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硬皮病皮损CTGF,COL-Ⅰ Ⅲ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硬皮病(SD)发病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Ⅰ,Ⅲ型胶原(COL-Ⅰ,Ⅲ)表达的关系,探讨硬皮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SD患者皮损中CTGF蛋白及COL-Ⅰ,Ⅲ蛋白表达,18例正常人皮肤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①CTGF在SD患者皮损的表达强于对照组,在系统性硬皮病(SSc)表达高于局限性SD(P均<0.001);②COL-Ⅰ在SD患者皮损的表达强于对照组,但在SSc组、局限性SD组间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COL-Ⅲ在SD患者皮损的表达与对照组相近(P>0.05);相关分析表明COL-Ⅰ与CTGF的表达呈正相关(r5SC=0.728,rSD=0.71,P均<0.01)。结论COL-Ⅰ与CTGF在SD患者皮肤硬化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可能与SD的病理纤维化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软皮热敷散对硬皮病模型小鼠皮损中Wnt1、Wnt5a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硬皮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肝素钠组、10%浓度组、20%浓度组、40%浓度组各10只;采用盐酸博莱霉素磷酸缓冲液皮下注射小鼠背部造模,模型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次/d,连续4周,其余40只分别外用肝素钠软膏、10%、20%、40%浓度的软皮热敷散药糊,1次/d,连续4周。观察各组小鼠的皮肤大体形态及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小鼠皮肤组织中Wnt1与Wnt5a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真皮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40%浓度组与模型组、肝素钠组及10%浓度组相比真皮厚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40%浓度组与模型组、肝素钠组及10%浓度组相比皮损组织病理情况明显好转。模型组Wnt1、Wnt5a免疫组织化学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浓度组Wnt1免疫组织化学指数与模型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40%浓度组Wnt5a免疫组织化学指数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皮病模型小鼠皮损中Wnt1与Wnt5a表达相关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无相关性。结论 Wnt1、Wnt5a在硬皮病的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软皮热敷散可能是通过降低皮损中Wnt1、Wnt5a表达从而改善硬皮病模型小鼠的皮肤硬化。  相似文献   

4.
博来霉素诱导硬皮病小鼠模型及其抗体测定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以博来霉素(Blm)诱导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并加以验证。方法将200μg/mLBlm100μL注射在C3H/He小鼠(C3H小鼠)背部皮下,每日1次,连续3周,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并经皮肤、肺组织病理学及血清自身抗体检测加以验证。结果注射200μg/mLBlm3周的C3H小鼠,与对照组相比,注射区皮肤厚度明显增加(P<0.001),胶原纤维组织化学指数显著升高(P<0.0001),真皮出现均匀硬化表现;该小鼠肺泡间隔增厚,伴单一核细胞浸润,并可见肺组织小血管壁增厚;血清ANA阳性,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见细胞核呈粗斑点或细斑点状黄绿色荧光,有的斑点相互聚集成若干大斑点位于核中央,结合抗ENA抗体测定提示存在抗Scl-70抗体、抗着丝点抗体和抗U1-RNP抗体等。结论对C3H小鼠背部每日皮下注射200μg/mLBlm共3周,成功建立了硬皮病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5.
