙醇和水合三氯乙醛的致敏率均为 0。结论 三氯乙烯是强度致敏物 ;三氯乙酸是中度致敏物 ;三氯乙醇及水合三氯乙醛未见致敏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氯乙烯(TCE)对豚鼠皮肤变态反应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改变。方法:采用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动物分成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TCE实验组,每组6只豚鼠,分别皮内注射橄榄油、2,4-二硝基氯苯(DNCB)和TCE。实验结束后观察动物皮肤改变,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致敏动物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阳性对照组和TCE实验组动物出现明显皮肤损害,阳性对照组动物致敏率为100%,TCE实验组致敏率为83.3%。TCE致敏豚鼠血清总IgG含量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三氯乙烯属于强致敏物,可诱导豚鼠产生皮肤变态反应,引起血清免疫球蛋白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和未致敏豚鼠皮肤和血清中IL-17表达水平,探讨TCE药疹样皮炎新的发病机制。方法将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橄榄油)对照组,TCE处理组。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方法(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处理豚鼠。按照《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的评分标准对动物的皮肤反应进行评分,评分≥1的判为致敏。在末次激发后24 h,72 h,1周和2周分四批采血和皮肤组织,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中IL-17的含量;将皮肤组织制成蜡块,采用Elivis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根据皮肤反应评分判断致敏阳性,TCE处理组致敏率为70%。TCE处理组血清中IL-17的水平及皮肤组织免疫组化评分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处理组的不同时间段相比,IL-17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CE处理组72h和1周两个时点,TCE致敏鼠IL-17的表达比相应的未致敏鼠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E可以诱导豚鼠致敏,IL-17在豚鼠致敏的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测定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中β-arrestin蛋白表达水平,核转录因子(NF-κB)和激活蛋白-1(AP-1)活性以及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探讨TCE致敏中免疫反应调节机制.方法 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方法,用TCE对豚鼠进行处理(TCE处理组,14只),同时设立空白对照(5只)和DNCB阳性对照(7只),对受试动物进行皮肤反应评分,据此判断致敏与否,并把TCE处理组分为TCE致敏组和TCE未致敏组.提取豚鼠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用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ing)法检测β-arrestin蛋白表达水平,用电泳迁移率试验(EMSA)方法检测NF-κB和AP-1活性.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TNF-α水平.结果 空白对照组豚鼠未见红斑或水肿,TCE组的部分豚鼠皮肤出现红斑和水肿,致敏率为71.4%,DNCB处理组所有动物皮肤出现明显红斑或水肿,致敏率为100%.空白对照、TCE未致敏组、TCE致敏组和DNCB处理组豚鼠PBMC中β-arrestin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和TCE未致敏组相比,TCE致敏组NF-κB活性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豚鼠AP-1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组血清中TNF-α水平[(55.485+8.732)pg/ml]较空白对照组[(32.118±12.550)pg/m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TCE致敏豚鼠β-arrestin和AP-1可能没被激活,而NF-κB被明显激活且在TCE致敏免疫反应中发挥着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三氯乙烯(TCE)及其代谢产物三氯乙酸(TCA)、三氯乙醇(TCOH)对豚鼠皮肤致敏作用。方法选用体重250~300 g SPF级白化Hartley豚鼠,雌雄各半,按OECD豚鼠最大值实验法,用TCE、TCOH、TCA分别对豚鼠进行皮内注射和涂皮结合法致敏,并设空白对照组及阳性对照组(二硝基氯苯,DNCB),观察各组动物皮肤的红斑和水肿等情况,计算致敏率。在终末激发24 h后用乙醚麻醉动物后处死,取涂抹部位及邻近皮肤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TCE、TCOH、TCA致敏率分别为80%、35%、0%,TCE致敏阳性组豚鼠皮肤可见中度弥漫的红斑、轻度水肿;TCOH致敏阳性组豚鼠皮肤可见散在或小块红斑。病理检查显示TCE致敏阳性组豚鼠表皮棘细胞层明显增厚,真皮乳头层及网织层可见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弥散或聚集性浸润及毛细血管轻度充血;TCOH致敏阳性组豚鼠表皮棘细胞层轻度增厚,真皮乳头层及网织层嗜酸性粒细胞弥散或聚集性浸润,夹杂少量淋巴细胞。