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依普利酮与氯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及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的影响。方法:将84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依普利酮组和氯沙坦组(各42例),分别口服依普利酮50mg或氯沙坦50mg每天1次,每2周复诊1次,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进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动态血压监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血浆IGF-1的测定。结果:两组治疗12周末血压明显下降(P<0.05),组间血压降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一般项目及生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24h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昼平均收缩压及昼平均舒张压、夜平均收缩压及夜平均舒张压、baPWV及IGF-1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依普利酮与氯沙坦均能明显降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和IGF-1水平,但两者改善程度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老年人群动态血压参数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筛选年龄≥80岁的老老年人238例,以血压≥160/95 mm Hg(1 mm Hg=0.133 kPa)为标准,分为高血压组(134例)和对照组(104例),并进行臂-踝脉搏传导速度(baPWV)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用Pearson分析动态血压各参数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组baPWV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偶测收缩压,24 h、昼间和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收缩压负荷及舒张压负荷均高于对照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舒张压下降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aPWV与偶测血压;24 h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昼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率;夜间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呈正相关(P<0.05,P<0.01),而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呈负相关(P<0.01)。结论高血压是老老年人群动脉僵硬度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动脉僵硬度与动态血压、脉压、心率及血压负荷相关。  相似文献   

3.
各种降压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不同类型降压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小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105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5组:氢氯噻嗪组(12.5 mg 1次/d,n=18)、比索洛尔组(5 mg 1次/d,n=20)、氨氯地平组(5 mg 1次/d,n=24)、苯那普利组(10 mg 1次/d,,n=22)、缬沙坦组(80 mg 1次/d,n=21).治疗4周后,如血压仍>140/90 mmHg,剂量加倍,疗程共12周.治疗前后观察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C2)及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 1)治疗12周后各组血压均有显著的降低,但各组间的血压变化无显著差别.比索洛尔组治疗后心率明显减慢[治疗后(66±4)比治疗前(74±7)次/min,PO.05).结论 与氢氯噻嗪、比索洛尔相比,氨氯地平、苯那普利、缬沙坦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大小动脉弹性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心率变异性、动脉僵硬度、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辽宁省金秋医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培哚普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培哚普利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变异性指标〔包括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RR间期所占的百分数(PNN50)、高频(HF)、低频(LF)、极低频(VLF)及LF/HF〕、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左心室肥厚指标〔包括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治疗前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SDNN、RMSSD、PNN50、HF、LF、VLF、LF/HF及治疗后SDNN、RMSSD、PNN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F、VLF、LF/HF低于对照组,HF高于对照组(P0.05)。(3)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baPWV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LVMI、LVEDD、LVPWT、IVST及治疗后IV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VMI低于对照组,LVEDD短于对照组,LVPWT大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能有效降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动脉僵硬度,改善心率变异性,逆转左心室肥厚,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大动脉炎患者动脉僵硬度增加,而动脉僵硬度增加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本研究以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为动脉僵硬度检测手段,旨在研究大动脉炎患者动脉僵硬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9-2016年就诊于阜外医院的大动脉炎患者177例,对其进行baPWV的测定,baPWV≥1400 cm/s认为存在动脉僵硬,并进一步研究baPWV的影响因素。结果合并动脉僵硬组患者有74例,其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血脂异常、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踝臂血压指数(ABI)1.4的比例明显高于非动脉僵硬组(均P0.05)。不同受累类型患者动脉僵硬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Ⅴ型受累动脉僵硬比例最高。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7.247,P=0.003)、病程(B=8.285,P=0.027)、血脂异常(B=112.890,P=0.037)、Ⅴ型受累(B=168.214,P=0.001)、平均动脉压(B=7.339,P0.001)是baPWV的独立影响因素。经激素治疗后临床稳定的患者,baPWV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42(1102~1502)比1346(1099~1720) cm/s,P=0.576]。结论年龄、病程、血脂异常、Ⅴ型受累和平均动脉压升高是影响大动脉炎患者动脉僵硬度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晨峰现象对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选年龄≥60岁未接受治疗的老年ISH患者300例,采用无创便携袖带式动态血压计检测24 h动态血压,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测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按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95例、非...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不同类型降压药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大小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105例1~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5组:氢氯噻嗪组(12.5 mg 1次/d,n=18)、比索洛尔组(5 mg 1次/d,n=20)、氨氯地平组(5 mg 1次/d,n=24)、苯那普利组(10 mg 1次/d,n=22)、缬沙坦组(80 mg 1次/d,n=21)。治疗4周后,如血压仍>140/90 mmHg,剂量加倍,疗程共12周。治疗前后观察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_1,C_2)及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1)治疗12周后各组血压均有显著的降低,但各组间的血压变化无显著差别。