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对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及左心室质量的影响.方法 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将86例血压正常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分别进行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24 h UAER及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 非杓型组的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UAER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均高于杓型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AER与LVMI呈正相关(r=0.28,P<0.05).结论 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UAER可能增加,且与LVMI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关系.方法 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将90例血压正常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 非杓型组的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杓型组(均P< 0.01);非杓型组左心室质量指数均高于杓型组(均P<0.05).结论 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可能促进了左心室重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血压正常高值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入选正常高值血压受试者86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分成杓型组55例和非杓型组31例,分别测定两组的尿微量白蛋白(mAlb)、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并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非杓型组的mAlb、IMT及LVMI均明显高于杓型组(P<0.01和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老年正常高值血压者早期靶器官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血压无症状靶器官损害与血压昼夜节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EH)血压昼夜节律与无症状脑梗死、微量白蛋白尿、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对35例老年杓型EH患者及47例非杓型EH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头颅MRI、超声心动图及尿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检查。结果 老年非杓型EH组中无症状脑梗死、微量白蛋白尿及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老年的杓型EH组。结论 血压昼夜波动节律消失的老年EH患者其无症状靶器官损害较血压昼夜节律正常的EH患者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方法对171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夜间平均血压较日间平均血压下降的幅度,分为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的杓型和非杓型两个组。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及肾功能生化测定,观察比较昼夜节律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24 h SBP和DBP、日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SBP和DBP的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夜间下降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分别为收缩压下降率(13.29±4.21)%、(4.05±3.64)%,舒张压下降率(14.50±3.56)%、(2.63±3.61)%;24 h尿微量白蛋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分别为(87.97±12.96)mg/24 h和(110.10±27.21)mg/24 h;血压夜间下降率与尿蛋白的分泌呈负相关;血肌酐、血尿素氮杓型组与非杓型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节律与高血压性肾脏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丁瑜  陈岭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0):1303-1305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动脉硬化指数及肾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13例,按照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非杓形组66例和杓形组47例。分别检测动脉硬化指数、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及肾功能情况。观察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动脉硬化指数及肾损害的关系。结果:非杓形组夜间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形组(P0.01),2组的动脉硬化指数、脉压、血压昼夜变化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的血尿素氮、血胱抑素、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血尿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动脉硬化指数及肾脏损害有关,非杓型者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与血压昼夜节律间的关系。方法158例高血压病患者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血压昼夜变化随机分为两组,夜问血压下降率〈10%为非杓型组(85例),≥10%为杓型组(73例),同时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尿微量白蛋白与血肌酐值。结果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高血压病患者相比,尿微量白蛋白的阳性率显著增高。结论血压昼夜波动节律消失的高血压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较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者明显。  相似文献   

8.
杓型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杓型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与早期肾脏损害的关系。方法应用无创性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高血压病患者24h血压的变化,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率将高血压病患者分为杓型与非杓型组,并测定两组血清、尿β2-MG、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和尿素氮,同时进行131I-OIH行肾图检查。结果非杓型高血压组血清、尿β2-MG、尿微量白蛋白和肾图定量测定RI、Tb、C1/2和15min残存率与杓型高血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肌酐和尿素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非杓型组更易导致早期肾脏损害,对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宜选用高降压谷峰比率的药物,使24h血压平衡下降,恢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以延缓靶器官的损害。  相似文献   

9.
阮锡勇 《吉林医学》2012,33(33):7220-722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15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为杓型组,<10%为非杓型组。同时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左心室功能的特点。结果:非杓型组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明显高于杓型组,非杓型组左室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减慢,二尖瓣A峰值与二尖瓣E峰值的比值(A/E)增大,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杓型血压昼夜节律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较杓型血压昼夜节律者更容易导致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靶器官损害程度。方法 :采用动态血压测定 ,通过杓型组 (白昼与夜间血压变化下降百分率 >10 % ,视为血压昼夜节律正常 )与非杓型组 (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 <10 % ,为血压节律消失 )的血压节律变异比较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结果 :①非杓型组 2 4小时收缩压 ,2 4小时舒张压 ,夜间平均收缩压 ,夜间平均舒张压 ,血压负荷值均高于杓型组 (P <0 .0 5 )。②血压节律消失的非杓型组病人左室重量和左室重量指数比杓型组显著增大 (P<0 .0 1)。③非杓型组的腔隙性脑梗塞次数和患病率均高于杓型组 (P <0 .0 1)。尿蛋白亦明显高于杓型组 (P <0 .0 1)。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病人有较高的血压负荷明显损害心脑肾等靶器官  相似文献   

