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现用的十二经脉的走行图,源于明代滑寿著的《十四经发挥》。十二经脉的走行、命名及其与脏腑的配属,既来之实践又有逻辑推理的成分。十二经脉走行图的绘制,主要是根据肘膝以下俞穴主治作用的远达部位和针感的传导路线。例如,针刺合谷能治咽喉肿痛、鼻塞,所以在经络图上,手阳明大肠经发自商阳,经合  相似文献   

2.
<正> 太、少阴阳,即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它们是根据阴和阳各自在“量”的方面的多少不同而划分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有太阴、少阴、太阳、少阳的区分。太、少阴阳这些名称在《内经》中的应用主要有:①用于说明四时五脏之气的,如《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②用于说明脏腑经脉  相似文献   

3.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语出《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是在论述了内脏与精神活动、组织形体,以及四时气侯的关系之后,突出强调胆气壮怯对十一脏功能强弱的重要影响。若胆气壮,脏腑的功能就强盛协调,使机体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胆气怯则脏腑功能不足或失调,抗病力就差。谈到胆气的“壮”与“怯”,有人只从精神状态的“胆大”、“胆小”去理解,甚至把祖国医学理论中的“几十一脏,取决于胆”和“胆主决断”等观点,视  相似文献   

4.
5.
《灵枢》、《素问》对经络系统的记述比较完整,虽然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演变,直到目前经脉循行线没有多大的改变,基本上还是依据二书内的记截。为了对经络实质的研究,应当探讨经脉路线的起始与形成,这对揭示经络奥秘  相似文献   

6.
比类取象是中医学的特点,中医学深受《易经》的影响,在形成十二经脉气血循环流注理论时,利用了六爻模型,即比类了六爻之象。《易经》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六爻自下而上排列有爻位之分,即初、二、三、四、五、上。初、三、五为阳位,二、四、上为阴位。六爻的排列,代...  相似文献   

7.
中医脏腑之数有五六之争,《难经.三十八难》和《难经.三十九难》有脏五腑六与腑五脏六两种不同的论述,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三焦与命门属腑属脏的问题。中医学对人体的认识,重功能而轻形态,《难经》脏五腑六与腑五脏六之异,实则强调了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之功能及命门寓元气而藏元阴元阳与肾脏之异同。  相似文献   

8.
9.
藏医同类性用药与中医的以脏治脏黄世佐中药系金晓东宁夏医学院附院(750000)关键词藏医药学中医药学同类性以脏治脏中图分类号R291.4同为传统的民族医药学,藏医药与中医药均以朴素的思辨性为其理论特点,并且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有着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的渊...  相似文献   

10.
浅谈脏与腑的关系蒋燕(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基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脏象学说;脏与腑;相互关系脏与腑之间的关系,通常指脏腑相合。即《灵枢·本输》所云: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其实还有许多联系,如腑受脏浊,脏腑相通等。这些都是...  相似文献   

11.
探讨《内经》五藏六腑咳的证与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正>脏与腑是古代医家对人体内脏命名的重要器官,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对五脏六腑的功能作用及特点进行了明确的论述和确定,一直延用至今仍指导着人们的医疗实践,成为中医学的特色理念,为人类的防病、治病、养生、保健做出了重要贡献。而将脏与腑功能的藏与泻作用把握清楚,对人们的养生与防病更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脏躁病由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癔症由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命名.二者在病因、发病人群及症状描述上有着相似性.而两病走入两种不同的治疗模式.两者均由精神因素诱发;症状上呈发作性,有不能自主感,癔症以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表现形式较为多样,脏躁则还有大量情志方面的表现;心理行为方面两者均好发于女性,有相对固定的性格特征,如情绪不稳定,暗示性强;治疗上脏躁主要采用方药治疗,癔症则以心理治疗为主.根据两者相似性,提出中医脏躁病治疗可以借鉴心理学治疗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白浊、白淫王××,男,23岁,社员,1960年8月24日就诊。患者小便时必漏白已月余,大便时亦然。无遗精史,小便畅快却茎中痛如刀刺。有时大声说话亦漏白,劳累后加重。曾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效。诊脉弦实而数,舌态正常。本病殊少见,界于白浊、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论证中医之脾与肾何者为“至阴”之脏。[方法]从理论角度出发,结合临床实践,对脾与肾的生理特性、生理位置、脏腑阴阳、五行属性及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脾为水液运化之枢纽,水谷运化之使,与至阴之水关系密切;居五脏正中,极阴寒之处;因自身的至阴之性,对应阳明燥腑;五行属土,具有稳定敦厚的特性;临床亦多见“寒湿困脾”“脾阳虚”等证,少见脾阴虚证。而肾主水液之所出,泻多而藏少,肾主水强调肾阳的温煦气化在水液代谢中的作用。[结论]《内经》之“脾为阴中之至阴”是言脾具有“极阴之性”,肾当为少阴之脏,内蕴“少火”,阴中有阳,因此肾之阴不及脾之阴,脾乃“至阴之脏”。  相似文献   

16.
该项目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中医科学研究基金资助课题,已通过部级成果鉴定。研究包括两部分,即眼与十二经脉关系研究和针刺对视觉功能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 胃气、脏气、脉气始见于《内经》,三者关系非常密切。甚或互称并提。然三者实为不同之概念,有必要讨论之。胃气,通常指胃的受纳腐熟功能及由此  相似文献   

18.
依据古今文献,结合课题最新调研成果,提出情志致病方式与伤脏规律两个概念,认为情志致病存在单一情志刺激致病和多种情志刺激共同致病两种方式,情志伤脏规律是多先损伤肝脏和潜病之脏,并常由肝脏累及心、脾等脏。  相似文献   

19.
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溯源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起源于吉林省长白山地区,是结合针灸、推拿、药浴、敷贴等多种中医外治技术的极具中医特色的临床诊疗流派,善于使用针灸、推拿等技术诊疗疾病。一代宗师刘冠军教授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以"外通经络、内调脏腑"为主要的学术思想,形成了流派的理论基础;纪青山教授等推陈出新,完善理论,促进了流派的发展与传承;王之虹教授等拓展手法内涵,丰富诊疗体系,开展机制研究,使流派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是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资料与方法采用高压液相层析法对100例经头颅CT证实的脑血管病病人(脑出血26例,脑梗塞74例),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结果本组病人血浆HCY增高者52例,其中脑梗塞37例(37/74,占50%),脑出血15例(15/26,占57.69%),30例对照组有2例轻度增高(占6.67%),两组相比P<0.01,脑血管病患者中高HCY血症者和正常HCY血症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粘滞血症、肥胖、吸烟、饮酒这些已知危险因素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有卒中病史的16例患者中,11例为血浆HCY增高,和血HCY正常的5例相比P<0.01,在无已知其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19例脑血管病患者中,有2例HCY增高,与有其它危险因素的脑血管病患者(33/81)相比P<0.01。结论高HCY血症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HCY血症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比较严重,容易反复发生脑卒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