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5株脆弱类杆菌。结果显示,标准菊株25285Br出现有2条明显的特异性条带,而多型类杆菌标本在相应位置未出现。表明PCR检测特异笥强,敏感性高,操作简便,快速,且无放射性这虞,可在临床疾病的检测诊断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梁俊威  林海燕 《浙江医学》2024,46(4):434-439
种植体周围炎是种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表现为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炎性损伤和进行性边缘骨丧失,严重时可导致种植体松动、脱落。目前对种植体周围炎的治疗程序尚无标准,因此需要借助动物实验模型研究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机制,为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围绕犬类种植体周围炎模型的优势,就模型构建的品种选择、种植体选择、植入时机和位点、诱导方法、检测指标及相关应用作一综述,为研究者构建合适的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种植体周围炎厌氧菌致病机制,对9例患者的12个炎症龈组织标本,用兔抗厌氧消化链球菌(Ps.a)、牙龈卟啉菌(Pg)、中间型普氏菌(Pro.i)和小韦荣球菌(V.p)的多克隆抗血清,进行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发现,标本中Pg和Pro.i阳性荧光占75.0%,Ps.a占33.3%,V.p占41.7%。在龈组织棘细胞层和结缔组织内均可发现阳性荧光。结论:厌氧菌及其抗原可侵入到种植体周围炎龈  相似文献   

4.
种植体周围炎的微生物病因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体周围炎的微生物病因及其防治侯玉东综述程祥荣审校(附属医院口腔科,256603,湖北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病理过程统称为种植体周围炎(periimplantitis)。导致种植体周围炎的原因一般归纳为手术操作与牙合负荷不当、细...  相似文献   

