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 0 0 1年 7月至 2 0 0 4年 3月对 2 1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行颈动脉 3DDSA重建 ,其中男 14 1例 ,女 75例。年龄为 4 2~ 89岁 ,平均为 6 5岁。对 2 1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的 3DDSA与 2DDSA图像进行比较 ,分析颈动脉的形状、狭窄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必要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支架的选择。结果 与2DDSA相比 ,3DDSA能更清晰显示颈动脉狭窄的形状及程度 ,能提供最佳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 ,使用 3DDSA能正确决策支架的选择。结论  3D重建DSA对颈动脉狭窄的评估有重要的作用 ,对常规DSA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它能非常清晰的显示颈动脉狭窄的形态、程度 ,准确判断血管内治疗的必要性 ,精确测量颈动脉的大小 ,这些对血管内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颅外颈动脉狭窄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综述了颈动脉狭窄的影像学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MRA)、CT血管成像(CTA)、CT仿真内窥镜(CTVE)在颈动脉狭窄检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对颈动脉狭窄及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对54例有临床缺血症状的患者行CE-MRA检查后1周内行DSA检查,将其颈动脉影像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E-MRA对颈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假阳性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12%、91.89%、5.88%、8.11%和92.59%;对狭窄程度进行分级后再次进行准确性的比较,发现CE-MRA对颈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假阳性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7%、80.95%、8.33%、19.15%和83.33%;将正常血管剔除后进行狭窄程度准确性比较,其诊断符合率为55%。结论 CE-MRA可作为颈动脉狭窄的一种筛查手段,但仍无法准确评价颈动脉狭窄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新技术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技术的成像影响因素,评价MR扫描序列对颈动脉狭窄硬化斑块的应用价值,探讨颈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临床症状的联系。方法颈动脉狭窄34例,男22例,女12例。年龄36~78岁,平均56岁。病人首先经多普勒超声(DUS)检查,然后行MRA及CE-MRA。22例同时采用亮血(Bright—blood)、黑血(Black—blood)技术、3例行血流测量分析(Flow measurements)。10例于磁共振检查后1周内接受颈动脉狭窄内膜剥除术。扫描技术:(1)MRA及CE-MRA:MRA:二维时间飞跃法MRA(2D TOF MRA);CE-MRA:快速梯度回波扫描技术,冠状位采集。最佳扫描延迟时间主要采用造影剂团注试验(test-bolus)法。3例采用时间分辨回波分享血管成像技术(TRATE)。(2)斑块检查序列:亮血与黑血技术及增强前后T1序列。(3)血流测量分析:横断位心电门控2D相位对比序列,Argus系统分析血流方向、流速。结果血管覆盖范围:34例CE-MRA,23例良好显示颈部血管起始段至入颅段。2D TOF法11例。动脉狭窄评估程度:10例手术患者中,CE-MRA正确诊断血管狭窄者9例,低估狭窄程度1例。2D TOF正确诊断血管狭窄程度6例,高估3例,低估1例。22例亮血、黑血技术结合CE—MRA清晰显示血管壁及动脉硬化斑块。颈动脉单独成像24例中,Test—bolus法团注造影剂最佳扫描延迟时间为峰值时间-1s,且监视层面定于主动脉弓者18例。4例眩晕患者,颈动脉狭窄侧后交通动脉(PCOA)显示2例;PCOA粗大1例。狭窄侧未显示PCOA,同侧大脑后动脉主干增粗1例。2例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血流方向异常,1例无名静脉狭窄,同侧颈静脉血流方向异常。结论(1)CE—MRA能完整、全程显示颈部血管,准确诊断颈动脉、椎动脉狭窄。(2)Test-bolus法确定扫描延迟时间为峰值时间-1s,并将监视层面定于主动脉弓时,可保证造影剂在动脉内达到高峰浓度时采集K空间数据,获得颈动脉单独成像的最佳图像。(3)亮血、黑血技术结合CE-MRA有助于显示颈动脉狭窄硬化斑块。(4)分析、测量颈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能全面评价狭窄后血流改变与临床症状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颈内动脉虹吸部狭窄患者与正常人在局部血管三维构型中的差别.方法 虹吸部狭窄组共29例,其中男20例,女9例,平均年龄58.6岁,吸烟者9例;对照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平均年龄67.5岁,吸烟者5例.对2组病例的动脉狭窄易患因素进行统计学比较.对性别、吸烟情况进行x2检验,对动脉收缩压、血糖浓度、血脂浓度进行Student-t检验.所有狭窄组和对照组的MRA原始数据在计算机上以Mimics软件进行后处理,对虹吸部的2个弯曲在各自的平面上进行外接圆的拟合,计算拟合出来的曲率半径(ACR)的几何平均值.以配对t检验检验对照组双侧ACR之间是否存在差别.根据虹吸部狭窄的部位不同,将虹吸部狭窄组分为C2段狭窄组和C4段狭窄组.对C2段狭窄组、C4段狭窄组和对照组的ACR以多组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此外,以配对t检验对单侧C2段狭窄的患者进行狭窄侧和正常侧ACR的统计学比较.