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类大涎腺CT值的增龄性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大涎腺在不同年龄组CT值的正常范围及增龄性变化的规律。方法 测定100例正常腮腺,颌下腺的CT值,并以嚼肌,胸锁乳突肌为对照。结果 腮腺和颌下腺的CT值随着年龄增加逐渐降低,而嚼肌,胸锁乳突肌的CT值的增龄性改变不显著。腮腺及颌下腺的CT值在不同年龄组差异很大;同一年龄组内不同个体的CT值差异明显缩小。结论确定正常大涎腺的CT值,必须按年龄分组。CT诊断时,以对侧腺体作为对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兔腮腺腺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功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体外培养获取成活率高且保持功能的兔腮腺腺细胞。方法:采用改良DMEM培养液进行兔腮腺腺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观察腮腺腺细胞的生长状况;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中泛角蛋白及α-淀粉酶蛋白和肌动蛋白的表达情况以鉴定细胞来源;检测α-淀粉酶蛋白在不同代次腺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判断其分泌功能。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结果:体外培养的兔腮腺腺细胞具有一定的增殖能力,可传3代,存活4周以上;其特异性抗体泛角蛋白及α-淀粉酶蛋白染色为阳性,肌动蛋白染色阴性;不同代次腺细胞α-淀粉酶的表达强度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弱,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第1代的细胞,α-淀粉酶的表达强度较高且可维持一定水平,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传代培养第2代的细胞,α-淀粉酶含量明显下降,与前者差异显著(P〈0.05);第3代细胞基本测不到α-淀粉酶的表达。结论:采用改良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兔腮腺腺细胞,可得到足量的腺细胞,且前2代细胞保持了较强的分泌功能,是选作实验研究的最佳阶段。  相似文献   

3.
用高效液相法研究不同龋敏感人群的唾液蛋白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高效疏水色谱对人腮腺唾液蛋白的分离效果,并利用其分析唾液蛋白与龋病发生的相关性,作者采用高效疏水色谱分离、分析了不同个体及不同龋敏感人群的腮腺唾液蛋白,并做了蛋白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疏水色谱可分出6种腮腺唾液蛋白,其中4种蛋白在所有个体的疏水色谱图上出现。定性分析表明,其中3种为不同表现型的富含脯氨酸蛋白(proline-richproteins,PRPS),另外1种为唾液α-淀粉酶。对比分析15名无龋者及10名高龋者的疏水色谱图,发现二组人群的蛋白组成类型无明显差异。3种不同表现型的PRPS与龋病间有不同的相关性,它们在二组间相对比有明显差异。提示蛋白比例失调可能为龋易患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7~10月龄新西兰兔颞下颌关节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 7~ 10月龄新西兰兔TMJ的增龄性变化情况。方法 :7、8、9、10月龄新西兰纯种兔各 3只。双侧TMJ常规取材 ,HE染色观察。结果 :各年龄组TMJ组织层次类似 ,骨关节面表面纤维层增龄变化很小 ,前中部增殖层随月龄增加略变薄 ,使得髁突前中部肥大层相对厚度随月龄增加有所增加 ;颞骨关节面没有明显肥大层 ,其软骨样骨层厚度不均匀 ,在与关节盘中部相对的区域较厚 ,但无明显增龄变化 ;关节盘随年龄增加 ,厚度略有增加。结论 :新西兰兔TMJ在 7~ 10月龄期间 ,除关节软骨厚度略有变化外 ,组织层次结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 HSPT0)在第三磨牙成牙本质细胞中表达的增龄变化。方法共选取33例21—30岁、31~40岁、4I~50岁和51~60岁四个年龄组健康第三磨牙的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对比四组牙髓组织成牙本质细胞中HSP70表达量的不同。结果41~50岁和51~60岁年龄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低于21~30岁年龄组和31~40岁年龄组(P〈0.05),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以41~50岁牟龄组为转折点,HSP70在第三磨牙成牙本质细胞中的表达强度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选择临床上不同年龄组的正常牙齿45颗,取出牙髓,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SOD含量,结果提示:人正常牙髓组织SOD的含量随着年龄的递增呈降低的趋势。结果证实了牙髓组织SOD的增龄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腮腺主导管结扎后腺体的组织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导管结扎后腺体组织的生物学变化.方法:用SD大鼠建立动物模型,将其右侧腮腺主导管结扎;定期获取标本,制备组织切片,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形态计量等方法,观察术后不同阶段腮腺组织中腺泡、肌上皮细胞、导管及间质的形态变化及体积分数.结果:腮腺主导管结扎后,腺体组织开始萎缩,其中腺泡体积分数逐...  相似文献   

