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间盘炎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48只新西兰兔采用直视下向椎间盘内注入细菌方法,制作椎间盘炎模型,并随机分为保守治疗组、早期手术治疗组和延期手术治疗组。比较这3种方法对兔椎间盘炎治疗的效果。结果:早期手术治疗组影像学表现为椎间隙变窄,后期出现椎间融合。组织学检查显示髓核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未见软骨终板破坏,细菌培养阴性。保守治疗组,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破坏及增生,椎间融合少见,细菌培养可见阳性。延期手术组影像学及组织学表现与保守治疗组相似,但细菌培养阴性。早期手术治疗组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血沉降至正常时间方面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F=90.57,87、56,P&;lt;0.01),后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6.97,P&;gt;0.05)。结论:早期手术治疗方法能迅速解除症状,治疗效果优良,是治疗术后椎间盘炎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镜(MED)术后致腰椎间盘炎的原因、临床表现特点及微创外科治疗。方法2000年4月至2005年12月,1256例微创腰椎间盘摘除术致腰椎间盘炎6例,发病率0、63%。腰4、5椎间盘炎5例,腰5骶1椎间盘炎1例。所有患者均表现为术后疼痛持续加重,或临床症状缓解后再次出现腰骶部痉挛性剧痛和活动障碍。均伴有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显著增高及MRI早期显著改变。6例腰椎间盘炎患者,2例采用非手术治疗,4例采用腹膜外小切口(3—4cm)椎间隙清创,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9、7月,手术组的平均卧床时间3、2月,非手术组平均卧床时间7.5月,其腰痛缓解程度和椎间隙高度手术组优于非手术组。结论手术治疗是腰椎间盘炎的最好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总结20例重症椎间盘炎患者行手术治疗的护理经验.包括密切观察患者行手术治疗前后疼痛的部位、性质及程度,术前给予良好的心理护理,术后保持冲洗引流管道通畅,有针对性地指导康复锻炼,做好出院指导.认为细心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为患者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随着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例数的增加 ,术后椎间盘炎成为较常见的并发症 ,该症患者腰痛剧烈 ,痛苦极大 ,治疗时间长。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尽早解除腰痛 ,最终达到病变椎间隙的骨性愈合 ,而完全消除腰痛。 1984年 8月~ 2 0 0 2年 5月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113 5例 ,发生术后椎间盘炎 13例 ,占手术例数的 1 15 % ,外院转入 3例 ,共计 16例。保守治疗 10例 ,手术治疗 6例 ,均取得良好结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6例 ,男 11例 ,女 5例 ;年龄 2 6~ 5 3岁 ,平均 3 8岁。均发生于后路腰椎间盘摘除术后 ,最短术后 5d ,最长 2 …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根据椎间盘炎患者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盘炎的特征。方法选择1988—06/2000—05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椎间盘炎患者15例。L4-5椎间盘手术12例,L5~S1椎间盘手术3例,其中同时行L4-5和L5-S1两个节段手术2例。发生感染间隙L4-5,12例,L5-S1 3例。于发病后1~7周,14例患者进行血沉和白细胞检测;9例患者进行X射线检杏;7例患者进行CT检查;11例患者MRI检查。结果纳入15例患哲,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14例血沉平均为(38.0&;#177;2.7)mm/h;9例白细胞增高为11.8&;#215;10^9L^-1。②X射线片检查结果:6例无明显变化,3例椎体边缘模糊,终板破坏。③CT检查:5例椎间隙密度减低,2例异常软组织影突入椎管内,起病后45d1例见椎体终板破坏,边缘有硬化骨形成。③MRI检合:11例,T1W像感染椎间隙、临近椎体、硬膜信号明显减低,椎板及附近软组织信号也有减低;1、2W像感染椎间隙及临近椎体、硬膜囊信号明显增强;在横断面上,椎管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椎管内可见软组织影突入,层次分界不清。结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症状消失,又重新出现剧烈腰腿痛,伴不规则低热,血沉升高即应想到椎间盘炎。MRI对早期确诊椎间盘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8.
椎间盘炎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ID临床和CT诊断。材料和方法:对5例PID临床资料和CT表现作回顾分析。结果:PID临床特征:均有髓核摘除史,术后切口1期愈合,原腰腿痛基本消失,术后11-23天复出现腰腿部剧痛,伴骶棘肌痉挛,检查切口,表面愈合良好,无红肿热痛,但局部有深压痛,扣击痛;体温正常;白细胞计数和分类正常;高血沉,54-110mm/h;血培养结果阴性,穿刺液培养阳性。PID CT表现:病变椎间盘内低密度,CT值15-33Hu,即“掏空征”,椎体后缘与硬膜囊前缘间硬膜外间隙积液,CT值12-23Hu,PID间盘膨大和相邻终板“虫蚀样”破坏,硬膜囊前缘强化显著。结论:把握PID临床特征和CT表现,能对PID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术后椎间盘炎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术后椎间盘炎是一种十分少见的严重疾患,由于临床表现特殊,加之对其认识不足,临床上易误诊、误治。近年来诊断的焦点其中在影像学特征上,力图使其早期确诊。现报告3例,并复习文献,着重对其影像学诊断进行分析研究,以提高对术后椎间盘炎的影像学诊断。1材料与方法3例术后椎间盘炎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2、43和63岁,均行腰椎间盘切除术,占腰椎间盘切除术患者0-6%。3例术后原有神经根性刺激症状减轻或消失后,出现较术前更为剧烈的难以忍受的痉挛性腰痛,局部压痛和叩击痛十分明显,直腿抬高试验明显受限,但无坐骨神经…  相似文献   

11.
