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雪松  孙宝书 《北京医学》2006,28(3):167-167
我们自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收治4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血肿部位、大小、意识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手术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贾振晖 《吉林医学》2011,32(15):3101-310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脑室引流,穿刺碎吸,小骨窗及大骨瓣开颅等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38例。结果:生存129例,死亡9例,死于急性期者6例,死于并发症者3例。结论:根据患者年龄、全身状况、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及速度来多方面分析,按医院条件进行手术方法的选择。选择适当,患者的成活率高,致残率低。  相似文献   

3.
4.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称出血性脑卒中,是因颅内血管破裂导致血液外流并瘀积于脑实质内,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对于脑出血的发生机制,目前有四种学说,但其确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定论。而它的病理变化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脑源性脏器损害;2.感染;3.神经源性高热。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脑出血又有不尽相同的临床表现,在这里我们主要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及发展作讨论。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总结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临床治疗资料,探讨微创血肿清除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的适应症和疗效。结果并发症:微创组23.60%,骨窗组35.80%,减压组46.15%;死亡率:微创组26.46%,骨窗组29.03%,减压组42.31%。结论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血肿部位、血肿大小、就诊时间、病人身体状态、医院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微创穿刺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和小骨窗血肿清除术都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有效方法;微创穿刺颅内血肿粉碎清除术更适合于在无开颅手术条件的基层医院推广应用;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不宜作为常规手术方式而应限制其应用范围,或作为其他手术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6.
多方法选择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陈劲松  侯树勇 《当代医学》2009,15(13):68-69
目的探讨多方法选择性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5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资料,依据出血时间、部位、血肿量、血肿形态、是否破入脑室,择优采取开颅手术、微创术及内科保守治疗。结果本组115例经治疗后存活99例,总有效率达86.1%,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预后优良率达53.9%。结论根据具体病例择优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可明显减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术前意识状态、血肿量、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总结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和重庆市黔江区中心医院1997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186例病例,分析术前意识状态、血肿量、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术前意识状态越严重、血肿量越大预后越差;在发病6小时后手术比6小时前手术预后差;两种手术方式的预后无明显差异:结论术前意识状态、血肿量对手术治疗的预后有明显影响,早期手术可以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治愈率,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未发现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在治疗时间上有两种观点,即超早期及早期手术;手术方式上大致为两种,微侵袭手术(血肿穿刺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性脑出血超早期手术即在出血后6 h以内手术清除血肿,但常有术后再出血;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血肿变化大多发生在起病后3~6 h以内,在发病6 h后进行手术,其安全系数增高。开颅血肿清除术适用于病情较重者(GCS<8分),而小骨窗开颅、血肿穿刺、立体定向内窥镜等微创方法适用于病情较轻者(GCS≥8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如何恰当的选择治疗方法及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经非手术治疗、穿刺引流、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的98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出血量、发病至入院时间以及全身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GCS评分越低、瞳孔改变越明显、生命体征明显紊乱、出血部位越深、出血量越大、发病距入院时间越短、全身情况越差的病死率越高,但经过积极的穿刺引流或手术治疗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和残废率。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如何正确、恰当的选择治疗方法,积极的采取穿刺引流或开颅手术是降低病死率和残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陈晋  潘德岳 《海南医学》2006,17(8):157-159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急危重症,病死率和致残率高,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几乎均在50%左右[1].现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最佳治疗方法尚无定论[2-5].目前的手术方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1.