结论TCE、TCOE可使豚鼠皮肤发生过敏性改变,TCE是强致敏物,TCOH为中度致敏物,TCA未见致敏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和未致敏豚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方法 将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橄榄油)对照组,2,4-二硝基氯苯(DNCB)阳性对照组,TCE处理组.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处理豚鼠.按照<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的评分标准对动物的皮肤反应进行评分,评分≥1的判为致敏.在末次激发后24 h和72 h分2批采血,用聚合酶链反应试剂盒测定血清中TNF-α、和IL-1β的含量.结果 DNCB组致敏率为100%,TCE组致敏率为62.1%.DNCB阳性对照组和TCE致敏组TNF-α和IL-1β水平与溶剂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在24 h及72 h 2个时点,TCE致敏动物TNF-α和IL-1β水平比相应的未致敏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TCE诱导的致敏豚鼠血清中TNF-α和IL-1β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IL)-1、IL-6和IL-8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CE药疹样皮炎发病机制。方法将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实验组、2,4-二硝基氯苯(DNCB)阳性对照组,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方法处理豚鼠,在终末激发后(依据致敏结果以及取材时点的不同,将TCE实验组以及DNCB阳性对照组分为TCE致敏组24 h、TCE致敏组72 h、TCE未致敏组24 h和TCE未致敏组72 h;DNCB组24 h和DNCB组72 h)进行皮肤反应评分,并采取皮肤组织,制成蜡块,采用Elivis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皮肤组织中IL-1、IL-6和IL-8的表达情况。结果根据皮肤反应评分≥1判断为致敏阳性,TCE实验组致敏率为62.1%;TCE致敏组24 h和TCE致敏组72 h的IL-1水平要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CE致敏组24 h与TCE未致敏组24 h比较、TCE致敏组72 h与TCE未致敏组72 h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L-6和IL-8水平在各个组别和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无统计...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定和评价重组表达的人乳铁蛋白作为化妆品原料对哺乳动物引起变态反应或者光变态反应的程度。方法通过豚鼠皮肤变态反应试验和弗氏完全佐剂试验法考察重组人乳铁蛋白的致敏性和光敏性。结果皮肤变态反应试验中,受试物重组人乳铁蛋白未见引起皮肤红斑、水肿等过敏症状反应,且未见其他中毒指标(受试物组中皮肤反应积分≥2的动物数为0例,致敏率为0%);皮肤光变态反应试验中,豚鼠皮肤局部涂抹受试物重组人乳铁蛋白后进行UVA照射,未引起皮肤刺激和过敏等光变态反应(受试物组中皮肤反应积分≥2的动物数为0例,致敏率为0%)。结论重组人乳铁蛋白无皮肤致敏性和光致敏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表皮中的表达,探讨TCE药疹样皮炎发病机制。方法将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实验组、2,4—二硝基氯苯(DNCB)阳性对照组,根据豚鼠最大反应试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处理豚鼠,在终末激发后进行皮肤反应评分,皮肤反应评分≥1判断为致敏,依据致敏结果以及取材时间的不同将TCE实验组分为致敏组24 h、72 h和未致敏组24 h、72 h,DNCB阳性对照组24 h和72 h。无菌条件下取皮制成蜡块,采用Elivis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表皮中IL-10的表达情况。结果 TCE实验组致敏率为62.1%;TCE致敏24 h组和72 h组的IL-10水平高于溶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TCE致敏24 h组与TCE未致敏24 h组比较、TCE致敏72 h组与TCE未致敏72 h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24 h组与DNCB 24 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E对豚鼠皮肤具有致敏作用,IL-10在TCE药疹样皮炎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敏感含能材料2,2′,4,4′,6,6′-六硝基二苯基乙烯(HNS)的急性经口毒性、急性眼刺激性、皮肤刺激性、皮肤致敏毒性,为HNS的职业健康防护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根据《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采用SD大鼠、豚鼠、日本大耳白兔进行急性经口毒性、皮肤致敏毒性、急性眼刺激性和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急性经口毒性采用最大限量法一次性染毒,14 d观察期内大鼠无死亡,大体解剖无异常;急性眼刺激性试验,兔染毒0.1 g HNS后,眼刺激性总积分平均值为0分,未发现损伤作用;皮肤刺激性试验,兔染毒0.5 g HNS后,皮肤刺激性总积分平均值为0分,未观察到腐蚀性和刺激性;皮肤致敏试验,20只豚鼠染毒0.4 ml HNS,诱导浓度为1 000 mg/ml,激发浓度为500 mg/ml,激发接触24 h后共有5只豚鼠皮肤出现轻微红斑或水肿,48 h后染毒组皮肤反应恢复正常。