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X线照片的冲洗方法及质量控制。方法:对本院20年来30万例(份)X线片的冲洗方法及保存质量进行跟踪观察,对照片粘连、发黄、退色等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0万份照片发黄1500份,退色850份,粘连620份,呈网花状纹样改变250份。发现有质量问题的胶片发生时间相对集中。经分析主要原因有:①肢片冲洗不充分;②定影液疲劳;③没能延长冲洗时间;④照片保存条件不良;⑤使用高温显影液,显、定影液与冲洗用水之间温差过大,引起胶片脱胶。结论:照片冲洗质量影响照片保存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应结合具体情况控制影响水洗速率的各种因素。必要时采取措施加快水洗速率。经常性的水洗效果检测可保证水洗效果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X线摄影质量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具有操作简单、数字影像清晰度高、曝光宽容度大、后处理功能强等优点,现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我院自2002年引进美国柯达CR-900系统以来,开展了一系列质量控制工作.如针对IP对CR影像质量的影响、CR伪影的认识和处理、激光打印机对CR影像质量的影响等问题开展工作,积累了一些直接认识和体会,现小结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3.
4.
直接数字X线摄影与传统高千伏胸部摄影对比分析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目的 评价直接数字X线摄影术 (DR)在胸部的应用。方法 抽取我院DR胸部影像和传统高kV胸片各 10 0 0例 ,由 3位放射学医师对影像进行分析 ,分别统计甲、乙、丙及废片率 ,同时对胸部的细微结构显示率进行评价。结果 (1)DR影像 :甲片率 5 0 6% ,乙片率 3 8 5 % ,丙片率 10 9% ,废片率 0 %。 (2 )传统高kV胸片 :甲片率 41 1% ,乙片率 44 1% ,丙片率 13 3 % ,废片率 1 5 %。 (3 )肺内的细微结构显示率 :DR影像为 10 0 0 % ,传统高kV胸片为 78 6%。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χ2 =968 6,P <0 0 0 1)。结论 DR胸部影像的诊断图像质量好于传统高kV胸片。DR系统操作简单 ,成像快捷 ,有利于放射诊断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评价直接数字化摄影术在胸部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我院DR与高千伏胸片各100份由3位放射学家分别评价照片质量、缺陷原因及胸部细微结构显示情况。并对所有胸片9个点进行密度测量统计结果:(1)DR胸片甲片率67%、乙片率38%、丙片率0%,高千伏胸片甲片率47%、乙片率45%、丙片率8%、废片率2%。(2)显示胸部细微结构,DR总体显示率98%,高千伏为79.3%。(3)物理学评价指标,经统计学处理,在第二肋间肺野、肺周边肺野密度,第二肋间与肋骨对比度上,DR与高千伏胸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1),在肺门、心影部、膈下部密度,DR与高千伏胸片差别与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DK胸片在照片质量、对胸部细微结构显示上好于传统高千伏(2)在物理学评价指标中,DR的膈结构对比度、心影后、膈下部肺纹理显示好于高千伏胸片,同时DR具备高千伏对肺野及肋骨的显示特性。 相似文献
7.
8.
为了方便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患者的拍片需要,我们于2003年购置了床旁拍片机,并一直应用于病房床旁摄影至今.由于病房空间和床边摄影机性能条件的限制,使得床旁摄影技术更为复杂,废片率较高.提高床旁X线片质量,可以避免重复拍片,还可以降低成本,减少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受辐射剂量.现收集整理我院2010年1~6月产生的床边废片,就其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进行如下总结. 相似文献
9.
