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心肌注射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因治疗晚期冠心病的Ⅰ期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大多数患者心绞痛明显缓解,冠状动脉造影有新的侧枝血管形成。本文介绍心肌注射VEGF基因治疗冠心病的方法学。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小型猪冠状动脉闭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动物实验性冠状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中国实验用小型猪19只,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远段,心肌内多点注射自行构建的pcD2/hVEGF121真核表达质粒.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VEGF免疫组化染色、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检测VEGF基因在心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作用,用常规冠状动脉造影观察VEGF基因治疗对闭塞冠脉侧支循环建立的作用.结果转移VEGF基因后,小型猪心肌内VEGF mRNA高表达,VEGF免疫组化染色提示VEGF蛋白表达水平升高;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心肌毛细血管增加;冠状动脉造影证明VEGF基因治疗能够促进闭塞冠脉侧支循环的建立.结论心肌内注射pcD2/hVEGF121真核表达质粒能够获得VEGF mRNA和蛋白的有效表达,促进心肌毛细血管增生,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激光生物效应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促进缺血区血管再生的作用。方法:心肌缺血模型猪分别进行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TMLR)和PcDNA3·1VEGF165基因治疗,6周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病理学检查。结果:TMLR、基因治疗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侧支循环明显改善,SPECT显示缺血侧壁灌注显著改善,RT-PCR显示TMLR组VEGF基因有中度表达,基因治疗组有高度或中度表达,心肌血管面积、血管周长、血管数目明显增加(P<0·05);TMLR组血管管径≤25μm数目比基因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TMLR或VEGF基因治疗可以增加心肌血管密度并改善缺血心肌的灌注;TMLR疗效优于VEGF心肌直接注射。  相似文献   

4.
Zu LY  Jiang J  Yang Y  Chen M  Chen L  Yu Z  Gao W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2):896-899
目的 探讨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促血管生成素 1(Ang 1)基因治疗小型猪冠脉闭塞的疗效。方法 在小型猪冠脉闭塞模型的心肌内注射质粒PCD2 /VEGF和 (或 )PCD2 /Ang 1,检测外源基因在心肌中的表达并观察其生物学作用。结果 逆转录 PCR及免疫组化染色均检测到外源基因的表达。转PCD2 /VEGF和 (或 )PCD2 /Ang 1基因治疗组毛细血管计数及小动脉计数均高于空载质粒对照组 (P <0 0 5 ) ,联合基因治疗组血管计数最高。冠状动脉造影证明联合基因治疗组促进闭塞冠脉侧支循环建立更为有效。结论 心肌内联合注射PCD2 /VEGF及PCD2 /Ang 1基因能够获得外源基因mRNA及蛋白的有效表达 ,与单基因治疗相比联合基因治疗能更有效地促进血管生成及侧支循环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探讨猪慢性缺血心肌内注射PcDNA3 .1VEGF16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后 ,在心肌血供改善的基础上 ,缺血心肌的电稳定性能否随缺血的改善而有所改善。用Ameroid收缩环制备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 ,在其右室心尖部及流出道行心内程序电刺激 ,检测室性心动过速 (VT)、心室颤动 (VF)的诱发率 ,并测定左室室壁运动功能和心肌血管密度 ,比较VEGF基因治疗组与病理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 :在对照组 10例中 ,2例诱发出单形性持续性VT ,2例诱发出多形性VT(持续 10s左右转为VF) ,2例诱发出VF ,恶性心律失常诱发率 6 0 %。治疗组 12例中 ,1例诱发出VF ,1例诱发出多形性VT(持续数秒后转为VF) ,恶性心律失常诱发率 17%。基因治疗组缺血区室壁运动和心肌血管密度明显优于病理对照组 ,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慢性缺血心肌内注射PcDNA3 .1VEGF165基因不仅可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肌功能 ,而且可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心电稳定性 ,减少冠心病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猪慢性缺血心肌内注射PcDNA3.1VEGF165对心电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猪慢性缺血心肌内注射PcDNA3.1VEGF16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后,在心肌血供改善的基础上,缺血心肌的电稳定性能否随缺血的改善而有所改善。用Amerold收缩环制备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在其右室心尖部及流出道行心内程序电刺激,检测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的诱发率,并测定左室室壁运动功能和心肌血管密度,比较VEGF基因治疗组和病理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在对照组10例中,2例诱发出单形性持续性VT,2例诱发出多形性VT(持续10s左右转为VF),2例诱发出VF,恶性心律失常诱发率60%。治疗组12例中,1例诱发出VF,1例诱发出多形性VT(持续数秒后转为VF),恶性心律失常诱发率17%。