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不同中医证型患者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2年2月—2023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脾胃科就诊的内镜下病理确诊CAG的患者206例,进行中医辨证分析和焦虑抑郁评定,并行相关性研究分析。结果:206例CAG患者中医证型以脾胃虚弱(寒)证为主,脾胃湿热证次之。各中医证型与焦虑程度的评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胃络瘀血证与脾胃虚弱(寒)证、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与抑郁程度的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两两之间呈正相关(P<0.01)。结论:CAG患者以脾胃虚弱(寒)证为主,其中医证型分布与焦虑的发生和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程度与焦虑、抑郁程度两两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点灸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胃不和型F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周氏万应点灸笔点灸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柴胡疏肝散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变化、临床疗效、生存质量及汉密尔顿焦虑及抑郁量表评分变化情况。[结果]对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改善,2组治疗后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及汉密尔顿焦虑(HAMA)及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点灸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肝胃不和型FD疗效确切,可提高生存质量,改善焦虑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多中心、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共收集273例FD患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将其分为湿热壅滞证、脾虚气滞证、肝胃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每证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分别予相应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模拟剂治疗。[结果]基线资料单项症状比较得出:餐后饱胀症状以湿热壅滞证积分最高(P<0.05),上腹痛症状以肝胃郁热组积分最高(P<0.05)。各证型分组疗效比较得出:脾虚气滞证治疗组14d、28d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3.3%∶41.9%、80.0%∶41.9%);其他各证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脾虚气滞证、湿热壅滞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中治疗组与对照组28d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均显著改善(P<0.05)。安全性评价各证型中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湿热壅滞证、脾虚气滞证、肝胃气滞证和肝胃郁热证功能性消化不良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及CAG癌前病变中医证型分布,探讨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为CAG及CAG癌前病变的诊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牛兴东教授专家门诊收治的27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探讨发病情况及证型分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的相关性。结果:271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虚弱型、肝胃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肝胃郁热型、胃阴不足型。在证型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中,肝胃气滞型以食管反流偏多,脾胃湿热型伴发糜烂者居多,胃络瘀阻型则多伴发异型增生,余证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改变未见相关性。结论:CAG中医证型主要为脾胃虚弱型、肝胃气滞型等,其中肝胃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表现存在相关性,可为中医辨证提供参考。临床中可通过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进行准确辨证,注重“调气活血解毒”,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截断病势、延缓恶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不同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hin releasing factor,CRF)水平差异及其与焦虑/抑郁的关系。[方法]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将66例FD患者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组(22例)、上腹痛综合征(EPS)组(22例)和PDS重叠EPS组(22例),并设立正常对照组(30例)。收集病例资料,根据FD症状量化积分评定症状严重程度,采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评估FD患者各组焦虑/抑郁状态。