姚卫民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7,(6):28-29
随着CR、DR技术的应用,传统的X线摄影技术成功地走向了数字化。使放射摄影技术发生了质的变化,胶片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在基层医院CR、DR技术的应用普及率不是很高,投照技术、胶片冲洗等操作工序仍然是传统的X线摄影方法来完成,对照片的质量优劣存在着诸多的不利因素。本文通过近几年来我院放射科所拍的X线照片的质量进行综合分析,探讨影响照片质量的因素以达到提高甲级片率,降低废片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计算机X线摄影图像的静止滤线栅伪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计算机X线摄影(CR)系统的采样频率和栅密度频率,提出尽可能有效避免滤线栅伪影出现的抑制方法。方法实际测试不同栅密度的滤线栅与不同规格的成像板(IP)匹配使用,得到不同效果的图像;模拟2种信号频率(即2种栅密度的滤线栅),采用3种采样频率[6、8、10图像空间分辨率(pixels/mm)],得到不同的模拟图像效果。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模拟图和实际图像,发现在采样频率正好等于信号频率的2倍时,可以得到正确的信号频率,图像清晰,无混淆现象。栅密度〈4LP/mm时,可较好地与14in×14in、10in×12in(1in=2.54cm)IP匹配使用。结论CR系统与普通IP匹配使用合适的采样频率和栅密度频率,可以有效避免滤线栅伪影出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计算机摄影(CR)系统和普通屏-片系统两种方法拍摄直线加速器验证片的图像质量。方法 自制透过率为6.45%的铅模体,用影像板(IP)和X线胶片分别拍摄放射治疗验证图片。利用刃边法绘制各自的调制传递函数(MTT)曲线。分别用IP和屏-片系统拍摄40例鼻咽癌患者的验证片,由2名相同年资的医师来判断每幅验证片岩骨破坏的程度,根据结果分别绘制2名医师关于CR照片和普通照片的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结果CR系统和屏-片系统的鉴别频率分别为1.159和0.806Lp/mm。医师1CR照片和普通照片ROC曲线下的面积(Az)值为0.802和0.742,医师2CR照片和普通照片ROC的舡值为0.751和0.600。CR的MTF曲线和ROC曲线均高于屏-片系统。结论 利用CR技术拍摄直线加速器射野验证片的图像质量优于屏-片系统,在临床上具有很大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数字摄影系统在腰椎摄影中的低剂量应用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数字X线摄影(DR)系统在腰椎摄影检查中的应用,评价DR低剂量的优越性。方法利用CDRAD2.0低对比细节体模评价计算机摄影(CR)和DR的影像质量及表面空气吸收剂量(ESD)的关系,分别利用两个系统(DR使用ESD约为CR的1/3)得到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影像30幅。由6名影像科医师来评价以上二者对于L1和也横突骨小梁显影的清晰程度。结果单独影像观察中,两组影像科医师对CR和DR影像的判别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9,P〉0.05);比较影像观察中,影像科医师在CR和DR的影像之间判断横突骨小梁的清晰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71,P〉0.05)。结论DR较好的分辨率和低噪声特性,以及高量子检测效率(DQE)有助于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而不影响诊断质量。 相似文献
13.
单双面阅读成像板影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研究单面阅读和双面阅读2种成像板(IP)成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方法对单、双面阅读IP,分别采用不同的辐射剂量对对比度.细节模体(CDRAD2.0)进行曝光,记录每次曝光时模体表面的辐射剂量,模体的影像在图像诊断工作站显示器上由2名放射学专家进行视读,计算影像质量因子(IQF)并应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比较2种IP成像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在管电流量分别为5.6、12.0、20.0、25.0和40.0mAs时,单面阅读IP的IQF值分别是47.95、37.68、34.31、28.61、24.65;双面阅读IP的IQF值分别是38.83、29.81、29.65、25.16、21.43,2种阅读方式所得的IQ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辐射剂量相同时,双面阅读IP对于低对比度组织细节的检测能力优于单面阅读IP;在获得相同影像信息时,应用双面阅读IP可比单面阅读IP降低约25%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DR平板探测器在倾斜X线管摄影时,斜射效应与X线管倾斜角度的关系.方法 使用Kodak DR3000系统,X线管分别倾斜0°、10°、20°、30°、40°对R-1型矩形波测试卡进行摄影,计算X线管不同倾斜角度的预采样调制传递函数(MTF).采用配对资料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倾斜角0°作为控制组)比较不同X线管倾斜角度的MTF系数值.结果 X线管倾斜角度越大,预采样MTF曲线的位置越低,X线管倾斜40°时的MTF曲线明显居于最低位置.斜射效应对低频的组织结构影响小,对中、高频的组织结构影响大.与0°的结果比较,倾斜角10°的MTF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93,P=0.058),倾斜角20°、30°、40°时的MTF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547、-2.666、-2.666,P值均<0.05).结论 对于DR平板探测器,X线管倾斜角度越大,斜射效应越严重,X线管倾斜角度不宜超过10°. 相似文献
15.
