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胸椎、上腰椎爆裂骨折胸腔镜下小切口前路手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进行胸椎、上腰椎前路手术的可行性。方法10例T9~L1椎体爆裂型骨折并脊髓压迫症及1例陈旧性L1椎体爆裂骨折合并马尾综合征患者,行胸腔镜下脊髓减压、植骨、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结果全部病例切口Ⅰ期愈合,X线、CT、MRI显示病灶清除彻底,脊髓充分减压,除1例骨折复位固定后仍有轻度成角畸形外,其它病例复位满意、内固定可靠,位置良好。大部分截瘫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同程度好转。结论胸椎、上腰椎骨折,不论是否并发脊髓、马尾神经压迫,都适宜在胸腔镜辅助下进行脊髓减压、脊柱前路植骨、内固定手术。可选择常规气管插管、双肺通气全身麻醉下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2.
背景: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侧前方减压植骨融合、钉棒系统内固定术可通过同一切口实现。 目的:观察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并侧前方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合并脊髓及神经根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采用后路钉棒系统置入内固定,侧前方减压植骨融合治疗12 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神经损伤的病例。 结果与结论:12例患者椎管均获得有效减压,均随访9个月以上。影像学显示植骨块融合良好, 伤椎高度基本恢复,Cobb’s 角由术前平均22°恢复到6°,F rankel 分级恢复1级者6 例,恢复2级者3 例,无变化者3例。结果表明,采用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加侧前方减压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是集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矫正畸形、重建脊柱稳定一次完成的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于椎管内有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单纯椎体成形术难以解除椎管内占位及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使其成为其应用的相对禁忌证,而传统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存在手术创伤大、螺钉松动及椎体高度丢失等问题。 目的:观察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患者31例。内固定后通过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情况、ODI评分评估腰背部功能情况、SF-36健康调查评分表评估生活质量、胸腰椎正侧位片评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改善情况、Franke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内固定置入过程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4.5个月,伤椎均达满意复位,平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得到明显改善,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腰背部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以上所有指标治疗后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内固定后1周和内固定后1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内固定后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椎体前缘及椎间隙处少量骨水泥渗漏各1例,但均无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无新发骨折。说明联合应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伤椎椎体成形,不仅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椎体高度及强度,重建脊柱稳定性,明显缓解腰背部疼痛,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腰背部功能,显著提高生存质量,是治疗伴椎管内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前入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效果。方法:对1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前路减压,切除椎体后缘骨块,解除对硬膜的压迫,上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9个月,神经功能平均有1级以上的恢复。植骨块全部融合,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椎管容量扩大,无骨片残留。结论:该术式疗效肯定,但要严格掌握手术要点、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胸腰椎爆裂骨折常合并椎体畸形脱位和脊髓损伤,骨折极不稳定。我院自2004年10月至2007年4月对28例经CT证实为胸腰椎爆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复位、植骨及四椎体8枚椎弓根螺钉置入三维固定取得较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背景:传统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易发生复位角度、高度丢失,迟发性神经损伤,内固定松动。 目的:观察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采用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60岁以上老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2例。评价患者内固定置入前、后及随访时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改变及腰背疼痛等变化。 结果与结论:32例病例均随访6个月以上。无断钉及内固定物松动,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神经功能及腰背疼痛明显改善,且椎体高度、后凸角、椎管内占位无明显再丢失。提示经骨折椎椎弓根植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能同时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能即时增加椎体的骨容量和脊柱的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因应力过大造成的断钉、断棒、椎体高度丢失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侧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椎管明显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6例椎管明显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行侧前路减压,钉板或钉棒固定加椎间钛网融合器植骨融合固定。结果:16例均获随访12~32个月。手术后胸腰椎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满意,平均Cobb's角及平均椎管狭窄指数得到明显改善,神经功能恢复(Frank分级)提高1~3级。