染毒组阳性致敏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毒性分级标准进行判定,HNS低毒,无眼刺激性和皮肤刺激性,具有轻度致敏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抗炎性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IL-10)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血清和皮肤中的水平,探讨TCE接触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方法选用雌性豚鼠74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处理组,用豚鼠最大值实验方法建立动物致敏模型,并在终末激发后把致敏豚鼠和未致敏豚鼠分别分为24 h、72h、1周、2周组并在相应时间点采集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中TGF-β、IL-10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肤组织中TGF-β、IL-10的表达。结果 TCE处理组致敏率为68.8%。血清TGF-β水平检测,致敏72 h和1周组比致敏24 h组明显升高(P<0.05),致敏72 h、1周组高于未致敏同时点组(P<0.05);血清IL-10水平检测,致敏72 h组比致敏24 h组明显升高(P<0.05),致敏2周组显著下降(P<0.05),致敏72 h组高于未致敏72 h组(P<0.05)。皮肤组织中TGF-β、IL-10的表达,致敏72 h组高于致敏24 h组、致敏1周组显著高于致敏72 h组(P<0.05),致敏2周组降至最低,致敏72 h、1周组高于未致敏同时点组(P<0.05)。结论 TCE对豚鼠皮肤具有强致敏作用,TGF-β、IL-10在TCE接触过敏性皮炎发生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三氯乙烯(TCE)对豚鼠皮肤致敏作用及肝肾功能的损害.方法 采用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将动物分成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TCE实验组,每组6只豚鼠,分别皮内注射橄榄油、2,4-二硝基氯苯(DNCB)和TCE.实验结束后观察动物皮肤改变,应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致敏动物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球蛋白、乳酸脱氧酶(LDH)、肌苷、尿酸等指标.结果阳性对照组和TCE实验组动物出现明显皮肤红斑、水肿,阳性对照组动物致敏率为100%,TCE实验组动物致敏率为83.3%.阳性对照组动物血清中ALT、AST活力升高,TCE实验组动物血清中ALT、AST、LDH活力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TCE可诱导豚鼠产生明显的皮肤致敏作用,属强致敏物,并可引起实验动物肝功能指标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炼钒工人的皮炎调查及其病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报告对生产钒化合物工人进行皮炎调查的结果。炼钒厂87名接触钒工人皮炎总的患病串为27.6%,各工种患病串范围在20—80%,提示皮炎的发生与接触浓度有一定关系,而对照组28人无皮炎发生。钒酸钠斑贴试验接触组发生和未发生过皮炎的阳性率分别为26%和7%,对照组均为阴性。豚鼠钒酸钠致敏试验结果阳性。皮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刺激指数为109±57.2,对照93±64。7,P>0.05,致敏豚鼠脾脏淋巴细胞刺激指数(20.3±3.5)明显高于对照(2.2±1.1),P<0.01。结论认为炼钒工人的皮炎与接触钒有关,钒化合物对皮肤的作用可能具有两重性,即原发性刺激作用和致敏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对苯二胺原料和含对苯二胺的染发剂经皮肤接触对实验动物淋巴细胞的免疫效应和皮肤致敏作用。[方法]取浓度为0.3%、1.0%、3.0%、6.0%的对苯二胺原料和含对苯二胺为0%、1.5%、3.0%、6.0%的染发剂涂抹于小鼠耳背,连续3d,d4小鼠腹腔注射BrdU,d5摘取小鼠耳部淋巴结,制取单细胞悬液并计算淋巴细胞数,采用ELISA技术测定BrdU标记指数;取含对苯二胺为0%、1.5%、3.0%、6.0%的染发剂进行豚鼠皮肤变态反应实验。[结果]与阴性(溶剂)对照组小鼠相比,对苯二胺原料和含对苯二胺的染发剂处理的小鼠淋巴结重量、淋巴细胞数和BrdU标记指数均有显著的增加,在3.0%、6.0%浓度时均判为致敏性阳性;豚鼠皮肤变态反应实验结果显示含对苯二胺的染发剂在0%、1.5%、3.0%、6.0%浓度时致敏率分别为0%、0%、5%、15%,3.0%、6.0%浓度时致敏强度为弱致敏和轻度致敏。[结论]对苯二胺经皮肤接触可引起小鼠淋巴细胞明显增殖,含3.0%、6.0%对苯二胺的染发剂具有潜在的皮肤致敏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转入抗菌肽基因的泡桐树叶及花粉的毒性与致敏性。方法采用最大灌胃量法进行泡桐树叶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按照化妆品卫生规范方法进行花粉的皮肤变态反应试验;采用滴鼻和腹腔注射途径给予豚鼠花粉,观察致过敏性哮喘反应。结果转基因泡桐树(树叶)对SPF级Wistar雌性和雄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均〉10000mg/kg·BW;转基因泡桐树(花粉)对普通级白毛豚鼠皮肤变态反应积分为0,致敏率为0%,致敏强度为弱,未见皮肤变态反应;转基因泡桐树花粉对豚鼠未见明显过敏性哮喘反应。结论转入抗菌肽基因泡桐树叶属实际无毒级,花粉对豚鼠皮肤致敏性与过敏性哮喘反应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氯乙酰氯(DCAC)是否在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发病过程中起到半抗原的作用。方法按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法,用DCAC对白色豚鼠进行皮内和涂皮结合法致敏试验,并设阳性对照组(二硝基氯苯)、阴性对照组(橄榄油和福氏完全佐剂),观察各组动物皮肤的红斑和水肿等情况,求出致敏率和平均反应值,并且检测ALT和AST以及计算各脏器系数。