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lectron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EBCT)在颌面部Le Fort骨折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Imatron公司电子束CT对27例所致颌面部复杂性Le Fort骨折进行薄层CT扫描及三维重建。手术验证重建准确性。结果 EBCT成像技术能够立体、详尽和精确地显示颌面部骨骼的三维结构和相邻关系,可清楚显示各型LeFort骨折及移位情况,为准确掌握病情、诊断及合理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经手术复位及坚强内固定后,患者最大程度达到解剖学和功能上的恢复。结论 EBCT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和评价颌面部复杂Le Fort骨折的最主要方法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肠扭转的CT表现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目的 提高螺旋CT诊断肠扭转的正确率。方法 对9例术前CT明确诊断为肠扭转,并经手术证实病例的CT资料进行分析。主要重组方法有多平面重组法(MPR)及滑动薄层块最大强度投影法(STS-MIP)。结果 9例肠扭转诊断均正确,主要征象有肠管的“漩涡征”(6例)和血管的“漩涡征”(9例)、“靶环征”(2例)、“鸟喙征”(6例)。结论 肠系膜血管的“漩涡征”是诊断肠扭转的特异性征象,“靶环征”及肠壁强化减弱、腹水是提示绞窄性梗阻的可靠征象。螺旋CT扫描及重绢对肠扭转的诊断具有莺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静脉分型与测量参数的多层螺旋CT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影像角度揭示构成活体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的肝静脉(HV)、下腔静脉(IVC)及右下肝静脉(IRHV)等血管的立体构成,为肝脏手术术前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对110例受检者于CT增强60~75S后行上腹部扫描,对HV、IVC及IRHV等行多平面重组(MPR)及三维立体最大密度投影(3D-MIP)成像。根据HV汇入IVC的方式进行分型,测量肝右静脉(RHV)与肝中静脉(MHV)或与共干的夹角、RHV与MHV或与共干在IVC上的距离,观察IRHV的出现几率,并测最RHV至IRHV的距离。结果在110例受检者中3支型(肝的3支静脉分别汇入IVC)6例(5.45%),中、左支共干或合干型(肝中、左支静脉共干或合干后汇入IVC)98例(89.10%),中、右支共干型(肝中、右支静脉共干后汇入IVC)6例(5.45%)。RHV与MHV或与共于的夹角为(55±18)°;RHV与MHV或与共干在IVC上的距离为(21±7)mm。30例出现IRHV,出现几率为27.27%;IRHV至RHV的距离为(53±11)mm。结论利用MPR成像可准确地测量构成此间隙的各相关参数值,对指导手术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眼眶陈旧性与非陈旧性爆裂骨折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 445例眼眶爆裂骨折的CT图像,分析骨折的部位、程度、形态及其特点。结果:单纯内侧壁骨折873例,单纯下壁骨折328例,内侧壁及下壁同时骨折244例。眼眶非陈旧性爆裂骨折CT表现为骨质明显中断,骨折线清晰,邻近副鼻窦腔积液、积血,近期复查窦腔内积液明显吸收,有皮下及眶内气肿,无眼球内陷;陈旧性爆裂骨折CT表现为骨质变形,骨折线光滑连续,复查窦腔内无明显变化,无皮下及眶内气肿,眼球不同程度内陷。结论:CT扫描能够准确显示眼眶爆裂骨折的直接及间接征象,明确骨折部位、程度,客观评价非陈旧性或陈旧性骨折,对于临床诊断、治疗、法医鉴定具有重要价值,但不能明确判断眼眶部位的具体受伤时间。  相似文献   

5.
