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盆腔脂肪增多症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对盆腔脂肪增多症的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5例盆腔脂肪增多症患者的X线、CT和MRI检查结果,并结合本病的临床特点和文献进行了探讨。结果:5例患者均行膀胱造影,见膀胱颈部拉长,膀胱抬高;4例行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示双侧输尿管双侧肾盂扩张积水;2例患者行钡灌肠检查,可见直肠伸直,远段乙状结肠伸直抬高;3例行CT检查,示膀胱和直肠周围有大量脂肪密度影;3例行MRI检查,见盆腔内有大量短T1、长T2不均质信号,膀胱呈“倒葫芦”状,MRU可见膀胱变形颈部拉长;所有患者均行B超检查,示双肾盂双输尿管积水。结论:盆腔脂肪增多症行X线、CT和MBI检查有其特征性的表现,合理运用影像学检查手段可减少对本病的误诊,认识这些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盆腔脂肪增多症的影像学表现(附六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 报道6例盆腔脂肪增多症的影像表现。方法 6例患者分别应用多种方法检查,手术证实4例,随访2例。结果 CT检查6例,示盆腔内大量低密度影并膀胱变形,5例输尿管及肾盂扩张;B超检查6例,示盆腔内大量强回声光团,膀胱变形,5例肾盂、输尿管扩张;MR检查3例,示盆腔内大量短T1、短T2信号,膀胱变形并肾盂、输尿管扩张;X线平片4例,显示盆部透亮度增加;静脉肾盂造影4例,示输尿管扩张移位、肾盂积水;钡  相似文献   

3.
男,59岁,因自觉颈部不适2年来诊,初起感颈部较前增粗,后逐渐明显,视诊可见了患者下颈部隆起,皮肤表面光滑,色泽正常,触诊颈部软组织增厚,边界不清,无触痛,未及确切肿块,皮温不高。无家族史,无遗传性疾病。B超显示双侧颈部肌间隙内弥漫强回声团,界限不清晰,内部回声均匀。  相似文献   

4.
盆腔脂肪增多症的影像学诊断(附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盆腔脂肪增多症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总结分析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盆腔脂肪增多症的X线、CT和MRI表现.结果术中见膀胱、直肠、前列腺等脏器受压后移位、变形与影像学表现一致.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盆腔脂肪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罕见良性疾病.由Engels于1959年最早报道,1968年由Fogg和Smyth正式命名[1].本文报道1例具有全面影像学资料并经手术证实的盆腔脂肪增多症.  相似文献   

6.
盆腔脂肪增多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以盆腔内脂肪组织异常增多及盆腔脏器受压为特征的少见良性疾病。1959年En-gles首次对该病进行了描述,1968年Fogg将本病命名为盆腔脂肪增多症。本研究收集了我院从1995年到2010年共5例利用超声诊断的并均经CT和手术病理证实的盆腔脂肪增多症病例,对其超声声像图做进一步的分析,以探讨利用超声对盆腔脂肪增多症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盆腔脂肪增多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良性罕见疾病,缺乏典型临床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CT、MRI对其诊断率较高.随着超声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对该病认识的提高,超声对盆腔脂肪增多症的诊断优势越来越突出.1992~2008年我院收治了5例盆腔脂肪增多症患者,对其声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9.
<正>病人,男,48岁。因排尿不畅、尿不尽感半年入院。查体:体质量80 kg,身高1.72 cm,体质量指数27.0 kg/m~2,腹型较饱满,无压痛、叩击痛及反跳痛。膀胱造影示:膀胱底部抬高,膀胱容积缩小,颈部拉长,呈"倒葫芦"状(见图1)。CT平扫示:盆腔内直肠及膀胱周围可见大量脂肪组织堆积,膀胱精囊角变大,直肠及乙状结肠肠腔变窄,膀胱变  相似文献   

10.
王洋  赵磊  李成利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12):1326-1329
目的:提高对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认识与诊断水平,了解盆腔脂肪增多症、腺性膀胱炎的影像特点与临床表现以及两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分析3例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MRI、MRU及病理特点,并分析对比参考文献。结果: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MRI、MRU具有一定特点,两者常常伴随发病,同时腺性膀胱炎易演变为膀胱癌。结论:根据MRI、MRU与临床特点的综合分析,MRI能够正确诊断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由于腺性膀胱炎易演变为膀胱癌,因此,对于盆腔脂肪增多症合并腺性膀胱炎的患者应高度重视,密切随诊复查。  相似文献   