采用竞争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验检测血清CRF浓度,并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FD患者各组血清CRF平均浓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但FD患者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D患者各组中伴焦虑/抑郁者血清CRF平均浓度均高于不伴焦虑/抑郁者(P0.05);CRF浓度与FD患者FD症状量化积分或HAMA/HAMD评分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FD患者血清CRF水平较正常人增高,血清CRF浓度的增加与FD患者焦虑/抑郁行为有关,CRF可能参与F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 ( FD)是指临床上有各种消化功能障碍的症状 ,却未发现器质性及肝胆疾病。中医在治疗 FD上取得了可喜的进步。现综述如下。1 辨证论治林连等 [1] 以疏肝、升脾降胃为主 ,将 FD分为 4型治疗 :肝胃不和型以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 ;脾胃湿热型用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加减 ;脾胃虚弱型用香砂六君子汤合良附丸加减 ;胃阴不足型方选益胃汤加减。结果总有效率 85.71 % ,实证的显效率是 45% ,而虚证为 1 6% ,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 P <0 .0 2 5)。严光俊[2 ] 将 FD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寒、湿热中阻 3型 ,分别以通降胃灵汤 、 、 …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脾胃虚弱与GerdQ评分的相关性。[方法]以量表形式获得胃食管反流病患者GerdQ评分及脾胃虚弱评分,分析GerdQ评分与GERD疾病分型、中医证型及脾胃虚弱之间的相关性。[结果]GerdQ评分与胃镜下食管黏膜损伤的程度相反,GerdQ评分最高的为NERD,其次为RE,最后为BE。各中医证型间GerdQ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脾胃虚弱评分与GerdQ评分呈正相关,且为显著性相关。[结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GerdQ评分与脾胃虚弱评分明显相关,且脾胃虚弱程度越高,GerdQ评分越高,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症状越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中医证候学角度出发,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中医证候学特征,辨证分型,在此基础上优选较理想的治疗方案.方法①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节调查研究方法对全部观察对象的症状进行频度分析和西医亚型分布,在此基础进行中医辨证分型.②采取多单位随机分组运用辨证施治、自拟基本方、西药三种不同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观察、并采用卡方检验方法对各疗效作比较分析.结果总观察例数为238例,分析结果认为腹痛、嗳气、腹胀、早饱四个症状是FD最常见特征性症候.主要的中医证型肝胃不和(41.25%)、依次脾胃虚弱(28.23%)、脾胃湿热(21.67%)、胃阴不足(7.08%)、胃络瘀血(0.83%)等型,FD亚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分析运动不良型以中医证型的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型为多见;反流型以肝胃不和型为多;溃疡型以肝胃不和型为最多,其次为脾胃湿热型;混合型以肝胃不和为最多依次为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型.三种治疗方法结果显示辨证施治、自拟基本方、西药等三种方法总有效率分别为99.99%,100%,97.56%;显效率分别为74.54%,65.82%,52.28%;经统计学处理显示总有效率无差异,但显效率方面辨证施治组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运用中医辨证施治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岭南地区慢性咽炎临床症状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6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慢性咽炎患者484例,采集其中医证型及舌脉象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7.54±11.80)岁,咽部不适主要表现为咽部异物感或夹痰,尤以女性为多;中医证候以脾胃湿热最常见,其次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凝血瘀、胃阴不足证。不同性别间中医证候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以男性患者为主,占42.93%;肝胃不和证则女性最为常见,占37.76%。[结论]岭南地区慢性咽炎以脾胃湿热证最为常见,分析与其气候炎热潮湿地域特点密切相关;女性患者以肝胃不和证多见则可能是缘于其情绪易于波动之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有精神症状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的肥胖抑制素(obestatin)及胃促生长素(ghrelin)的水平变化及其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41例伴有精神症状的FD患者(FD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浆obestatin和ghrelin水平。[结果]FD组血浆obestatin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FD组血浆ghrelin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血浆obestatin水平与HAMA及HAMD评分均呈正相关(r=0.131,P0.05;r=0.106,P0.05);血浆ghrelin水平与HAMA及HAMD评分均呈负相关(r=-0.428,P0.01;r=-0.462,P0.01)。[结论]有精神症状的FD患者的血浆obestatin水平高于对照组,且与焦虑/抑郁状态呈正相关;ghrelin水平低于对照组,且与焦虑/抑郁状态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胃癌前病变(PLGC)中医证型与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对经胃镜和病理确诊为PLGC的65例患者进行病史采集工作,包括流行病学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疾病危险因素、既往史和家族史),胃镜表现,病理分级,中医四诊资料,以及血清PG检测结果。