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腰椎滑脱的CT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正确认识腰椎滑脱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有完整影像及临床资料的腰椎滑脱症172例,探讨腰椎滑脱的CT表现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172倒腰椎滑脱中,椎弓崩裂性滑脱41例,退变性滑脱131例.椎弓崩裂性滑脱CT表现:椎弓裂隙征;椎管冗长征;假性椎间盘膨出;双椎体后缘;椎管、侧隐窝、椎间孔狭窄.腰椎退变性滑脱CT表现:椎弓完整,小关节面滑移不对照,下关节突前移,单层面双椎体后缘,椎管诸径狭窄,可出现椎体阶梯性滑脱.结论 CT对腰椎滑脱症的分型,诊断价值明确,能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真性向前滑脱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腰椎真性向前滑脱病例的CT扫描结果。扫描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倾斜机架与滑脱椎体椎弓平行,以层厚3mm、层距3mm扫描椎弓;二种是采用螺旋扫描,层厚1mm、层距1mm,从第2腰椎一直扫到第1骶椎,再分别重建椎间盘层面、椎体及滑脱椎体椎弓层面的MPR。结果:CT扫描显示双侧椎弓峡部骨质不规则缺损;椎弓峡部裂与关节突关节呈双关节征;椎管前后径增加,呈"三叶草"形;椎体后缘呈"双边征"改变;椎间盘特征性变形。结论:腰椎真性向前滑脱具有特征性CT征象,CT扫描能够确诊。笔者认为螺旋扫描后矢状位重建椎弓为观察椎弓峡部骨质缺损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腰椎滑脱的CT征象的认识。方法:利用300EZ扫描仪对20例腰椎滑脱病人进行扫描。结果:CT扫描显示以下特征:①双侧关节突间部不规则骨性缺损伴骨质增生;②椎管前后径延长;③椎间盘假性膨出及夹心征;④叠椎征;⑤椎弓狭部裂。结论:CT扫描不仅能明确诊断而且可以显示许多细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峡部裂性和退变性腰椎滑脱的MRI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77例腰椎滑脱(峡部裂性滑脱31例、退变性滑脱46例)患者的MRI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结果 46例退变性滑脱MRI于正中矢状面观,均见滑脱椎棘突前端与上位脊椎棘突前端呈生理弧线连续,称之"上弧线征"。31例峡部裂性滑脱MRI于正中矢状面观,均见滑脱椎棘突前端与下位腰椎棘突前端及骨性骶管后缘呈生理弧线连续,称之"下弧线征";31例同时均见滑脱椎骨性椎管前后径目测即可判断明显大于上位脊椎骨性椎管前后径,称之"椎管增宽征"。结论 "上弧线征"、"下弧线征"和"椎管增宽征"是MRI鉴别峡部裂性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可靠间接征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真性前滑脱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腰椎真性前滑脱患者的CT扫描结果。扫描范围从椎间盘至椎弓根下缘层面,扫描线与椎间隙平行,用薄层扫描,层厚3mm,层距3mm。结果:CT扫描显示双侧椎弓峡部不规则的骨性缺损伴骨质增生、硬化;椎管前后径增加,呈"三叶草"形;椎体后缘呈"双边征"改变;相邻椎间盘向前方凸出椎体边缘。结论:腰椎真性前滑脱具有特征性CT征象,CT扫描显示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平片和CT对真假性腰椎滑脱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12例有完整影像及临床资料的腰椎滑脱症的影像表现特征.结果:212例腰椎滑脱中,真性滑脱79例,假性滑脱133例.X线片检出峡部裂56例,CT检出79例;真假性滑脱均可出现假性椎间盘膨出、双椎体后缘、椎管狭窄,而真性滑脱还有椎弓裂隙征、锥管冗长征.平片能直观的显示真假性滑脱的椎体滑移情况,CT对椎管前后径、椎间孔、侧隐窝狭窄的显示明显优于平片.结论:CT对腰椎滑脱症的分型、椎管狭窄情况的判断优于平片.  相似文献   

7.