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螺旋CT三维(3D)重建的方法和技巧。材料与方法 使用HiSpeed CT/i扫描机,准直1.0-5.0mm,螺距1.0-2.0,骨或标准算法,重建间隔0.1-2.0mm,应用软件功能(Advantage Windows3.1工作站)对300例病人进行了各种3D成像(包括MIP,MinIP,SSD,RaySum或叠加成像)。结论 所有病例都获得了满意的3D图像。3D重建可从不同角度和方位了解病变的形态,起源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 高质量的3D图像依赖于扫描及图像重建参数的合理选择和匹配,选择合适的重建方式及阈值,以及操作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分析、研究50例桡骨头骨折患者的计算机X线摄影(CR)平片、CT冠状面和轴面体位扫描影像。设计确定桡骨头骨折CT扫描的常规体位。方法 选用50例临床拟诊桡骨头骨折的患者,分别摄取桡骨头部位CR平片、冠状面和轴面CT扫描影像。按临床采用的Mason分型,对全部桡骨头骨折影像进行Ⅰ-Ⅳ分型。结果 50例桡骨头骨折患者的CT扫描诊断阳性率为96%(48例);CR平片诊断阳性率为78%(39例)。经CT冠状面体位设计扫描,确定分型者占94%(47例)。经CT轴面体位设计扫描,确定分型者占82%(41例)。结论 CT扫描体位设计对于桡骨头骨折分型意义明确。采用冠状面扫描体位可以满足常规临床影像诊断分型的需要,对于Ⅲ和Ⅳ型骨折应加扫轴面和进行三维重组。  相似文献   

7.
眼眶骨折的CT表现及分型(附8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对眼眶骨折的诊断价值及分型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共92只眼眶骨折的CT特征,根据眼眶骨折的部位、范围及其他部位受累的情况,将眼眶骨折分为单纯型、复杂型、复合型。结果在92只眼眶骨折中,单纯型57只(61.97%),复杂型10只(10.87%),复合型25只(27.17%)。结论cT检查可较全面地观察眼眶骨折的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是眼眶骨折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牛昊  马秀丽  安奇   《放射学实践》2013,28(2):204-206
目的:探讨儿童trapdoor眼眶骨折的CT表现。方法:搜集经手术证实的trapdoor眼眶骨折的患儿18例,男13例,女5例,年龄3~14岁。所有患儿均有眼球转动障碍,其中12例合并恶心、呕吐。所有患儿均在外伤后3天内行CT平扫。结果:18例trapdoor眼眶骨折发生在下壁16例,内侧壁2例。骨折处CT表现为线状或裂隙状透亮影,眼外肌和眶内脂肪箝闭于骨折处10例,单纯眼外肌箝闭于骨折处3例,单纯眶内脂肪箝闭于骨折处及相应眼外肌局部增粗5例。结论:儿童trapdoor眼眶骨折CT主要表现为骨折处合并眼外肌和/或眶内脂肪的箝闭,CT是术前诊断trapdoor眼眶骨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颌面骨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于颌面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颌面骨外伤骨折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成像。结果:42例中,上颌骨骨折13例,下颌骨骨折18例,颧骨骨折5例,牙槽突骨折2例,鼻骨骨折4例,全部病例通过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均能够立体、直观、更加完整地显示骨折的全貌。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颌面骨骨折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出血性脑梗死的CT表现特征及分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病,脑梗死占50%~80%,而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HI)临床较为少见。HI亦称梗死后脑出血,是指脑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发生脑梗死后,由于动脉再通血液从病变血管溢入脑组织,现总结我院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脊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49个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行MSCT扫描后,将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等后处理成像,分析各图像显示骨折情况的能力。结果 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显示脊椎爆裂性骨折的部位、椎体压缩程度、骨折片突入椎管的深度范围、局部椎管狭窄程度及三维空间关系。