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问螺钉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评价两者结合对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治疗价值。方法 对11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用脊柱内固定系统(TSRH)之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进行固定,该组患者涉及骶髂关节的垂直移位及旋转的骨盆环变形,归于Tile分型的B类或C类骨盆损伤。11例患者均伴有前环损伤,其中9例予以加压钢板(smith nephew)内固定,余2例患者单纯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结果 7例患者垂直移位完全复位,9例旋转畸形纠正,未发现感染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S1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问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可获得即刻稳定性并良好地维持了复位的效果.这一混合技术对于涉及垂直及旋转损伤的骨盆环损伤有稳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者通过对十年来进行的椎弓根内固定手术的椎弓根进钉点的关节突与横突平分线的交点,以及近2年来的以人字嵴顶点作为进钉点共179例进行术中X线的定位进行对比,得出人字嵴顶点为进钉点的定位方法具有位置恒定,容易显露辩认,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小,准确性高的特点。但在腰椎滑脱的患者应用于术前仔细分辨X线片有无椎弓根断裂后移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6例,均采用ISOLA脊柱后路骨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结果 本组6例均获得随访,所有患者无一例发生感染、神经损伤及螺钉松支架、断裂等现象,腰骶及下肢活动接近正常.结论 椎弓螺钉结合髂骨板间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可获得良好疗效,为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关节突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28例,其中初次腰椎间盘突症21例,腰椎间盘突出小切口髓核摘除术后复发5例,MED术后复发2例,均采用单节段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关节突融合治疗。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90min,术中出血平均180mL。术前JOA评分平均12分,术后1年时平均24分。优25例(89.29%),良2例(7.14%),可1例(3.57%),优良率为96.43%。经1~2.5年随访,所有患者腰椎稳定性良好,未发现断钉及症状复发。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一种有效方法,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腰椎关节突螺钉技术是一种较传统的内固定技术,在力学性能上与近年主流的椎弓根螺钉相似,均能提供足够的初始稳定性.关节突螺钉技术具有创伤小、术中对脊柱后方结构破坏少、置入操作简单安全等优点,既可单独作为脊柱手术内固定技术,又可作为辅助性内固定技术发挥其独有的优势.该文就关节突螺钉力学性能、临床应用等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螺钉复位固定治疗骨盆后环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螺钉复位固定。结果患者骶髂关节均达到解剖复位,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2例均获随访,时间6~16个月。骶髂关节均获融合。结论椎弓根螺钉结合髂骨螺钉固定对于骨盆后环不稳定骨折脱位有良好的复位固定作用,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钉棒固定与双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46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男30例,女16例;年龄32~71岁,平均51.5岁;单节段40例,双节段6例。按固定方式不同分成两组:其中采取单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钉棒固定治疗22例(A组),采用双侧钉棒系统固定治疗24例(B组)。比较两种术式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等情况,同时对手术前后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进行比较,评估患者的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3年,平均22个月。两组中各有1例不能明确外,其余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内植物移位或断裂等并发症;手术时间和出血量A组优于B组(P0.05);两组患者ODI评分及JOA评分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严重不稳的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效果相似,同时单侧经皮关节突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钉棒固定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在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我院2011-06-2012-06年间收治的60例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30例观察组患者在微创系统下以椎弓根钉联合对侧的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术对患者进行治疗;30例对照组患者以后路双侧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以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的疗效进行对比;并对两组患者切口大小、手术用时、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以及椎体稳定性、再手术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VAS得分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切口大小、手术用时、出血量、引流量、住院天数等都显著性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的融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患者椎体稳定性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椎体再手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术临床操作简单、创部出血量少、稳定可靠、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联合Galveston技术和TSRH系统治疗骨盆Tile C型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介绍一种治疗骨盆Tile C型骨折的新方法.方法联合Galveston技术和TSRH系统治疗严重骶髂关节骨折脱位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损伤原因均为交通事故伤.结果19例经随访6个月~1年,骨折脱位完全纠正,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联合Galveston技术和TSRH系统治疗严重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后行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优缺点。方法:2007年6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51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无严重不稳。其中26例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A组),25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和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优于B组;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19.5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效果相当,但相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低。  相似文献   

11.
