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柴胡、升麻、葛根、羌活、独活、防风等风燥升阳药物在《脾胃论》中运用十分广泛。全书中63个方剂就有34个使用了此类药物。李杲倡脾胃为元气之本,极为重视升发脾胃阳气,在脾胃升降失调的疾病中常常灵活运用风燥升阳药物,风度独具一格。(一)升阳举陷《脾胃论》(以下简称为《论》)中广泛运用风燥升阳药物与补益中气药物同用以升阳举陷。《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气者,若天与日……故阳因而上。”人体的阳气如同自然界的太阳一样重要,其具有向上升发的生理作用。脾胃是阳气升降出入的 相似文献
2.
《脾胃论》风药应用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结合《脾胃论》中具体方药,从解表升散、升阳举陷、疏肝解郁、发散郁火、调理气机、散化内外湿邪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脾胃论》中风药的应用。并提出“辛温发散”乃是风药治疗作用的根本。以期对拓展风药在临床中的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脾胃论》承载了李东垣毕生最重要的学术思想,尤为注重补益脾胃,本书提出“脾胃元气论”“脾胃升降观”“阴火论”等,通读《脾胃论》,发现东垣在治疗上尤为擅长使用风药,全书载方63首,应用风药的方剂达35首,但现代药理学并无“风药”这一明确定义,现就《脾胃论》学术思想及风药的定义、范围、临床应用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4.
略析李东垣升阳风燥药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撰《脾胃论》,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强调升降失常是脾胃发病的核心。他在处理升降失常时,特注重一个“升”字调升麻、柴胡、羌活、独活、防风、葛根、白茫。章本等升阳风燥药,治疗内伤脾胃所致的多种病证。本文略举几例,分析于下。1治疗火郁证脾胃虚弱,又饮食不慎,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立之中,使阳气不能上行阳道,人心贯肺,充实皮毛,以致本为营卫卫外之处,变成郁火(阴火)充斥之地,郁火盛于肌表而不能泄发。证见肌热表热,四肢发热发困,筋骨间热,热如火燎,拘之烙手等等一派肌表元气不足、郁热盛… 相似文献
5.
<正> 南宋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一书问世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对中医治疗慢性衰弱性“内伤”疾病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后世医家批评东垣“擅用辛燥升补”的为数不多,但说他“偏重了脾胃之阳而忽视了脾胃之阴”的似乎已成公论。笔者个人管见,这是一个误解。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中写道:“脉者,元气也。”认为脉就是元气生发的基础。在治疗原则上,用甘 相似文献
6.
7.
东垣论病,以“脾胃内伤、百病由生”为基本论点,病理关键在脾胃虚弱、阳气不升,故确立了“补中升阳”的治疗大法。补中升阳,主要用药物黄芪、人参、白术甘温补中,升麻、柴胡、葛根、羌活等风药升阳,其次是针灸,其目的在调整脾胃、平衡升降。另在摄生、食药宜忌等方面也重视顾护脾胃,注重阳气升发。 相似文献
8.
<正> 李东垣重视脾胃,详论元气,向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清·屠人杰《伤寒经解》:“观东垣遵《内经》及仲景之文而论脾胃……自此论一出,《内经》之文益显,治脾胃之法愈悉,而天下后世乃知人生莫先于脾胃,而疗病尤为紧要,虽代有人论脾胃,而方法总无逃乎东垣之范围,其惠也不亦大哉。”兹就《脾胃论》与有关元气学说问题,作如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10.
运用风药治疗内伤杂病是李东垣的独特经验,在临证中,以疏肝抑木治肝病,疏风开闭治便秘,胜湿升阳治泄泻,疏通三焦治癃闭,升阳通窍治眩晕等均很有实用意义,应予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11.
