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变应性鼻炎大约影响全球10%~25%的人群[1],一项在亚洲1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调查人群中成人变应性鼻炎患病率达到10%~30%,儿童为10%~46%[2],因此提高变应性鼻炎的诊断及防治水平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治疗主要是对症,预防的关键是明确变应原,避免接触,采取特异性脱敏治疗.  相似文献   

2.
快速免疫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斌  陈向阳等 《耳鼻咽喉》2000,7(6):333-335
目的:探讨快速免疫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新方法及疗效。方法:32例快速免疫组5天半达到维持量,持续治疗一年后评定。36例常规免疫对照组治疗2年后评定。结果:快速免疫组一年总有84.4%,常规免疫组2年总有效率88.9%,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快速免疫疗法减少了注射次数和缩短了疗程,为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河北石家庄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的常见吸入性变应原种类,以及变应原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分布的差异性,为变应性鼻炎的防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994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阿罗格(NHD)皮肤点刺试验行皮肤变应原点刺试验,结合年龄及变应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在本地区引起变应性鼻炎的吸入性变应原中,屋尘螨和粉尘螨是最主要的变应原(43.46%、40.64%),其次分别为杂草(17.30%)、艾蒿(16.49%)和狗上皮(13.27%)。不同年龄人群中主要变应原并不完全一致。结论尘螨为本地区最重要的变应原,变应原点刺试验有助于发现变应原,从而尽可能避免接触变应原。  相似文献   

4.
湖北地区变应性鼻炎变应原年龄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探讨湖北地区临床上变应性鼻炎(AR)患者变应原分布情况.以及变应原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分布的差异性.方法:对2 808例确诊为AR患者,应用本地区常见的变应原标准化试剂行皮肤点刺试验,结合年龄及变应原分组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在本地区AR患者中,屋尘螨和粉尘螨是最主要的变应原(91.03%、86.47%),其次分别为蟑螂(19.55%)、豚草(15.63%)和艾蒿(14.13%).不同年龄人群中主要变应原并不完全一致.真菌Ⅰ在3~9岁儿童中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豚草、艾蒿阳性率随年龄增长有增高趋势;蟑螂阳性率则在30~39岁年龄组最高.AR患者中单一变应原过敏者随年龄增长其比例不断下降.结论:尘螨为本地区最重要的变应原,阳性变应原分布在不同年龄患者中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35岁。近3年来每次食用苹果后均出现鼻痒、喷嚏、流清水样涕,伴周身酸痛,皮肤瘙痒不适。每次发作症状持续10d左右后缓解。曾试食煮过的苹果多次均未引起不良反应。既往无哮喘及其他变应性疾病史。曾在我院变态反应科行特异性皮肤试验,包括苹果变应原的皮试,结果均为阴性。2002年3月15日在症状缓解期,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调查南京及周边地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变应原谱及患者既往诊治状况,剖析AR的临床诊疗中的存在的问题。方法对门诊就诊的疑似变应性鼻炎患者,予以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st test,SPT)确诊阳性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计781名确诊为AR的患者参加了问卷调查。按照ARIA指南分类,患者以中重度持续性患者(66.84%)和中重度间歇性(24.58%)为主。患者最常见的变应原是屋尘螨和粉尘螨,阳性率依次75.05%和73.74%;烟曲霉菌29.05%,动物毛8.57%,交链孢霉菌8.01%;少见的变应原及阳性率分别为:豚草4.47%,艾蒿5.4%,特异性青霉2.79%,禾本科2.23%。最常见的为合并两种变应原阳性。70.99%患者曾行药物治疗,最为常用的药物为鼻用糖皮质激素和口服抗组胺药物,比例分别为39.18%和32.09%。其中,14.0%患者几乎整年每天都用药物治疗,有65.1%例患者仅在有症状时才每天用药治疗;20.9%的患者仅在需要时的某些特殊时间使用药物治疗。结论南京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最常见的过敏原为尘螨。患者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变应原免疫治疗的普及率很低,存在不规范用药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延安地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患者主要变应原的分布特点,为其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生物共振技术对252例拟诊为AR患者进行变应原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2例患者中242例(96.03%)呈阳性反应,对所有呈阳性反应患者的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结果进行汇总,最常见的变应原依次为:粉尘螨,艾蒿、蒌蒿,屋尘螨,谷螨、粉螨,毛菌霉、甲醛,花草类混合物等。结论粉尘螨、艾蒿、蒌蒿、屋尘螨、谷螨、粉螨,甲醛是延安地区AR患者最主要的变应原,改善患者居住环境,避免接触变应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通过血清特异性IgE(slgE)检测掌握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与非变应性鼻炎的患病情况.