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此题答的都比较好,但其中错的较多的有: 1.血府逐淤汤出自何书?() A.《血证论》;B.《证治准绳》; C.《景岳全书》:D.《医林改错》。 〔分析〕答案为D,但因对书的来源不熟而答成A的不少。 n.肉桂在回阳救急汤中的作用是:() A.温肾化气行水;B.温经散寒止痛; C.温肾祛寒破阴;D.温经活血通络。 〔分析〕多因对方解不熟而没有答对。根据该方治证病机是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所致,则其作用是C,而多数人答成B,也有答A的‘ 16注化汤配伍炮干姜的意义不是:() A.温经散寒;B.温经行血; C.温经止痛;D.温中止血…  相似文献   

2.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番号填在括号内。 1.我国历史上载方最多的方书是()①《千金方》③《普济方》②《证治准绳》④《圣济总录》2.“十剂,,是指() ①宣、通、温、清、补、泄、轻、重、燥、湿 ②宜、通、泄、补、燥、湿、轻、重、滑、涩 ③宣、通、补、泄、温、清、滑、涩、燥、湿 ④宜、通、补、涩、升、降、轻、重、滑、湿3.半夏泻心汤变化为甘草泻心汤是属于()①药味增减的变化③齐l]型更换的变化②药量增减的变化④三者都不是 4.证见“感冒风寒,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  相似文献   

3.
(答案下期刊出)!单项选择题(选出1个正确答案,并将号码填在括1一1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壮火”是指()号内,每小题l分,共30分)八.夏日之阳B.人体龙盛之阳C药食气味纯阳l,1最早注释《内经》的作者是()D.阳热盛极八.杨上善B.皇甫谧C.王冰D.全元起1 .17《素问·生气通一尺论》中“洞泄”的原因是不‘.)1.艺肝的阴阳属性是()A.春伤于风B.饮食伤脾c.秋伤于湿D.夏伤于八.阳中之少阳B阴中之少阳C,阴中之少阴暑I川泪中之少阴1.18“好趋”的年龄是()1.3病因与汗出无关的病证是()A.l()岁B.20岁C.30岁D.10岁八.玺专玛.偏枯c,痊D大丁l.1()煎…  相似文献   

4.
张鸣钟 《中医研究》2007,20(7):53-53,F0004
一、单向选择题1.张子和认为“三消之说当从()断”。A、风B、火C、湿D、燥E、寒2.张子和认为“天地之()常则安,变则病”。A、日B、月C、水D、火E、气3.张子和认为“凡见喜怒悲惊思之证,皆以平()火为主”。A、肝B、心C、脾D、肺E、肾4.张子和认为“嗽分六气毋拘以()”。A、风B、火C、湿D、燥E、寒5.张子和认为“目疾头风()最急”。A、发汗B、催吐C、攻下D、出血E、补益二、论述题张子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儒门事亲》学习辅导题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E3、B4、E5、D二、论述题张子和不仅是“汗吐下三法…  相似文献   

5.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本大皿共25分。 (答题说明:每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从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标号字母填入题千后的括号内。) 1.北齐徐之才所提出的“宣、通、补、泄、轻、重、滑、涩、操、湿”是作为:() A、方剂功效分类的依据; B、药物功效分类的依据; C、治法分类的依据; D、以上三项都不是。 2.历史上被称为“方书之祖”的是:( A、《五十二病方》;B、《伤寒杂病论》; C、《黄帝内经》;D、《千金方》。 3.桂枝汤的组成是:() A、桂枝、赤芍、生姜、炙甘草、大枣; B、桂枝、芍药、干姜、炙甘草、大枣; C、桂枝、芍药、生…  相似文献   

6.
一、选择题;请将下列各题正确答案的标号写入()内。(10分) 1.第二个提出五脏证治法则,明确区分惊与病,并首创急慢惊风的不同病因病理和治疗方法的著名儿科医家是()。 A.董汲;B.陈中文:C.钱乙: D.吴鞠通;E.万全。 2.辨别小儿风寒和风热两类感冒主要依据,有哪一项是错误的?() A.发热恶寒孰轻孰重;B.口渴与不口渴; C.咽喉红肿疼痛与否;D.舌苔白与黄; E.脉象的浮与不浮。 3.下列除哪项之外均属腹痛的证型?() A.寒实型;B.脾肾阳虚型;C.食积型; D.淤血型:E.虚寒型。 4;慢惊风的发生主要哪三脏受累?() A.肝心肾;B.脾肾肝;C.肝脾心; D.心脾…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治法有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等,其中补法又分为攻补兼施和纯补两种,笔者把纯补之法归纳为补气、养血、温阳和滋阴四法。  相似文献   