结果 DCAC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的致敏率分别为0%、100%和0%;平均反应值分别为0、6.0和0;各实验组豚鼠的ALT和AST以及脏器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CAC可能在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发病过程中没有起到半抗原的作用,并且对实验动物没有明显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血清中补体(C)和免疫球蛋白(Ig)的变化.方法 选用体重250~300 g的雌性豚鼠36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5只),溶剂(橄榄油)对照组(5只),TCE实验组(26只).根据豚鼠最大值试验(GPMT)方法对豚鼠进行染毒.激发接触后24 h观察和记录豚鼠背部受试区的皮肤反应情况,进行评分.按皮肤致敏反应积分将TCE处理组豚鼠分为致敏组(积分≥1)和未致敏组(积分为0).分别在实验结束后24、72 h采血,检测血清中C3、C4、IgA、IgG、IgM浓度.结果 TCE处理组豚鼠致敏率为65.38%(17/26).TCE致敏24、72 h组C3含量[24 h:(99.75±1.45)μg/ml,72 h:(93.28±3.61) μg/ml]均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112.30±9.10)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剂对照组比较,致敏24、72 h组C4含量[24 h:(34.63±2.53) μg/ml,72 h:(33.82±2.76) μg/ml]均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43.87±3.65) 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24、72 h组、TCE未致敏24、72 h组IgA、IgM含量均明显低于溶剂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CE未致敏组比较,TCE致敏24、72 h组血清中IgA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清中IgG的含量无明显改变.结论 TCE致敏豚鼠皮肤后,血清中C3、C4含量降低,体液免疫功能发生紊乱.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六苄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BIW,合成单体炸药CL-20的中间体)对豚鼠的致敏性,为CL-20的危险度评价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将40只普通级豚鼠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20只,诱导期和激发期分别在两侧背部涂以一定浓度的受试物。阴性对照组10只,诱导期涂以凡士林,激发期则涂以受试物。阳性对照组10只,采用一定浓度的2,4-二硝基氯苯进行诱导和激发。实验结束后观察动物皮肤是否出现红斑或水肿,并计算致敏率。结果阳性对照组的致敏率为100%,阴性对照组为0%。实验组仅有1只豚鼠出现轻度红斑,致敏率为5%。结论 HBIW的致敏等级为Ⅰ级,具有弱致敏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肾脏中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探讨TCE对豚鼠肾脏的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50只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溶剂(橄榄油)对照组、TCE处理组.根据豚鼠最大值实验(GPMT)方法处理豚鼠.按照<化学品毒性鉴定技术规范>的评分标准对动物的皮肤反应进行评分,评分≥1且总致敏率>9%的判为致敏.在末次激发后24、72 h和1周3个时点分批采血,测定血清中尿素氮(BUN)、肌酐(Cr)水平:取肾脏组织测定MDA水平以及总SOD(T-SOD)活力.结果 TCE组致敏率为65.0%,与溶荆对照组相比较,TCE致敏组24 h血清BUN、Cr都明显升高(P<0.05).与溶剂对照组相比,TCE致教24 h组MDA水平明显上升(P<0.05);TCE致敏组与未致敏组比较,24 h组MD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E致敏组SOD活力比溶剂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各时点问有下降或升高的趋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72 h致敏组SOD活力较非致敏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E诱导的致敏豚鼠肾脏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其中氧化应激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TNF-α及IL-1在三氯乙烯(TCE)致敏豚鼠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CE药疹样皮炎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机制。方法选用体重250 g左右白色雌性豚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TCE处理组、2,4-二硝基氯苯(DNCB)阳性对照组,用豚鼠最大值实验(guinea pig maximization test,GPMT)方法建立动物致敏模型,并在终末激发后依据致敏结果以及取材时点的不同(分别于24 h、72 h取材),将TCE处理组分为TCE致敏24 h组、72 h组和TCE未致敏24 h组、72 h组;DNCB阳性对照组分为DNCB 24h组和DNCB 72h组。采用Elivis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皮肤组织中TNF-α和IL-1的表达。结果TCE处理组致敏率为62.1%;TCE致敏24 h组和TCE致敏72 h组的TNF-α及IL-1水平显著高于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TCE致敏与未致敏24 h组、TCE致敏与未致敏72 h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CE对豚鼠皮肤具有致敏作用,TNF-α和IL-1在TCE药疹样皮炎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