方法 使用敏筛过敏原sIgE检测方法,对330例有AR症状的门诊患者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①sIgE检测330例,其中,阳性222例(67.27%),阴性108例(32.73%).②sIgE检测变应原分类阳性率比较发现:尘螨类变应原占首位(阳性率为15.15%),其次为霉菌类(阳性率为10.99%).③sIgE与IgE相关性结果:45例总IgE大于200IU/ml,sIgE阳性18例(40%),116例总IgE介于100~200IU/ml之间,sIgE阳性85例(73.28%);169例部IgE小于100IU/ml,sIgE阳性110例(65.09%).经检验各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①我们对330例有AR症状患者进行sIgE检测,其阳性率为67.27%,表明330例中大多数是变应性炎症,且以吸入性变应原为主.②血清总IgE与sIgE及AR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其对AR的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0.
兰州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兰州地区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变应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AR提供参考.方法 对347例具有AR症状的患者进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分析兰州地区AR患者的变应原分布特点.以SPSS 17.0软件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47例患者中266例(76.7%)SPT呈阳性,其中吸入性变应原阳性229例,位于前3位的变应原分别为蒿属花粉132例(38.0%)、屋尘螨123例(35.4%)、粉尘螨105例(30.3%).结论 兰州地区AR患者的过敏原主要为蒿属花粉、屋尘螨和粉尘螨.  相似文献   

11.
变应性鼻炎患者4637例变应原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上海地区近5年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变应原分布状况,为AR的防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2005年6月至2010年5月间,针对有AR症状的患者行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分析各种变应原的致敏阳性率,以及致敏患者在年龄、性别、检测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全部4637例患者中SPT阳性率为62.84%,屋尘螨、粉尘螨为主要变应原;不同季节变应原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93.581,P<0.01),其中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各月份变应原检出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12.001,P<0.01),其中10月份阳性率最高;变应原阳性率与年龄呈负相关(r=-0.792,P<0.01),屋尘螨和粉尘螨的反应强度均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弱(x2 =122.513,P<0.01;x2=138.475,P<0.01).结论 尘螨为近5年来上海地区AR患者的主要变应原,年龄较小者变应原阳性率及阳性反应强度均较高.尘螨阳性率在季节分布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局部变应性鼻炎是新近提出的、区别于变应性鼻炎与非变应性鼻炎的鼻腔局部变应性病变,以鼻痒、喷嚏、清水样涕、鼻塞为主要临床症状。目前对局部变应性鼻炎的研究和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从局部变应性鼻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转归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鼻部疾病之一,全世界范围内AR发病率为10%~25%[1].虽然AR临床症状表现相似,但不同地区主要变应原并不相同.了解某一地区的主要变应原,对于AR的预防、特异性免疫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对黄石地区临床上确诊为AR患者的变应原进行调查,并对其皮试反应强度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萍乡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过敏原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筛查本地区常见性过敏原,绘制本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变应原分布图,为合理防治变应性鼻炎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对筛选的325例确诊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皮肤点刺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测定致敏变应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依次为粉尘螨9 5.1%、屋尘螨9 1.1%、蟑螂4 1.8%、杂草2 9.8%、干草尘埃1 2.9%。食入组的阳性变应原以小虾和小麦为主,分别为2 6.8%、1 6.6%。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变应性鼻炎病例中,1~2种变应原的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9 6.2%、8 5.4%、7 0.5%;而2种以上变应原的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依次为3.8%、1 4.6%、2 9.5%。结论在萍乡地区,屋尘螨、粉尘螨是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的吸入性变应原,应作为该地区的重点变应原开展变应性鼻炎的防治工作;尤其对儿童和青少年变应性鼻炎人群早期防治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江苏省常州地区变应性鼻炎(AR)患者16种标准化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的结果,汇总分析出本地区AR患者的主要变应原,为AR的合理防治及流行病学提供依据。