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本文对 76例在 1 991年 4月~ 1 998年 6月期间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的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通过问诊和胃镜检查的方式进行了随访观察 ,检测残胃的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存留情况及其与残胃病变之间的关系 ,初步探讨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的 76例中男 5 2例 ,女 2 4例 ;年龄为 2 6~ 71岁 ,平均年龄 39 1岁 ;胃溃疡 35例 ,十二指肠溃疡37例 ,胃溃疡合并十二指肠溃疡 4例。术前检测HP阳性感染 5 1例 ,阴性 2 5例。远端胃大切除术后 ,行毕罗氏Ⅰ式吻合 39例 ,毕罗氏Ⅱ式吻合 2 …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胃次全切除术后残胃贲门癌的再手术治疗。本文观察了16例残胃贲门癌行再手术的情况,其中3例因有远处转移未能切除,另13例行贲门胃底切除残胃食道吻合(9例),全胃切除空肠良管端侧吻合(2例),空肠Roux-y吻合(1例)及横结肠代胃术(1例)。作者认为残胃贲门癌的治疗以手术作为主,化疗、放疗和综合治疗为辅术中尽可能保留残胃,并行余胃和食管吻合,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同时又能保留残胃消化  相似文献   

4.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对 1 44例胃切除病人术后进行胃镜检查及 HP检测 ,探讨残胃炎中 HP感染情况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 1 44例 ,男 1 0 6例 ,女 38例 ,年龄 2 8~81岁 ,平均 5 1岁。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术后 2 7例 ,胃溃疡术后 5 3例 ,复合溃疡术后 1例 ,胃癌术后 6 3例。同期检出的慢性浅表性胃炎 1 2 0例作为对照组 ,男 76例 ,女 44例 ,年龄 1 8~ 76岁 ,平均 49岁。 HP检测 ,残胃炎组在吻合口取标本 2块、胃体及胃底各取标本 1块 ;对照组在胃窦部大小弯侧取标本 2块。除 1块送病理切片及病理 HP外 ,其余行快速 HP尿素酶检测。残胃者胃镜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胃镜检查结果,探讨残胃病变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残胃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检测结果。结果 198例患者发现各种病变143例,分别为残胃炎91例、残胃溃疡27例、残胃癌19例、其他6例。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残胃炎占56.94%、残胃溃疡占20.83%、残胃癌占15.28%、总残胃病变占94.44%,高于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的残胃炎(39.68%)、残胃溃疡(9.72%)、残胃癌(6.35%)、总残胃病变(59.52%)(P<0.05)。Hp检测阳性50例,合并胆汁反流140例;残胃病变Hp阳性率为30.77%,高于无残胃病变的10.91%;胆汁反流Hp阳性率为18.57%、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Hp阳性率为13.89%,低于无胆汁反流的41.38%、毕-Ⅰ式胃大部切除术的31.75%(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手术后残胃并发症较多,应严格掌握胃大部切除手术适应证,定期胃镜检查判断残胃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6.
自 1995年 8月~ 1997年 7月 ,经我院胃镜检查确诊为残胃病变者 ,有 3 9例经我们治疗观察。经达克普隆治疗者2 0例 ,其他药物治疗 19例。治疗后胃镜复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3 9例残胃病变的原发病均为胃和十二指肠良性疾患 ,男3 7例 ,女 2例 ,年龄 2 4岁~ 68岁 ,平均 4 6岁。其中原发病为DU17例 ( 4 3 .6% ) ,GU12例 ( 3 0 .8% ) ,胃多发溃疡 3例( 7.7% ) ,胃穿孔 4例 ( 10 .3 % ) ,出血性胃炎 2例 ( 5 .1% ) ,重度萎缩性胃炎 1例 ( 2 .5 % )。 3 9例残胃均为毕氏Ⅱ式手术。术后复查 :3年者 9例 ,3 5年者 13…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残胃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HE染色法对148例胃部分切除术后的患进行幽门螺杆菌(HP)的检测。结果:术后存在胆汁反流组(77例)的HP感染率与无胆汁反流组(59例)HP感染率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毕罗Ⅱ式术后(88例)与比罗Ⅰ式术后(48例)残胃HP感染率无显性差异(P>0.05)。胃大部切除术后时间越长,HP感染率越高。结论:残胃病变与HP感染有关。故术后定期行胃镜检查及HP测定。根除HP感染,减少残胃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吴海棠  黄美 《海南医学》2006,17(8):58-59
我室2001年1月至2005年6月共检查胃次全切除术后(简称残胃,下同)34例,并行幽门螺杆菌(简称HP,下同)检测.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92例残胃病变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冬凤  林庚金 《上海医学》1993,16(6):326-328
本文报告经内镜检查结合活检确诊的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粘膜病变92例,其中残胃炎89例,残胃癌3例。上腹痛(41%)、黑粪(15.2%)、腹胀(12%)与嗳气(3.3%)为其主要症状。早期残胃癌往往无明显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多属进展期。本组残胃癌3例均为毕氏Ⅱ式,在手术8年后发生。对胃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毕氏Ⅱ式术后,尤其是术后5年以上,年龄大于45岁者定期作内镜复查;可能发现早期残胃癌。良性消化性溃疡病人仍以药物治疗为首选,对需要毕氏Ⅱ式手术者应尽可能采用残胃空肠长襻 Roux-en-Y 吻合术,以减少残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136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Hp检出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快速尿毒酶试验、PCR法、组织切片Warthin-stary银染及血清ELISA法检测重庆地区136例残胃病患者Hp感染情况,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36例残胃病患者Hp感染检出率为43.4%,与年龄、性别以及术后时间无关;毕I式术后残胃Hp检出率(65.8%)明显高于毕Ⅱ式术后残胃Hp检出率(34.0%),而伴有胆汁返流的残胃Hp感染阳性率(21.3%)明显低于不伴胆汁返流的残胃阳性率(56.0%)。同时,因溃疡、穿孔、出血行手术的残胃Hp检出率(47.7%)高于因胃癌手术的检出率(24.2%);不同病理学残胃中,残胃溃疡和残胃癌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残胃炎及吻合口炎Hp感染率。结论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与Hp感染密切相关,尤其是残胃癌,应及早进行Hp治疗,可减轻肠胃病变,减少残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胃癌术后残胃病变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胃大部切除术后易发生残胃病变 ,尤其是残胃炎和残胃癌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现将本院 1994年 5月至 2 0 0 0年 12月胃镜检查发现残胃病变 10 2例的内镜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共查残胃 10 2例 ,其中男 82例 ,女 2 0例 ,年龄 30~ 82岁 ,平均 45 .6岁。胃切除术后最短 9d ,最长 40a ,平均 7.6a。原发病 :胃溃疡 31.37%(32 / 10 2 )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5 8.82 %(6 0 / 10 2 ) ,复合性溃疡 2 .94%(3/ 10 2 ) ,胃平滑肌瘤 2 .94%(3/ 10 2 ) ,胃息肉 3.92 %(4 / 10 2 )。其中Bill rothⅠ式术 41…  相似文献   

13.
