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移植术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在临床上也称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syndrome,BOS),为小气道纤维增生和瘢痕形成,进而阻塞细支气管,可同时伴有血管内皮增厚及硬化.肺移植术后BOS的发生时间不确定,多于术后16~20个月发生,约有44%的受者在移植后5年内发生BOS[1].移植后生存超过1年并获得长期随访的死亡患者中,26%~29%死于BOS.本文从BOS的风险因素、发病机制、临床分期、预防、治疗等方面综述BOS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肺移植已经成为终末期良性肺部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随着手术技术、围手术期管理及免疫抑制治疗的发展,肺移植后早期生存率明显提高,但长期生存率却无显著改善。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是影响肺移植后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基于动物模型的研究对于我们探索OB发生的病理机制以及研发新的防治措施都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已经建立了许多用于OB研究的动物模型。本文对目前用于OB研究的各种动物模型的优缺点展开综述,期望帮助研究人员选择合适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的发病机制.方法 建立小鼠异位气道移植OB模型,实验组:同种异体移植组,对照组:同系移植组.观察术后5、15和25 d时移植气道病理学改变,利用CSME-80鼠cDNA芯片检测15 d时移植物基因表达水平,获得表达谱,并进行生物分析.结果 OB前期存在大量基因表达变化,在两个通道均为有效的杂交信号中,上调表达的有422个,主要涉与细胞生存相关的基因类型.结论 肺移植后OB是多因素参与的动态不平衡过程.大量基因与细胞生存相关,免疫性因素相对较少,提示潜在的肺移植OB治疗策略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单纯肺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是临床上治疗某些终末期心肺疾病的重要手段,近20年来,由于外科手术的进步和新的免疫抑制剂的不断推出,肺移植及心肺联合移植患者术后早期的存活率明显提高,然而患者的长期存活仍受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等慢性并发症的影响[1].肺移植术后2.5年内,BOS的发生率为27%,移植后5.6年内,BOS的发生率为51%,发生BOS者的存活率仅为30%~40%,比未发生BOS者约低20%~40%[2,3].本文结合近年来BOS发病机制的研究成果,对BOS的防治新策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再次肺移植治疗肺移植术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无锡市人民医院胸外科7例因肺移植术后BOS行再次肺移植的受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45岁(29~70岁),原发病包括间质性肺炎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例、支气管扩张1例、原发性肺动脉高压1例、骨髓移植术后慢性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例。首次肺移植术后7例患者均出现肺功能进行性下降,最终诊断为BOS。再次肺移植术式为5例单肺移植和2例序贯式双肺移植,其中1例双肺移植和1例单肺移植在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下完成。结果 1例受者术中出血2 000 m L,术后第2天出现急性肺水肿,于术后第8天因重症肺部感染死亡。1例受者术中出现心跳骤停,于术后第4天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5例受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均在术后1个月内出院。截至2017年7月,随访半年以上的4例受者肺功能检测示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分别为2.0、1.8、1.8、2.5 L,分别占术后基线值92.3%、91.1%、89.1%、92.1%,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日常活动不受限。结论再次肺移植是治疗肺移植术后BOS的有效方法,但受者选择标准、手术方式、影响术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等关键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肺移植是终末期肺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长期存活率是所有实质性器官移植中最低的.研究表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literative bronchiolitis,OB)是限制肺移植受者长期存活的主要因素[1].  相似文献   

7.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影响肺移植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适应性免疫一直是肺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重点.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液免疫、自体免疫、固有免疫等亦是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2006年6月,我们为1例移植肺(右侧)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合并左肺重度气肿的患者施行再次右侧单肺移植并同期左侧肺减容术,受者术后恢复顺利,肺功能明显改善.2009年6月22日,因左肺气肿加重,第3次手术行左肺上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平稳,顺利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Qi Z  Yang DY  Wang R  Wang SZ  Ping YM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4):262-266
目的建立肺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动物模型,对其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新鲜SD大鼠气管(每段5环)异位移植到SD大鼠(Ⅰ组)和Wistar大鼠(Ⅱ、Ⅲ组)腹腔并用大网膜包裹,Ⅰ、Ⅱ组不接受环孢菌素A(CsA),Ⅲ组全程接受CsA10mg·kg^-1·d^-1。分别在3、14、28d后取出移植气管检测形态学改变和Th1(IL-2、IFN-γ)/Th2(IL-4、IL-10)细胞因子表达,并观察CsA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术后3d时3组气管形态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d时Ⅰ组气管形态基本恢复;Ⅱ、Ⅲ组上皮细胞几乎全部缺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区别明显(P〈0.01);Ⅱ组管腔阻塞(28.5±5.0)%,淋巴细胞密集浸润,Ⅲ组阻塞(19.4±2.9)%,较多淋巴细胞分布,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8d时Ⅰ组形态正常,Ⅱ组管腔阻塞(94.8±3.6)%,浸润淋巴细胞有所减少,Ⅲ组阻塞(36.6±7.6)%,淋巴细胞分布减少,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Ⅱ组Th1/Th2细胞因子表达比Ⅰ组明显升高。与Ⅰ组相比,Ⅱ组Th1细胞因子表达比Th2细胞因子升高更为显著。Ⅲ组IL-2表达比Ⅱ组明显减少,但2组IFN-γ、IL-4、IL-10表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同种异体移植物在上皮细胞损害、纤维性细胞增生以及淋巴细胞浸润等方面较同系移植物有明显变化。Th1/Th2促进了同种异体大鼠异位移植气管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的发生,其细胞因子可能介入了OB的发病机制。CsA减少管腔阻塞和淋巴细胞浸润,但对于移植物上皮没有明显保护作用。CsA抑制IL-2基因转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OB病理性损害。  相似文献   