比索洛尔组治疗后心率明显减慢[治疗后(66±4)比治疗前(74±7)次/mm,P<0.05]。2)调整血压降低幅度及 C_1、C_2、baPWV 基础值后,氨氯地平、苯那普利、缬沙坦对 C_1、C_2、baPWV 仍有显著性改善作用,比索洛尔及氢氯噻嗪对 C_1、C_2、baPWV则无显著性改善作用。3)baPWV 变化百分比与 DBP 下降幅度呈正相关(r=0.314,P<0.05),与 SBP 下降幅度无关(r=0.108,P>0.05)。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观察高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既往使用美托洛尔或阿罗洛尔血压控制不佳的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3~5期慢性肾脏病高血压患者,经美托洛尔或阿罗洛尔治疗7 d以上血压控制仍不佳,更换为相似剂量的富马酸比索洛尔片治疗14 d,其他联合降压方案不变,共97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换药前后诊室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等有效性评价指标及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不良事件等安全性评价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换用富马酸比索洛尔片14 d后,收缩压下降(19.8±12.6)mm Hg、舒张压下降(14.9±8.4)mm Hg、平均动脉压下降(16.4±8.9)mm Hg,心率下降(5.9±1.7)次/min(均P0.01)。换药前后肾功能、肝功能、尿酸、血糖及血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既往使用美托洛尔或阿罗洛尔7 d以上血压仍控制不佳的3~5期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患者,换用等比剂量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可有效降低血压、心率,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阿罗洛尔、咪唑普利、依那普利对24 h血压的降压效果。方法 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三组,每组20例,使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方法对阿罗洛尔(20-30mg/d)、咪唑普利(5-10mg/d)及依那普利(5-1Omg/d)降压疗效进行为期六周的对比现察。结果 三种药物对诊室血压均有明显降压效果(P<0.001),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动态血压结果显示三种药物均有明显降低动态血压的效果(P<0.05),阿罗洛尔组降低24 h平均血压及白天平均血压幅度比其它两组大(P<0.05)。三种药物的谷/峰比值均大于50%。治疗前后的血压曲线,阿罗洛尔组呈完全分离状态,咪唑普利组、依那普利组均有交叉重叠现象,依那普利组重叠点较多。结论 阿罗洛尔对控制白天血压较为理想,长效制剂咪唑普利能平稳地控制24 h血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与臂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踝臂血压指数(ABI)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确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251例,根据患者的BMI分为正常组(18.5~24.0)kg/m~2和非正常组[超重组(24.0~28.0)kg/m~2,轻度肥胖组(28.0~30.0)kg/m~2与重度肥胖组(≥30.0)kg/m~2]。比较各组患者的血压水平、baPWV及ABI的差异,分析不同BMI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与baPWV及ABI的相关性。结果重度肥胖组患者血压水平高于轻度肥胖组、超重组和正常组(P0.05),baPWV水平高于超重组和正常组(P0.05);而ABI低于轻度肥胖组、超重组和正常组(P0.05);轻度肥胖组患者收缩压与baPWV水平高于超重组和正常组(P0.05),而ABI低于超重组和正常组(P0.05);超重组患者血压与baPWV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BMI非正常组患者收缩压与ABI呈负相关(r=-0.565,P0.01),与baPWV呈正相关(r=0.532,P0.01);舒张压与ABI呈负相关(r=-0.729,P0.01),与baPWV呈正相关(r=0.485,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BMI、收缩压、舒张压、年龄、吸烟、饮酒、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影响baPWV与ABI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BMI非正常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与baPWV呈正相关,而与ABI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阿罗洛尔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将60例UAP患者随机分为阿罗洛尔治疗组(治疗组)和美托洛尔对照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hs-CRP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hs-CRP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心率、舒张压、心肌耗氧量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肌耗氧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罗洛尔可以显著降低UAP患者的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13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晨尿微量白蛋白与晨尿肌酐的比值(ACR)分为两组,一组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早期DN组),另一组为非早期糖尿病肾病组(非早期DN组).所有患者均测定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反映患者的外周动脉僵硬度,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①早期DN组与非早期DN组的baPWV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简单相关分析显示,baPWV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平均动脉压、ACR、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空腹C肽、2 h C肽呈正相关;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CR是baPWV的影响因素.结论 早期DN组的动脉僵硬度明显高于非早期DN组,提示动脉僵硬度与早期糖尿病肾病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化血压管理对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H型高血压)病人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对185例H型高血压病人进行药物联合综合康复治疗的强化血压管理。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年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动态血压以及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的变化。结果治疗1年后病人血清Hcy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舒张压、baPWV及ABI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强化血压管理有助于H型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控制,降低血Hcy及改善动脉硬化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综合吸气肌训练(IMT)对老年慢性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患者运动能力、内皮功能及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于我院治疗的96例老年慢性HFpEF患者被随机均分为药物治疗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与联合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基础上接受综合IMT训练),两组均治疗12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6MWD)、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踝肱动脉脉搏波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N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结果:与药物治疗组比较,治疗后,联合治疗组6MWD[(288.33±24.66)m比(329.85±35.50)m]、FMD[(4.52±0.41)%比(4.80±0.45)%]均显著升高,血清CRP水平[(1.24±0.19)mg/L比(1.01±0.21)mg/L]显著降低(P均<0.01);两组血清NT-proBNP水平、baPMV、ABI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综合吸气肌训练可显著改善老年慢性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患者运动能力及血管内皮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浆胆固醇(TC)≥5.7 mmol/L和(或)低密度脂蛋白(LDL-C)≥3.6 mmol/L]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的短期影响。