8.
吕昌宝 《新中医》1989,21(9):16-17
作者认为八法不能概括全部的治法,因而提出利、通、平、收四法补充之,共为汗、吐、下、利、通、和、温、清、消、补、平、收十二法。  相似文献   

9.
八法即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治疗方法。本文通过对张仲景遣方用药举例分析,以探讨《伤寒论》对八法的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0.
"温法"在推拿治疗中的具体操作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论病之源,从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从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统之,而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中药方剂治法有八法,同样,推拿治法中也有“推拿八法”——即温、补、通、泻、汗、和、散、清。  相似文献   

11.
<正>中医治疗疾病的法则有汗、下、吐、和、温、清、消、补八种,究其实质就攻、补、和3法;八法中的汗、下、吐、清、消为攻法;温、补为补法,攻补法则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和法应用较局限[1]。笔者根据临床中和法对60例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应用加以分析探讨如下。1和法的提出《伤寒杂病论》成书于20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为长沙太守张机所著,当时战争频发,战争思想对《伤寒杂病论》影响巨大,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敌弱我强就选择是战,敌强我弱就选择守,  相似文献   

12.
对《内经》中无名十纲-阴阳表里上下寒热虚实,及相应之无名八法-和,汗(泻),吐,下,温,清,补,消等方面进行阐发。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构建六经辨证体系,将水液病治疗归纳为宣肺发汗、温阳化水、滋阴润燥、泻下逐水、消痞散结、化气利水、和解少阳、清热利湿、涌吐祛邪等,涉及汗、吐、下、和、清、温、消、补等八法,明确代表方剂与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14.
对《内经》中十纲-阴阳表里上下寒热虚实及相应之八法-和、汗(泻)、吐、下、温、清、补、消等方面进行阐发,并提出十纲辨证论治对中医学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答案下期刊出)1单项选择题(在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1.n原文“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案,并将号码填在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悸,头眩,身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其中1.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仍发热”的病机是()A.王叔和B.张机C.成无己D.林亿A.太阳表证未解B.阴寒盛而阳气衰C.汗后阳虚1.2太阳中风发热的特点是()外浮D.汗后伤阴内热A.或已发热,或未发热B.时发热C.翁翁发热1.12原文“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D.热多寒少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1.3葛根荃连汤证中喘…  相似文献   

16.
一、多选题:场。分) A型题:(将正确答案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题I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是() A.二五十二病方》B.《外科精义》C.《刘涓子鬼遗方》D.《外科宝鉴》E.《疮疡经验全书》 2.最早对麻醉药的组成、适应证、剂量进行具体说明的著作是() A.陈自明的《外科精要》B.  相似文献   

17.
(答案下期刊出)1选择题选择1个最佳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1.14外感风邪,临床可见()1.1初病鼻翼煽动的机理是()A.发热无汗B.恶风自汗C.恶寒无汗D.但寒A.燥邪犯肺B.风寒闭肺C.邪热塞肺D.肺气不热E.但热不寒亏虚E.肺气将绝1.15病人头痛绵绵,过劳则甚者多属于()1.2痰清稀而多泡沫,其病多属()A.血虚证B.气虚证C.阴虚证D.脾虚证E.A.风痰B.湿痰C.寒痰D.热痰E.燥痰精虚证1.3淡白舌黑燥苔的主病是()1.16癖血证病人,口渴的特点是()A.血虚有热B.血虚夹痰浊C.气虚热甚D.阳A.口干但不欲饮B.口渴饮水不多C.口渴喜热虚寒甚E.中毒饮饮量不多D.…  相似文献   

18.
王醊恩  杨毅 《光明中医》2010,25(7):1141-1142
<正>"和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之和法是清·程钟龄提出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中医学八大治法之一。其源流,后人多归溯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金·成无己首先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和法。他在《伤寒明理论》中指出:"伤寒邪气在表者,必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理、法、方、药融为一体,构建六经辨证体系,将水液病治疗归纳为宣肺发汗、温阳化水、滋阴润燥、泻下逐水、消痞散结、化气利水、和解少阳、清热利湿、涌吐祛邪等,涉及汗、吐、下、和、清、温、消、补等八法,明确代表方剂与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20.
钟天  秦小珑 《江西中医药》2006,37(12):21-22
《伤寒论》以讨论六经病证为宗旨。由于六经病证复杂多变,故与之相应的治法也多种多样,当今临床常用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即起源于此。虽然如此,但《伤寒论》偏重讨论寒邪引起的疾病,而以驱散寒邪为主的汗法,自然就成了《伤寒论》的重点治疗方法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