对51 例胃大切除术后残胃经纤维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进行分析。结果为残胃癌5 例,HP 感染率为80 % 。残胃溃疡13 例,HP 感染率为77 % 。残胃炎33 例,HP 感染率67 % 。残胃癌HP 感染率明显高于残胃炎( P < 0 .05) 。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残胃病变密切相关,尤与残胃癌为甚,及早治疗HP 感染,可减少残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癌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癌发病的原因.方法 对32例残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化验检查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残胃癌以腺癌为主,多见于胃空肠吻合口,距第1次手术时间平均17.4年;原行Billroth-Ⅱ式胃手术25例;残胃过大24例;不吸收缝线残存及异物反应19例;幽门螺杆菌(HP)感染22例.结论 残胃癌的发生与十二指肠、胃返流、胃内细菌过度生长、胃黏膜细胞营养环境改变、HP感染、残胃过大、不吸收缝线残存及距第1次手术时间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的临床体会。方法:近年来收治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患者病历等临床资料统计残胃癌患者患病率与首次手术方式的关系;并统计对残胃癌的治疗情况,分析治疗方式与疗效。结果:采用毕罗氏-Ⅱ式手术患者残胃癌发病率24.74%,高于采用毕罗氏-Ⅰ式手术9.10%,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未手术患者2~8个月全部死亡,平均生存时间5.1个月;行探查术患者2~10个月全部死亡,平均生存时间6.9个月;行根治性手术1、2、3年生存率88.5%、73.1%、53.8%高于行姑息性手术71.4%、42.9%、14.3%,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科手术进行根治性切除是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相对最有效的手段;根据残胃癌发病原因,控制好手术方式及做好防治工作,对于残胃癌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院于 1 989年 6月至 1 999年 4月间 ,对 347例残胃患者进行胃镜及HP检查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347例均为胃切除术后患者 ,男 30 0例 ,女 47例 ,年龄 1 7岁~ 81岁 ,平均年龄 5 0 8岁 ;手术距胃镜检查时间 :2 0天至 2 8年 ,平均 5 8年 ;其中消化性溃疡术后 2 95例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幽门梗阻 2例 ,十二指肠球部穿孔 1 6例 ,胃癌 34例 ;手术方式 :胃大部切除毕氏Ⅰ式 79例 ,毕氏Ⅱ式 2 6 8例 ;所有患者均经纤维胃镜检查 ,并在残胃吻合口及其周围粘膜取活组织 2块作病理检查 ,取 4块作HP检测 ,其中 2块活组织作快速尿素酶试…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胃次全切除术后3种罕见并发症的发生及误诊原因。方法 对3例胃次全切除术后并发症再次手术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2例,女1例,年龄45~72岁,均行毕-Ⅱ式胃次全切除术。胃术后至出现并发症症状分别为20年、1个月和12年,均误诊为腹腔肿瘤。手术证实分别为由输出襻进入宽大吻合口的残胃引起的空肠胃套叠,胃一回肠末端错位吻合,胃窦残留致吻合口穿通性溃疡并吻合口横结肠瘘。3例患均经手术治愈。随访6个月患均完全恢复健康。结论 本3例并发症的发生均为医源性因素,与临床误诊及首次手术资料缺如,术后时问较长,对胃术后并发症认识不足等诸多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的治疗及预后,分析其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693例接受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残胃癌的发生、治疗及其预后;同时就与残胃癌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93例胃大部切除术中,发生残胃癌76例。51例行手术治疗,其中36例行根治手术,15例行姑息性切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两种术式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7月和14.2月。未行手术切除的25例残胃癌患者,于发病后3~11月内死亡。76例残胃癌中,原溃疡位于胃部59例(22.3%,59/259),十二指肠球部17例(3.9%,17/434),两部位的残胃癌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B illrothⅡ式和B illrothⅠ式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残胃癌发生率分别为12.7%和7.1%,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本组残胃癌发病距首次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5年。结论手术在残胃癌的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残胃癌多发生于B 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且原发溃疡位于胃部的患者,术后10年以上者发生癌变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