温阳活血方及丹参对硬皮病小鼠模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温阳活血方及丹参对硬皮病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将温阳活血方及丹参应用于博来霉素诱导的硬皮病小鼠模型。用药小鼠分成早期给药组和硬化后给药组。两组分别分为口饲温阳活血方组、口饲丹参组和静脉注射丹参组。于用药后不同时期进行皮肤、肺组织病理学及血清自身抗体检测分析。结果 与未用药的同期对照组相比,硬化后给药组至给药第5周末皮肤组织学无明显改善。早期给药组给药第5周末亦无组织学上的明显改善;第8周末,皮肤厚度比同期对照组有所降低,胶原纤维增生则有较明显改善,尤其是口饲温阳活血方组和静脉注射丹参组(P<0.05)。肺组织学和血清自身抗体检测提示,硬化后给药和早期给药组均无明显改善。结论 早期给药组小鼠随用药时间的递增,皮肤硬化得到明显改善,其中义以口饲温阳活血方组、静脉注射丹参组改善效果更明显;硬化后给药组小鼠皮肤硬化改善不明显。各组小鼠肺纤维化和血清自身抗体均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槌果藤提取物治疗硬皮病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槌果藤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对硬皮病小鼠模型真皮厚度、Ⅰ型、Ⅲ型胶原合成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博莱霉素致小鼠硬皮病模型,给予槌果藤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外用治疗;2、4、6周末皮肤病理观察真皮厚度变化,免疫组化观察Ⅰ型、Ⅲ型胶原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合成表达。结果 硬皮病小鼠模型外用槌果藤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2、4、6周后,与未用药的模型组比较,真皮厚度明显减少(F = 12.99,P < 0.01),Ⅰ型胶原(F = 7.47,P < 0.01)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降低(F = 11.76,P < 0.01),对Ⅲ型胶原影响不大。结论 槌果藤乙酸乙酯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具有抗皮肤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UVA1对硬皮病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用波长365nmUVA1照射博来霉素诱导的硬皮病小鼠模型,观察照射前后局部皮肤的变化,进行皮肤病理检查、羟脯氨酸含量测定及免疫组化法测定核心蛋白多糖、TGFβ1及TGFβ2等因子。结果:照射组与模型组相比,局部硬化皮肤明显软化,羟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病理示真皮层变薄,胶原纤维排列疏松,数量减少;免疫组化示核心蛋白多糖无阳性表达;TGFβ1和TGFβ2呈阳性表达,且照射对其阳性表达有影响。结论:UVA1照射的有效性可能与其下调与硬皮病相关的细胞因子TGFβ1和TGFβ2等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硬皮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COLI,COLIII含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7例硬皮病小鼠模型的皮损中TGFβ1蛋白及I,III型胶原蛋白含量,以7例正常小鼠皮肤组织作为对照(不加BLM的PBS液处置);并对I,III型胶原及TGFβ1的含量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TGFβ1及I,III型胶原在硬皮病小鼠皮损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01);相关分析表明I型胶原的含量与TGFβ1的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硬皮病小鼠皮损中有较多的TGFβ1,且硬化皮肤中TGFβ1与I型胶原的含量有显著相关性。提示其在小鼠皮肤硬化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可能与硬皮病的病理纤维化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通过局部注射博来霉素(BLM)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的方法。方法选用C3H/He小鼠作为实验对象,对照组9只小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在各组小鼠背部中央区皮下注射100μL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1次/d连续1周,2周和3周。动物模型组12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3只,分别背部皮下注射100μL600μg/mLBLM1次/d连续1周,2周和3周,进行皮肤组织病理学以及血清自身抗体检测验证。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连续注射3周BLM的小鼠真皮均匀硬化,皮损区表真皮厚度增加(P<0.05),羟脯氨酸含量显著增高(P<0.05),肥大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0.05)伴有脱颗粒现象,TGF-β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LM连续注射1周和2周的小鼠皮损区上述改变不明显。该小鼠模型肺泡间隔增厚,伴单一核细胞浸润,并可见肺组织小血管壁增厚。小鼠模型血清中ANA阳性,结合ENA抗体测定提示存在Scl-70抗体。硬皮病小鼠停止注射BLM后继续观察6周,皮肤硬化仍然存在。结论在C3H/He小鼠背部每日皮下注射600μg/mLBLM,连续3周可以成功建立硬皮病小鼠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UVA-1及UVA照射对局限性硬皮病患者成纤维细胞中Ⅰ型胶原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表达的影响.