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找出PLGC的发病因素,分析PLGC中医证型与胃镜、病理关系;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PLGC患者不同证候血清PG的分布规律,分析两者与病理的相关性,从而探索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61~70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病程多在6~10年,危险因素主要以饮食无规律,三餐不定时及紧张、焦虑、急躁易怒情绪为主;胃镜表现以黏膜红白相间、黏膜粗糙为主;病理以中度萎缩、轻度肠化、轻度不典型增生为主;症状表现以痞闷不舒、胃脘疼痛、纳呆少食为前3位。中医辨证分为6个证型:肝胃不和证15例,肝胃郁热证8例,脾胃湿热证10例,脾胃虚寒证8例,胃阴不足证9例,胃络瘀阻证14例。PGI含量: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胃络瘀阻证。PGII含量: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结论]PLGC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阻证。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患者PGⅠ降低,脾胃虚寒证患者PGⅡ相对降低;PGⅠ降低与胃黏膜萎缩程度有关,PGⅡ含量相对降低可能与胃黏膜严重萎缩形成多灶性萎缩性胃炎(MAG)或伴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社区功能性消化不良(FD)老年患者伴随抑郁、焦虑症状患病率及既往诊治情况。[方法]采用现况研究方法,收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FD老年患者305例。由经培训的调查员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面对面调查,同时使用综合医院焦虑抑郁(HAD)量表、Hamilton焦虑量表和Hamilton抑郁量表进行心理测评。[结果]被确定为抑郁、焦虑症状的FD老年患者的患病率约为24.6%。而经HAD量表确认具有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中,抑郁和(或)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68.1%;此外在非首诊患者中,经HAD量表确认具有抑郁、焦虑症状的患者病史显示,诊断其抑郁障碍并给予治疗的比例低于10.0%。[结论]在社区中,FD的老年患者具有较高的抑郁、焦虑症状和抑郁、焦虑障碍患病率,且既往诊治率较低,这一现状应引起社区医务人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胃肠病烧心症状病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功能性胃肠病(FGIDs)烧心症状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病机及其症状重叠与复发。[方法]构建证候四诊合参数据库,SPSS 8.0统计软件包分析。[结果]烧心症状分布与肝郁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与脾虚相关,再次为肾;33.3%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并肠易激综合征(IBS)症状重叠,47.1%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伴有IBS症状重叠,97.6%的IBS患者伴有FD症状重叠;烧心治疗停药6个月后复发41例。[结论]以实证、虚实夹杂居多,病机关键是肝气横逆郁滞,脾胃虚弱;FGIDs患者症状重叠性较高,烧心复发率较高;其机制除了与酸相关外,内脏痛觉过敏等因素与烧心的产生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和胃冲剂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西医FD及中医肝胃不和证的受试者80例,运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试验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分别给予和胃冲剂及吗丁啉口服,疗程均为4周。比较治疗前后2组症状积分及内脏敏感性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上腹痛等单项症状积分改善上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为76.9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负荷联合B超试验,治疗后阈值饮水量(TV)和饱足饮水量(SV)试验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但阈值近端胃容积(SPTV)和饱足近端胃容积(SPSV)治疗后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和胃冲剂临床总有效率达95.12%,通过调节内脏敏感性,改善FD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尤其在上腹痛、早饱、嗳气、烧心这4个单项症状改善上优于吗丁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脑肠肽的变化,探讨IBS的中医虚实证型与血浆脑肠肽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方法]90例IBS患者分为肝气郁滞证组、肝郁脾虚证组、脾胃虚弱证组各30例,正常对照(正常)组10例,应用放射免疫法同批测定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肽Y(NPY)和神经降压素(NT)水平。[结果]3个证型组患者血浆VI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0.01);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证组患者VIP水平显著高于肝气郁滞证组(P〈0.05),但脾胃虚弱证组和肝郁脾虚证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证型组患者血浆NPY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0.01),肝郁脾虚证组和肝气郁滞证组NPY水平明显低于脾胃虚弱证组(P〈0.01,〈0.05),肝郁脾虚证组NPY水平低于肝气郁滞证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证型组患者血浆N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3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中医证型IBS脑肠肽存在不同的变化。