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目的研究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中IL-23R的表达和调节作用。方法分别抽取强直性脊柱炎患者(n=61)和正常对照者(n=40)外周静脉血1ml,以Trizol(invitrogen)法抽提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分析其IL-23R的表达水平,实验数据以内参基因标化。以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性指标(BASDAI)作为病情评估标准,;≤4分为病情稳定,≥5分为病情活动,将AS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比较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以及病情活动组与稳定组的IL-23R mRNA表达水平。结果AS组的IL-23R mRNA表达水平(0.98±0.8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46±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4);活动组表达水平(0.97±1.02)与稳定组(0.99±0.76)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24)。结论IL-23R基因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外周血高表达,可能是AS新的发病机制之一,进一步研究有可能会发现AS新的监测和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2.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炎症、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分类诊断为多基因遗传病。近年来,许多学者利用基因多态性对AS的发病相关性基因进行了研究。其中,与AS发病相关的基因可分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类和非MHC类。MHC类以HLA-B27、TNF-α为代表。HLA-B27是目前公认的与AS密切相关的一类白细胞抗原,已发现B2701-B2723等多个亚型。其中B2705分布最广,在白种人中占绝对优势,在亚洲人中B2704则是与AS直接相关的亚型;其它亚型因样本量太小,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由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基因定位和免疫功能,可推测TNF-α的基因多态性与AS的发生和发展相关。TNF-α中研究最多是-308位点,在我国其它位点如-238、-850、-863也有报道。通过全基因扫描和连锁关联分析确定了非MHC类因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白介素-1(IL-1)家族中的IL-1RN,目前已有通过PCR法、矩阵法对IL-1RN的研究报道。除了上述基因外,还有一些与AS的发病无关的基因,如VEGF,LMP2等。本文综述了与AS发病相关的主要因子的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基于群体的病例对照关联分析方法,探讨ERAP1基因是否为北方汉族人群的易感基因。方法从山东省立医院收集了311例临床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病例及320例正常对照资料,利用Taqman探针法对ERAP1基因内的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7711564和rs27434分型,利用PLINK软件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验、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分布分析。样本统计学效能采用CaTS软件计算。结果两个位点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中均达到遗传平衡,其中rs7711564位点罕见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及对照组分别为0.430 9和0.489 1(OR=1.26,P=0.04),rs27434位点罕见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0.483 9与0.421 9(OR=0.78,P=0.03)。结论 ERAP1基因内的遗传变异与北方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相关,进一步证实了该基因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验证中国南方地区人群的FCGR2A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AS)易感性是否相关.[方法]共纳入350例AS患者及295例健康志愿者,采用盐析法全血中抽提样本基因组DNA,分别在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中随机抽取58例病人和90例对照者,采用外显子测序法筛选FCGR2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然后针对筛选出来的SNP在剩余的292例患者及205例健康志愿者中采用飞行质谱方法进行验证.[结果]通过外显子测序,一共在FCGR2A基因外显子区域筛选出了7个SNP位点,其中有5个SNP(rs1801274、rs150991486、rs12046367、rs143182858、rs1542042)在其他文献中已有报道,另外2个是本研究新发现的SNP(1:161488855和1:161481042),但质谱验证有1个SNP(1:161481042)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 0.001),其他SNP位点在关联分析中显示,在病例和健康对照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发现rs150991486和rs12046367之间存在连锁,但是关联分析结果亦显示两组无明显差异性(P值分别为0.917 1、0.861 1、0.972 3).[结论]FCGR2A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南方地区强直性脊柱炎易感性无关联. 相似文献
5.