骶髂关节骨折脱位是最不稳定的骨盆环损伤,它通常合并耻骨联合分离及耻骨支骨折,造成前后环均损伤。传统的非手术疗法常遗留疼痛和骨盆垂直及旋转不稳。研究证实,如果复位不满意,可导致功能障碍[1~4 ] ,而骶髂关节的垂直移位靠传统的外固定架及拉力螺钉、钢板和棒等复位是困难的。作者采用Galveston技术结合TSRH系统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3例取得较好效果。1 材料和方法1.2 病例资料 本组3例,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36、4 2、2 2岁。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例,压伤1例。其中1例伴有股骨干骨折。所有患者均为TileC型骨折,C1型1例,C2 型…  相似文献   

12.
2004年5月至2006年5月我科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椎间植骨关节突关节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患者7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病变并发症的发生特点和原因。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采用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的166例腰椎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4例,女102例;年龄24~74岁,平均51.9岁;病程8个月~30年,平均47.5个月;腰椎间盘退变4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7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2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27例,腰椎退行性Ⅰ度滑脱(Meyerding分级系统)21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5例;单节段病变124例,双节段病变42例;L_(3,4)6例,L_(4,5)97例,L_5S_121例,L_(2,3)、L_(3,4)1例,L_(3,4)、L_(4,5)26例,L_(4,5)、L_5S_115例。结果 :166例患者术中无异常出血,均未输血;术中硬脊膜损伤并脑脊液漏1例、椎弓根(椎弓根入点)骨折4例、终板损伤2例。切口皮肤无坏死,切口无感染。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神经根损伤1例。椎弓根螺钉位置Ⅰ度163例371枚螺钉,Ⅱ度3例3枚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Ⅰ型157例199枚螺钉,Ⅱ型8例8枚螺钉,Ⅲ型1例1枚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偏短2例。失访5例,死亡2例,其余病例获得12~60个月的随访,平均35.4个月。随访过程中出现终板切割并融合器部分嵌入椎体14例14个节段。出现异常的双下肢疼痛1例。除11例11个节段不能明确外,其余148例189个节段获得椎间融合。未发现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椎间融合器亦无前后向移位,未观察到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现象。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Cobb角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虽然小切口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病变是一较好的手术方式,但仍面临着并发症的问题,要求术者具有丰富的脊柱外科手术经验、术中严谨的操作、充分利用影像辅助系统,以有效地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髂骨内固定技术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骶髂关节骨折脱位13例,采用微创后路内固定系统进行复位固定。结果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所有患者无1例发生感染、神经损伤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腰骶及下肢活动接近正常。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可获得良好疗效,为治疗骶髂关节骨折脱位一种行之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张丽 《脊柱外科杂志》2006,4(4):252-256
1C2椎弓根螺钉及经寰枢关节螺钉相关椎动脉损伤的解剖学风险比较Spine.2006,31(15):E513-517.Yoshida M,Neo M,Fujibayashi S,et al.对于寰枢关节的固定技术,使用C1侧块螺钉联合C2椎弓根螺钉固定相对于使用经寰枢关节螺钉在损伤椎动脉方面更安全。然而很少文献报道过寰枢关节螺  相似文献   

16.