术后腰椎间盘炎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后腰椎间盘炎保守、介入、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1~2002年5月收治的8例术后腰椎间盘炎的诊疗过程,比较保守、介入、手术3种治疗方法疗效、治疗时间的差异。结果:保守治疗患者好转2例(2/8)。介入和手术治疗患者2例次好转(2/7),5例次治愈(5/7)。保守治疗时间与介入和外科术后恢复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介入治疗后恢复时间均值(19.7天)明显短于手术后恢复时间均值(31.5天)。结论:腰椎间盘炎保守治疗时间长,疗效不确切;外科手术治疗可迅速缓解疼痛,疗效显著,但术后仍需较长恢复时间;介入治疗能以更小的创伤达到与外科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术后恢复时间短;可作为腰椎间盘炎治疗时优先考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术后椎间盘炎的低场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术后椎间盘炎的MRI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和手术病理证实术后椎间盘炎的低场MRI表现。结果 ①病变椎间盘及相邻椎体呈长T1长T2信号7例;②椎间盘破坏致椎间隙变窄7例,T1加权像呈低信号5例,等信号2例,T2加权像呈高信号5例,低信号2例,T2加权像髓核内低信号裂隙消失5例;③相邻椎体终板及终板下骨质破坏;④椎体旁及椎管内硬膜外脓肿5例;⑤Gd-DTPA增强扫描,4例病变椎间盘和相邻椎体信号强度增高。结论 低场MRI对术后椎间盘炎的诊断非常有用,而且还能显示硬膜外脓肿或蛛网膜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动力髋螺钉(DHS)、Gamma钉、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22例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三组:DHS组40例,Gamma钉组47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组35例。观察三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负重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8个月。所有病例术后随访均未出现感染、内固定失效。人工关节置换组均未出现关节脱位、人工假体松动、下沉或断裂。三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上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组术中出血量最高,明显高于DHS组和Gamma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DHS组术中出血量高于Gamma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极人工股骨头组术后负重时间明显短于DHS组和Gamma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HS组与Gamma钉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DHS、Gamma钉、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均具有髋关节功能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而人工关节置换更早进行负重功能锻炼,在高龄、长期卧床患者可考虑选择人工关节置换。但人工关节置换术中出血量大,术前需关注血红蛋白含量,必要时术前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普外科不同麻醉方法术后患者的合理体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颈丛麻醉术后患者各100例,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h后改半卧位,实验组患者术后直接给半卧位或低半卧位,进行对照比较。结果:各组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而对照组患者体位不适感明显高于实验组(P<0.001)。结论:麻醉术后患者头痛、呕吐及血压、呼吸、脉搏的变化与体位无关,而舒适感与体位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普外科不同麻醉方法术后护理体位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艳  赵萍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9):1171-1172
目的:探讨普外科不同麻醉方法术后患者的合理体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颈丛麻醉术后患者各100例,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h后改半卧位,实验组患者术后直接给半卧位或低半卧位,进行对照比较。结果:各组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而对照组患者体位不适感明显高于实验组(P〈0.001)。结论:麻醉术后患者头痛、呕吐及血压、呼吸、脉搏的变化与体位无关,而舒适感与体位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6.
赵艳  赵萍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7):1171-1172
目的探讨普外科不同麻醉方法术后患者的合理体位.方法选取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颈丛麻醉术后患者各100例,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术后去枕平卧6h后改半卧位,实验组患者术后直接给半卧位或低半卧位,进行对照比较.结果各组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而对照组患者体位不适感明显高于实验组(P<0.001).结论麻醉术后患者头痛、呕吐及血压、呼吸、脉搏的变化与体位无关,而舒适感与体位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术后腰椎间盘炎的诊治经过,探讨术后腰椎间盘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2例术后腰椎间盘炎的患者采用保守和手术治疗两种方法。结果:22例患者,17例经保守治疗、5例经手术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保守治疗中,应用高压氧综合治疗可缩短疗程。结论:术后腰椎间盘炎确诊后,早期应首选保守治疗;高压氧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非浸润性膀胱癌术后进行不同方法灌注羟喜树碱的效果.[方法]48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分别采用经尿道外口进行和经尿管插入膀胱两种方法行膀胱灌注.[结果]两组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膀胱灌注疼痛发生程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尿道外口灌注化疗药物减少了病人置尿管的痛苦,且操作简单、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及病变部位消化系统疾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方法 对该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120例ESD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手术时年龄分为老年组(≥ 60岁,52例)和非老年组( < 60岁,68例)。对比两组患者性别和病变部位(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等信息。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发热、术后穿孔、狭窄和出血),以及两组患者不同病变部位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不同病变部位总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将有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模型,行量化赋值,明确ES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和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老年组术后发热和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 < 0.05),术后穿孔和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食管、胃、十二指肠、结肠和直肠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 > 0.05)。不同病变部位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老年和食管病变是ES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老年和病变部位在食管的消化系统疾病ESD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高。在对老年和有食管病变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需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并及时进行干预,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杨元娇  刘丽悔  蔡颖娟  江燕开  贺宪 《护理研究》2007,21(19):1745-1747
[目的]评价Drainobag真空负压引流瓶与负压引流球在骨科手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80例骨科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Drainobag真空负压引流瓶引流,对照组采用普通负压吸引球引流,观察总引流量、持续引流时间、术后体温变化、创口感染及愈合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总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持续引流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术后平均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4例发生创口感染,6例创口延迟愈合,而试验组无一例发生。[结论]骨科术后采用Drainobag真空负压引流瓶引流效果优于负压引流球,可减少术后发热的发生,有利于预防术后伤口感染和伤口延迟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