11.
邓统生 《微创医学》2002,21(4):450-451
目的比较2型糖尿病(DM)患者动态血压水平、昼夜变化节律及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关系,指导DM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行24小时动态血压观察,测定UAER.结果 DM肾病(DN)组24小时平均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高于非肾病组(NDN)(P<0.05),UAER与24小时血压变化呈正相关,与变化差值呈负相关.结论 DM伴DN与动态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UAER关系密切且较不伴DN组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年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年高血压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24小时心电监护的血压,并记录其昼夜血压节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其分两组:夜间血压下降率<10%杓型组,>10%非杓型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杓型组24小时脉压(PP)、24小时收缩压(SBP)、夜间PP、夜间SBP明显低于非杓型组(P<0 05).杓型组LVMI比非杓型组明显减少(P<0 01).结论:青年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者更容易出现异常,且左室肥厚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患者动态血压的特点。方法用放免法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正常对照组的尿微量白蛋白,将糖尿病患者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和正常白蛋白尿组。两组患者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分析其动态血压的特点。结果 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率、24hSBP、NSP、24hPP、NPP、NMBP明显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SBP、24hDBP、DDBP、NDBP、DPP、24hMBP、DMBP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患者的动态血压节律消失,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升高明显,收缩压在早期肾损伤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室肥厚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晓薇 《重庆医学》2006,35(7):643-645
目的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计算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心脏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非勺型)较之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勺型)24h平均收缩压和24h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非勺型血压组较之勺型血压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24h动态血压均值水平增高,高血压波动及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测定52例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率(UAER)及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等.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微量白蛋白尿(MAU)组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显著低于未合并微量白蛋白尿(NMAU)组(P<0.01).结论在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肾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4 h动态血压与左心室肥厚及肾功能的关系。方法对52 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
动图、肾功能检测,根据监测结果分为24 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正常和升高组及杓型血压组、非杓型血压组,比较各组超声心动
图各参数及肾功能的变化。比较左心室肥厚(LVH)组和非LVH组动态血压各参数的变化。结果24 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升
高组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心肌质量(LVM)均明显高于24 h、白昼、夜间平均血压正常组;24 h、夜间平
均血压升高组左室质量指数(LVMI)高于24 h、夜间平均血压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非杓型血压组左心室舒
张末期内径(LVDd)、LVM、LVMI 较杓型组略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LVH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及夜
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明显高于非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尿蛋白与24 h平均血压的两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
显示,尿蛋白与24 h SBP 呈正相关( r= 0.443,P =0.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血压,尤其是收缩压水平,与左心室肥厚及
肾功能损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联合使用长效降压制剂对伴有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非杓型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90例2级和3级伴有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氯沙坦100mg组、氨氯地平10mg组和氯沙坦50mg合用氨氯地平5mg组,患者均于服药前及服药后6周,采用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进行血压监测,同时测定各组尿素氮、肌酐、血清、尿β2-MG和尿微量白蛋白.结果 服药6周后,联合用药组24h平均收缩压下降值、24h平均舒张压下降值、夜间平均收缩压下降值和平均舒张压下降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有17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改变为杓型,显著多于对照,氯沙坦100mg组和分别有(4例)和氨氯地平10mg组(6例)(P<0.01);联合用药组血清、尿β2-MG、尿微量白蛋白下降值均高于单一用药组(P<0.01).结论 长效降压制剂联合治疗2级和3级非杓型高血压,降压效果更好、降压平稳,更有利于血压的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恢复为正常的杓型,减轻高血压患者的早期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状况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I-Ⅲ期高血压病186例(男105例,女81例,年龄38-71岁),采用美国Sapcelab90217无创性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义,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或<10%的标准,将高血压患分为杓型组(86例)与非杓型组(100例),所有患均行心脏彩超检测,头颅CT检查以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结果:高血压杓型组无并发症患占32.5%,脑卒中患占19.7%,非杓型组无并发症患占20%,脑卒中患占62%,两组患在高血压并发症方面有极显差异(P<0.01),24h动态血压监测各参数两组病人在夜间平均血压及昼夜血压差值方面有显性差异(P<0.01),其余指标无显统计学差异(P>0.05),左室 舒张末径、左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及尿微量白蛋白,两组间均有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非杓型组靶器官损害程度较杓型组更为严重。因此,积极开展24h动态血压监测,尽早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改善非杓型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昼夜变化功能,对防止高血压的心、脑、肾靶器官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方法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92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UAER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和无微量白蛋白尿组,测定血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浆空腹胰岛素(F—ins)、血总胆固醇(Tch)、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尿酸(BUA)。将两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伴微量白蛋白组病程、年龄与无微量白蛋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微量白蛋白组收缩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较无微量白蛋白组明显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无微量白蛋白组明显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BMI、舒张压、空腹血浆胰岛素两组无差别。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病程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有关;高血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均是2型糖尿病伴发微量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2型糖尿病患者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庆元 《吉林医学》2010,31(16):2364-2366
目的:探讨不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VEGF排泄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正常对照组22例和2型糖尿病组65例,根据UAER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23例)、微量白蛋白尿组(22例)和临床蛋白尿组(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尿VEGF,计算排泄率。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正常白蛋白尿组尿VEGF排泄率即可见显著升高(P<0.05)。2型糖尿病组内,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尿VEGF较正常,白蛋白尿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临床蛋白尿组较微量白蛋白尿组尿VEGF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尿VEGF排泄率与UAER、血浆肌酐、病程呈正相关。③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尿VEGF排泄率的因素为UAER、血浆肌酐。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尿VEGF排泄率升高先于UAER的变化,并与肾脏病变的程度有关,提示尿VEGF可作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敏感指标,并可预示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