结果 虹吸部狭窄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吸烟数量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63,P>0.05;χ2=1.86,P>0.05).虹吸部狭窄组收缩压为(146.6±21. 3)mm Hg(1 mm Hg=0.133 kPa),对照组为(140.3±17.3)mm Hg;虹吸部狭窄组血糖浓度为(5.94±1. 89)mmol/L,对照组为(6.79±3.57)mmol/L;虹吸部狭窄组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分别为(4.57±0.87)和(1.34 ±0.63)mmol/L,对照组为(4.75±1.70)和(1.54±0.72)mmol/L,它们的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4、1.16、0.71和1.16,P值均>0.05).对照组中左侧ACR为(3.82±0.69)mm,右侧ACR为(4.08±1.04)mm,配对t检验显示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P>0.05).多组秩和检验显示对照组与C2、C4狭窄组3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7,P<0.05).两两比较表明在对照组和C2段狭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3,P<0.05),而C4段狭窄组与其他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侧C2段狭窄的患者中,正常侧的ACR为(3.96±1.04)mm,狭窄侧的ACR为(3.41 ±0.61)mm,配对t检验显示狭窄侧和正常侧之间有存在差异的统计学趋势(t=2.09,P=0.05).结论 颈内动脉虹吸部C2段狭窄患者的局部构型与正常人相比,具有更小的曲率半径,这意味着颈内动脉虹吸部的局部构型可能影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颈动脉狭窄及内膜切除术后随访中的价值。方法 11例22支颈动脉行MRA、CTA、CT仿真内窥镜(CTVE)、多普勒超声(DUS)检查。12支结果与DSA对照。3支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行内膜切除术,MRA采用二维、三维时间飞越法。CTA经最大强度投影(MIP)及遮盖表现显示法(SSD)三维重建。应用导航功能行CTVE成像。结果 颈动脉轻度狭窄8支,中度狭窄3支,重度狭窄5支,闭塞1支,5支正常。12支颈动脉与DSA对照:CTA评估血管狭窄与DSA相符者11支,MRA与DSA相符者9支,DUS与DSA相符者7支。CTA、CTVE显示斑块、壁血栓6支,3支手术证实。术后MRA示狭窄解除,CTA示斑块消失。结论 MRA、DUS可用于颈动脉狭窄的筛选及术后随访。CTA评估血管狭窄程度与DSA、手术比较有较好的一致性,并能直接显示钙化斑块。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动脉僵硬度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rterial stiffness,QAS)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参数,分析后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83例疑似冠心病患者行颈动脉QAS检查,获得颈动脉扩张性系数(distension coefficient,DC)、顺应性系数(compliance coefficient,CC)、僵硬度系数(stiffness index,α、β)、局部脉搏波传播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颈动脉局部收缩压及舒张压。随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B组、C组。比较组间颈动脉弹性参数及修正Gensini积分的差异,并分析颈动脉弹性参数与修正Gensini积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间DC、CC、α、β、PWV及修正Gensini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A组比较,B、C组DC、CC降低,α、β、PWV、修正Gensini积分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C组CC降低,α、β、PWV、修正Gensini积分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修正Gensini积分与DC呈低度负相关,与CC呈中度负相关,与α、β、PWV呈中度正相关(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弹性参数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应用QAS技术评价颈动脉弹性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颈动脉狭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联系。 材料与方法 对15例30支颈动脉行多普勒超声(DUS)、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头部CT&MRI检查。其中5例同时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4例与DSA对照,6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结果 15例30支颈动脉轻度狭窄(<30%)8支,中度狭窄(30%~69%)6支,重度狭窄(70%~99%)8支(均为一侧),闭塞2支,未见狭窄6支。8支颈动脉重度狭窄者狭窄侧腔隙性脑梗死5例,狭窄对侧皮层梗死1例,双侧脑梗死1例,未见异常1例。颈动脉闭塞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脑梗死2例。CTA显示硬化斑块3例。 结论 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DUS、MRA、CTA结合使用能够在颈动脉狭窄的筛选、诊断、监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硬化斑块无创性影像学检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中风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三大杀手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440万人死于脑血管病。在中国,脑中风是引起死亡的第二位原因,每年其发病率为120~180/10万,死亡率为130~150/10万。中国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此病。其中三分之二的病例是动脉硬化所致,颈动脉的颅外段是经常受累的部位。而颈动脉的颅外段狭窄是可经外科手术治疗的。  相似文献   