8.
古城村成人缺牙及龋齿状况纵向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报告了1984~1989年对京郊古城村成人口腔状况增龄性改变的纵向观察。1984年调查了不同年龄组587人,1989年复查507人,复查率为86.4%。5年内,40岁以下各年龄组平均每人缺牙0.3~1.8个,而50岁以上各年龄组缺牙2.8~5.5个,60岁以上年龄组在5年内43%以上的原存留牙缺失或变为残根。5年内原健康牙患龋的百分数随年龄增加而明显上升,60岁以上年龄组10%健康牙变为龋齿。5年内各年龄组50%以上原龋齿加重,而60岁以上年龄组原龋齿90%以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本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口腔保健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牙周炎龈组织内T和B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人牙周炎龈组织T和B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变化。方法:对15例老年牙周炎患者龈组织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采用ABC法对IgA、IgG、IgM、λ、κ、CD4和CD8阳性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计算CD4:CD8的比值。结果:IgM阳性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IgA阳性细胞阳性率(P<0.05),CD4:CD8的比值降低。结论:老年人牙周炎龈组织免疫功能可能降低,其组织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表现有与其它类型牙周炎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唾液α-淀粉酶是唾液中的主要蛋白成分之一,它不但具有催化α-1,-4糖苷键断裂的功能,而且还可能选择性地与口腔链球菌发生反应,调节菌环的形成,进而影响龋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咬合力在正常及丧失状态下,大鼠牙周细胞TNF-α的动态表达,初探TNF-α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分子机理。方法 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牙周形态变化以及牙周组织中TNF-α蛋白表达。结果 咬合力丧失引起牙周膜结构紊乱、牙槽骨吸收。同时,牙周细胞中TNF-α表达较正常吻合力时明显增强。结论 咬合力丧失,促使TNF-α明显增多。本实验从分子水平探讨了牙周组织改建的机理;揭示了牙周组织的  相似文献   

12.
正常人口腔粘膜不同部位表面感觉的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正常人口腔粘膜不同部位表面感觉的正常参考值,并测试各年龄组感觉值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利用动静两点辨别觉试验,测试90例健康人口腔粘膜不同部位的表面感觉。结果 舌尖感觉功能最好,其次为舌背、舌腹、颊粘膜、口底和硬腭。健康人的口腔粘膜不同部位的表面感觉随着年龄增长有显著性变化。结论 口腔粘膜不同部位感觉辨别力存在差异,健康人口底、舌腹、舌背、颊和硬腭粘膜感觉功能有增龄性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淀粉酶浓度在慢性期儿童复发性腮腺炎(JR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记录38例确诊为儿童复发性腮腺炎的慢性期患儿的临床症状,并于慢性期进行血淀粉酶检测以及腮腺造影。通过腮腺造影将腮腺功能状态划分为3个等级。采用SPSS19.0软件包中的Fisher检验及χ2检验,探讨JRP患者血淀粉酶与发病频率、腮腺功能状态的相关性。结果:血淀粉酶、发病频率与腮腺功能状态密切相关(P均〈0.05),血淀粉酶与腮腺功能状态呈线性相关(r=0.536)。结论:血淀粉酶浓度可作为临床评判JRP发病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腮腺主导管结扎后层粘连蛋白、整合素α6β1、黏着斑激酶在腺体萎缩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初步探寻腮腺组织萎缩的信号机制.方法:对54只Wistar雌性大鼠建立左侧腮腺主导管结扎动物模型,分别于结扎后0(对照组)、1、3、5、7、10、14、21、30 d获取大鼠新鲜腮腺组织(n=6).HE染色观察萎缩腮腺的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层粘连蛋白、整合素α6β1、黏着斑激酶在萎缩腮腺组织中的分布以及表达量变化.结果:主导管结扎后,腮腺逐渐萎缩.层粘连蛋白、整合素α6β1表达量在导管结扎后前3d内均逐步下调,在结扎第3天表达量达到最低值(P<0.05),且两者在腺泡细胞基底部染色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而后表达量连续升高到第14天到达峰值(P<0.05);随后缓慢降低(P<0.05).黏着斑激酶表达量在腮腺萎缩过程中持续减低(P<0.05).结论:层粘连蛋白/整合素α6β1/黏着斑激酶可作为腮腺萎缩过程中信号传导通路而发挥作用,该通路能够对导管结扎产生的机械力刺激作出反应并将机械力信号传递到细胞内,参与调控腮腺组织萎缩进程.  相似文献   

