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63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及其疗效。【结果】6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96min,平均输血量为380ml,平均住院时间19d,住院期间无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16~53个月随访,平均36.6个月。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为82~96分,平均89.7分,其中优45例,良1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3.7%。术后1年左右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髋关节疼痛,并发症发生率为7.9%。【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可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人工股骨头或全髋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2003年6月至2008年12月66例80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3-股骨头或全髋置换术的临床资料。【结果】66例患者患者平均住院15.6d,45例经6个月至5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8年。Harris髋关节评分术后1年平均(78.6±10.3)分,术后2年平均(78.4±10.1)分。【结论】对高龄股骨颈骨折应尽早手术,人工关节置换术可避免股骨头坏死或骨折不愈合,缩短康复时间,极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合理的围手术期治疗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自1999年以来,我院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或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16例,效果满意,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后外侧小切口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和优越性.方法 1999-07-2010-01对8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A组采用后外侧小切口技术治疗41例,B组采用常规切口治疗48例.对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观察、术后引流量、术后关节功能进行比较.结果 手术时间与术后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后外侧小切口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较传统后外侧标准切口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和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表明,股骨偏心距短缩会导致外展肌肌力下降,偏心距过大,则增加置换后股骨颈假体折断的风险及增加骨水泥型股骨柄假体骨鞘的压应力,使其易松动和下沉。目的:探讨高龄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过程中偏心距调整的重要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病例来自2004-01/2005-1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对象:选择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62~90岁,平均73.8岁。方法:全部患者均实施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由同一组手术医师操作),术前利用X-Caliper仪器,仔细测量骨盆正位片中健侧股骨头旋转中心、髋关节旋转中心、颈干角、股骨的横向偏心距、外展力臂、重力力臂等,利用三角函数进行准确计算。确定截骨平面的角度,选择合适假体以及术中对于偏心距的调整,比较置换后与健侧的差异。主要观察指标:偏心距的数值及置换后关节功能。结果:30例患者术前健侧偏心距平均38.7mm(22~57mm),术后患侧偏心距平均39.2mm(21~59mm);健侧平均38.7mm。术后肢体不等长范围1.8~8.7mm,平均3.4mm,患侧肢体长者26例,占86.7%,短者4例,占13.3%。术后随访0.5~2.5年,根据Harris评分标准,优10例,良19例,可1例,优良率达97%。结论:股骨颈骨折人工关节置换中偏心距的合适与否与置换后关节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保留长股骨距的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乏力侧患肢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乏力侧患肢股骨颈骨折患者4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行保留长股骨距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和常规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两组,每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保留长股骨距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术后假体脱位率明显低于常规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长股骨距的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乏力侧患肢股骨颈骨折的近期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济源市人民医院2001-02/2007-02采用两种术式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126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组66例,全髋置换组60例.比较两种术式疗效.结果:126例随访10~50(平均18)个月,按HARRIS平分标准,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良率达到90%,全髋置换组术后优良率达到94%,两组之间结果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置换足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全髋关节置换结果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和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65岁以上老年人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施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32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2.9年,1例术后2年死于脑溢血,其他31例按美国Harris标准进行临床效果评定,优18例, 良9例, 可3例,差1例,优良率达87%.[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人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汤宇  孙天胜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3):133-135
目的:在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术中,软组织平衡不足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而股骨偏心距的恢复和重建对髋关节软组织张力的平衡非常重要,为此就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偏心距或软组织平衡的相关研究做以综述。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1975—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offset.arthroplasty(or replacement),soft tissue balanc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选择髋关节置换术后与股骨偏心距或软组织平衡研究有关的临床及基础研究类文章.排除综述类文章及未提供摘要类文章。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6篇相关文献,3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50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36篇文献中,10篇涉及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软组织平衡的生物力学原理,16篇涉及偏心距对假体微动及磨损的影响,12篇涉及偏心距调整的方法.22篇涉及重建股骨偏心距的注意事项,16篇涉及股骨偏心距对假体设计的影响和要求。本文选用符合纳入标准的16篇文献。 资料综合:在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术中,软组织平衡不足也是导致手术失败的原因之一。由于髋关节本身的解剖特点,外展肌必须维持一定张力才能保持髋关节在站立及步态过程中的稳定。而股骨偏心距直接影响了外展肌张力的变化。偏心距不足可能影响假体稳定性.增加术后假体磨损;增加的偏心距由于加大了外展肌力臂.而减小了髋臼压力,最终减少了髋臼聚乙烯磨损;但是过大的偏心距使应力传导不均,微动增加,导致松动、骨溶解增加等并发症.因此对全髋关节置换或翻修术应充分重视偏心距的恢复。 结论: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精确恢复股骨偏心距的长度,可以增加外展肌张力.提高稳定性,加大假体活动范围,减少聚乙烯磨损和无菌性松动.从而提高假体的使用年限。  相似文献   

10.
