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俊东  王玉章  魏亭 《人民军医》2004,47(5):262-263
壶腹周围癌包括胰头癌、壶腹癌、胆总管下段癌以及十二指肠乳头癌。传统的Whipple式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存在着操作复杂、术后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的缺点。近年来,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该术式保留了胃贮存和消化功能,有利于预防倾倒综合征及改善营养。1992~2002年,我院采用PPPD治疗壶腹周围癌45例,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早期胰头-壶腹区肿瘤的影像分析(附4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胰头-壶腹区癌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分析40例早期胰头-壶腹区癌的CT、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表现与超声比较。胰头癌10例,胰腺段胆总管癌15例,壶腹癌15例。结果:CT检出胰头癌6例,胰腺段胆总管癌11例,壶腹乳头癌9例,敏感性分别为60%,74%,60%。超声检出胰头癌3例,敏感性42%,10例胰腺段胆总管癌和壶腹乳头癌超声未明确诊断。低张十二指肠造影检出壶腹癌13例,敏感性87‰。结论:CT和十二指肠低张造影检查为早期胰头壶腹区肿瘤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早期胰头—壶腹区肿瘤的影像分析(附40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早期胰头-壶腹区癌的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基础。材料与方法:分析40例早期胰头-壶腹区癌的CT、十二指肠低张造影表现与超声比较。胰头癌10例,胰腺段胆总管癌15例,壶腹癌15例。结果:CT检出胰头癌6例,胰腺段胆总管癌11例,壶腹乳头癌9例,敏感性分别为60%,74%,60%。超声检出胰关癌3例,敏感性42%,10例胰腺段胆总管癌和壶腹乳头癌超声未明确诊断。低张十二指肠造影检出壶腹癌13例,敏  相似文献   

4.
壶腹周围癌影像学诊断及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壶腹周围癌影像学诊断及检查方法之选择,回顾性分析了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壶腹周围癌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①十二指肠镜检结合逆行胰胆管造影对壶腹周围癌诊断符合率最高(88.0%),其次为CT(56.0%),B超(36.0%),十二指肠低张造影(12.0%)。②十二指肠镜检对乳头癌、十二指肠降部癌及逆行胰胆管造影对胆总管下端癌的诊断准确率最高;CT对胰头癌价值最大;B超检查对胆总管下端癌有很重要意义。低张十二指肠造影有助于发现十二指肠降部癌及胰头癌。在壶腹周围癌早期,要重视上腹饱胀不适、纳差、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及时行B超检查,而B超及CT还有助于显示肿瘤腔外侵犯的范围以及腹腔转移、血管受累等情况。这对于治疗方案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壶腹周围癌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癌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分别选取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壶腹周围癌23例,其中胆总管远端癌6例.胰头钩突癌(直径≤3cm)7例,壶腹癌8例.十二指肠乳头部癌12例.着重分析该部位肿瘤所共有CT直接与间接征象以及各种不同肿瘤的特征性CT表现.并与US,ERCP、PTC等影像技术进行比较.结果:壶腹周围癌的直接CT征象为胰头钩突区,胆总管远端或十二指肠乳头部的较组轵块影.显示率达91.3%.胰头钩突癌的特征性CT表现为扩张的胆总管与主胰管(双管征)间距增宽.胆总管远端癌则表现为扩张的胆总管内结节及肿块与胆总管间无界面。十二指肠乳头部癌与壶腹癌二者不易区别,十二指肠腔内缺损及合一的双管征则是典型表现.本组术前CT定性诊断符合率达86.9%.结论:运用CT检查诊断壶腹周围癌是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门静脉损伤的修复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85年~1996年12月,我院共行胰十二指肠切除72例,术中发生门静脉损伤者6例,占同期手术的8.33%。现分析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2例;年龄29~71岁。6例中胰头癌4例,下段胆管癌1例,壶腹周围癌1例。术中发生胰后门静脉撕裂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多期动态增强扫描(3D LAVA)结合胰胆管水成像(MRCP)对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壶腹周围癌患者在常规MR扫描基础上行3D LAVA多期动态增强及MRCP扫描,对原始图像进行3D MIP及MPR重建后处理,观察病变的直接?间接征象。结果:42例肿瘤中定性准确率为88%(37/42);其中正确诊断胆总管下段癌5例,胰头癌20例,壶腹癌4例,十二指肠乳头癌5例;胆总管下段癌定位于壶腹癌1例,胰头癌定位于壶腹癌2例,定位准确率为92%(34/37)。