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在脊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手术路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胰腺癌(PC)和炎性胰腺肿块(1PM)的各种CT征象,探讨各种CT征象对该2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经手术病理、细针穿刺活检及综合手段证实的PC和IPM患者资料,85例均行GT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比较各种CT征象在2种病变中的发生率,并和病理、临床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85例中,66例PC,19例IPM.PC组中,CT正确诊断58例,漏诊5例(漏诊率为7.6%),误诊3例(误诊率为4.5%).IPM组中,CT正确诊断9例,误诊10例,误诊率为52.6%.各种CT征象中,(1)胰腺肿块合并肝脏转移、胰周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腹腔动脉干被包绕及门静脉癌栓只出现在PC组中.(2)PC组胰腺肿块直径≥3 cm、边界清、肿块内囊状低密度区、假性囊肿、胰周渗出、腹水、胰胆管轻中度扩张、重度扩张及双管征的发生率分别为90.91%(60/66)、15.15%(10/66)、54.55%(36/66)、10.61%(7/66)、4.55%(3/66)、22.73%(15/66)、24.24%(16/66)、45.45%(30/66)和27.27%(18/66),IPM组分别为94.74%(18/19)、15.79%(3/19)、52.63%(10/19)、15.79%(3/19)、15.79%(3/19)、21.05%(4/19)、31.58%(6/19)、21.05%(4/19)和5.26%(1/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PC组胰头体部肿块合并胰腺体尾萎缩、胰腺肿块的钙化、扩张的胰管穿过胰腺肿块、胰头肿块合并体尾部肿胀、胆系结石和炎症、肾前筋膜增厚的发生率分别为48.48%(32/66)、3.03%(2/66)、1.52%(1/66)、10.61%(7/66)、6.06%(4/66)和3.03%(2/66),IPM组分别为5.26%(1/19)、47.37%(9/19)、15.79%(3/19)、8_4.21%(16/19)、36.84%(7/19)、21.05%(4/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确认识Pc和IPM的各种CT征象对该2种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在肋骨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晓阳  高源统  李阳  罗敏 《放射学实践》2004,19(12):885-88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对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65例肋骨骨折患者行X线及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 ,观察和分析骨折的位置、数量及周边的其他病变。结果 :65例中 ,CT检查共发现肋骨骨折 12 1处 ,肋软骨骨折 5处。冠状位及矢状位重组图像清晰地显示出骨折线的数目及断端移位情况。结合 4D重组图像 ,肋骨骨折线的显示更直观、明了。X线检查共发现肋骨骨折 117处 ,肋软骨骨折 0处。结论 :多层螺旋CT轴位图像、MPR及 4D重组图像的联合应用 ,对判断肋骨骨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优于常规X线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腹部扫描参数优化的个体化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11月期间,3个月内因临床诊断或治疗需要行2次腹部CT平扫检查的连续患者100例资料.首次检查采用管电流274有效mAs(eff.mAs),第2次检查采用207 eff.mAs,分析评价2次检查的图像质量.记录受检者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上腹部最大横径、上腹部前后径、上腹部平均最大径.3名阅片者对腹主动脉、门静脉主干、肝脏、脾脏、胆囊、胰腺、肾皮质、肾髓质等8个主要器官进行图像主观噪声评价,对肝门、胰腺、肾上极3个主要层面进行诊断接受率评价.采用散点图及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各指标与腹主动脉噪声值(SD值)的线性关系,通过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评价各指标与腹主动脉SD值的相关性,利用最相关的指标指导腹部CT个性化参数扫描.结果 100例受试者体质量为(64.3±11.0) kg,BMI为(23.7±3.3)kg/m2,上腹最大横径为(29.8±2.3)cm,上腹前后径为(23.1±2.9)cm,上腹平均最大径为(26.5±2.5)cm,分别与主动脉SD值(11.7±3.0)呈中度或高度相关(r值分别为0.744、0.689、0.813、0.781、0.789,P值均<0.01),身高为(164.6±7.5)cm,与主动脉SD值基本不相关(r=0.292,P<0.01).上腹部最大横径与肝门层面腹主动脉SD值最相关且两者的线性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Beta=0.487,P<0.01).上腹最大横径在27~32 cm范围内其肝门层面诊断接受率评价与上腹最大横径<27 cm或者>32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管电流207 eff.mAs适用于上腹最大横径在27~32 cm范围内的受检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CT表现在各年龄组的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7月住院诊治的241例MG患者的胸部CT影像资料及病理结果。