2002-10~2005-08我院应用外侧入路小切口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42例,效果较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3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研究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分别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传统的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开始康复训练时间和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和开始康复训练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内髋关节功能评分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理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全髋置换术治疗中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股骨头缺血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髋置换术治疗中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34例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中年患者进行全髋置换术。【结果】随访30~82个月,平均54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术前平均(35.4±7.3)分,术后1年平均(87.2±10.2)分,术后2年平均(87.1士10.3)分。术后第54(30~82)个月随访Harris髋关节评分,优18例,良14例,中2例,优良率达94.1%。并发症包括术中股骨近端骨折1例,术后髋关节脱位和异位骨化各1例。【结论】全髋置换术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迅速恢复髋关节功能,近期随访手术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是伴有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中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的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但仍需要大样本的长期随访结果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76例老年不稳定转子间骨折均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2例围术期死亡,3例切口软组织感染,2例术后早期人工关节后脱位,22例在术后3年内因内科疾病等死亡和失访。对154例患者进行随访,且资料完整,按Harris评分系统优良率为96%(148/154)。【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童作明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8):1459-1460,1465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和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2年1月本院62例AFHR(A组,n=32)和PFNA(B组,n=30)治疗的高龄不稳定性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随访术后100 d时的患肢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结果]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高于B组,而首次下地负重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Harris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住院时间短、患者首次负重锻炼早,可迅速明显改善患者的近期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种手术治疗方案的优劣.[方法]选取2002年4月至2007年3月本院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9例,其中应用DHS手术内固定治疗3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32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疗效优良率等6项临床指标以及患侧髋关节功能评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平均2.1年,6项临床指标均显示股骨头置换组疗效明显优于DHS组, 两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较DHS内固定有明显优势,可作为临床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9月至2008年1月,对42例45髋因股骨头无菌性坏死(FicatⅢ、Ⅳ)患者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其中女29例,男13例,平均年龄47.4岁,单侧39例39髋,双侧3例6髋。术前通过CT三维重建测量股骨颈干角、股骨颈前倾角。采用改良后外侧Gibson入路,根据术前测量结果,对于颈干角小于135°者,手术时适当增加至135°,大于135°则维持原有角度;采用X线检查和Harris功能评分评估术后疗效。[结果]术前股骨颈干角平均134.1°,术后平均138.2°,其中术前颈干角小于135°的34髋,平均131.7°,术后平均137°;术前颈干角大于135°的12髋,平均140.9°,术后平均141.5°。股骨前倾角术前平均34.5°。术后X线显示髋臼外展角平均42°。双侧肢体长度差别术前平均2.1cm,术后平均0.5cm。平均随访14.4个月。Harris功能评分术前平均42.6分,最后一次随访功能评分为平均90.4分。随访期内无股骨颈骨折和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中青年患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全髋及半髋置换术对老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确诊为股骨颈骨折并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3例采用全髋置换术(全髋组),32例采用半髋置换术(半髋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指标,观察1年随访后的远期疗效并评分.结果 全髋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高于半髋组(P<0.05);住院时间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的远期疗效不同,且全髋组(平均秩和=38.24)好于半髋组(平均秩和=27.59).结论 全髋及半髋置换术治疗老龄股骨颈骨折均有肯定的疗效,远期疗效前者优于后者.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个体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