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位置的CT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7例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术后行CT断层扫描,观察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记录螺钉穿透骨壁的位置、数目和距离。结果:37例患者共置入405枚胸椎椎弓根螺钉,124枚螺钉(30.61%)穿透骨壁,其中76枚(18.77%)穿透椎弓根外侧壁,32枚(7.90%)穿透椎弓根内侧壁,16枚(3.95%)穿透椎体前壁。66枚(16.30%)穿透距离<2mm,37枚(9.14%)穿透距离在2mm~4mm之间,21枚(5.9%)穿透距离>4mm。结论:胸椎椎弓根螺钉骨壁穿透率较高,应严格按照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方法,仔细操作,避免出现因螺钉置入不当造成神经、血管或内脏损伤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下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临床优缺点。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62例下腰椎单节段病变患者,男16例,女46例;年龄27~72岁,平均51.6岁。其中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原位复发13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症12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Ⅰ度)10例。L3,4 5例,L4,5 42例,L5S1 15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0例(A组),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32例(B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根据影像资料观察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椎间融合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5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变化,以及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Cobb角。对比两组病例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程度,并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切口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未出现神经根或马尾损伤,以及下肢神经功能恶化现象。两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组手术时间少于B组(P<0.05).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7.5个月。在椎间隙高度方面,两组病例术后5 d与术前相比,均获得良好的恢复,且末次随访时与术后5 d相比,均获得良好的维持。两组病例均未出现椎弓根螺钉或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亦未出现椎间融合器移位现象。两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末次随访时均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稳定性可、植骨融合率高、恢复快、临床效果好及并发症少等优点。而且,与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方式相比,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方式操作步骤少,不需要特殊器械,因而,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提高手术技巧的前提下,可在部分腰椎单节段病变的固定融合治疗中选择性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下颈椎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下颈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取20具颈椎标本,仔细解剖颈部的后侧和前侧方,清楚显露颈椎侧块和椎弓根。以侧块外下象限的中心点为进钉点,从C3/4~C6/7直视下经关节突关节置入椎弓根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进钉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均成功置入,螺钉固定方向在矢状面呈尾倾,冠状面呈内倾,理想角度为在矢状面尾倾50.3°±4.9°,在冠状面内倾42.8°±4.0°。螺钉钉道长度为(34.1±1.4)mm,各固定节段间略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后路经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螺钉固定是可行的,但置钉时要求较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颈椎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的优缺点。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腰椎单节段病变8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3例,女53例;年龄28~76岁,平均53.0岁;腰椎间盘退变39例,腰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22例,巨大型腰椎间盘突出9例,腰椎退行性滑脱(MeyerdingⅠ度)16例;L_(3,4)5例,L_(4,5)70例,L_5S_111例。采用正中切口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45例(正中切口组),采用通道下肌间隙入路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41例(通道组)。记录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根据影像结果比较两组病例术前、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以及手术前后多裂肌面积和多裂肌脂肪组织沉积等级,观察椎弓根螺钉、椎板关节突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评价椎间融合情况,术前、末次随访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两组病例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在切口长度和术后引流液方面,通道组优于正中切口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方面,正中切口组少于通道组。术后72 h腰部切口VAS评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生切口感染,但通道组出现切口表皮坏死4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神经损伤3例。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为5.0%,通道组为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6.6%,通道组1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2.8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 d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恢复,(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 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患者的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裂肌面积:正中切口组术后1年为(789.00±143.15)mm~2,术前为(1066.00±173.55)mm~2,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术后1年为(992.00±156.75)mm~2,术前为(1063.00±172.13)mm~2,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裂肌等级方面:正中切口组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过程中未发现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椎间融合器前后向移位。椎间融合率:正中切口组为95.6%,通道组为95.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均未发现固定部位邻近节段的明显退变。JOA评分:正中切口组由术前的8~16分(平均12.77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21~29分(平均25.20±2.4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道组由术前的8~16分(平均12.64±2.27)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23~29分(平均26.70±1.8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采用正中切口显露方式相比,通道下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腰椎单节段病变具有更多的优点,包括切口小、损伤小、恢复快等,但通道下肌间隙入路也存在手术并发症高等不足,特别是在早期开展病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单侧椎弓根螺钉并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以及双侧椎弓根螺钉三种固定方法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下腰椎病变的优缺点.[方法] 自2007年6月~ 2009年12月分别采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A组)、单侧椎弓根螺钉并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B组)、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间融合器植骨(C组)三种方法治疗下腰椎病变共84例,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A组26例,B组30例,C组28例;记录并对比三种手术方法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和住院费用;通过影像学评价三种手术方法病例其术前、术后、最后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的变化、内固定有无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及椎间植骨融合情况;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价其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结果] 三组病例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液量等方面A组优于B组和C组,B组优于C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 ~36个月(平均20个月).在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方面三组病例术后均获得较好的恢复,但最后随访时A组病例有明显的丢失,而B组和C组病例椎间隙高度获得良好的维持.最后随访时融合率为:A组96.2%,B组96.7%,C组92.9%,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最后随访时JOA评分,三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具有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省等优点,特别是采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的置入进一步减少了创伤,提高了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但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强度有限,需慎重选择,而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稳定性好,临床效果良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