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不但规定了教学活动应达到的最终结果,而且提出了达到这一最终结果的一般教学活动的程序,因而对教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明确具体的指导作用,可确保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台湾中医药,源于大陆。1949年后,由于人为因素,使台湾的中医药事业曾一度发展缓慢,直到本世纪70年代,随着全球性的中医热的掀起,以及台湾民众对中医药的殷切需求,才使台湾各界对中医日渐加以重视,政府有关部门也注意了中医药管理与科研,设立了专门机构,从而使台湾的中医药得到较大的发展,作为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方剂学,这一时期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就台湾近年来方剂学发展的概况,简要介绍如下: 1 深入研究古方 1.1文献整理中医古方浩如烟海,致力于整理,探究古方是台湾学者努力的方向之一。学者林钲明,从《伤寒论》的桂枝汤研究着手,在大量历代医籍中,对桂枝汤及其类方,进行了广泛的搜集、探讨,集得类方共110首,并分别对每一首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及简要配伍意义、使用宜忌等均一一作了详尽介绍。林氏还研究了《和剂局方》的四物汤,及宋以后主要方剂著作中四物汤的相似方,共集得四物汤类方131首,详细叙述了其出处、组成、用法、 相似文献
5.
浅论文献研究在方剂学科研中的方法、内容与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剂学科研中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其内容包括整理编写资料性方书,考证方源、方剂的组成和方剂主治的变迁,用以法类方和以病类方两种方法研究方剂的配伍规律,研究方剂与方剂学的历史、研究方剂学的理论问题等。做好这一基础性的科研工作,既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自身需要,又关系到采用现代科学方法与手段进行的中药复方研究能否遵循中医药学发展的固有规律。 相似文献
6.
7.
8.
回顾中医经典方剂在组成、功效、剂型等方面的古代演变历程,探讨新方创制、配伍研究、古方新用、剂型改革等现代方剂研究的发展趋势,阐释古代经典方剂的形成对现代方剂学科在临床研究和理论创新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许有玲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1999,1(2):26-27
方剂是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药配伍组成的。“方以药成”、“方从法出”、“法随证立”,说明了方剂的来源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反映了中医药学从实践到理论,又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发展过程。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其配伍规律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方剂学是中医基础学科之一,是在历代医药学家广泛实践的基础上发展成熟的,是介于中医药理论与临床用药之间的桥梁。方剂学的基础研究,是发展中医药学,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环节。1 方剂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及台湾地区投入了大量财力、人力,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方剂进 相似文献
10.
中医史学研究的最重大意义在于对中医的未来指明前途——中医的生命力和核心价值在于临床有效且有丰富的原创性因素供未来的研究者发掘创造;同时中医史学研究对医学科研也有现实的意义和实用性的帮助。《中医方剂学发展史》通过方剂学史的系统、详尽的研究,对优秀临床中医师的培养极有实用价值。此种实用价值的实现,也不仅仅是提高中医师临床疗效水平,更长远去看,是增强了中医的生命力,为中医学长盛不衰增添原动力。该书在部分文献考证和引用等方面一些问题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之一.侗族先民们与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在长期生活生产劳动中,在与疾病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发现了很多植物、动物和矿物能治病,经过反复多次验证确有治病作用,便作为药物应用及传承.侗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医药理论知识,并在千百年的生活及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临床诊疗经验,摸索总结出许多单方、验方、秘方.通过口传身授、师传等形式一代一代地传承,并在应用中不断地加以改进、提高和创新,而成为侗医早期的方剂, 相似文献
12.
王绵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3,1(7):12-14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32年)由政府主持,医官王怀隐、陈昭遇等编定的《太平圣惠方》,全书分100卷,凡1670门,方16834首,其中包括当时医官献出的秘方和国家收藏的名方千余首,是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淳化三年(公元992),此书颁发各州,并有博士掌管。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名《和剂局方》,是和剂局(设于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制售成药时的处方和制剂规范的总结,到大观元年(公元1107 相似文献
13.
方剂学教改实践及学科建设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中医学院方剂学科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目前已发展成为人才梯队合理、研究方向稳定、学术特色鲜明的省级重点学科。通过对方剂学教改实践、科研现状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并提出了进一步持续、稳定发展的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方剂学》中基本方现象及其临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方剂并非都是经由君臣佐使之配伍而进行原创,大量的方剂是通过成方加减化裁而来的.据此,可以把方剂概分为二,即基本方和衍生方.基本方具有什么特点?其产生的机制是什么?它与衍生方的区别在哪里?从病机角度,以伤寒方为例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认为基本方对应于基本病机,结构简明,药味配伍规范,实际上已成为组方因子或基干,参与到组方活动中,因而数量虽少,却应用广泛.在基本方基础上形成的衍生方则对应于基本病机的发展和异变,故在药方结构上是基本方的异构体或共构体. 相似文献
15.
浅谈隋唐五代以前方剂学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唐五代以前方剂学的主要发展特点:即先秦两汉时期——⑴方剂学的萌芽;⑵方剂学的形成;⑶专科化方书的出现。主要发展特点是方剂学的萌芽和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⑴方书的大量涌现及记载外来医药学的方书开始出现;⑵方书的特点注重实用,略于理论探讨;⑶现存最早的外科专科方书的出现;⑷方剂分类的进步;⑸《伤寒杂病论》的总结和整理;⑹经方学的著作丰富;⑺具有佛门特色的医方书的产生;⑻“解石散”及治疗“脚气”一类方书的产生。主要发展特点是注重实用,略于理论。隋唐五代时期——⑴大部头方书的出现;⑵方剂以治法分类进行应用;⑶专科化方书的增多;⑷传信方的发展。主要特点是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全国高校教材《方剂学》中有关方剂源流辨章学术所涉及的方剂源出问题及考订现况初步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中医方剂学发展的三个焦点问题,即辨证论治与标准化、规范化,宏观理念与微观现实、法制社会与人文中医药,对其利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可能的解决途径,以期更好地促进中医方剂学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以下简称“麻杏石甘汤”)出自汉代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一书。主治太阳病发汗后或下后“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现常作为治疗呼吸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基本方。在分类方面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 1版~ 6版《方剂学》教材始终将其列入解表剂讨论 ,笔者认为此分类欠妥。拙见如下。《方剂学》中对方剂的分类 ,通常是根据主要功效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而麻杏石甘汤的主要功效在于“清宣肺热”,这是众多医家的共识。如南京中医学院在《伤寒论译释》中谓本方 :“宣畅肺气 ,清泄肺热 ,里热清 ,肺气畅 ,则诸证自平。”4版《方… 相似文献
20.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理、法、药体系的重要环节,方剂学学科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临床各科的教学质量及临床实践。该文分析了方剂学学科建设现状并对方剂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进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