11.
冠心病患者的肾动脉狭窄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目的 评价冠心病患者中肾动脉狭窄的相关因素及血管内支架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包括 5 4例肾动脉狭窄患者和同期性别匹配的 5 7例肾动脉正常者 ,记录两组的临床特征、冠心病易患因素和血清肌酐浓度。以标准方法行冠脉和肾动脉造影及支架术。结果 肾动脉狭窄组平均年龄和血清肌酐显著增高 ,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显著增多 ,但两组的吸烟和糖尿病情况相似。肾动脉狭窄患者更易发生冠脉病变 (尤其是多支血管病变 )。 5 4例肾动脉狭窄 (单侧 5 0例 ,双侧 4例 )患者中 ,4 6例接受经皮肾动脉支架术治疗 ,各例手术成功。术后 2周 ,2 6例肾功能改善 ,2 4例高血压者血压控制良好。结论 冠心病合并肾动脉狭窄与年龄、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相关 ,血管内支架术对保护肾功能和控制高血压具重要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评价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颈总动脉管壁弹性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探索无创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方法.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选取冠心病患者60例,分别为单支病变组19例,双支病变组19例,多支病变组22例,另外选取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及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正常者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VVI技术定量分析各组颈总动脉短轴各壁平均收缩期峰值速度(Vs)、峰值应变(Ss)及峰值应变率(SRs),计算冠脉阻塞积分(coronary artery obstacle score,CAOS)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颈总动脉短轴各壁平均Vs、Ss及SRs测值:多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多支病变组低于单支病变组(P<0.05),单支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颈总动脉短轴各壁平均Vs与CAOS积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VVI技术检测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短轴各壁平均Vs、Ss及SRs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明显降低,有望成为早期无创预测冠心病病变程度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 DSA)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13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的3D DSA与二维(2D)DSA图像进行比较,分析颈动脉的形状、狭窄的显示、血管内治疗的必要性、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及支架的选择。结果 与2D DSA相比,3D DSA能更清晰显示颈动脉狭窄的形状及程度,能提供最佳血管内治疗的工作角度,使用3D DSA能正确决策支架的选择。结论 3D DSA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提供许多2D DSA不能提供的有价值信息,对常规DSA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Some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carotid stenoses of greater than 70 % benefit from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compare the accuracy of duplex ultrasound with angiography in assessing the degree of carotid stenosis in 73 patients with symptoms of recent carotid territory ischaemia. Ultrasound was found to be most accurate in the group of patients with normal vessels or mild stenoses (0–29 %) when there was 90 % concordance between ultrasound and angiography. Ultrasound was found to be least accurate in the group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stenoses (70–99 %) in whom it was more likely to underestimate than to overestimate the degree of stenosis. Only one patient said to have < 30 % stenosis on ultrasonography had a > 70 % stenosis on IADSA.