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以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100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研究对象,应用超声诊断仪检测双侧颈动脉,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结果:86%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85.9%(687/800)较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125/200,62.5%)高。结论:瓦房店市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关。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斑块显示与中风预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研究超声监测缺血性脑血管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报价值。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人83例为观察组(组),无脑血管疾病的人员65例为对照组(组),使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10MHz)观察颈内动脉的内膜、中层和外膜三层结构,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确定其大小、范围、表面形态、病变性质及狭窄程度,并准确测定血管壁的厚度、内径、腔面积,同时彩色多普勒显示颈内动脉血流状态及流速、流量。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颈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PS)和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超声可以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并可以预报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超声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13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观察组,将同期所收治的98例年龄相仿的非脑血管病住院者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别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斑块形态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观察组IMT增厚检出率72.3%高于对照组的38.7%(P0.05);颈动脉斑块检出率72.9%,高于对照组36.6%(P0.05);不稳定斑块检出率为56.7%高于对照组的28.5%(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密切相关,且以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显示患者的实际症状情况,为患者的临床治疗带来更多的数据支持,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灸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伟志  宋平  王占奎 《中国针灸》2005,25(5):312-314
目的:观察针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各30例,分别采用针灸和药物治疗.通过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斑块的性质,并计算斑块的厚度和面积.结果:针灸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率为53.9%,明显高于药物组的10.0%(P<0.01),其中以扁平斑、软斑效果较好,能够明显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面积.结论:针灸可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进而有助于减轻和防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6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观察组,对颈动脉进行分析;随机抽取6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52例患者颈动脉有不同度的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86.7%,对照组12例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发生率为20.0%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密切相关,超声检测对临床预防脑梗塞及其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摘 要目的:探究超声技术在高血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与诊断中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江 门市新会区司前人民医院 2020 年 1 月至 2022 年 1 月期间收治的 119 例高血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 者 119 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观察组、对照组,均接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查,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 斑块性质检出率、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增厚、粥样硬化检出率、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峰值流速(PSV)、 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 结果:观察组共检出 162 个斑块,对照组共检出 71 个斑块,观察组平均 斑块检出数量为(1.35 ± 0.21)个,较对照组的(0.53 ± 0.12)个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斑块性质 检出率比较中,观察组软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低,硬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 IMT 为(0.96 ± 0.31)mm,较对照组的(0.79 ± 0.25)mm 更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增厚检出率较对照组更高,颈动脉无增厚检出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 的 PSV、RI 水平较对照组高,EDV 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超声技术可以通过颈动脉 斑块检出数量、斑块性质、IMT、颈动脉增厚、粥样硬化检出及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诊断高血压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冠心病组5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中医辨证分为血瘀证组与非血瘀证组,73例非冠心病对象(门诊体检者)做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中医证候评价.结果 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91.4%,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74.1%: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占71.2%,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是49.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血瘀证患者中92.5%有内中膜增厚,90.0%被发现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非血瘀证组内中膜增厚占88.9%,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占38.9%.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二元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peannan等级相关系数为0.5柏,P=0.000,P<0.01,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瘀证显著相关.结论 冠心病血瘀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关系,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血瘀证的依据之一.尽早在中医临床上干预治疗血瘀证,可能有助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评价颈动脉易损性斑块与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价值,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卒中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症状,分为症状性卒中组41例和无症状性卒中组5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CTA检查,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度、体积、斑块成分及其稳定性、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94例患者共存在157支颈动脉狭窄和178个粥样硬化斑块。在症状性卒中组有18例存在颈动脉易损性斑块,易损性斑块发生率为43.9%,无症状性卒中组易损性斑块的发生率为17.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性卒中组不同症状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体积大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中风症状者的斑块体积大于一过性黑矇者(P<0.05)。不同类型斑块之间的CT值存在明显差异,钙化斑块CT值>纤维斑块>脂质斑块(P均<0.05)。157支狭窄颈动脉中轻度狭窄50支,中度狭窄59支,重度狭窄48支;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斑块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轻、中度狭窄患者斑块成分主要为脂质斑块,重度狭窄患者主要为混合型斑块和钙化斑块。结论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发生率较高。斑块体积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并不能完全解释动脉硬化的情况,通过CTA检查进行斑块成分的分析及易损性判断,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的预测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组,49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下颈部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内-中膜厚度增加的发生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颈总动脉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以及颈总动脉阻力指数(R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总动脉内径值及收缩期的最大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能够较为理想的掌握患者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表明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表现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9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60例因其他类型疾病就医的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接受颈部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2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检出数量及性质、颈动脉相关血流参数。