按患者发病年龄分为4组,统计胸腺各种改变在不同年龄组中分布情况。结果:胸腺正常者118例(48.96%);胸腺增生者34例(14.10%);胸腺瘤89例(36.9%)。胸腺正常、胸腺增生以及胸腺瘤在四个组中的比例分别为71.05%、48.68%、35.41%、64.51%;23.68%、17.10%、12.50%、0%;5.27%、34.22%、52.09%、35.49%(Х^2值为32.8,P〈0.005)。胸腺正常主要出现在小于20岁年龄组(71.05%)及大于60岁年龄组(64.51%),胸腺增生主要发生20岁以下年龄组(23.68%),并且随着年龄增长,比例逐渐降低;胸腺瘤主要出现在40~59岁年龄组(5z.08%)。结论:MG患者的胸腺病变在不同的年龄组中,发病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在喉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在喉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35例拟诊喉癌患者行术前CT检查并行MPR图像后处理,将横断面、MPR及横断面联合MPR图像诊断结果分别与术后病理切片的病变范围进行对照,应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前联合受侵的评价,横断面、MPR、横断面联合MPR3组图像准确性分别为82.9%、68.6%和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图像优于MPR图像(P〈0.05)。在评价喉旁间隙受侵方面,3组图像准确性分别为91.4%、68.6%和9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横断面及联合图像准确性均高于MPR图像(P值均〈0.05)。3组图像对评价甲状软骨受侵准确性分别为94.3%、77.1%和9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横断面与MPR之间,MPR与联合图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会厌、杓会厌皱襞、声带、室带、会厌前间隙、梨状窝、杓状软骨及喉外受侵的评价,3组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横断面联合MPR图像对判断各结构受侵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论螺旋CT横断面图像能够很好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侵犯范围及颈部淋巴结转移,MPR较横断面图像更全面直观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及范围,是对常规轴面图像的有益补充。横断面联合MPR能提高喉癌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7.
CT冠状面与轴位扫描对颅底骨折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探讨CT冠状面扫描在颅脑外伤合并颅底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T冠状面和轴位扫描,对26例颅脑外伤并颅底骨折患者进行分析对比。结果26例颅底骨折中CT冠状面扫描显示骨折线22例,占84.6%,CT轴位扫描显示骨折线7例,占26.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在颅脑外伤并颅底骨折时,应用CT轴位扫描加冠状面扫描能进一步明确颅底骨折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颌骨骨内癌的认识.方法搜集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颌骨骨内癌6例,回顾性分析其CT、临床和病理表现.结果5例发生于下颌骨,1例位于上颌骨.3例CT表现为筛孔状骨质破坏,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3例表现为大块溶骨性骨质破坏,在一侧形成巨大软组织肿块.2例为鳞癌,4例为腺癌,包括1例乳头状腺癌,1例黏液性乳头状腺癌;2例腺样囊腺癌.结论原发性颌骨骨内癌好发于下颌骨,CT表现为骨恶性肿瘤征象,在颌骨恶性肿瘤中应作为鉴别诊断考虑.  相似文献   

19.
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肾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诊断肾动脉狭窄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40例临床拟诊为肾动脉狭窄者行SCTA检查,其中20例经DSA对照。SCTA扫描参数取准直宽度3.2mm,螺距(pitch)1,以小剂量试验获得最佳延迟扫描时间。综合分析CT轴位断面像、多层面重建(MPR)与曲面重建、最大强度投影(MIP)及表面遮盖显示(SSD)三种方法重建的血管影像,完成诊断。结果40例中SCTA显示肾动脉正常65条,肾动脉狭窄16条,共81条。20例有DSA对照者,DSA显示肾动脉正常21条,肾动脉狭窄17条;SCTA显示正常肾动脉22条,肾动脉狭窄16条。诊断肾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告值及阴性预告值分别为94.1%、100.0%、100.0%及95.5%。结论SCTA能清晰显示肾动脉并对肾动脉狭窄作出可靠诊断,在很大程度上可代替创伤性DSA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