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各部位。腹壁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其中一种常见类型,多继发于剖宫产术后的1个月至数年,其发生率随诊近年剖宫产率的增减呈上升趋势。国外报道剖宫产术后致腹壁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为0.03—0.45%,我国的报道仅为4.6/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2001年9月至2006年9月5日间我院收治的20例确诊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发病情况、临床特点和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23~39岁,平均28岁,均有剖宫产史,无子宫内膜异住症史,剖宫产术后1年~8年在手术切口周围发现包块,直径30~80mm,平均42.5mm。临床表现为腹壁包块周期性疼痛(18例),非周期性疼痛(2例)。20例手术前后诊断符合。20例全部接受了病灶的广泛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结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剖宫产切口周围,发生与子宫内膜异住症病史、剖宫产孕周无关。手术广返切除病灶最佳的治疗和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具有活性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内膜以外部位时,称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病;腹壁切口瘢痕内异症为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少见疾病。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的增加,使手术后切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亦相应增加,其中足月剖宫产后发生率为0.03-0.4%[1],我院于2010年9月诊治腹壁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症围手术期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8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行腹腔镜下手术,对其进行术前指导、心理护理及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指导康复期活动及饮食等综合护理。结果:患者术前、术后心理状况健康、平稳,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无并发症,均顺利出院。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症围手术期的周密护理是手术成功、患者顺利出院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原因以及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对盆腔手术引起的1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发生多见于剖宫产术后,其次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以手术为主,降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需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组织学上虽然是良性,但却有增生、浸润、转移及复发等恶性行为[1] .本文就我院2002~2010 年收治的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6 例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经手术及配合药物治疗进行总结,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我院 10年来收治的 5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手术过程中子宫内膜的遗留有关。结论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医源性的子宫内膜种植 ,防止关键是保护好盆腔和腹壁切口 ,防止子宫内膜残留。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的技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7月所收治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患者18例,其中16例采用腹壁横切口,2例采用腹壁纵切口,分析比较各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手术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化脓及脂肪液化.结论:该手术方式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良好,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7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诊断、治疗、发生原因和护理措施。方法对27例住院患者的病史、症状、诊断、治疗、手术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效果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7例切口均愈合良好,5~6 d出院,随访6~18个月,切口无月经周期痛,无复发病例。结论根据典型的病史,查体(体征)可明确诊断,发生原因与剖宫产有关,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良好的心理护理是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及积极配合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搜集我院2007年7月以来收治的2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者剖宫产术后,腹壁手术切口瘢痕形成处可见局限性结节形成,结节呈周期性疼痛,病理切片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其临床病史及其临床症状,可以准确判断,在剖宫产时,要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及临床分析。方法:通过对26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结合临床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结果:26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肿块,无包膜,边界不规则,部分呈无回声。彩色多普勒:包块内部及周边血流信号不丰富,或呈星点状血流信号。结论: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是一种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降低割宫产率是减少该病发生的根本因素。规范剖宫产手术,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特征,提高剖宫产手术质量,避免切口种植发生,是预防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腹腔引流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明确腹腔引流的目的、适应症及分类,掌握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对患者术后尽快康复有十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探讨如何让老年腹部手术病人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方法:对43例老年腹部外科围手术期患者进行观察、护理、指导等。结果:43例手术病人均顺利出院。结论:老年腹部外科围手术期病人体弱多病,免疫功能低下,各器官功能衰退,术前70%~80%合并其它疾病,对手术、愈合和年轻人有很大不同,对麻醉及手术耐受性差,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通过精心细致的术前、术后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加红外线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将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分别运用薄氏腹针加红外线及单纯薄氏腹针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积分及CA125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积分组内及组间均有下降,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于不同的中医证型间比较,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且以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最佳;两组治疗前后CA125水平组内比较,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能减轻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降低血清CA125水平,而腹针配合红外线治疗,则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有较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腹诊是重要的临床诊疗方法。《腹证奇览(全)》承袭张仲景腹诊论治学术思想,对腹诊手法、部位、各类方腹证及医案等都有详述。分析《腹证奇览(全)》并归纳得出:腹诊法起源于中国;主要有覆手按压法、抚循法和三指探按法等手法;腹证部位以三焦为框架,以六经划分为基础,再细分为胸胁、腹、少腹;腹诊对确定疾病病位、病性、病因、病机、治疗及预后有指导意义,亦可判断人体正气盛衰,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血瘕”的理论来源、“血瘕”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共同之处进行分析,阐释了血瘕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自拟内异消方联合亮丙瑞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82例EM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1例,治疗组采用自拟内异消方联合亮丙瑞林治疗,对照组单用亮丙瑞林治疗。血清CA125和RANTE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评价治疗前后盆腔症状和体征评分。结果治疗结束后3个月,治疗组盆腔症状评分[(0.4±0.2)分比(0.6±0.3)分;t=3.552,P=0.001]和体征评分[(0.8±0.4)分比(1.1±0.6)分;t=2.664,P=0.009]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 CA125[(26.4±11.9)U/ml 比(33.9±12.8)U/ml;t=2.012,P=0.048]、RANTES[(34.3±14.1)ng/L 比(43.7±16.8)ng/L;t=2.744,P=0.008]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0.2%比73.2%;χ2=3.998,P=0.046),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3%比24.4%;χ2=4.479,P=0.034)。随访12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16.2%比46.7%;χ2=5.954,P=0.015)。结论自拟内异消方联合亮丙瑞林能降低 EMs患者血清CA125和RANTES水平,减轻症状和体征,其疗效和安全性优于单用亮丙瑞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在腹部外科疾病运用腹腔穿刺术对临床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将26例考虑存在有腹部外科损伤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进行腹腔穿刺术,以8号或9号针头,10或20ml注射器,选择合适穿刺点进行反复的穿刺抽吸。检测穿刺液,对患者作出诊断。对照组患者不采取腹腔穿刺术,采用常规剖腹控查诊断方法进行诊断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13例,12例患者穿刺结果呈阳性,阳性率可达92.3%,其中阳性结果的12例患者中9例经手术证实需手术处理,另3名经非手术方法治愈。对照组患者13例,经剖腹探查并值得进行手术患者8例。占61.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穿刺术在腹部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于经期和非经期分别使用自拟消症止痛汤Ⅰ和自拟消症止痛汤Ⅱ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观察1个疗程,痊愈8例、显效23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46/50)。  相似文献   

20.
许莉萍  龚妹  陆爱玉 《光明中医》2016,(10):1477-1479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治疗肿瘤患者腹胀的疗效与护理。方法将84例肿瘤腹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2例,对照组予腹部按摩等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穴位贴敷,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对照组显效11例(26.19%),有效17例(40.48%),无效14例(33.33%),总有效率为66.67%。实验组显效29例(69.05%),有效10例(23.81%),无效3例(7.14%),总有效率为92.86%。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比较Z=-1.12,P=0.0280.05。实验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贴敷方法简便,中药药性缓和,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大大减轻了患者腹胀带来的痛苦,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