1例胰头癌、1例壶腹癌漏诊,漏诊率5%(2/42);2例胰头癌、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误诊为炎症,误诊率7%(3/42)。总体诊断符合率为81%(34/42)。两者结合直接征象显示率达93%(39/42)。另外3D LAVA直观显示6例直径小于2cm的早期壶腹周围癌。结论:3D 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合MRCP对壶腹周围癌及其鉴别特别是早期微小病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寿命延长,高龄壶腹周围癌患者逐年增多。对此类患者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风险很大。近年,对高龄壶腹周围癌患者实施此类手术的报道逐渐增多,但对于80岁以上患者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的报道很少,并且术后存在较严重的并发症和较高的死亡率。我们曾对1位81岁男性十二指肠印戒细胞癌并梗阻性黄疸及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实施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康复非常顺利,无任何并发症,至今健在,复查无肿瘤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胆管定量分析及"暗环征"对壶腹周围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胰头癌,20例胆总管下段癌及20例壶腹癌患者的MRI资料,定量分析胰胆管改变并比较各组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同时评价"暗环征"的出现情况。结果胰头癌的胰胆管汇合角(79.4±29.4)°、十二指肠主乳头至主胰管末端间距(2.19±1.29)cm均较大(P值均0.05)。"暗环征"多见于胰头癌(75.6%),少见于胆总管下段癌和壶腹癌(分别为0%和10%,P0.05)。结论胰胆管定量分析可用于鉴别胰头癌、胆总管下段癌及壶腹癌,"暗环征"可用于胰头癌和其它两种壶腹周围癌的鉴别。  相似文献   

1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6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总结本院 2 4年累计施行 3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经验。方法 对 1975年~ 1999年该院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 36例胰腺和壶腹周围肿瘤的资料分析和随访 ,确定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和生存率。结果 组织学诊断包括 :壶腹周围癌 16例、胰头癌 14例 ,胃癌 1例 ,胰头慢性炎症 2例 ,十二指肠腺瘤、胰头部囊腺瘤和胰岛细胞瘤各 1例。围手术期死亡均发生在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初期。近年胰头癌切除率增加 ,但恶性肿瘤 1~ 5年存活率仅分别为 5 8% ,32 % ,19 % ,16 %和 3 %。 6例 (17% )发生术后胃肠道出血 ,已成为该手术最常见的术后并发症。结论 吻合口附近肠腔的引流减压是预防胆瘘和胰瘘的有效方法。为增加肿瘤切除率 ,当一个有经验的外科医师无法排出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时 ,即使未获得病理学的支持 ,也应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对胰头和壶腹周围肿瘤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PD)后,传统使用Whipple手术重建.为降低并发症和改善远期效果,人们不断探索新的重建方法.近20年来,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逐渐被接受[1,2],在此基础上的各种改进也不断产生.1999年5月-2001年1月我们在5例PPPD采用Roux-en-Y重建消化道,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对壶腹及周围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壶腹及周围病变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CT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30例患者中,壶腹部病变包括壶腹癌1例,十二指肠乳头腺癌2例,壶腹周围癌4例。壶腹周同病变包括胰头癌5例,胆管下端癌3例,胆总管下端结石13例,胆总管下端炎症2例。结论MSCT可以在壶腹部病变增强方式、间接征象以及胆总管末端形态等方面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为提高检出率及确诊率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赵小华  张艳玲  揭育添   《放射学实践》2009,24(8):882-884
目的:探讨CT检查在胰头-壶腹癌累及周围结构与胰头周围肿块病变坚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胰头周围肿块病变的CT表现,与同期17例病理证实的胰头-壶腹癌累及周围结构的CT表现对比。结果:胰头-壶腹癌累及周围结构与胰头周围肿块病变的病例.在胰头的形态、胰管及胆管扩张、胰腺体尾部萎缩等方面有较大差异。结论:CT检查有助于鉴别胰头周围肿块病变与胰头-壶腹癌累及周围结构。  相似文献   

14.