结果病例组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左侧、右侧颈动脉IMT测定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病例组的低回声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强回声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病例组颈动脉PSV、EDV测定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RI、PI测定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超声检查对于评估颈动脉斑块硬化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胆固醇(TC)、脂蛋白(a)(Lp(a))、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以更好地对该病进行预防及治疗。方法对2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同时检测TC、Lp(a)、DD、FIB、CRP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TC、Lp(a)、DD、FIB、CRP明显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P均<0.01)。结论 TC、Lp(a)、DD、FIB、CRP可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这些指标可能参与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0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血流动力学指标,并与60例非高血压患者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粥样斑块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的PSV、EDV、Vmean均明显降低(P均<0.01),RI和PI均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彩超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TIA患者89例,并随机选择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12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情况;检测血糖、血脂、血压、体质量指数等指标,分析TIA与颈动脉病变及各项检测值的相关性。结果 TIA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血压、血脂及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或0.05)。高血压病及糖尿病患病率,TIA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糖是导致TIA的重要危险因素,血脂异常是促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早期发现和防治TIA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和高危因素,可有效防止TIA向缺血性卒中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确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冠心病患者57例,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2组均给予常规冠心病治疗,如降压、抗血小板、扩血管药物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口服,均连用24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及心血管事件。结果 2组治疗后血脂水平、IMT、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均0.05);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10 mg与20 mg阿托伐他汀口服均对冠心病患者有调节血脂、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作用,但以20 mg作用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梗死急性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收集16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40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的血液标本,测定血清Hcy,并对脑梗死患者做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脑梗死组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血清Hcy水平变化。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清Hcy水平升高分别有96例和5例,血清Hcy水平分别为(17.87±7.31)μmol/L和(12.05±3.33)μmol/L,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脑梗死组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Hcy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P<0.05)。结论高Hcy血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6.
《陕西中医》2017,(2):173-175
目的:分析老年脑血管病治疗中,血塞通软胶囊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0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联合血塞通软胶囊治疗者为治疗组,每组50例。对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情况及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入组时两组间斑块大小、斑块厚度及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完成6个月的治疗后,治疗组斑块大小、斑块厚度及IMT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入组时及完成6个月治疗时,两组间TC、TG及L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且,在6个月的治疗期间内,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塞通软胶囊可显著的改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情况,且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黄微粉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观察经大黄微粉干预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学改变,客观地评估大黄微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技术连续搜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84例,随机分为3组:大黄微粉组28例,给予大黄微粉治疗;洛伐他汀对照组28例,给予洛伐他汀治疗;空白对照组28例,不予以药物治疗。3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内径、Crouse斑块积分、斑块超声声像病理学分型、颈动脉超声声像学分型、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舒张末期流速(EDV)的变化。结果:大黄微粉组患者大多数指标的改善与洛伐他汀对照组相当,部分指标的改善优于洛伐他汀对照组;大黄微粉组及洛伐他汀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均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结论:大黄能够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展,有利于斑块的稳定,长期应用有可能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其作用可能与减轻管腔狭窄程度、适度改善血流动力学和改善斑块性质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形态学和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针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颈动脉形态学和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将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针灸观察组、针刺对照组、药物对照组各30例。通过颈动脉彩超的测定,观察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中内膜厚度(IMT),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舒张末期最小值(MD);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n);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结果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消退作用,其中以扁平斑、软斑效果较好,能够明显减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面积;针灸对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PS、MD和PI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降低RI,增加双侧颈动脉的内径厚度,减小IMT。结论针灸可改善颈动脉和脑动脉血流状况,有助于减轻和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四川中医》2021,39(1):100-103
目的:观察自拟降脂方对脂肪肝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42例非酒精性脂肪肝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1例。对照组予以阿托伐他汀;研究组予以阿托伐他汀联合降脂方水煎剂。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血脂水平、颈动脉超声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6.06%)低于研究组总有效率(8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较低,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高,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粥样硬化斑块数目及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过程中,研究组出现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嗜睡、口干及心动过速,对照组出现的不良反应为恶心、腹泻及肌痛。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降脂方对脂肪肝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能有效改善肝功能,调节血脂水平,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0例2型糖尿病患者、8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人群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进行检测,并测定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CRP)、尿酸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组及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CRP、LDL水平及高血压病史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可能通过影响血脂、血压而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导致脑梗死。血清CRP、LDL水平及高血压病史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