5.
种植体周围炎是种植后的最常见并发症,也是种植修复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其常见病因包括不良冠修复、吸烟、细菌感染、干扰,并受邻牙牙周状况、手术技术、骨的质量及全身状况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提高种植体成活率,我们在临床上必须针对其预防、诊断和治疗加以跟进。本文就此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IL-1、IL-6、IL-8、IL-17A及TNF-在口腔种植体周围龈沟液(GCF)中的表达及与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种植体周围炎患者60例(观察组)、同期健康种植体患者60例(对照组)及口腔健康者60例(口腔健康组),统计3组GCF提取量、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及周围龈沟液中IL-1、IL-6、IL-8、IL-17A及TNF-的水平。结果观察组GCF提取量、PLI、PD、SBI、IL-1、IL-6、IL-8、IL-17A及TN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口腔健康组(均P<0.05);牙周指数PLI、PD及SBI与GCF中IL-1、IL-6、IL-8、IL-17A及TNF-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IL-1、IL-6、IL-8、IL-17A及TNF-等炎症因子与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辅助评价种植体周围炎进展程度的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种植体周围炎骨缺损的重建方法。方法2只Beagle犬下颌共植入12颗种植体,丝线缠绕诱导形成种植体周围炎实验动物模型。随机数字法分3组,对照组:翻瓣刮治种植体表面枸橼酸处理;Bio-0ss组:翻瓣刮治种植体表面枸橼酸处理,骨缺损区充填Bio-0ss,覆盖BME-10X;OAM组:翻瓣刮治种植体表面枸橼酸,骨缺损区充填OAM,覆盖BME-10X。采用手术测量和制作带种植体骨组织磨片,测定新生骨接触率。结果5个月时各组之间骨的再生不一,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低倍光学显微镜下,对照组种植体颈部周围未见明显新生骨;Bio-0ss组种植体颈部周围有大量的新生骨形成,Bio-0ss颗粒完全为新生骨包绕和替代,并与种植体形成接触;OAM组种植体颈部周围有大量的新生骨形成,OAM颗粒完全为新生骨替代,并与种植体形成接触。结论Bio-0ss及OAM能较好地促进骨再生,改善种植体周围炎所致的骨缺损。不论采用屏障膜结合Bio-0ss或OAM均可以重建种植体周围炎周围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980例行口腔种植修复患者,共1676颗种植体完成定期复查,观察期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率,并分析种植体周围发生炎症影响因素.结果 980例患者1676颗种植体发生种植体周围炎382例(38.98%)患者,780颗(46.54%)种植体;其中种...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种植体周围炎厌氧菌致病机制,对9例患者的12个炎症龈组织标本,用兔抗厌氧消化链球菌(Ps.a)、牙龈卟啉菌(Pg)、中间型普氏菌(Pro.1)和小韦荣球菌(V.p)的多克隆抗血清,进行间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发现,标本中Pg和Pro.i阳性荧光占75.0%,Ps.a占33.3%,V.p占41.7%。在龈组织棘细胞层和结缔组织内均可发现阳性荧光。结论:厌氧菌及其抗原可侵入到种植体周围炎龈组织内。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种植修复逐渐成为牙缺失的重要修复方式之一,种植体周围炎作为导致种植体松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有牙周炎病史的患者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高于牙周健康患者,且种植体失败率也相应增高。种植义齿类似于天然牙,种植体周围炎也与牙周炎有一定的相似性。两种疾病均是由微生物引发的感染性疾病,能导致植入物/牙齿周围组织破坏。与牙周炎比较进而深入了解种植体周围炎的特点,有利于种植体周围炎的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1.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132例各型肝病患者和120例献血员血清TTV-DNA和抗TTV-IgG。结果两种方法的检出率有较大的差异。PCR法的敏感度和重复性均优于ELISA法。病毒在肝病患者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献血员(P〈0.05),提示TT病毒可能与肝脏疾病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病人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了46例不同类型、不同阶段AL病人白血病细胞中XIAP的表达情况,以11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 AL病人白血病细胞XIAP表达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增高(t=13.96,P<0.01).初治组、缓解组和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AML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不同亚型AML病人74例,以良性血液病和骨髓形态学正常的非血液病病人作对照,采用改良TRAP-银染法及亚利恩凝胶成像系统分析检测其骨髓标本内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随访。结果 良性血液病病人端粒酶阴性或低水平表达;AML初诊时端粒酶活性显著升高(F=36.76,q=14.65,P〈0.01).完全缓解后活性下降(q=10.75,P〈0.01),复发时端粒酶活性又升高(q=7.61,P〈0.01)。同时端粒酶活性与预后相关,活性高者往往预后较差。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AM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AML恶性克隆增殖的分子标志。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 建立通用引物聚合酶链反应 (UP PCR)结合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酶切图谱分析快速检测脑脊液标本中常见病原菌的方法。②方法 通过对体液标本中常见病原菌 16SrRNA基因保守区的序列分析 ,设计通用引物 ,对不同细菌的DNA进行UP PCP扩增 ,确定标本是否有细菌感染 ,然后对阳性标本的扩增产物分别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酶切 ,进行RFLP分析 ,进一步鉴定细菌。并与常规细菌培养鉴定法进行比较。③结果 UP PCR结合RFLP法最低可检测出 8cfu·mL-1大肠埃希菌和 2 5 0cfu·mL-1金黄色葡萄球菌 ;该法对10 2份脑脊液标本的检测中 ,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2 .3%、96 .6 %、80 .0 %和 98.0 % ,较培养法好。④结论 该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检测出脑脊液标本中感染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5.
口腔扁平苔癣病人幽门螺杆菌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①目的 初步探讨口腔扁平苔癣 (OLP)与幽门螺杆菌 (HP)的相关性。②方法 应用PCR技术检测30例OLP病人口腔多部位黏膜脱落细胞、牙结石及 19例病变组织中的HP DNA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对 19例OLP病人病变组织做普通病理切片行苏木精 伊红染色及银染色 ,以观察HP入侵情况。③结果  15 0个黏膜脱落细胞样本中有 2 0个HP DNA阳性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5 .13,P <0 .0 5 ) ;口腔各部位黏膜脱落细胞HP DNA阳性率以颊部最高 ,糜烂型与非糜烂型OLP病人HP DNA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χ2 =0 .2 0 ,P >0 .0 5 )。19例病变组织中有 12例HP DNA阳性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0 0 2 )。银染色切片可见到HP菌体。④结论 HP可在口腔黏膜上定居 ,OLP病变组织中有HP侵入 ,HP与某些OLP的发病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对54例丙型肝炎患者尿液特异指标检测,结果:抗-HCV阳性5/54例(9.2%)。HCVRNA阳性9/54例(16.7%)。急性HCV感染者,尿中抗-HCV检出率为2/6例(33%),较慢性者3/38例(7.9%)为高(P<0.05)。尿液HCVRNA全部出现在未经α-干扰素治疗的慢性患者中,故可用作判断干扰素疗效的指标之一。本文在尿中检出HCVRNA,提示HCV可经尿液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17.
1目的 探讨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 (SCA)病人 SCA3基因突变的意义。2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法 ,对临床诊断为 SCA的 15个家系的 32例病人及其有亲缘关系的 2 2例正常者 ,进行 SCA3基因内一段包含 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片段扩增。3结果  5个家系中的 2 1例病人各有 1个 SCA3异常等位基因扩增片段 ,其中 1个家系中 2例病人和 1例“正常者”的 1个等位基因的 CAG三核苷酸重复数目都为 48次。4结论 检测 SCA基因的动态突变是目前诊断 SCA的唯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肿瘤病人降钙素基因高度甲基化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探讨降钙素(CT)基因的高度甲基化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对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②方法从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中提取微量DNA,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apⅡ和多聚酶链反应技术,测定了103例肿瘤病人肿瘤组织和其中30例病人的癌旁组织CT基因的甲基化程度。③结果30例癌旁组织无1例检测到CT基因高度甲基化,而77.50%(31/40)的结直肠癌、56.25%的(27/48)肺癌和26.67%(4/15)的甲状腺腺瘤病人检测出CT基因高度甲基化,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5.796~46.015,P<0.05、0.01);不同类型的肺癌病人,CT基因高度甲基化的阳性率不同,小细胞肺癌病人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病人(P=0.030、0.010、0.011)。随访4例高度甲基化阳性的甲状腺腺瘤病人,有2例分别在之后的8、14个月发生了恶变,而11例CT基因高度甲基化阴性的甲状腺腺瘤病人同期内无1例发生恶变。④结论CT基因的高度甲基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恶性肿瘤恶性克隆增殖的标志,为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 DNA的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和血清HBVDNA的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②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28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和20例健康人进行了PBMC及血清中HBVDNA检测。③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病人PBMC中HBV DNA的感染率为64.2%,和血清HBVDNA的感染率具有一致性倾向(X^2-0.63,P〉0.05),慢性肝病病  相似文献   

20.
人巨细胞病毒的PCR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寻找早期快速检测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的敏感方法。②方法 用HCMV即刻早期(IE)基因和晚期(LA)基因的7对待异性引物分别进行普通聚合酶链的反应(PCR),套式PCR(nPCR)和双重PCR,检测血清中的HCMV DNA,比较不同引物及不同PCR方法的灵敏度。③结果 同一基因的不同引物扩增HCMV DNA灵敏度差别无显著意义;LA基因的引物扩增灵敏度高于IE基因的引物;3种方法中以nPCR灵敏度最高,其次为双重PCR,普通PCR最低。④结论 用LA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行nPCR是早期快速检测HCMV感染的敏感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