2例术中损伤胸膜并给予修补,5例术后出现腹股沟区麻木,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侧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椎管明显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可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1年1月采用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12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0~55岁,平均35.5岁。通过比较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X线、CT片及神经学检查,观察骨折复位、植骨融合、神经功能恢复、矫正丢失、腰椎活动度及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等情况来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150~200min,平均160 min。出血量200~700 ml,平均450ml。术后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5个月。所有患者伤椎均获得满意复位,术后随访3~6月时椎间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随访中重建的椎体高度无丢失,神经功能获得1~2级恢复,平均提高1.5级。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或者钛笼下沉等并发症,患者未出现顽固性腰痛,腰椎活动度好,邻近节段椎间盘未见明显退变征象。结论选择合适的患者,经单侧椎弓根入路减压、钛笼椎体间支撑植骨内固定术能有效的恢复脊柱生理曲度,能达到椎管充分减压和前中柱的支撑重建,同时保留伤椎相对正常的中下份椎体及下位未受损伤的椎间盘,降低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背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成为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行伤椎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恢复胸腰椎严重骨折脱位患者的椎体高度。 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201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严重骨折脱位患者31例,全部采用经椎弓根伤椎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椎体序列的恢复以及椎体高度、Cobb角的恢复情况,同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12-30个月,所有患者椎体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后均较好,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等。复查时植骨块均已融合,畸形矫正良好,椎体高度基本恢复,Cobb角恢复良好。7例神经功能有所恢复,其中6例提高1级,1例提高2级,另外22例未恢复。病例分析和相关研究结果说明,经椎弓根行伤椎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间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可以减少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椎体矫正丢失,恢复椎体高度,增强椎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切口椎板开窗行椎管减压,结合椎旁肌间隙入路置钉治疗伴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研究自2013年1月至2016年2月采用小切口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椎旁肌间置钉内固定治疗33例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骨折。 结果 33例获得2~36个月随访,平均17个月,手术时间短,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少,腰背部疼痛均优于传统后正中手术,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矫正率、椎管狭窄及神经功能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结论 小切口椎板开窗减压+肌间隙置钉治疗合并神经损伤胸腰椎爆裂骨折与传统后正中手术具有相同疗效,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患者恢复快,保留了脊柱结构和稳定性,而且可以使椎管得到有效减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后路椎板减压、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治疗作用。方法 8例颈胸段脊柱损伤患者,损伤部位为第6颈椎至第1胸椎,损伤类型为椎体爆裂性骨折2例,椎体压缩性骨折5例,压缩性骨折伴脱位1例。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分别经后路颈胸段椎板减压椎弓根或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0个月,植骨均在3~4个月完全融合,所有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症状改善,伴有交感神经节刺激症状者有所缓解。结论颈胸段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后路椎弓根螺钉及侧块螺钉固定系统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后路手术更好的复位方法,并规范术中观察方法和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技术。方法 44例胸腰椎严重爆裂骨折(椎管占位〉50%或伴高度塌陷〉50%)均采用脊柱后路钉棒系统多次撑开方法复位固定,并经椎弓根行伤椎体内打压植骨治疗。术中反复撑开2~4次,植人工骨6~8cm3;术中C臂透视,清楚观察椎体后缘"直线"或"前弧线"恢复情况,借此准确判断椎管占位程度。结果 X线和CT显示骨折复位满意,椎体前后缘高度恢复至96%~105%,椎管占位恢复至0~6%,神经症状无一例加重。随访1~24个月,未发现断钉、断棒和后凸畸形,椎管占位无加重,神经损伤症状多数减轻或完全恢复,半年后病例伤椎均达骨性愈合。结论大部分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可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反复多次撑开方式复位固定,经椎弓根伤椎内植骨融合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椎间植骨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腰椎板切除减压、自体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腰椎板切除减压、自体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23例,其中腰椎管狭窄症12例,腰椎滑脱7例(均为Meyerding Ⅰ度),腰椎节段不稳4例。随访观察近期临床疗效、椎间隙高度及融合率。结果:23例获得随访,时间5—38个月,平均16个月。按照改良Macnab法疗效评定标准,优15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6%。术后3~8个月(平均5个月)X线示椎体间植骨融合,融合率100%,无高度及复位丢失。椎间隙高度增大3.6mm,腰椎前凸角增大6.2°。结论: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有效恢复脊柱生理弧度及椎间隙高度,达到即时稳定,椎间植骨融合率高,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杨明  章明  万双林  黄悦  张剑  范顺武 《解剖学报》2009,40(4):539-545