基因治疗组缺区室壁运动和心肌血管密度明显优于病理对照组,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慢性缺血心肌内注射PcDNA3.1VEGF165基因不仅可增加心肌供血,改善心肌功能,而且可能在此基础上提高心电稳定性,减少冠心病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HIF-1基因治疗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诱导因子1(HIF-1)在活体心肌内表达后的治疗性血管新生作用。方法建立兔缺血心肌的动物模型,随机分成:对照组8只,基因注射组8只。采用免疫组化,毛细血管染色、密度分析检测基因表达及疗效。结果实验组动物局部能够表达外源基因产物,心肌血管新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HIF-1基因治疗,能够促进缺血心肌组织的血管新生,从而为冠心病的治疗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将携带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6 5 (hVEGF 16 5 )cDNA的重组腺病毒相关病毒 (rAAV)载体注入家兔缺血心肌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血管生成效应。方法 制作家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将rAAV hVEGF 16 5注入缺血心肌。 4周后取注射部位心肌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和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方法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 ,并计数注射部位心肌毛细血管数目 ,评价外源VEGF的生物学活性。结果 注射rAAV VEGF部位心肌VEGF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可持续 8周 ,而且比对照组增加。远隔脏器未见外源VEGF的播散和表达。注射rAAV VEGF部位毛细血管密度比对照组增加。结论 rAAV hVEGF 16 5可以有效地转染成年家兔心肌组织 ,外源基因稳定长期表达 ,同时能够刺激新血管生成 ,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重组腺相关病毒2型载体(recombinant adenovirus-associated virus2,rAAV2)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165)基因转染,观察其促进小型猪慢性缺血心肌血管生成并改善心肌血流灌注和心功能的有效性。方法小型猪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放置血管缩窄环,建立慢性心肌缺血模型。5周后行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认LCX闭塞或相应心肌的缺血。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分别在心肌内直接注射rAAV2-VEGF165(1×1012virus genome)或磷酸盐缓冲液。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心肌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6个月后,观察心肌毛细血管和小动脉密度,行冠状动脉造影进行LCX血流分级,应用心脏核磁共振成像观察心肌灌注及左心室功能。结果放置血管缩窄环后5周,所有动物均出现LCX完全/次全闭塞或LCX支配区域的心肌缺血。基因治疗后3个月,实验组心肌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6个月时,实验组VEGF表达水平较3个月时下降。基因治疗后6个月,VEGF组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分别为(1404.06±250.48)/mm2和(167.81±36.29)/mm2]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76.88±344.79)/mm2和(116.56±34.48)/mm2](P<0.05);潘生丁负荷后心肌灌注成像显示VEGF组心肌灌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两组左心室功能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小型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中,心肌内注射rAAV2-VEGF165后外源VEGF基因的表达至少可持续3个月;rAAV2-VEGF165能够促进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生成并改善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一些不能进行血管成形术和搭桥手术的严重冠心病患者 ,目前可供选择的心肌血管重建方法非常有限 ,成功的血管生成治疗动物模型已有报道 ,因而人们希望这种方法亦能应用于严重冠心病患者的冠脉重建 ,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人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rh VEGF)对心肌灌注的影响结果 :经冠脉造影证实不能进行传统血管重建术的 14例入选患者 ,在应用冠脉内注射 rh VEGF前和之后 30天、6 0天 ,分别进行运动 (n=11)、多巴酚丁胺 (n=2 )、潘生丁 (n=1)负荷试验 ,同时进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SPECT图象结果分别由两位不知情的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接心肌注射基因重组内皮生长因子_(165)腺相关病毒(rAAV-hVEGF_(165))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81只,将0.1 ml生理盐水或rAAV-hVEGF_(165)分3点注射于梗死交界处心肌内。根据注射药物的不同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15只),心肌梗死组(25只),生理盐水组(25只),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16只)。注射4周后测定心肌组织VEGF含量、超声心动图参数、梗死面积、微血管数量、心钠素水平。结果 VEGF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较心肌梗死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小(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心肌梗死组和生理盐水组(P<0.01),心肌组织VEGF含量较心肌梗死组和生理盐水组有所增加。