IL-23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妇女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IL-23R基因rs11465817、rs10889677多态性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中国汉族妇女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96例中国汉族妇女EC和138例女性正常对照IL-23R基因rs11465817、rs10889677位点多态性.结果 ①rs11465817、rs10889677位点等位基因、基因型分布频率在EC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rs11465817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与临床病理特点无相关性(P>0.05);③分层分析后发现rs10889677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在特殊类型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CC+CA基因型个体发生特殊病理类型EC的风险是AA基因型的2.816倍(95%CI:1.210~6.553);在不同病理类型组间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CC+CA基因型个体发生恶性程度较高的EC是AA基因型的3.107倍(95%CI:1.239~7.794);在有无肌层浸润组间比较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CA+AA变异型发生肌层浸润危险性是CC基因型的5.259(95%CI:1.079~25.630).结论 IL-23R基因rs11465817位点SNP与EC无明显相关性;rs10889677位点SNP与中国汉族妇女EC发病相关,可能是导致EC表现出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的遗传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ller cell immunogloblin like receptors,KIRs)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 SSP)法,分析86例AS患者和412例无血缘关系的正常人中迄今发现的14个KIR基因和假基因KIRZ的基因频率、基因型和单倍型。结果:AS患者组活化型KIR3DS1、抑制型KIR2DL2和KIR2DL5的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携带2个或2个以上活化型KIR基因的AS患者明显高于对照人群;其余各KIR的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活化性/抑制性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基因的失衡可能与AS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IL1RN基因多态性与脑胶质瘤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就诊的符合入选条件的脑胶质瘤患者共200例, 以及健康对照人群200例, 分别采集血样.采用Mass ARRAY方法对rs17042888、rs315919、rs928940、rs3181052、rs452204和rs4252019六个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测定, 用SPSS软件统计基因多态性与脑胶质瘤患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比较各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 发现IL1RN基因上的rs315919位点的等位基因“G”和rs4252019位点的等位基因“C”会显著降低脑胶质瘤的患病风险 (rs315919:OR=0.841, 95%CI为0.7120.993, P=0.041;rs4252019:OR=0.835, 95%CI为0.7070.987, P=0.034) .引入遗传模型后, rs315919位点在隐性模型下, 携带G/G基因型的个体脑胶质瘤患病风险显著降低, 是携带T/T和G/T基因型的0.75倍 (OR=0.75, 95%CI为0.520.96, P=0.026) ;rs4252019位点在显性模型下, 携带C/T和C/C基因型的个体脑胶质瘤患病风险显著降低, 是携带T/T基因型的0.76倍 (OR=0.76, 95%CI为0.590.97, P=0.025) .结论 IL1RN基因上rs315919和rs4252019两个位点与降低脑胶质瘤的患病风险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9.
湖南籍汉族强直性脊柱炎患者IL-1RN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白介素-1受体拮抗因子(IL-1RN)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相关性。方法:自150名AS患者及92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提取DNA,采用PCR方法检测IL-1RN基因第二内含子VNTR复等位基因多态性。结果:AS患者中IL-1RN*2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结论:AS与IL-1RN*2等位基因相关联。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我国湖南地区汉族人群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AS)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来自湖南地区200例人类白细胞抗原-B27(+)AS患者(AS组)以及120名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其中200例AS患者的诊断符合美国1984年纽约标准。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MTHFR基因C677T位点多态性,胞嘧啶延伸法检测DNA甲基化水平,ELISA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特异免疫测定法检测红细胞叶酸浓度。结果 AS组患者MTHFR基因位点C677TT基因型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7.0%比5.0%;χ2=9.874,P=0.002)。AS组的血浆Hcy浓度为(18.71±2.42)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97±2.93)μmol/L(t=24.402,P<0.001);其中,MTHFR基因位点C677CC和C677CT基因型组的血浆Hcy浓度分别为(18.31±1.94)(q=12.088,P=0.01)和(17.80±2.18)...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家族性幼年强直性脊柱炎(JAS)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基因分析,提高对JAS的认识。