10.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较严重的肺部并发症,其发生率为1.7%~26%,死亡率为21%~100%.从HSCT到BOS确诊的时间为50~3212 d,平均为431 d[1].  相似文献   

11.
在Mizuta套管技术的基础上,我们通过3年左右的摸索和实验,进一步简化了大鼠原位左肺移植动物模型,使之更容易被重复.  相似文献   

12.
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改进的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使大鼠肺移植模型的建立更加简便、有效和稳定。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配对,采用三袖套法进行肺动、静脉的吻合,内支架进行支气管重建,建立大鼠肺移植模型。结果进行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正式实验20对,供肺灌注到摘取时间为15±3min,供肺完成体外套管时间为5±2min,供、受体动静脉和支气管套管吻合时间为30±3min,总手术时间63±4min。手术成功18只,手术成功率90%;失败2只,其中操作失误死亡1只,肺静脉撕裂1只。血气、病理学等检查证实成功复制了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模型。结论改进的大鼠左肺原位移植模型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袖套法建立大鼠肺移植模型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袖套技术建立大鼠肺移植模型的方法改进。方法用改进的袖套技术建立大鼠肺移植模型。结果30例大鼠肺移植,手术成功率90%(27/30),术后生存率100%,供肺摘取需时(1.0±0.5)min,供肺完成肺动静脉和支气管套管时间分别为(1.0±0.5)、(2.0±1.0)和(2.0±0.5)min,供受体肺动静脉和支气管吻合时间分别为(3.0±2.0)、(7.0±2.0)和(1.5±0.5)min。结论改进的袖套技术具有供肺获取、肺动静脉和支气管套管和吻合更快速、简化、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一种改进大鼠肺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 改进大鼠原位单肺移植实验方法,建立稳定的动物模型。方法 取近交雄性SD大鼠,行原位灌洗和供体心肺联合切取,应用cuff技术吻合肺动、静脉,prolene线连续吻合支气管。术后通过胸部X线和动脉血气分析监测移植肺存活情况。结果 共完成26例大鼠肺移植手术,成功23例.失败3例,手术成功率为88.5%,术后7d存活率为100%。手术操作简便,技术稳定。结论 该模型的改进为肺移植及其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器官移植受者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是导致其发生慢性排斥反应和死亡的危险因素。近来已明确肺移植后发生表现为淋巴细胞性细支气管炎(lymphocytic bronchiolitis)的B级急性排斥反应受者更易发生慢性排斥反应。实体器官移植中,移植肺是高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器官之一,这与移植肺同外界环境直接接触有关。鉴于此,比利时研究者试图明确大气污染的每日波动情况是否与肺移植受者A级急性排斥反应或淋巴细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6.
对48例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住院患儿行抗感染治疗,加强气道管理、雾化吸入、氧疗及对症支持治疗,45例患儿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均好转出院;3例因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转入PICU,治疗无效死亡。提出感染期加强气道护理、氧疗护理及对症护理,以有效控制感染缩短疾病进程;恢复期注重培训家长呼吸运动锻练方法及疾病护理方法,落实居家护理措施及随访监管,是降低反复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8.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OB)是肺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 ,也是导致移植后存活 3个月以上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本实验通过大鼠的气管异位移植来建立肺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模型 ,为国内OB的研究奠定基础。一、实验材料及方法1.实验组采BN大鼠为供体大鼠 ,Lew大鼠作为受体大鼠 ;对照组采用Lew大鼠做为供体和受体大鼠。均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动物实验中心提供。2 .供体气管的切取 :BN大鼠经苯巴比妥 (4 0mg/kg体重 ,腹腔注射 )麻醉 ,颈前区去毛 ,常规消毒后 ,取颈前正中线切口 ,分离皮下组织及颈前诸肌群 ,充分暴露气管 ,将气管全长切下 ,…  相似文献   

19.
丁浩  毛文君  刘峰  范立  陈静瑜 《器官移植》2018,9(4):268-271, 277
目的  探讨双肺移植同期Nuss手术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综合征(BOS)合并漏斗胸的疗效。方法  2015年3月24日,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BOS合并漏斗胸患者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胸外科暨肺移植中心接受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下双肺移植术,同期行Nuss手术矫治漏斗胸,手术顺利,术后予抗炎、抗真菌预防治疗,予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肾上腺皮质激素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治疗。结果  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于术后25 d出院,术后2年拆除胸部Nuss钢板,胸廓畸形得到纠正,术后接受长期随访,截止至投稿日,患者存活3年余,肺功能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满意。结论  双肺移植同期Nuss手术是治疗终末期BOS合并胸廓畸形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对肺移植术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影响及对辅助性T(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的作用。 方法 无特定病原体(SPF)级C57BL/6小鼠24只、Balb/c小鼠48只。以C57BL/6小鼠为供体,Balb/c小鼠为受体,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分别为实验对照组(C组)、阿奇霉素对照组(Cazm组)、移植组(T组)、移植治疗组(Tazm组)。T组和Tazm组建立气管异位移植模型模拟肺移植术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于移植后1 d起,给予Cazm组和Tazm组小鼠阿奇霉素30 mg/kg每周灌胃3次,分别于移植后14 d和28 d取出移植气管,收集外周血。取出移植气管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外周血细胞ROR-γt和Foxp3信使核糖核酸(mRNA)的表达,采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浆Th17、Treg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 结果 气管异位移植后,与C组气管相比,T组和Tazm组移植气管出现闭塞并有炎症浸润,Tazm组程度要轻于T组。与T组相比,Tazm组ROR-γt mRNA表达水平降低(P < 0.05),两者Foxp3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相比,Tazm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17水平降低(均为P < 0.05)。 结论 阿奇霉素持续治疗可延缓移植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进展,可能与抑制Th17细胞分化及其介导的炎症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