血管计数显示,VEGF组大鼠较其他3组有更多的新生血管形成(P<0.01)。结论直接心肌注射rAAV-hVEGF_(165)能够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的心功能,缩小梗死面积,促进心肌内新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介导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6 5 (VEGF165)基因靶向微泡促梗死心肌血管新生的可行性。方法 构建真核表达质粒 pcDNA3 1-/VEGFcDNA165,将其包载于脂质泡中 ,超声辐射下向鼠心肌传输。采用RT PCR、WesternBlot检测mRNA、蛋白表达 ,观察微血管密度评价血管新生效果。结果  (1)成功构建VEGF165基因 ;(2 )脂质体微泡可包载VEGF165基因 ;(3)超声介导辐射下向心肌靶向传输VEGF165基因 ,实验组基因表达及血管密度高于空白对照组 ,但低于VEGF165基因心肌直接注射。结论 具有心肌显影功能的脂质体载VEGF165基因微泡在超声辐射下可向大鼠梗死心肌靶向传输 ,并产生促血管新生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确定穿心室壁内支架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治疗在猪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中国小型猪30头随机分为四组:心肌梗死组(MI);支架组(ST);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组(VEGF)和支架+基因组(ST+VEGF)。MI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形成AMI模型,其余三组在形成梗死模型后分别采用穿心室壁支架置入、直接心肌内注射携带hVEGF165的质粒载体以及联合治疗。4周后行心脏超声、心肌血管密度检测和免疫组化等检查。结果 4周后ST组、VEGF组、ST+VEGF组的血管密度均明显多于MI组,其中ST+VEGF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在促进血管生长方面有明显优势(P〈0.01)。VEGF组和ST+VEGF组较MI组在VEGF蛋白表达方面明显提高。结论 穿心室壁内支架联合VEGF治疗综合了支架形成通道、机械刺激促进血管生成以及携带促血管生成因子基因的载体的输送作用,提供了一种比任何单独治疗心肌梗死技术更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干细胞移植治疗冠心病的现实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患者临床症状和预后,成为目前冠心病治疗研究领域的又一热点.通常认为干细胞移植可以增加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释放,促进缺血区域新生血管的形成,改善灌注、改善冬眠心肌和顿抑心肌功能,减少心室扩张及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随着冠心病监护系统的建立、溶栓治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ICS)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治疗技术的应用 ,冠心病患者的死亡率已呈明显下降。但是 ,PTCA术后再狭窄 ,CABG血管狭窄 ,冠状血管多支弥漫性病变等仍待解决。目前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血管新生疗法 ,通过促进心肌缺血小血管生长和侧支循环形成 ,为这类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是目前公认的最具有特异性而强大的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 ,现对 VEGF基因治疗冠心病的进展综述如下。1  VEGF的生物…  相似文献   

16.
心肌缺血的分子再血管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促血管生成因子(AF)的蛋白多肽或表达基因治疗心肌缺血的分子再血管化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AF包括一大类蛋白多肽,其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的研究最为深入,心肌缺血时VEGF和FGF及其受体表达增加,应用外源VEGF或FGF可以促进侧支和新生血管生成、改善血液灌注及减少缺血面积。心肌缺血的基因治疗是将AF的表达基因转入心脏,在局部产生表达蛋白发挥作用,一系列动物实验证实了其可行性。尽管目前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分子再血管化为终末期冠心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rAAV2-VEGF165治疗小型猪急性冠状动脉闭塞的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小型猪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闭塞模型上 ,探讨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携带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基因 (rAAV2 VEGF165)治疗冠脉闭塞性疾病的有效性及其量效关系 ,为进一步应用rAAV2 VEGF165治疗慢性心肌缺血的研究探索较合适的剂量。方法 以微开胸心肌内注射的方法将rAAV2 VEGF165导入小型猪心肌 ,实验组分成 4个剂量组 (n =3) :1× 10 11v g(virusgenome) ,5× 10 11v g,1× 10 12 v g ,5× 10 12 v g。对照组 (n =3)注射磷酸盐缓冲液 (PBS)。采用RT PCR以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VEGF165mRNA和蛋白的表达 ,通过心肌血管计数及冠脉造影 ,观察各剂量组促进血管生成的生物学效应。结果 术后 4周 ,各实验组心肌组织均可检测到VEGF165mRNA的表达 ,且各组VEGF165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 ;1× 10 12 v g组及 5× 10 12 v g组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大于对照组 ,5× 10 11v g组及其以上剂量组冠脉侧支循环分级的增加优于对照组。结论 心肌内注射rAAV2 VEGF165能在缺血心肌中有效表达VEGFmRNA及其蛋白 ,在一定剂量范围 ,rAAV2 VEGF165能够增加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 ,促进闭塞冠脉的侧支血管生成。结果显示 ,在小型猪心肌缺血模型上 ,rAAV2 VEGF1651× 10 12v g是较理想的剂量。  相似文献   

18.