方法 局限性硬皮病患者(6例)和健康人(4例)皮肤活检标本进行成纤维细胞培养,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强度UVA-1照射前后及相同强度UVA/UVA-1照射后两组皮肤成纤维细胞中COL1A1和MMP-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局限性硬皮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成纤维细胞中COL1A1表达量增加(P<0.05),MMP-1表达量下降(P<0.05).UVA-1照射未能明显减少局限性硬皮病患者成纤维细胞中COL1A1表达(P>0.05),但可使MMP-1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相同剂量UVA对局限性硬皮病患者成纤维细胞中Ⅰ型胶原的抑制作用和MMP-1的刺激作用优于UVA-1.结论 UVA-1照射治疗可以抑制Ⅰ型胶原的表达,刺激MMP-1的表达,且中等剂量UVA-1的疗效优于小剂量,相同照射剂量UVA疗效优于UVA-1.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沙利度胺对健康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活性及Ⅰ、Ⅲ型胶原蛋白α1 mRNA和Ⅰ型胶原蛋白α1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沙利度胺抗真皮纤维化的潜在作用。方法原代培养人正常真皮成纤维细胞,选用第4代成纤维细胞用于后续试验。细胞分为3组,分别用10?3、10?4、10?5 mol/L沙利度胺处理,同时设空白对照组(仅用DMEM培养基处理)。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荧光定量PCR法检测Ⅰ、Ⅲ型胶原蛋白α1 mRNA表达,Western印迹法测定Ⅰ型胶原蛋白α1表达。结果10?3、10?4 mol/L沙利度胺组细胞存活率为77.40%±4.25%、88.56%±6.43%,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100.00%±6.74%,均P<0.05),但10?5 mol/L沙利度胺组(96.66%±1.098%)与空白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3、10?4、10?5 mol/L沙利度胺组Ⅰ型胶原蛋白α1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279±0.025、0.427±0.040、0.658±0.032,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1.016±0.003,均P<0.05),Ⅰ型胶原蛋白α1表达水平亦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均P<0.05)。Ⅲ型胶原蛋白α1 mRNA表达水平在10?3、10?4、10?5 mol/L沙利度胺组分别为0.551±0.039、0.756±0.025、0.826±0.018,与空白对照组(0.988±0.012)比较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沙利度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抑制健康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增殖,并抑制Ⅰ型胶原蛋白α1 mRNA和蛋白表达及Ⅲ型胶原蛋白α1 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2.
辣椒素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辣椒素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小鼠尾部鳞片表皮模型和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模型 ,观察辣椒素对表皮细胞分化及上皮细胞有丝分裂的影响。结果 辣椒素能促进小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 (P <0 .0 1) ,显著抑制小鼠阴道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 (P <0 .0 1)。结论 辣椒素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作用可能与促进表皮细胞正常分化和抑制表皮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川芎嗪、甘利欣对体外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和Ⅰ型、Ⅲ型前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它们治疗瘢痕疙瘩的机理。方法体外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应用不同浓度的川芎嗪、甘利欣作用于3~9代瘢痕成纤维细胞。MTT法测定川芎嗪、甘利欣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核酸斑点杂交法检测川芎嗪、甘利欣对瘢痕成纤维细胞Ⅰ型、Ⅲ型前胶原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MTT法显示,川芎嗪(0.1mg/mL,0.25mg/mL)、甘利欣(0.1mg/mL,0.25mg/mL,0.5mg/mL),作用时间48h、72h,均能明显地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随浓度增加,川芎嗪(0.5mg/mL,1.0mg/mL)、甘利欣(1.0mg/mL),在24h、48h、72h均显示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浓度为1.0mg/mL、作用48h,72h,两种药物的抑制作用与曲安奈德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核酸斑点杂交结果提示,川芎嗪、甘利欣可显著降低瘢痕成纤维细胞内Ⅰ型、Ⅲ型前胶原mRNA的含量(P<0.01)。