基底节出血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基底节出血患者偏瘫早期康复及护理的经验。方法基底节出血偏瘫患者22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分别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及常规治疗。结果经2mo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都有改善,但康复组更优于对照组p〈0.01(x^2=21.502)。结论对于基底节出血患者早期康复与护理,康复组显著好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软通道技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7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软通道技术行液化血肿清除治疗.结果37例患者中,出院30例,死亡7例,病死率18.9%.结论应用微创液化引流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时间短,清除血肿快,恢复时间短,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方便选取2011年1月_2016年1月该院收治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26例,所有患者经CT 检查后,血肿量为30 mL以上,且血肿均位于基底节区,对所选患者均进行了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术后24 h内对患者的头颅进行CT检查,观察患者的血肿清除情况。结果术后患者大多都在15 d内清醒;经CT检查,血肿清除﹥90%以上的患者有18例,占69.2%,血肿清除80%~90%的患者有5例,占19.2%,血肿清除70%~80%的患者有2例,占7.6%,再出血、血肿腔渗血量<18 mL的患者有1例,占3.8%;患者的恢复良好率为:I级(30.7%﹚+Ⅱ级(42.3%﹚+Ⅲ级(23.1%﹚=96.1%;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4%。结论在临床上,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治疗方式,该种手术方式能够有效清除患者的血肿,对脑组织的损伤较小,手术后患者发生再出血的几率小,患者的神经功能也有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经外侧裂入路手术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级法对术后存活者进行评估。结果:26例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死亡1例,存活25例;ADL分级法评估结果如下:I级3例,Ⅱ级11例,Ⅲ级8例,Ⅳ级2例,V级1例。死亡1例。结论:经外侧裂入路手术能有效清除血肿和止血,而且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证明外侧裂人路显微手术是一种能够有效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急诊CT表现及对手术选择的参考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8月-2014年8月收治75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为例,均行双层螺旋CT检查,明确患者CT分型并应用ADL量表评估预后。结果 19例传统开颅手术患者中,(Ⅰ+Ⅱ)级患者所占百分率为84.2%,31例小骨窗微创开颅患者的(Ⅰ+Ⅱ)级患者所占百分率为80.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0例患者中,共41例患者预后较佳,为Ⅰ或Ⅱ级,其中患者CT分型结果多为Ⅰ型、Ⅱ型及Ⅲ型患者,分别为1例、7例、16例,预后良好率达92.3%,24例Ⅳ型及Ⅴ型患者的预后良好率则为70.8%,差异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T分型级别越低,预后越佳。结论CT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诊断中的应用特征明显,可尽早确诊并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并预测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该院2012年3月—2014年9月收治93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保守治疗,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采行微创穿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死亡率及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5%,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死亡病例,死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BI指数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BI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操作简便,可大幅降低死亡率,安全性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获得提高,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侧裂入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以及效果.方法:将98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其中对照组采取传统的经颞叶皮层切开手术清除血肿,观察组采取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清除血肿,进行两组的差异分析.结果:统计两组的术后昏迷结束时间以及术后三日复查血肿的清除程度,观察组明显优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新生大鼠单侧基底核出血对神经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抽取出生第10天的54只新生大鼠,根据随机数字分组的原则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C,n=18)、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group,SH,n=18)、脑出血组(cerebral hemorrhage gr...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未行手术治疗的成人首发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因素,以期早期制定干预措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收集成人首发基底节区脑出血未行手术治疗且存活的患者97例。入院当天记录人口基线资料,进行卒中危险因素调查,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入院次日清晨行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等多项实验室指标的测定;发病3周行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出院时记录住院期间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的发生情况;发病3个月时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BI评分。结果脑出血患者发病3周及3个月时BI评分的影响因素为出血量、入院首次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及首次NIHSS评分,发病3个月时影响因素还包括既往缺血性卒中病史、住院期间并发尿路感染。结论早期采取措施控制影响因素,有利于提高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20.
姜莉华  张丽 《中外医疗》2016,(28):188-190
目的:探究、CT定位下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该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70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按照患者住院的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5例。观察组通过CT定位下微创穿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病死率及治疗前后GCS评分差异。结果观察组病死率4.71%(4/85),对照组病死率7.06%(6/8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GCS评分(7.09±2.38)分,治疗后为(9.83±2.34)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GCS评分(6.22±2.74)分,治疗后为(8.35±3.61)分;两组治疗前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经CT定位下微创穿刺治疗,临床效果较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