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 (Cerebral Vasospasm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SubarachnoidHeamorrhage SAH)两种严重并发症 ,病死、病残率高 ,本文对 1 94例 SAH病人进行临床总结 ,以期提高这两个合并症的诊治水平。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94例均经腰穿、CT检查确诊 ,为我院神经内外科及 ICU科住院病人 ,男 96例 ,女 98例 ,年龄 9~ 74岁 ,平均 50岁 ,39岁以下 1 0例 ,40~ 6 9岁 1 32例 ,70岁以上 1 2例。动态起病 82例 ,静态起病 1 1 2例。伴高血压病 2 6例 ,晚期妊娠 2例。 2 8例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确诊动脉瘤 1 6例 ,动静脉畸… 相似文献
2.
侯彩图 《中华综合医学杂志(哈尔滨)》2005,6(3):213-213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30例的临床表现,分析其发病机制,改善其预。方法:回顾分析1996-2002收治的30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SAH合并CVS患者中,痊愈18例,9例致残,留有后遗症,3例死亡。结论:脑血管痉挛是SAH预后的关键。因此,在脑动脑瘤破裂后的急性期,应广泛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则时应用钙通道阻滞剂,防治CVS。 相似文献
3.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神经科的常见急症,病死率很高,而SAH 后发生血管痉挛所致再出血病死率则更高。我科于1986 年4 月1999 年4 月,13年共收治SAH 患者983 例,而血管痉挛再出血有126例,占12.8%,现根据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87 例,女39 例,年龄22 71岁,平均年龄46.3 岁,40 60 岁76 例,占58.7%发病前有高血压病史19 例。126 例再出血病例中第2 次出血有123 例,第3 次出血有3 例,第19 天出现第3 次出血1 例,第20 29 天第3 次出血2 例1 2 再出血的间隔及诱因 本组再出血间隔时间最短6d ,最长27d 。出血后第1 … 相似文献
5.
6.
资料与方法2002~2009年我院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61例(男24例,女37例),年龄15~70岁(平均年龄54岁),病程3~32天,平均为29天,第一次出血54例,再出血7例,有高血压病史38例.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小时~7天,多为发病24小时内入院.61例均为急性发病,55例首发症状为头痛,且有脑膜刺激征(90.2%),25例有呕吐(40.9%),19例有意识障碍(31.1%,其中4例昏迷,6例嗜睡,其余9例均有一过性意识不清),动眼神经麻痹4例(6.6%),病理征阳性10例(16.4%). 相似文献
7.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8 0 6/2 0 0 1 0 6收治闭合性颅脑损伤经CT证实的tSHA共 4 8(男 2 7,女 2 1)例 ,年龄 12~ 70岁 ,平均 3 5 .7岁 .交通事故伤 3 2例 ,钝器击伤 9例 ,坠落伤 4例 ,跌伤 3例 .4 8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中 ,弥漫性脑挫裂伤 2 0例 ,脑内血肿17例 ,硬膜下血肿 7例 ,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4例 .入院时GCS(Glasgowcomascale ,GCS)评分 :6~ 7分 8例 ,8~ 12分 2 9例 ,13~ 15分 11例 .4 8例患者伤后均出现颈抵抗 ,脑膜刺激征阳性 ,肢体运动障碍 15例 (8例为一侧肢体不全瘫 ,4例为四肢肌力… 相似文献
8.
9.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28例临床分析孙中武,陈竞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是指脑动脉在一定时间内呈异常的(非生理性供血调节而言)收缩状态[1]。出血后立即发生,1h内结束的为急性痉挛(ACVS),此仅在动物实验中见到;3...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erebralvasospasm,CVS)多见动脉瘤破裂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其患病率高达70%,其中17%~40%将并发神经功能障碍[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血管痉挛和SAH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脑血管痉挛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大为降低.但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准确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明确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机制,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现将SAH后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可能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梗塞的临床、CT表现。方法分析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的临床与CT资料。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5~13天(平均9.5天),其梗塞范围大,部位多,CT以双侧对称性分布的多发病灶为特点。临床常见于Hun t-H essⅣ、Ⅴ级的患者,多有SAH再发出血、去脑强直或抽搐发作,意识障碍时间较长及迟发性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 IND)。结论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因本病预后差,死亡率高,临床应高度重视,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治疗。方法 分析 6 3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脑积水的机率较高 ,且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有其相应的原因及防治方法。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并发症是影响此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有 4 0 %~ 80 %的患者发生脑血管痉挛 (CVS)轻者导致脑供血不足 ,严重者会发生脑梗死甚至死亡等并发症 ,是SAH患者的主要死亡和致残原因。目前 ,对其治疗的方法很多。我们复习有关文献 ,就近年来有关CVS处理方法综述如下。1 脑脊液 (CSF)引流和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 (t PA)注入早在 2 0世纪 70年代就有学者对SAH患者进行CSF持续引流防治CVS。引流目的是 :①清除蛛网膜下腔的血性CSF以及其他有害物质 ;②降低颅内压 (ICP) ,以减少因ICP增高而引起加剧的脑循环不足 ;③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病因及死因。方法 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16 0例的临床资料、脑脊液、头颅CT及脑血管造影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病例为 112例 (占 70 % ) ,而不典型病例为 4 8例 (占 30 % ) ;出血病因在中老年患者主要是脑动脉硬化 ,而青年人主要为脑动静脉畸形 ;死因主要是脑水肿脑疝 ,再出血、继发性脑梗死、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心衰等也是常见死因。结论 对表现不典型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及早行头颅CT及脑脊液检查确诊 ;病因检查以脑血管造影为优 ;治疗以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为关健 ,但应全面兼顾治疗 ,以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诊治经验.方法 1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全部采用综合性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均在腰穿脑脊液置换并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后阵发性剧痛立即缓解,但仍有可忍受之持续性钝痛.部分病例在治疗后12h后需使用止痛药方能入睡.3~5天后阵发性剧痛逐渐减弱,一般需作腰穿脑脊液置换5~7次后阵发性剧痛逐渐消失,而持续性钝痛则在3~4周后方可基本完全消除.结论 对脑血管痉挛的治疗尤其是对其阵发性剧痛的缓解应以综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汇报9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血管痉挛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的分析2000年1月~2006年10月于我院治疗95例患者的病史资料.结果 ①多数患者发病有明显诱因;②治疗效果缓解41例(43.2%),部分缓解38例(40%),无效16例(16.8%).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2w内,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血管痉挛;一旦发生血管痉挛,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9.
在既往研究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局部脑血流量(rCBF)变化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观察SAH后氏血管痉挛状态2和结构变化、血脑屏障(BBB)开放肮脏了水肿过程。发现SAH后颅底动脉出现间期为72h的痉挛过程,RCBF变化与之有显著的相关性;SAH后早期血管壁呈现强裂的收缩,无血管壁结构变化,晚期在血管壁扩张过各中有部分内皮细胞脱落,弹力膜断裂和平滑肌细胞退性变;SAH后早中期出现轻度BBB通透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