十二指肠低张力CT与MRI诊断壶腹周围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低张力下CT与MR对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 3 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有完整CT、MR资料的壶腹周围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 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胆道系统低位梗阻 ,有 2 6例CT或MR较清晰地显示了肿瘤的部位、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其中有 18例显示了肿瘤与十二指肠降段呈“指套样”改变。另 4例中 1例壶腹区肿块隐约可见 ,有 3例壶腹区未见确切占位。结论 十二指肠降段“指套样”征和壶腹区肿块的显示是壶腹周围癌的特征性表现 ,低张力CT与MR是壶腹周围癌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壶腹周围癌(Periampullary carcinoma)是指发生于十二指肠壶腹周围2cm以内(即Vater壶腹、胆总管下段、胰管开口处、十二指肠乳头及其附近的十二指肠粘膜)的恶性肿瘤。该类肿瘤体积小,症状出现比较晚,其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影像学检查对壶腹周围癌的显示各具优势,本文就壶腹周围癌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3.0T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在壶腹周围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7例壶腹周围癌患者的常规MRI、MRCP及DWI影像图像,由两名影像医生对影像图像进行分析,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别用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获得具有诊断这四种肿瘤特征性的影像。结果十二指肠腔内突入性体积较小的肿块合并扩张的胆总管末端呈钝形是十二指肠腺癌特征性的影像表现;胆管腔内较小肿块或胆管壁增厚合并扩张胆管末端呈喙状、突然变细或鼠尾样狭窄是末端胆总管癌特征性的的影像表现,壶腹部胆管壁增厚合并未扩张的胰管、四管征是壶腹癌特征性的影像表现;胰头增大、胆管腔外肿块合并病变以上胆管轻度扩张、较大的腔胆距离及胆胰角、延迟强化、DWI高信号是胰头癌特征性的影像特征。结论 3.0T磁共振多模态成像在壶腹周围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壶腹周围区是指Vater’s壶腹(胆胰壶腹)周围2 cm之内的区域[1,2],其结构包括胰腺头部、钩突部及胰管末端、Vater’s壶腹、十二指肠乳头和胆总管下段。Vater’s壶腹由胰胆共同管和十二指肠主乳头组成,周围环绕Oddi氏括约肌。壶腹部病变的种类可分为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炎症、先天性变异等(表1)。  相似文献   

18.
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小肿瘤CT诊断及鉴别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胆胰管十二指肠连接区小肿瘤的CT诊断及其鉴别点,提高CT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材料与方法 连接区小癌22例,包括胰头癌12例(其中6例位于胰钩突),Vater’s壶腹癌5例,胆总管下端癌5例;另胰头区炎症5例,以作对照分析,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1)连接区小癌CT表现为胰头或钩突增大变形、密度改变及十二指肠内侧壁结节,胆总管壁增厚或下端结节;胰头癌突出表现为低密度区;Vat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RI联合序列检查在壶腹周围癌(VP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VPC患者的MRI资料(壶腹癌17例、胰头癌15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0例、胆总管下段癌11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上腹部MRI平扫、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重点观察分析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动态强化特点、胰胆管形态学改变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4组VPC在大小、中心位置及信号均匀性方面总体存在差异性(P<0.05),其动态强化特点也存在差别;VPC最常出现“双管征”(26/53),胰头癌易出现“四管征”(8/15),胆总管下段癌易出现“三管征”(8/11);“鸟嘴征”多见于壶腹癌(10/17),“鼠尾征”多见于胰头癌(7/15),“截断征”多见于胆总管下段癌(10/11);胰头癌组主胰管直径最大、胆总管下段癌组最小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头癌组和胆总管下段癌组的胆总管梗阻末端及主胰管梗阻末端到十二指肠主乳头的距离、胰胆管汇合角度均大于壶腹癌组及十二指肠乳头癌组.结论 MRI联合序列检查能较好显示不同组织学来源VPC的影像学特征,综合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胰头壶腹区肿瘤组织学类型的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联合MRCP在肝外癌性梗阻性黄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梗阻性黄疸患者在常规MR扫描基础上行MRCP检查及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变征象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0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包括胆管癌15例、壶腹癌5例、胰头癌7例、壶腹周围十二指肠癌1例、胆囊癌2例,其中1例胰头癌漏诊,2例胆管癌和1例壶腹癌误诊为炎症,病灶定性诊断准确率和组织起源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6.7%、93.3%.结论:高场MRI动态增强和MRCP技术的联合应用能为肝外癌性胆道梗阻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提供重要信息,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