方法对一家族性AS中57名幼儿、儿童进行体检、血尿常规、生化检测、血清学HLA—B27测定、X光骨盆平片、X光腰椎片、骶骼关节CT等检查,并进行基因及亚型分析。结果被检家族中<16岁57名,RF阴性,CRP8.5mL/dL,血清学HIA—B27阳性8人,临床诊断JAS 2人,均为男性,年龄15、16岁;HLA—B27基因阳性6人(血清学HLA—B27均阳性),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临床诊断JAS者,亚型分析均为HLA—B2704。结论JAS临床症状于年长儿童表现明显,基因分析对早期诊断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23受体(IL 23R)基因多态性与膀胱移行细胞癌(TC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本次研究将226名膀胱癌患者设为病例组, 同时招募270名年龄匹配的健康人设为对照组。聚合酶链式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用于基因分型。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在IL 23R的三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中, rs10889677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rs10889677位点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加(P<005)。结论 IL 23R可能在膀胱癌易感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韧带骨赘的分布及其与病程的关系.[方法]于2013-2014年符合1984年纽约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骶髂关节、颈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等相关检查.我们分析了相应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影像学资料.[结果]82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7.4±7.7)岁,平均病程为(6.1±6.1)年,65.85%的患者有超过一个的韧带骨赘.腰椎、胸椎和颈椎受累比例分别为51.22%、0.08%和29.26%.腰椎骨赘比颈椎、胸椎骨赘更为多见.有骨赘组的平均病程明显长于无骨赘组(P=0.001).随着病程增加,全脊柱平均韧带骨赘数随之增多.[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韧带骨赘的分布以腰椎多见,疾病病程的长短与脊柱骨赘数正相关,与疾病炎症指标无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前期家系GWAS非参数分析结果提示在16号染色体chr16:27836693-53825488,LOD=1.656.我们选择一个大的中国汉族强直性脊柱炎家系,采用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进一步验证和筛选该区的疾病易感基因位点.[方法]选取一个具有47个成员的5代中国汉族强直性脊柱炎大家系,其中先用家系中3名患者(1名男性,2名女性,分属3代)的基因组DNA进行外显子区高通量测序;对于初筛的外显子组测序后所得到的SNP位点进行全家系成员验证,并进行家系患者和非患者成员间比较,及与健康人群数据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数据所进行的分析,发现在16号染色体强直性脊柱炎关联区域三个样本共有SNP 165个.对上述165个SNP进行初步筛选后,对其中的位于15个基因的29个SNP位点,在1个AS患者和1个非AS患者中进行初步验证,进而在上述关联区域内得到5个在家系AS患者和其他非AS患者间差异有显著性的SNP位点rs10163354、rs11863236、rs16945916、rs28654935和rs8043751(P< 0.05),位于ABCC 11基因.[结论]该家系研究提示在16号染色体区域的ABCC 11基因变异可能与AS易感性相关,值得扩大样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骶髂关节强直性脊柱炎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目的 回顾性分析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CT表现,评价CT诊断的价值。方法 分析36例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的CT征象,进行分级,并与临床分期对照。结果 临床早期CT Ⅱ-Ⅱ级表现骶髂关节的面呈对称性或不对称受累,关节面毛糙、皮质白线消失,骨关节面皮质中断,关节面下小囊变。临床中期即CT Ⅲ,表现为骶髂关节面局呈锯齿状或毛刷样改变,关节面下小囊状骨质破坏及其周围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假性增宽或不规则狭窄,关节间隙内含气征。晚期即CT Ⅳ级为临床稳定期,可见韧带钙化,关节骨性强直和关节间隙消失,明显骨质疏松,为临床稳定期。结论 CT能够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作出正确的分级诊断,为临床分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Fc抗体融合蛋白(益赛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活动性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应用益赛普、柳氮磺胺吡啶治疗24周,分别在第0、6、14、24周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观察指标为ASAS20、ASAS50、ASAS70、AS活动指数(BASDAI)、脊柱痛、晨僵时间、胸廓扩张度、Schober、脊柱侧弯、踝间距以及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BASDAI、脊柱痛、胸廓扩张度、Schober、脊柱侧弯、踝间距及CRP、ESR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BASDAI、脊柱痛、晨僵时间及CRP、ES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胸廓扩张度、Schober、脊柱侧弯、踝间距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观察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明显低于对照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赛普治疗活动性AS疗效显著,能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高曼琳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4)
概括了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药治疗思路和方法,即辨清病位病理,强调补益肾督;辨证论治,宏观调整阴阳;化痰祛瘀,贯穿治疗始终;选用特色药物,提高临床疗效;多途径给药,促进疾病向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