方法纳入2011年5月~2011年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高胆固醇血症患者78例,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给予饮食控制(n=39),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n=39)。观察两组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采用无创性动脉硬化检测方法,观察治疗6个月前后两组患者baPWV和ABI的变化及治疗后两组之间差异。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血脂均下降,处理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baPWV和ABI较治疗前无变化[baPWV:(1539±171.9)m/s vs.(1527±232.2)m/s;ABI:(1.2±0.2)vs.(1.2±0.3)],治疗组baPWV较治疗前下降[(1442±102.1)m/s vs.(1580±205.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I较治疗前升高[(1.3±0.3)vs.(1.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亦有改善。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baPWV、ABI值,对外周动脉硬化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依普利酮与氯沙坦对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增高的双期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及中心动脉压(CAP)的影响。方法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设计,将84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舒张压90~<110mm Hg(1mm Hg=0.133kPa)且收缩压140~<180mm Hg]分为依普利酮组和氯沙坦组,每组各42例,经服用安慰剂2周后进入12周的试验期,分别给予依普利酮50mg或氯沙坦50mg,口服1次/d,复诊1次/2周,4周后如舒张压≥90mm Hg,则改为依普利酮100mg分2次口服或氯沙坦100mg,口服1次/d。安慰剂治疗2周后及12周试验期结束前分别进行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动态血压监测、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CAP的测定。结果依普利酮组高血压患者完成试验37例,失访5例,氯沙坦组完成试验40例,失访2例;与治疗前相比,依普利酮组及氯沙坦组患者坐位收缩压及舒张压、动态血压参数、baPWV及CAP均明显降低;治疗12周末,两组患者的坐位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3±8.6)比(21.4±9.4),(14.0±5.3)比(15.1±6.6)mm Hg,均P>0.05];依普利酮组的24h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昼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夜平均收缩压及平均舒张压、baPWV、CAP及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氯沙坦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依普利酮与氯沙坦均能明显降低轻中度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增高的双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僵硬度及中心动脉压。  相似文献   

17.
对102例高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臂-踝脉搏传导速度(baPWV)和24 h动态血压(ABPM)监测,对二者的相关性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baPWV为(2 272±263)cm/s,显著高于同龄血压正常者;Pearson相关结果显示,baPWV与24 h、白昼、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白昼心率、收缩压负荷及舒张压负荷呈正相关,与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呈负相关.认为血压水平升高使高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僵硬度明显增加,且与ABPM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非洛地平、厄贝沙坦3类降压药对高血压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1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3个治疗组:贝那普利组、非洛地平组、厄贝沙坦组,各34例,均为1级高血压。3组患者分别给予贝那普利、非洛地平、厄贝沙坦降压治疗,服药前和服药1、3个月后测量患者的血压和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 (1)3组降压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差(P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降压治疗1个月后、3个月后SBP、DBP、P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降压治疗1个月后baPWV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压3个月后baPWV与降压1个月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非洛地平、厄贝沙坦均能改善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获益主要来自降压,血压平稳持续达标可持续改善大动脉弹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氨氯地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CAP)监测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3月—2012年1月的12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患者的自愿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3例,治疗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0mg,1次/d;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片150mg,1次/d。12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中心动脉压(CAP)、外周血压和踝臂脉搏波速度(baPWV)。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外周血压、CAP及baPW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AP和baPW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可以降低患者的CAP,改善动脉的僵硬度,对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起到更为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痛合并糖尿病伴早期肾损害患者的动脉僵硬度的影响.方法 80例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伴早期肾损害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拜阿司匹林每天100 mg)、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组(简称联合治疗组)(拜阿司匹林每天100 mg,阿托伐他汀每天20 mg),治疗前和治疗后20周分别测定血脂、尿白蛋白、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心踝血管指数、踝臂指数.结果 (1)血脂:阿司匹林组、联合治疗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 <0.05和P<0.01);20周后联合治疗组总胆固醇水平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2)动脉僵硬度:阿司匹林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心踝血管指数(12.67±1.40比11.20±0.87,11.64±1.28比9.58±1.04)和踝臂指数(0.87±0.12比0.98±0.11,0.88±0.40比1.06±0.10)比较都有明显改善(均P<0.05);20周后联合治疗组与阿司匹林组相比,心踝血管指教和踝臂指数改善更明显(均P<0.05).(3)尿微量蛋白:阿司匹林组尿白蛋白、β2微球蛋白、UAER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20周后联合治疗组的尿白蛋白、β2微球蛋白、UAER不仅与治疗前比较下降,而且与阿司匹林组治疗后比较也降低(分别为13.30±2.87 mg/L比15.70±3.73 mg/L,2.15±1.29 mg/L比3.13±0.38 mg/L,20.02±7.62μg/min比23.13±7.60 μg/min,均P<0.05).(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血压和血糖水平是影响动脉僵硬度和微量蛋白尿的因素.结论 对于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伴早期肾损害患者,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合用可以降低尿微量蛋白,改善动脉僵硬度.动脉僵硬度和微量蛋白尿与血压及血糖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