11.
儿童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诊断(附1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表现及评价诊断方法。材料与方法11例儿童中均摄胸部X线平片,其中支气管碘油造影、CT、B超检查各2例,主动脉造影1例。结果(1)胸部平片表现为肺实质肿块1例、囊性肿块7例、肺实变灶3例,肺门增大及肺组织结构异常8例;(2)支气管碘油造影的造影剂未进入病变区,支气管树移位2例;(3)CT示实质性及囊性肿块各1例,异常供血血管1例;(4)B超示肺内实质肿块1例,另1例囊性肿块受气体干扰术前未能作出诊断;(5)主动脉造影1例示降主动脉异常供血血管。结论胸部X线平片是最基本检查手段,可提供重要线索,但难以确诊;B超、CT检查有很高诊断价值,CT增强可显示异常的供血动脉;主动脉造影具有决定意义,但属有创伤检查,儿童难以接受;MR检查是公认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B超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B超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结果:本组16例,其中单侧发病11例,双侧发病5例,合并结节硬化2例。结论:CT与B超综合影像诊断,可早期发现体积较小的肿块,CT能准确测定肿块内脂肪密度,其准确性明显优于B超检查。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MRI与临床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MRI与临床表现。方法:收集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12例。回顾性分析术前MRI及其它影像表现。结果: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MRI表现有以下特征:(1)椎管内背侧硬膜外过多的脂肪沉积。(2)沉积的脂肪呈连续的棱带状。(3)硬膜囊背侧受压。(4)脊髓受压,所作X线检查椎管内未见异常,部分脊髓造影示通过不畅。所作CT检查可见过多沉积的脂肪,但不能显示脊髓的受压等表现。结论:特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脂肪增多症的MRI在病灶的部位、形态、信号及其对周围组织的影响等方面均有规律可循,且MRI优于其它影像学检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先天性输尿管异常的影像学表现。方法:搜集26例先天性输尿管异常的患者,男12例,女14例,年龄9~64岁。26例均行IVP检查,24例行B超检查,4例行肾盂逆行造影,3例行CT扫描,2例行CT增强扫描,9例经手术证实。结果: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3例(双侧1例,单侧2例);单侧双肾盂、单输尿管畸形和单侧双肾盂、部分双输尿管畸形各6例;单侧双肾盂、双输尿管并异位开口2例,单侧肾发育不良位置异常并输尿管开异位1例;单介输尿管狭窄5例(肾盂、输尿管交界处4例,下段输尿管1例);巨输尿管、输尿管囊肿、迷走血管压迫等各1例。结论:先天性输尿管异常的检查方法首选IVP,遇患侧肾脏不显影时应行肾盂逆行造影检查,多数可明确诊断。B超检查和CT扫描对诊断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胸膜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附2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胸膜原发性肿瘤的影像学特点,探讨胸膜原发性肿瘤与肺内肿块鉴别诊断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胸膜肿瘤的影偈学资料,其中,胸膜间皮瘤20例,胸膜神经鞘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及胸膜纤维脂肪瘤1例。结果:胸膜间皮瘤影偈学表现为3种类型;单发胸膜肿块型,多发胸膜肿块及结节状胸膜增厚型,胸膜积液为主型,单发肿块良,恶性均有,多发性肿块或结节状胸膜增厚伴胸腔积液时,多见于恶性弥漫型胸膜间皮瘤,胸膜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及胸膜纤维脂肪瘤均具有良性肿瘤的特征。结论:胸膜原发性肿瘤虽无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仔细综合分析各种影像学征象特点,对提高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盆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骨盆原发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7例骨盆原发性恶性肿瘤中,骨盆软组织来源10例,骨性骨盆来源7例。骨盆软组织来源者多位于臀部肌肉或肌间隙(7/10),骨性骨盆来源者多位于双侧髂骨或累及髂骨(5/7)。5例显示钙化,其中软骨肉瘤2例,表现为多发环状及条状钙化,另外3例为平滑肌肉瘤、滑膜肉瘤及血管肉瘤,为散在少量点状钙化;11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4例实性部分明显强化,2例无明显强化;5例为囊实性,12例为实性。结论:骨盆原发性恶性肿瘤病理类型复杂,熟悉其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符合率,最终确诊仍需组织病理学。  相似文献   

17.
慢性嗜酸性细胞肺炎的影像学表现(附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嗜酸细胞性肺炎(CEP)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6例CEP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结果:16例CEP胸片显示10例(10/16)X线表现为肺部多发非节段性斑片状阴影,9例(9/16)以中上肺野为主,HRCT显示多发融合性实变10例(10/16),斑片状实变6例(6/16)、磨玻璃影12例(12/16)和条状致密影4例(4/16),11例(11/16)主要分布于中上肺野肺周围部。结论:CEP有较典型的X线与CT表现,结合血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或组织内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加,可提高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颅内成血管细胞瘤的影像诊断(附39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总结分析39例成血管细胞瘤的CT、MRI及DSA影像特征。方法39例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男20例,女19例;年龄13~54岁。10例血红蛋白高于15g/L,6例红细胞计数高于50×1012/L。10例均行CT、MRI、DSA检查,19例行MRI、DSA检查,10例行MRI检查。结果病灶位于小脑半球18例,小脑蚓部3例,延髓13例,小脑半球伴延髓4例(多发)和桥小脑角1例。单发28例,多发11例。囊腔型24例(包括多发),实质型15例(包括多发)。28例MRI表现有血管流空。29例DSA表现肿瘤染色早、染色浓和染色时间延长。CT平扫低密度6例,等密度4例,增强扫描全部肿瘤结节明显强化。结论成血管细胞瘤在CT、MRI、DSA上有特征性表现,多种影像学手段结合检查可避免病灶数目遗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