腰椎退行性滑脱的影像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滑脱的X线平片、CT扫描以及MRI在退行性腰椎滑脱中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比2005~2009年85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病例患者的X线、CT、MRI图片资料.结果:3种方法均可对退行性腰椎滑脱作出定性诊断.X线对诊断滑脱的程度价值较大,CT能直观地反映出滑脱后椎管的形态,还可显示硬膜囊在椎体后弓之间受压及侧隐窝狭窄、关节突增生、硬化、椎间关节积气及黄韧带肥厚、间盘突出,MRI能准确显示腰椎滑脱症的发生部位和滑脱程度;能显示椎弓峡部裂,能有效显示滑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异常,还能显示滑椎的椎间盘变性、膨出、脱出及椎管的形态变化.结论:影像诊断,CT可以作为必要检查方法,MRI可以作为诊断补充检查手段,而普通X线平片则可以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R平片、CT和MRI的影响学检查对腰椎椎弓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分析32例经CR、CT、MRI检查确诊的椎弓峡部裂的影像学表现,比较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椎弓峡部裂中的不同应用价值。结果32例CR平片显示椎弓峡部裂并伴有不同程度滑脱29例,3例峡部裂无滑脱,椎弓峡部均出现带状密度减低的裂隙影,即典型的"项圈征"。裂隙愈宽椎体移位愈显。32例CT扫描显示椎弓峡部关节突间低密度裂隙透光影,即"裂隙征"。裂隙边缘硬化,周围出现碎骨片和钙化块,伴有椎体滑脱和假性椎间盘突出。32例MRI检查椎弓峡部均出现不同规则T1WI低信号,T2WI低或高信号骨性缺损,椎管前后径增大,也伴有椎体滑脱和假性椎间盘突出,且有椎间孔变形,神经根受压。结论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滑脱的CT检查清晰显示率明显高于CR平片,MRI检查对骨性结构显示较差,对椎管、椎间孔、侧隐窝等结构显示良好,观察神经受压情况优于C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R平片、CT和MRI的影响学检查对腰椎椎弓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分析32例经CR、CT、MRI检查确诊的椎弓峡部裂的影像学表现,比较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椎弓峡部裂中的不同应用价值。结果32例CR平片显示椎弓峡部裂并伴有不同程度滑脱29例,3例峡部裂无滑脱,椎弓峡部均出现带状密度减低的裂隙影,即典型的“项圈征”。裂隙愈宽椎体移位愈显。32例CT扫描显示椎弓峡部关节突间低密度裂隙透光影,即“裂隙征”。裂隙边缘硬化,周围出现碎骨片和钙化块,伴有椎体滑脱和假性椎间盘突出。32例MRI检查椎弓峡部均出现不同规则T1WI低信号,T2WI低或高信号骨性缺损,椎管前后径增大,也伴有椎体滑脱和假性椎间盘突出,且有椎间孔变形,神经根受压。结论腰椎椎弓峡部裂并滑脱的CT检查清晰显示率明显高于CR平片,MRI检查对骨性结构显示较差,对椎管、椎间孔、侧隐窝等结构显示良好,观察神经受压情况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手术治疗之腰椎间盘突出症118例,其中合并退变性腰椎管狭窄52例(44%)。由于二者具有共同的发病诱因,故一并讨论其诊断和治疗问题。诊断依据和手术指征是放射性坐骨神经痛、间歇性跛行、神经功能障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X线平片提示腰椎退行性改变,CT扫描证实有椎间盘突出,中央椎管矢状径<11.5mm,侧隐窝矢状径<3mm,黄韧带厚度>4mm或伴有骨化以及后纵韧带骨化。手术方式是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间盘切除同时扩大侧隐窝以使被卡压的神经根获得彻底减压,使其能移动0.5~1cm。除有退变性或椎弓崩裂性滑脱不作融合术。术后随访45例,随访时间3个月~5年,优良率86.5%,无腰椎不稳和腰椎滑脱等并发症。为获得优良效果,作者强调在处理椎间盘突出的同时必须彻底解除侧隐窝狭窄对神经根的压迫,才能彻底根除症状。  相似文献   

11.
马平克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60-61,98
目的提高对退变性腰椎滑脱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对52例退变性腰椎滑脱的CT平扫所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病例中,第四腰椎滑脱33例,第五腰椎滑脱19例。CT可见椎体滑脱导致椎体后缘呈"双边"征,椎间盘膨隆或突出,椎管前后径变窄,椎间小关节不同程度脱位,并可见关节呈退行性改变,椎管内后突的椎间盘钙化或黄韧带钙化等。结论 CT检查是诊断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有效方法,与X线平片结合,能较好地对本症作出准确的定性、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2.
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的病因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必华  徐宏光 《医学综述》2007,13(8):614-616
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在临床上是比较多见的一种腰椎解剖学的异常。腰椎关节突关节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力学意义,不对称的关节突关节势必引起其生物力学的改变,因而腰椎关节突关节不对称者更容易发生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退变及腰椎退变性滑脱而引发下腰痛。  相似文献   

13.