结论川芎嗪、甘利欣对体外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呈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和时间依赖关系。川芎嗪、甘利欣显著抑制瘢痕成纤维细胞内Ⅰ型、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TNF-α对小鼠银屑病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TNF-α对银屑病两种动物实验模型的作用,采用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模型及小鼠尾部鳞片表皮模型,以甲氨碟呤为阳性对照,评价TNF-α对细胞有丝分裂和颗粒细胞层的作用.结果显示TNF-α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小鼠尾部鳞片表皮的颗粒层形成均无明显影响.提示TNF-α对银屑病皮损的影响是一个极及其复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银屑Ⅰ号治疗银屑病的药理机制.方法 将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TNF-α造模组(TNF-oα组),中药高剂量组(TNF-α+ HD组),中药中剂量组(TNF-α+MD组),中药低剂量组(TNF-α+LD组).对照组不予造模,其余组别均予TNF-α造模,并予相应血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强脉冲光对BALB/c小鼠真皮内胶原含量以及前胶原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使用强脉冲光照射BALB/c小鼠背部皮肤,取各时间照射组和未照射组皮肤进行组织学观察,包括病理切片H-E染色和Ⅰ型、Ⅲ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同时提取皮肤组织RNA,逆转录PCR检测前胶原基因的表达.结果 照光后第1周内皮肤胶原染色与未照射部位比较无明显差别,2周后照射部位真皮开始增厚,并进行性增多至第8周;免疫组化染色Ⅰ、Ⅲ型胶原明显增多(P<0.05).2周后小鼠皮肤Ⅰ型、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也较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且表达水平随照光后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结论 强脉冲光照射小鼠皮肤后可刺激真皮胶原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豆低聚肽(SOP)对中波紫外线(UVB)诱导的BALB/c光老化小鼠皮肤中的Ⅰ型和Ⅲ型胶原的作用。方法 BALB/c小鼠背部皮肤剃毛后予UVB照射,构建小鼠皮肤光老化模型。随机分组行UVB照射后分别外用不同浓度的SOP。组织切片、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改变并测定其胶原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MMP1、MMP3、COL1a1、COL3a1 m RNA。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SOP组的胶原含量及COL1a1、COL3a1 m RNA表达增加(P0.05),MMP1、MMP3 m RNA的表达减少(P0.05),且SOP中浓度组效果最显著(P0.05)。结论 SOP能有效对抗UVB所致BALB/c光老化小鼠皮肤中的Ⅰ型和Ⅲ型胶原的降解,对小鼠皮肤具有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观察中药银消丸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T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检测ConA诱导的T细胞增殖,分泌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6的水平.结果:银消丸可抑制ConA诱导的T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6的分泌.银消丸可能是通过免疫调节机制来发挥治疗银屑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几种抗组胺药对小鼠接触性皮炎的疗效及对表皮朗格汉斯细胞(LCS)数目的影响。方法:制作小鼠接触性皮炎模型,测量用药各组鼠左耳中部厚度变化及应用ABC免疫组化法测定LCS的数目。结果:对诱发皮炎前、后24h鼠耳厚度差的比较,咪唑斯汀组作用较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OX4 LCs、OX3*LCs均明显减少。结论:几种抗组胺药对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均有抑制作用,咪唑斯汀的作用较强;几种抗组胺药可使表皮LCs数目呈不同程度的减少;抗组胺药对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抑制作用可能与LCs的数目减少有关,LCs数目的减少可能是其抑制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强脉冲光(IPL)照射对体外培养的汉族人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原代成纤维细胞,采用波长为570~950nm、能量密度为15J/cm^2的IPL照射培养细胞。在照射结束后1、12、24及48h收集细胞总RNA,应用反转录(RT)-PCR法测定各时间点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IPL照射后12、24及48h,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且表达水平随孵育时间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结论:IPL可直接促进成纤维细胞中Ⅰ型和Ⅲ型前胶原mRNA的转录,该研究部分阐明了IPL除皱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