15.
腮腺导管损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腮腺导管损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方法:对13例腮腺导管损伤患者一般情况,致伤部位、致伤方式、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愈后等方面作分析。结果:腮腺导管损伤易发生于20-29岁年龄组;易发部位为导管嚼肌段,多为金属、玻璃等利器损伤。B超检查无创伤,直接,数据精确,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腮腺导管损伤一般采取导管修复重建治疗,可采用端端吻合、自体静脉移植等方法。结论:经过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可恢复腮腺的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试健康人四个游离皮瓣供区的皮肤感觉,并比较不同年龄组及不同皮瓣供区感觉是否存在差异。方法Semmes-Weinstein单丝试验测定60个健康人四个游离皮瓣供区的皮肤感觉。结果上臂外侧皮瓣供区感觉功能最好,其次为桡侧前臂皮瓣供区、大腿前外侧皮瓣供区和腹直肌皮瓣供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皮瓣供区感觉功能逐渐减弱。结论四个皮瓣供区表面感觉存在差异而且有增龄性变化。  相似文献   

17.
正常,炎症牙髓中肿瘤坏死因子—α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检测正常、炎症牙髓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布变化。方法:取临床拔除的正常、龋牙和慢性炎症的第三磨牙牙髓,用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对比3种牙髓中TNF-α量的不同。结果:正常牙髓组织中存在少量TNF-α;龋牙、炎症牙髓TNF-α含量明显增加(P<0.01),其在牙髓中的分布也发生变化。结论:提示TNF-α在牙髓组织中可能发挥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抗糜蛋白酶(α1—antichymotrypsin/α1—ACT)、抗胰蛋白酶(α1—antitrypsin/α1—AT)及转铁蛋白(transferrin/TF)在腺淋巴瘤和腮腺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对腺淋巴瘤的上皮的组织发生学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32例腺淋巴瘤和正常腮腺αl—ACT、αl—AT和TF的表达。结果 αl—ACT和αl—AT主要分布于腔细胞,TF主要分布于基底细胞;腺淋巴瘤上皮成分和腮腺腺泡细胞、闰管细胞有相似的免疫表达特征。结论 腺淋巴瘤两层上皮细胞形态结构不同,功能分化有差异;腺淋巴瘤和正常腮腺组织腺泡细胞、闰管细胞之间可能存在组织发生学联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大鼠腮腺主导管结扎后萎缩腮腺内肌上皮细胞(MEC)的转归规律。方法 通过结扎大鼠右侧腮腺主导管诱导腺体萎缩,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正常腮腺及导管结扎后1、3、5、7、14、21、30、60、 100、150 d萎缩性腮腺的组织学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定量分析MEC在腮腺萎缩不同时间点的数量及分 布情况。结果 组织学观察发现:腮腺主导管结扎5 d后,大部分腺泡细胞出现凋亡丧失,在腺体萎缩过程中形成 大量导管样结构,间质逐渐纤维化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导管结扎后5 d 内,MEC数量快速增加,随后其数量增长缓慢,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100 d时MEC数量达到峰值,其后快速减少; 在腮腺萎缩早期,MEC位于腺泡及闰管表面,呈星形或梭形,随着腺体的萎缩,最终呈梭形分布于导管样结构的外层。结论 在导管结扎后5 d内,MEC出现反应性大量增殖,随后数量增长缓慢,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腮腺的逐渐萎缩,100 d后MEC数量快速减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增龄性因素对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HIF-1α及VEGF的影响。方法:建立不同年龄组的正畸牙齿移动动物模型,加力1 d、3 d、7 d、14 d及28 d,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牙周组织中HIF-1α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青少年组大鼠实验侧压力区HIF-1α表达在加力1 d、3 d时明显高于成年组大鼠;VEGF表达量在加力1 d、3 d、7 d、14 d时明显高于成年组大鼠。结论:增龄性因素可使牙周组织对矫治力的反应速率降低,缺氧调控速率减慢,最终使牙槽骨改建减慢,牙移动速率降低。VEGF参与了正畸牙移动中组织改建过程,但成年组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VEGF表达量增加缓慢,使牙槽骨改建速度降低,造成牙齿移动速度减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