结合《脾胃论》中具体方药,从发散外邪、升阳举陷、散化湿邪、调理气机、发散阴火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脾胃论》中风药的应用并浅述其用药禁忌。为避免其不良反应,遂提出动静结合、法于阴阳的风药配伍法则,以期将风药在临床中得以继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浅析《脾胃论》补脾胃升阳法的用药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临床各科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本文拟从东垣先生著《脾胃论》入手,浅析其用药特点,供同道商榷。 《脾胃论》中共有63首方剂,除少数沿用前人之成方外,大多数为东垣自创,这些方剂都很有特色。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把补脾胃药与升阳的风药同用。内伤之病,脾胃元气不足是其根本,故用甘温益气之品以补中气之虚;又因为内伤病,脾胃元气虚则气陷、湿 相似文献
13.
自李东垣发中气下陷 ,补中益气汤证以来 ,炙升麻、蜜柴胡升举清阳之气已广为应用。其实 ,当脾胃气虚 ,升降失司 ,痰湿中阻 ,证见纳谷运化失常 ,欲食不香 ,脘腹痞胀 ,大便不爽 ,舌苔薄腻等 ,也可以用柴胡、升麻、羌活、独活、防风等散风药 ,升清阳而鼓舞胃气上行。又有“风能胜湿”,脾虚而少运化 ,湿浊而生 ,散湿以振奋中焦阳气 ,使阳升阴降是很有道理的。如脾虚湿盛的泄泻证、脱肛证、水肿证等。观李东垣创升阳益胃汤 ,主治脾胃虚弱 ,怠惰嗜卧 ,时值秋燥令行 ,湿热方退 ,体重节痛 ,口苦舌干 ,纳不思食 ,食不知味 ,大便不调 ,小便频数 ,兼见… 相似文献
14.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脾胃学说是其最重要的学术思想,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和"脾胃一伤,五乱互作"的观点,认为脾胃之强弱关乎五脏,故培土为第一要义,并首创"甘温除热"治法.其组方用药,偏于升阳补气,擅长运用升麻、柴胡、葛根、防风、羌活、独活、川芎等升阳风药,认为此类药物既可升阳,又可与甘温补气药或苦寒泻火药配伍扩大功效范围,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16.
浅析《脾胃论》遣药制方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李杲《脾胃论》中的遣药制方特点,历代医家毁誉贬褒,评价不一:有称其“擅用辛燥升补”,有赞之为“医中之王道”;有谓其“药杂方乱”,亦有评论“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标本主次分明.本文依据《脾胃论》中六十三方及其“随时”、“随病”的加减用药,分析探讨其遣 相似文献
17.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若脾气虚弱不能升清,水谷精微不能输布脏腑官窍,则诱发一系列疾病。李东垣认为风药升脾胃、肝胆之阳,风药泻火,并提出治疗某些官窍疾病可健脾与风药联用。黄柳向医师继承古代中医名家之经验,并结合临床,将风药升阳这一学术理念运用于脾胃疾病的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明代医家王纶云:“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对李东垣临床用药,做了生动的概括。这也是李东垣学术思想在临床用药中的体现。李东垣在学术上重视人身胃气,倡“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凡饮食劳倦每致脾胃升降失常,形成“谷气下流,阴火上冲”的内伤病证。处方用药上力主用甘温之药以内养元气,用风药升阳除邪。纵观李东垣诸卷,考其升阳诸方,可以看出李东垣非常重视升阳风药的运用,临床中或单独运用,或相配伍而施,均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为世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
19.
明代医家王纶云:"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条理井然".对李东垣临床用药,做了生动的概括.这也是李东垣学术思想在临床用药中的体现.李东垣在学术上重视人身胃气,倡"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凡饮食劳倦每致脾胃升降失常,形成"谷气下流,阴火上冲"的内伤病证.处方用药上力主用甘温之药以内养元气,用风药升阳除邪.纵观李东垣诸卷,考其升阳诸方,可以看出李东垣非常重视升阳风药的运用,临床中或单独运用,或相配伍而施,均取得了卓越的疗效,为世人所称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