方法:对4 242例临床疑似AR的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点刺试验阳性者2 638例,阳性率为62.19%;粉尘螨及户螨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分别以85.86%、83.55%列第1、2位,其次为蟑螂(11.49%)和葎草(9.82%),食入性变应原海虾(5.76%)列第5位,真菌(2.92%)排位靠后;各年龄段的主要变应原分布有差异;尘螨阳性等级为+++及++++的构成比在儿童组显著高于成人组(P<0.01)。结论:本地区防治AR的重点应针对主要变应原尘螨。儿童与成人变应原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沈阳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分布特点.方法 收集140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14种标准化变应原行皮肤点刺试验检测,并将患者按年龄分组,比较其在变应原阳性率分布上的差异.结果 1408例变应性鼻炎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阳性率前3位分别为:粉尘螨78.20%(1101/1408)、屋尘螨74.01%(1042/1408)、艾蒿56.61%(797/1408);儿童组中常见变应原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成人组(x2检验,P<0.05).结论 尘螨是沈阳地区变应性鼻炎的最主要变应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35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接受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特异性免疫治疗后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对35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行特异性免疫治疗,比较治疗前与治疗1、2年后的症状、体征评分及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经过1年免疫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评分及V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坚持完成2年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评分及VAS评分较治疗前、治疗1年时亦有显著降低,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尘螨变应原疫苗治疗对于该地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作为变应性鼻炎的一种常规治疗。为进一步提高疗效,建议完成至少2年的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佛山地区处于珠三角腹地,气候炎热潮湿,陶瓷、纺织等支柱产业一度给城市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变应性鼻炎是佛山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了解和分析佛山地区常见变应原的分布情况,对预防和治疗该地区的变应性鼻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科对2007-07-2008-12共15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了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江苏昆山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的种类及分布,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18种变应原提取液对820例临床拟诊为变应性鼻炎的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结果:820例患者中,至少检测出一种变应原阳性者694例(84.6%),检测出2种及2种以上变应原阳性者581例,占阳性检出者的83.7%。吸入组变应原检出率前两位分别是粉尘螨492例(70.9%)和户尘螨473例(68.2%);食物组变应原检出率前两位分别是海蟹32例(4.5%)和鸡蛋清26例(3.7%)。结论:昆山地区变应性鼻炎常见变应原有户尘螨、粉尘螨、海蟹和鸡蛋清。大部分患者对2种及2种以上变应原过敏。皮肤点刺试验对本地区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变应性鼻炎患者3292例变应原谱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近4年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变应原谱的变化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2年确诊为AR的3292例患者皮肤点刺试验结果,研究各变应原阳性率4年来的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前5位变应原在未成年人组、成年人组以及不同性别组的变化情况,以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粉尘螨、屋尘螨变应原阳性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分别由2009年的45.1%、42.0%上升至2012年的66.3%、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8.70、41.55,P值均<0.01);粉尘螨、屋尘螨在成年人组及男性组出现明显逐年上升趋势(x2值分别为75.85、69.93、274.25、42.62,P值均<0.01),而在未成年人组及女性组尽管有波动但未见明显的变化趋势;藜、艾蒿、葎草变应原阳性率在2009年至2011年出现明显的下降(x2值分别为22.08、11.64、203.19,P值均<0.01),但是2012年再次明显升高(x2值分别为21.55、29.38、12.40,P值均<0.01).结论 AR患者变应原种类有波动变化,可以为临床变应原点刺液种类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