直接心肌植入VEGF_(165)基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估VEGF1 6 5基因直接心肌内注射促进心肌血运重建的疗效。方法 :中国实验小型猪 11只 ,体重 (2 9 3± 4 3)kg。在左冠状动脉回旋支 (LCX)近心端放置Ameroid收缩环。术后 6周行冠脉造影示LCX狭窄 >95 %为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形成。将选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 (n =6 )和对照组 (n =5 )。治疗组将VEGF1 6 5质粒注射到左室侧壁 10处有标记的心肌中层。对照组只注射空白质粒。治疗前和治疗 6周后 ,采用体表超声心动图观察静息与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 (LDDSE)状态下左心室壁运动及功能 (LVEF、RT、MVCF、WMSI) ,通过2 0 1 TI SPECT观察心肌灌注改变。处死动物后进行心肌血管密度和VEGF基因mRNA表达测定。结果 :治疗 6周后 ,在静息与LDDSE(10 μg min kg)状态下 ,A组RT和WMSI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侧壁灌注缺损明显缩小 ,B组改善不明显。A组每个视野的血管面积、血管周长及血管数目均较B组多。A组 2 3例局部心肌VEGF基因mRNA的表达明显 ,B组 3 3例均无表达。结论 :直接心肌内注射VEGF1 6 5基因可促进慢性缺血心肌的血管再生 ,改善局部心肌灌注和室壁运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将编码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腺病毒(Ad.VEGF)转染诱导培养的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于大鼠缺血心肌,评价其对心功能的保护和促血管再生作用。方法:Ficoll离心分离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EPCs;在50倍的转染倍数(病毒数/靶细胞)下,用Ad.VEGF转染诱导的EPCs。然后将其移植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Lewis大鼠缺血心肌内(组Ⅰ),同时设置单纯细胞移植组(组Ⅱ)和基因治疗组(组Ⅲ),以注射磷酸盐缓冲液的大鼠为对照组(组Ⅳ)。术后4周通过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其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另外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存活、分化和血管再生情况。结果:骨髓EPCs移植于缺血心肌4周后,缺血区的移植细胞部分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组Ⅰ心功能明显好于组Ⅱ、组Ⅲ和组Ⅳ(P<0.01),在促血管新生方面,组Ⅰ也明显优于以上3组[组Ⅰ(32.2±3.5)、组Ⅱ(17.6±2.7)、组Ⅲ(19.4±3.3)、组Ⅳ(5.9±1.2)个/高倍视野]。结论:转染Ad.VEGF后的EPCs移植于缺血心肌后,可促进缺血心肌再血管化,更好地保护和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MSCs)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心内膜注射治疗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的疗效。方法:建立猪心肌梗塞模型.胸骨穿刺抽取骨髓,分离培养BMSCs,将VEGF165基因转染到BMSCs中.4周后进行左室心内膜电机械标测并行心内膜注射等操作,按照注射成分不同分为3组.联合组(n=8)注射转染VEGF。基因的BMSCs,细胞组(n=8)注射BMSCs,对照组(n=6)注射生理盐水。于细胞移植后4周分别进行左室心内膜电机械标测、选择性冠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术后4周时联合组较细胞组及对照组的心梗面积明显缩小.侧支循环、心脏泵血功能以及心肌收缩力改善更加明显(P〈0.05~〈0.01)。结论:自体BMSCs结合VEGF165基因治疗心肌梗塞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