用于活塞车床伺服刀架的音圈电机,当其体积受到限制时,车削过程中音圈上将产生大量的焦耳热,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由一个弹簧来提供本应由音圈电机提供的驱动力的直流分量的方法,以减少音圈上产生的焦耳热;并通过计算机仿真,给予了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X线平片和CT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腰椎退变性滑脱92例,对其X线平片和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腰椎退变性滑脱好发于第4腰椎,滑脱程度多在Ⅰ度以内,多合并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X线平片能直观地显示腰椎退变性滑脱,是诊断本病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而CT能清楚显示椎间盘、硬膜囊、关节突和椎管内外结构的变化。结论X线平片与CT结合对腰椎退变性滑脱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揭示正常成人腰椎椎孔随年龄增长的形态学变化规律。方法对200例受检者进行螺旋CT扫描,测量腰椎椎孔横径和矢径、关节突关节间距、侧隐窝矢径及夹角等参数。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女性40岁~49岁组b、L4、L;侧隐窝矢径,较其余各组减小(P〈0.05);男性L;侧隐窝夹角在50岁~59岁、60岁一组明显减小(P〈0.05),女性则主要表现在30岁~39岁组较大(P〈0.05)。②椎孔矢径与侧隐窝前后径及关节突关节间距呈正的直线相关关系。结论①腰椎椎孔的形态学变化受年龄因素影响;②椎孔径线与侧隐窝前后径及关节突关节间距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CT、MRI在腰椎滑脱症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到2018年4月10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患者均于我院确诊后行手术治疗,以手术结果为对照,分析CT、MRI的诊断价值。结果腰椎真性滑脱66例,假性滑脱34例,CT诊断敏感度及准确度均高于MRI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04,10.631,P<0.05);CT影像表现为狭部裂、韧带肥厚、局部骨质增生硬化及矢状径增大椎间盘变形;MRI影像表现为狭部骨髓信号连续性中断,局部骨质T1、T2低信号,腰椎滑脱、椎间孔变形、神经根卡压及节段性椎管变性狭窄。结论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可为腰椎滑脱症的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指导诊疗方法的规范化制定,可将CT检查作为必要检查方法,MRI作为诊断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7.
周桂林 《海南医学》2011,22(24):101-103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椎体内突出的CT特征和分类及其与临床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组收集8例患者(男4例,女4例,年龄28-74岁,平均44.2岁),全部行L3-S1椎间隙CT扫描检查,其中1个可疑椎间盘向椎间隙下方加扫薄层。结果8例患者CT都显示椎间盘椎体内突出,发生于L4-5椎间盘6例,L5-S1椎间盘2例。CT表现为椎体内缺损8例,其中,缺损呈圆形4例,不规则形4例,椎体后缘翘起4例,椎体后缘离断4例,椎管狭窄1例。结论CT是诊断腰椎间盘椎体内突出的可靠方法之一,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订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脊柱椎关节突交锁螺旋CT的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和三维(three dimension,3D)重建图像的特点及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本院近年来31例诊断为脊柱椎关节突交锁的患者,回 顾性分析其术前或牵引前的螺旋CT资料,同时进行MPR和3D图像重建;观察关节突交锁在轴位、MPR和3D重建的螺 旋CT表现,并评估轴位、MPR和3D重建图像的优势。结果:31例患者影像中,轴位上呈现“反汉堡包”征者,颈椎 损伤21例、胸腰段损伤10例。MPR矢状面显示下关节突与下方椎体上关节突形成顶对顶形态,伴有患椎I°前滑脱及下 关节突尖端骨折颈椎5例,胸腰段0例,均为单侧交锁;上方椎体下关节突越过下方椎体上关节突前移,形成背靠背 形态,伴有患椎II°~III°前滑脱,以双侧交锁为主,颈椎双侧9例、单侧6例,胸腰段双侧10例,并伴有下方椎体屈曲性 泪滴样骨折,颈椎7例、胸腰段3例;一侧上、下关节突成背靠背形态,一侧上、下关节突成顶对顶形态,颈椎1例。 冠状面,颈椎21例下关节突不同程度内移,与下方椎体上关节突呈互相依托,或下关节突锁于上关节凹内;胸腰段 10例下关节突与上关节突同时出现或显示下关节突明显上移,关节结构消失。3D重建图像清楚显示31例关节突交 锁,并通过不同面及不同角度旋转显示关节突交锁的空间形态,并可清晰地显示椎体滑脱及旋转程度。结论:MPR 及3D重建显示关节突交锁较轴位清楚、直观。脊柱关节突交锁的螺旋CT的MPR和3D重建是轴位CT扫描有意义的补 充,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减少漏诊,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有价值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9.
许勇  云才  郭昭庆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81-82,85
目的通过腰椎小关节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在不同滑脱程度的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中的改变,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程度与腰椎小关节形态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1月L4/5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43例,Ⅰ度退变性腰椎滑脱29例为A组,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14例为B组;Weishaupt关节炎影像学法对L4/5小关节炎进行分级;CT测量L4/5小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不同退变性腰椎滑脱组的骨关节炎分级,关节矢状角和L4终板下关节角及两侧对称性比较。结果 A组和B组骨关节炎均无0级,其中,A组1、2、3级分别为4、11、14例;B组分别为1、6、7例,两组骨关节炎分级无差异(P〉0.05)。A组L4/5关节矢状角、L4终板下关节角[(28.69±8.97)°、(115.91±6.51)°]与B组[(28.23±11.89)°、(117.90±7.2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侧关节矢状角对称性差异、终板下关节角对称性差异A组[(9.06±4.45)°、(5.21±3.90)°]与B组[(12.80±4.95)°、(8.25±3.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小关节矢状角、终板下关节角的不对称性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滑脱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