目的 观察大鼠马尾神经受压后脊髓圆锥神经元的形态变化,检测脊髓神经元凋亡数量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的表达,以及探讨上述变化的可能机制. 方法 将90只成年SD大鼠分为马尾受压模型组、假手术组与正常对照组,分别于造模术后30min、2h、4h、8h、1d、3d、1周、2周、3周取样.采用光镜与透射电镜观察马尾受压后脊髓圆锥神经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原位杂交法测定BDNF mRNA阳性细胞的数量.计算单位面积内的阳性细胞数,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马尾受压后不同时间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 马尾神经受压可导致脊髓圆锥神经元形态结构出现明显伤害性改变.TUNEL染色与BDNF mRNA原位杂交显示,阳性细胞分别于制模术后8h、4h起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多,并于术后3d达高峰,术后3周上述阳性细胞的数量仍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 马尾神经受压后,可导致相应脊髓圆锥神经细胞结构的明显变化,其凋亡数量明显增加,说明马尾受损可导致中枢神经元的不可逆损伤,这可能是马尾综合征逾期手术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马尾严重受压后,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BDNF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可能对神经细胞的保护及修复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The anatomy of the vertebral column in mammals may differ between species and between subjects of the same species, especially with regards to the composition of the thoracolumbar spine. We investigated, using several noninvasive imaging techniques, the thoracolumbar spine of a total of 44 adult rhesus macaques of both genders.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 of the vertebral column showed a predominant spine phenotype with 12 rib‐bearing thoracic vertebrae and 7 lumbar vertebrae without ribs in 82% of subjects, whereas a subset of subjects demonstrated 13 rib‐bearing thoracic vertebrae and 6 lumbar vertebrae without ribs. Computer tomography studies of the thoraco‐lumbar spine in two cases with a pair of supernumerary ribs showed facet joints between the most caudal pair of ribs and the associated vertebra, supporting a thoracic phenotyp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studi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umbosacral spinal cord and the vertebral column. The length of the conus medullaris portion of the spinal cord was 1.5 ± 0.3 vertebral units, and its rostral and caudal positions in the spinal canal were at 2.0 ± 0.3 and 3.6 ± 0.4 vertebral units below the thoracolumbar junction, respectively (n = 44). The presence of a set of supernumerary ribs did not affect the length or craniocaudal position of the conus medullaris, and subjects with13 rib‐bearing vertebrae may from a functional or spine surgical perspective be considered as exhibiting12 thoracic vertebrae and an L1 vertebra with ribs. Anat Rec, 300:300–308, 2017. © 2016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联合经椎弓根伤椎内球囊扩张后植骨手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1例胸腰段及腰椎爆裂骨折,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固定,经伤椎椎弓根置入PKP系统球囊,扩大伤椎内骨质空腔,植入人工骨填充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植骨量、出血量、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等方面,与钉棒复位经椎弓根单纯植骨方法做初步对比。结果31例爆裂骨折复位固定良好,神经功能ASIA评分无一例加重,伤椎内植骨区域填充良好,22例患者术后坚持随访,无一例断钉断棒,骨折愈合良好,伤椎内无空腔形成,取出内固定物后6月复查,无一例伤椎塌陷;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出血量、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Cobb角、椎管占位等方面,与经椎弓根单纯植骨手术无明显差异,但植骨量更加充分,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本术式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理论上是一种有效手段,但与传统的简单钉棒复位固定方式比较,是否可以明显减少钉棒取出后伤椎塌陷的发生,还需深入研究及大宗病例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后路一期前路减压重建后路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2006年~2009年经后路一期前路减压重建后路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12例患者,男8例,女4例,年龄24~56岁,AO分型B3型7例,C3型5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5例,C级4例。经后路一期手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经椎弓根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网融合器前柱重建。术后随访患者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和植骨融合情况,术前和术后Coob角度比较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1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4年。术后神经损伤症状无加重,神经功能均有好转,椎体高度无丢失,无钉棒松动断裂发生。结论经后路一期前路减压重建后路固定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效果可靠、安全,可做为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