IBS的中医病机观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脑-肠轴学说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中国妇女绝经综合征妇女的调查,了解中国城市绝经综合征患者情志分布情况及与中医证型的关系,为进一步防治绝经综合征疾病的情志变化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2001~2003年主持的国家科技十五攻关课题收集符合绝经综合征诊断标准的病历进行分析.结果 单纯焦虑症状发病率高于单纯抑郁症状发病率,总焦虑症状的发病率高于总抑郁症状发病率,焦虑、抑郁的发病率以焦虑合并抑郁的发病率最高.肾阴虚、肾阳虚中焦虑、抑郁出现的总频率及单纯焦虑、抑郁出现的频率均比较接近.结论 在今后的临床和科研中应注意复合情志的防治.焦虑、抑郁的发生与肾阴虚和肾阳虚证型可能没有直接的关系,其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列新 《胃肠病学》2008,13(2):125-128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躯体化障碍等心理障碍,心理社会因素可能与FD的发病相关。FD患者多有负性生活事件和生活应激事件的经历。其个性特征和应对方式导致患者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障碍和消化道症状,出现异常就医行为,从而影响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心理社会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内脏感觉功能、胃运动功能等而影响FD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心理干预可改善FD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抗焦虑或抗抑郁治疗对FD亦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分型与酸反流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中医的辨证分型与酸反流各项指标的关系,为本病辨证分型寻求特征性的客观指标.方法通过对97例经24 h食管pH值动态监测和内镜检查确诊为GERD的患者的临床观察,以临床四诊资料为基础,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其进行病位、病性、病因、病机的辨证分析,从而筛选出本病的主要证型.在此基础上,选用24 h食管pH值动态监测的多项酸反流指标,运用多种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各主要证型与食管酸反流多项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GERD 97例的辨证分型筛选出的主要证型有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胃热气逆、痰气郁阻5型.总反流次数在肝胃郁热型中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气郁阻型,在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脾胃虚弱、痰气郁阻型(P<0.05);总pH<4时间百分率和反流总分在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脾胃虚弱型(P<0.05).酸反流的症状指数≥50%病例数的百分率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极显著高于其余各证型(P<0.01).酸反流体位分型为混合型的病例数的百分率在脾胃不和、痰气郁阻型中显著高于其余各证型(P<0.05).结论 GERD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某些食管酸暴露参数之间存在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常规治疗消化不良药物联合抗抑郁药对不同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的疗效及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方法]基于罗马Ⅳ诊断标准,收集符合FD的患者135例,依据症状表现所属临床亚型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型、上腹痛综合征(EPS)型以及PDS+EPS型(重叠型),每个亚型各45例,再依据患者治疗方案和用药情况将各型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抗抑郁组(B组)、联合用药组(C组)各15例。A组选用胃动力药、制酸药治疗,B组予抗焦虑抑郁治疗,C组联合应用A组和B组的治疗方法,疗程均为8周。比较不同类型FD患者的各组治疗前后的症状量化积分、SDS及HAMD评分,分析各组用药对FD患者消化道症状及焦虑/抑郁程度的影响。[结果]各型的各组治疗前的症状量化积分、SDS及HAMD评分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的各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症状量化积分、SDS及HAMD评分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型的A组、B组治疗后症状量化积分、SDS及HAMD评分与C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对于各亚型FD患者,治疗消化不良药联合抗抑郁药疗效均明显好于单独采用消化不良药或抗抑郁药,联合用药方案具有协同治疗作用,因此对各亚型FD的患者在常规胃动力药和制酸药的基础上加用抗焦虑抑郁的联合用药方案可取得更加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十三味和中丸对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将48例肝胃不和型F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24例,分别采用西药多潘立酮与十三味和中丸进行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并比较2组总体疗效及其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的变化情况;同时,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58.33%,并且在脘腹胀满、嗳气、胁肋窜痛和上腹部烧灼感等方面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同时,治疗组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等维度的分数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P0.0 1),其中生理职能和精神健康等维度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十三味和中丸治疗肝胃不和型FD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