胸片影像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影像质量综合评价是评价胸片影像质量常用而有效的一种方法。胸片影像质量综合评价分为视读评价、物理评价、摄影技术评价及入射剂量评价四方面,总体分为综合评价分数分配、综合评价内容分类及读片评价等级三大内容。本文根据影像质量综合评价要求和具备的条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对胸片影像质量综合评价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斜射线摄影对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影像质量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斜射线摄影对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DR)系统影像质量的影响。方法(1)实验组使用DDR系统对直径5.5cm钢质球体进行重复摄影,X线入射角度分别为垂直(0°)、15°、30°、45°,并将影像打印出激光胶片。(2)对照组用屏-片系统替换DDR系统的平板探测器,摄影条件与实验组相同,得出传统照片。(3)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球体影像边缘进行微密度测量,评价2种成像方法所得影像边缘模糊值随入射X线角度而变化的情况。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影像边缘模糊值随着X线入射角度的增加而增大,角度越大,增幅越明显,在大角度时实验组增幅更加明显,当入射角度为45°时,实验组的边缘模糊值(y2值)达到(0.9240±0.0033)mm,而对照组的y2值为(0.4840±0.0033)mm。(2)X线管倾斜15°投照时,DDR系统和屏-片系统的影像边缘模糊值变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x)t=0.989,P=0.336;(15°y1)t=0.039,P=0.969。X线管倾斜30°和45°投照时,两系统的影像边缘模糊值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x)t=18.439,P=0.001;(30°y1)t=10.308,P=0.001;(30°y2)t=21.811,P=0.001;(45°x)t=31.315,P=0.001;(45°y1)t=107.727,P=0.001;(45°y2)t=160.863,P=0.001。结论(1)DDR系统在垂直和小角度倾斜X线管时,影像边缘模糊值与值屏-片系统差异不大,成像质量较好。(2)DDR系统在X线管倾斜角度较大时,影像边缘模糊增幅明显大于屏-片系统,成像质量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X线多体位摄影与多层螺旋CT扫描在诊断肋骨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对临床资料完整及影像学诊断证实的98例肋骨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胸部X线正位片发现骨折65例(约占66.3%);正位片未发现骨折,而斜位,切线位和多层螺旋CT发现骨折分别为19例;5例;9例(33.7%)。结论:运用多体位X线摄影与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提高肋骨骨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成人胸部适当高电压数字X线摄影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成人胸部不同厚度高千伏DR的适当电压千伏值.方法 用不同厚度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模拟不同成人胸部厚度,用不同电压、自动曝光控制(AEC)摄影,记录入射体表剂量(ESD)、获取模体影像并计算影像质量因子(IQF),绘制ESD和IQF之间的曲线.将一块厚度为1.8 cm(5 cm×5 cm)的PMMA作为对比物放在上述不同厚度PMMA上,用上述摄影方式和条件对其曝光,记录ESD,获取PMMA组合影像并计算信噪比(SNR)及影像质量因子倒数(IQFinv).结果 不同胸厚的ESD均随着摄影电压的上升而下降,不同胸厚影像的IQFinv和SNR也都随着摄影电压的上升而下降.当摄影电压分别是70、100、140 kV时,胸厚为17.5 cm的ESD分别为0.22、0.09、0.06 mGy,IQF分别为43.3、58.8、72.0,SNR分别为7.5、6.2、5.0;胸厚为22.5 cm的ESD分别为0.37、0.12、0.06 mGy,IQF分别为56.0、61.4、65.3,SNR分别为6.4、5.2、3.8;胸厚为27.0 cm的ESD分别为0.52、0.20、0.09 mGy,IQF分别为54.2、64.3、91.0,SNR分别为6.0、4.8、3.5;胸厚为31.5 cm的ESD分别为0.53、0.24、0.10 mGy,IQF分别为53.2、66.8、95.3,SNR分别为5.7、4.5、3.0.结论 胸部数字高千伏X线摄影对于不同体质、胸厚的受检者不应使用一个固定千伏值进行摄影,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千伏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R摄影与屏-片系统摄影曝光条件及对患者的X射线辐射剂量,评价CR摄影的应用价值。方法取本院CR照片和常规X射线摄影照片各2500份,由2位主管技师和1位副主任技师对照片按部位分组进行分析,统计出甲、乙、丙及废片率;并对乙、丙及废片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①照片质量:CR摄影照片甲级片率63.6%,乙级片率27.2%,丙级片率9.2%,废片率0%;屏-片系统摄影照片甲级片率40.2%,乙级片率42.4%,丙级片率15.6%,废片率1.8%。②摄影条件的比较:CR数字摄影比屏.片系统摄影电压需提高1-6kV,曝光量高20%左右。结论CR数字摄影照片质量明显高于屏-片系统摄影,但曝光条件比屏-片系统高,相对增加了患者的X射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