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patients with normal arteries or mild disease shown by ultrasound have a very small chance of having surgically amenable lesions in the neck. Ultrasound is reliable as an exclusory screening test. However, all other stenoses should also be investigated by catheter angiography if surgery is considered. Taking angiography as the reference, only 52 %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stenoses, which might be taken as an indication for surgery, were correctly identified on ultrasonography. Ultrasound alone is a poor technique for identifying patients for surgery and a combination of ultrasound screening with angiography for > 30 % stenoses detected by ultrasound is recommended. Received: 7 July 1995 Accepted: 4 April 1996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滤器在颈动脉狭窄内支架植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联合应用颈动脉滤器对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 21例具有临床症状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术中同时使用颈动脉滤器,并对颈动脉滤器所回收的物质进行病理学分析。结果 21例患者支架及滤器均成功置人,滤器均成功回收。所有患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都得到有效控制或明显改善。对滤器内的回收物质病理学分析表明,回收物质为微小血栓颗粒、泡沫细胞、胆固醇颗粒。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联合应用颈动脉滤器,不仅可有效地缓解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血流障碍,而且可有效地预防术中脱落的微小栓子进入脑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一例颈内动脉狭窄进行内膜切除术前后影像学系列观察,结合文献复习,初步探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血管造影(CTA),CT仿真内窥镜(CTVE)技术在诊断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MRA采用TOF法,2D移动预饱和序列(Travelsat)及3D最佳倾斜非饱和激励(TONE)序列。CTA:Hispeed CT/i扫描机,经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遮盖表面显示法(threshold 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行血管3D重建。CTVE:应用导航(Navigator smooth)功能实施颈动脉CTVE成像。将上述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手术对照。结果:96年MRA显示左颈内动脉狭窄30%,99年呈重度狭窄约90-95%。CTA:血管狭窄部位及程度同MRA,狭窄段可见钙化斑块。CTVE获得颈内动脉狭窄腔内仿真内窥镜图像,显示管增厚,钙化。DSA诊断左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病理证实。术后MRA,CT提示狭窄基本解除,钙化斑块消失。结论:MRA可用于发现,诊断外颈动脉狭窄及术后随访,CTA与CTVE有利于观察管腔内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方法:本组34例患者,在球囊扩张及支架释放过程中,全部使用保护伞,并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大于70%的16例患者进行预扩张,扩张后根据狭窄长度置入自膨式支架,未扩张的18例患者直接置入自膨式支架,其中有3例未扩张的患者,支架释放后未完全膨胀,但狭窄的直径超过了80%,血流通畅,未进行后扩张。结果:支架置入成功率100%,无1例患者出现脑出血、脑梗塞等严重并发症,支架置入后,支架膨胀良好,血流通畅,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亦能代替经典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并对颈动脉狭窄引起的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减影后血管成像在颈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患者先后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以平扫图像为蒙片进行减影,最后进行三维血管成像处理,评价图像质量及病变的影像表现,其中8例进行了DSA检查。结果:血管重建后总体可评价率为91·5%,共发现病变血管28支,其中轻度狭窄10支,中度狭窄6支,重度狭窄8支,闭塞4支。8例DSA检查结果与DS-CTA一致。结论:16排螺旋CT减影后血管成像可以提供高质量的重建图像,在诊断颈动脉闭塞性疾病方面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